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相敏
在人生這座修羅場中,我們總會遇到不同的際遇,或繁花似錦,如意順遂,或風狂雨急,荊棘叢生。
逆境與失敗,是伴隨我們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環節。對待人生失意的態度,甚至決定了我們的人生高度。
有時候,最可怕的不是失敗本身,而是失敗帶給人的持續性精神情緒上的影響,猶如地震過後的餘震頻頻,擾亂我們的正常心緒節奏。
內觀己心,外察世界
當面對失敗挫折的時候,很多人往往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
往往腦海中橫生「都是我的責任」「都怪我能力不夠」等自責悲觀的念頭,這個時候,挫敗感、恐懼不安、罪惡感、焦慮感、羞恥心等消極情緒就會乘虛而入,導致手腳慌亂、大腦空白,喪失了冷靜思考與判斷的能力,以至於不能保持心態中正平和,做人做事就容易失去分寸,正如古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所說的「有所憂患,不得其正」的道理。
嚴重的是,一旦失敗體驗過多,就會不自覺成為一種慣性的心理無力與疲憊狀態。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院教授馬丁·塞利格曼博士稱之為「習得性無力感」。
他曾經做過一個類似於巴甫洛夫所做的關於狗的實驗,實驗將幾隻狗關在實驗箱中,實驗人員會每次發出聲音後,對狗進行輕微的無傷害級的刺激,由此觀察實驗狗會不會因恐懼而衝出圍欄逃跑。
然而,所有的狗面對疼痛,都只是叫出聲音卻毫無動作反應。這些狗並非是愚笨,而是因為它們知道即便為了避開刺激而跳出圍欄,終究還是會被抓回實驗箱繼續接受刺激,自然就「無力」行動,也就是成為了所謂「習得性無力感」心理狀態。
反思之下,我們的心靈有時也是如此。在接受了多次打擊與失敗之後,會自縛手腳,讓這種習得性無力感將我們緊緊束縛,人生自然無法自由伸展拳腳,讓生命能量困在了原地不動。
撥迷見智,啟迪多元思維
從理性出發,學會面對逆境的理智姿態
人生中的種種失敗與失意,會讓我們百感焦灼,喪失了理性思考與辨別是非的能力,猶如一個惡性循環的大網將我們的頭腦蒙蔽。
因此,我們應當學會從負面的情緒旋渦中跳脫出來,用一種理智靈活的姿態冷靜面對失敗本身。
美國哈佛商學院的艾米·埃德蒙森教授將我們經常出現的失敗分為如下三種:
1.可以預知的失敗。
這種往往是因為馬虎粗心、注意力不集中所造成的失誤。
2.不可避免的失敗。
這種往往是因為遇到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時出現的,是所料不及、力所不能及導致不可避免的挫敗。
3.智慧型失敗,也稱為「有價值的失敗」。
這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西姆·希特金教授所提出的理念。
他認為失敗並不是絕對負面的。失敗體驗可以升華為成長的洗禮,轉換為經驗,促進更上一層的進步。比如在科學領域研究與實驗領域,即使暫時的失利也是為更大的前進積累經驗能量。我們所熟知的愛迪生在失敗了八千多次之後才發明出燈泡的故事也是此類。
當我們直面「失敗」本身的時候,「失敗」也便不再那麼可怕。
因此,當遭遇失敗時,我們要用理性靈活的思考方式介入。首先自身要根據失敗類型進行分類分析,妥當對應,對症下藥:對於可以預知的失敗,可以通過個體主觀努力改進;對於不可避免的失敗,則需認識到這非自己一人之力所能掌控;針對智慧型失敗,我們更應當著眼長遠,以失敗產生的消極情緒為跳板,轉換為動力為未來蓄能發力。其次,我們不必過分苛責自己,不要被負面情緒吞噬,保持冷靜的頭腦,從體驗深處挖掘出非同尋常的價值。
正心正舉,開啟自在之門
從心性出發,提升面對逆境的能量格局
對待失敗與逆境,我們更要時時修煉人生的格局與眼界,修煉心性的力量,提升應對人生逆境的正能量與大格局。
躍級生命格局
懂下圍棋的人想必都有經驗,圍棋的邏輯是「先掛子,後謀篇,再布局」,還要心思巧妙地布局一些「眼」。如此一來,待棋局鋪開,空間與氣勢也就立於眼前,即使一塊地方「死」了,還有許多其它的「眼」可以做「活」。
深謀遠慮之人走棋的每一步就能看到更遠的走勢,而有些人只能緊緊盯著眼前一步而局限於此,由此對比便可高下立見。
人生也如棋,雖不會步步高歌猛進,但也不會處處逢「死路」。即使一些地方遭遇坎坷,但仍然會有地方可以「做活」,柳暗花明又一春。前提是我們能夠確立一個宏大的生命坐標系,由此支撐起人生的支點,讓人生的高度、寬度和廣度矗立起來,以大局作為判斷標準。
正如蘇東坡在身處人生低谷時,以「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兼濟天下的情懷與追求,讓生命臻於崇高境界。懷揣寬廣的胸懷,長遠的眼光,從大局出發,不拘泥於眼前暫時的失意,讓我們的生命如同一股靈動活水,無處不能釋放生機。
雕琢磨礪心性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詩經》中一句慧語。人生猶如一塊璞玉,必須在切、磋、琢、磨中打磨雕琢,才能成為上乘之作。
王陽明也提出過「在事上磨鍊」的功夫,他認為,常人之心,如一面斑垢駁雜、遍布塵埃的鏡子,須痛下功夫,狠狠刮磨一番,剝掉上面的種種斑駁汙垢,即使偶爾沾上些許纖塵也要及時擦拭。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清楚地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識得仁體」、照見良知。
無論是雕琢璞玉,還是修刮鏡面,都是人們磨鍊心性的象徵。
正如弗朗西斯·培根說過的,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喜,逆境鑄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失敗與逆境正是砥礪磨練心性的大好時機。修葺與磨礪都是正身的過程,歷經心志與肌體的勞苦之後,慢慢精雕細琢粗糙的自我,漸漸將心性打造成一塊明玉,方能澄明通透,到達更高的人生境界。
習得持重守靜
面對人生種種坎坷與不如意,很多人往往亂了手腳,情緒失控,擾亂了心靈原本的寧靜,讓力量無法用在正處。心越發浮躁,越難以安寧,也就越發難以步入正道。
《道德經》有言:「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穩重是輕率的根基,清靜是躁動的主帥。能夠做到「持重守靜」,才能抑制輕率躁動,達成君子修為。懂得寧靜觀望人生百態,拂拭蒙住雙眼的塵埃,保養身心,洗滌思維,穩重行事,清淨駐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心態維持在平和坦然的基調,也就更具逆流而上、走出荊棘的底氣。
明代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云:「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方見腳跟。」
在順境之中能夠不受束縛,來去自如,才是大智慧之人;深陷逆境泥沼中,若能站穩腳跟,不為所動,才是大格局大氣魄之人。
人之一生,難免有浮有沉,不會永遠如旭日東升,也不會永遠如低谷暗淡。一浮一沉,正是磨鍊,正是寶藏。
以理性冷靜的姿態面對失敗之事,以曠達的心性格局觀望人生逆旅,為心靈鬆綁,為生命蓄能,活出自在,活出範兒。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