民以食為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最離不開的就是食物了,各色各樣的美食,吸引著各路吃貨,然而,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食品安全問題卻層出不窮。
你可曾想到,你所吃的蔬菜中,包含著大量的高毒農藥,如果不仔細清洗,有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你所吃的肉類食品,很可能是病死家畜的肉加工做成的,更有甚至,連一點真肉都沒有,全是食品添加劑。
筆者曾經看過到一個非常揪心的暗地採訪,記者對某市一重點蔬菜基地進行調查,一進入蔬菜種植園就有一股強烈的農藥味,並且在地上發現了丟棄的高毒農藥包裝盒,而這種農藥是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在大棚之間,記者發現有一塊露天種植的菜地,種出來的蔬菜品相併不好,完全不如大棚中的蔬菜好看。一名農民告訴記者,這是他家的自留地,自己家裡面的人只吃自留地裡面沒有打過藥的,從來不吃大棚裡的菜。因為大棚裡賣的菜隨意打農藥,反正都是別人吃的也無所謂,並且相對於普通農藥,高毒農藥殺蟲效果好並且價格更便宜,大家都是這樣做的。
自己吃的菜不打藥,賣的菜隨便打。筆者相信各位看到這裡已然非常憤怒,不僅蔬菜,水果也一樣。再舉個例子,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曾經看到過一種觀點,"美味小吃"等於"不健康"。各類街邊小吃,冰粉、涼麵、 章魚小丸子、 長沙臭豆腐、 各類油炸食品、 燒烤等等,越是好吃的食物,越是能夠滿足你味蕾的食物,其製作過程可能比你想像得要骯髒得多,有的燒烤裡的肉是變了質的,但是通過加入一堆的食品添加劑,可以讓你流連忘返;炸了不知道多久的油,還能夠產出美味的油炸產品,其中沒有食品添加劑,沒有問題,我想各位應該都不信。
那麼為什麼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嚴重了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消費者以口感、外觀為購買食品的主要依據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從原來的只追求吃飽轉變到了要吃好,包括口感要好,外觀要好看。不知您有沒有發現,打了膨脹劑的西瓜比原來更大更好看,打了催甜激素的西瓜也更甜,打了瘦肉精的豬肉更多瘦肉,用了高毒農藥的蔬菜沒有蟲蛀的痕跡,顯得更加好看。筆者作為一名消費者也會優先購買外觀良好,口感也好的食品,因為口感是第一要素,於是商家就開始在產品競爭中加入了能夠使口感更好的激素,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和競爭優勢。
二.商家只看利益
有了消費者的需求,對於商家來說,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則可以取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因為對於消費者而言,消費者基本上是不會關心商品的製作過程,只要外觀好,口感好就可以,即使可能已經知道使用了激素,但是由於並沒有親眼看見,而仍然會選擇購買。並且相對來說,使用了激素後,賣得更好,並且更具優勢,何樂而不為呢。對於農藥而言,使用高毒農藥,不僅殺蟲效果更好而且價格也便宜,為了節約成本,也會這樣做,當一名商家使用過量食品添加劑嘗到了甜頭,就會有千千萬萬的商家為了提升競爭力而使用激素,筆者分析,其心理應該是又不是自己吃的,只要吃了後人沒什麼事兒,應該都不會有大問題,並且即使被發現了,處罰程度也不會太重。
三.監管部門監管力度不夠
部分監管部門人員監管力度不夠,未對商家的製作流程等進行詳細的監管,並且存在一定的農民個體戶流動監管困難的情況。並且許多商家作為老油條在面對監管部門檢查的時候,會準備一批次的符合標準的貨物給監管部門待查,而等監管部門檢查結束後,又會把問題食品重新出售。
總而言之,作為消費者,需要擦亮眼睛,以多方面標準購買食品;作為商家,不應該眼睛裡只有錢,不要以為只有你會賣問題食品,別人也會賣,食品問題增多到頭來同樣也會禍害你們;作為監管部門,應該加大監管力度,通過多維度對商家產品進行產品,可以多一些突襲檢查,多一些產品抽查;作為國家層面,可以通過立法加大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處罰力度,讓不良商家在只看到利益的同時,讓他們看到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風險以及處罰程度,食品安全問題需要多方合作解決,最終方能還我們一個健康的食品安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