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達克地區簡介,中印邊界地圖位置,歷史及宗教信仰。
拉達克是藏族的傳統居住區,歷史上是中國西藏的一部分,位於克什米爾東南部,現絕大部分由印度實際控制。
拉達克面積4 5110平方公裡。曾是古絲綢之路必經的重鎮,首府列城(Leh)。主要語言為藏語(拉達克方言)和烏爾都語。
地居世界屋脊之上,位於喜馬拉雅山南沿與克什米爾山谷的東北面。拉達克全境介於海拔3,000~6,000米之間,但大部分的居民住在3,000公尺的拉楚河山谷。拉達克傳統上還包括巴基斯坦控制的巴爾蒂斯坦。
拉達克地圖
歷史
拉達克地區的石刻表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在這個地區。拉達克最早的居民是雅利安人,這些早期居民被希羅多德的著作和往世書記載下來。大約公元一世紀,拉達克成為貴霜帝國的一部分。2世紀的時候,佛教經過克什米爾傳入西拉達克,而此時東拉達克仍然盛行苯教。7世紀的時候玄奘也記錄的這個地區。
8世紀,拉達克東部的吐蕃擴張,拉達克北部的中亞被中國唐朝控制,拉達克捲入了唐蕃衝突,其宗主權在唐帝國和吐蕃之間幾經易手。
842年吐蕃王室成員尼馬嗊(Nyima-Gon)由於王室內亂,逃往吐蕃西部,脫離吐蕃王國,吞併拉達克,建立獨立的拉達克王朝。這個時期拉達克湧入了大量藏人,隨之藏化。王朝從印度東北地區尤其是克什米爾引入佛教思想,史稱藏人的「第二次佛教傳播」。
13世紀面臨伊斯蘭教徵服南亞,拉達克謀求從西藏獲得佛教事務的指導。隨後的大約兩個世紀裡,直到1600年,拉達克面臨穆斯林鄰國的劫掠和侵略。由此拉達克開始衰落,並且部分人轉信伊斯蘭教。
拉達克的班公湖之後巴幹王重新統一了拉達克,並建立了「勝利王朝」,此後國力漸強。這個地區王朝一直持續到今天。為了對付穆斯林在該地區摧毀佛教、實現伊斯蘭化的企圖,王朝的歷代國君驅逐了來自中亞的入侵者,並且一度把王國擴張到尼泊爾。17世紀前期,勝利王朝為修復佛教聖器和廟宇做了大量努力,王國版圖向北擴張到了臧斯噶(Zanskar)等地區。然而王國後來被已經吞併克什米爾和巴爾蒂斯坦的莫臥兒帝國擊敗,但是王國保持了獨立。
17世紀後期,拉達克在不丹和西藏的爭端中支持不丹,引起了西藏的進攻。克什米爾穆斯林民族幫助重建拉達克政權,但是條件是拉達克王室允許在首都列城(Leh)裡建清真寺並且國王皈依伊斯蘭教。1684年西藏和拉達克籤約解決了雙方之間的爭端,拉達克的獨立主權受到了嚴厲的限制。
1834年和1840年,多格拉人在旁遮普地區的錫克帝國的支持和率領下兩次入侵拉達克,拉達克兩次向西藏地方政府求援,但是清駐藏大臣拒不發兵,拉達克淪陷。1842年拉達克人起義失敗,拉達克被併入多格拉土邦。
1842年拉達克戰爭後,拉達克王室被允許在拉達克保留部分王權,這種格局一直持續到今天。
達拉克1947年印巴分治,多格拉土邦王公不能決定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1948年巴基斯坦攻入該地區,並且佔領了卡吉爾(Kargil)和臧斯噶,軍隊距離雷城不到30公裡。在多格拉土邦王公籤約加入印度之後,印度派軍隊進入該地區。1949年中國關閉了奴布拉(Nubra)和新疆的邊界,封鎖了傳統的邊貿道路。1950年中國解放西藏,大量藏人逃入拉達克。1962年以前中國修建的新藏公路穿越阿克塞欽地區,使自清末以來未能有效控制的阿克塞欽地區重新回到中國的有效管理中。中國還建設了喀喇崑崙公路通入巴基斯坦。在此期間,印度建設了斯利那加-列城公路,使行程從十六天縮短到兩天。
如今整個查謨-克什米爾邦處於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領土爭端之中。
中國印度邊境站崗
3人口
約26 0000人,主要為藏人以及操印度-伊朗語族的雅利安人,多數信藏傳佛教。還有大量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印度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