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靜的花椒樹
最近被央視點名表揚的李子柒,成了2019年最受矚目的人之一。
她拍的每一條古風美食文化視頻的播放量,幾乎都在500萬以上。
鮮亮剔透的蘭州拉麵,古樸清雅的文房四寶……每一條精彩的視頻都讓人嘆為觀止。
殊不知,每一條視頻的背後是多少次失敗的累加,才獲得高矚目的流量。
令她大火的《蘭州拉麵》視頻,就是經過多次的拍攝失敗成就的。
拉麵從選粉、加水、加鹽、和面、揉面、醒發、加灰、室溫都有很多門道,一個步驟錯了或者時間沒卡好,直接關係著成功與失敗的區別。
更何況那個時候她還不會用定焦全部都是自動對焦,一大堆純白色的麵粉給特寫的時候連焦都對不上。於是,一遍又一遍地重拍。
這個視頻她一共拍了200多個鏡頭,整整拍了3天,每天只吃一頓飯,浪費了20多斤麵粉,廢掉的麵團做成大饢和奶奶吃了半個多月。
正如李子柒在微博裡所寫:不管結果怎麼樣,我都會努力去做。或許會失敗,但至少我不會有遺憾。
敬畏失敗,努力向前。
終有一天,她所受過的苦或走過的路,通過時間累積的複利,加倍以意想不到的恩賜回饋給她。
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曾經說過:「有勇氣追隨你的內心和直覺。已經以某種方式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成為什麼。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所以,未來人生能取得多大的成就,達到什麼樣的高度,都藏在你對待失敗的態度上。
克服失敗,承認失敗
學會離開舒適區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和認知數學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提出的「前景理論」,揭示了損失的影響是獲勝的兩倍,表明了損失對我們個人的巨大負面影響遠大於勝利的影響。
因此,這個理論也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會全力避免損失或者失敗。
事實上,不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就學不會離開舒適區,也就不會取得進步和成功。
張譯是因為飾演《士兵突擊》中的史今被觀眾熟知,後來又演繹了幾部為觀眾所叫好的電影,比如《親愛的》《雞毛飛上天》《紅海行動》等。
但是,張譯在這些電影的接演過程常常是以拒絕開始的。
張譯自述:「任何一次接到一個新角色,我總會下意識去衡量,作為演員自身材料和角色之間的差距到底是什麼?如果差距很小的話,我覺得我就幹,差距大了,就有點不太敢。」
張譯對自己的要求是不能扯團隊後腿,不能因為自己讓整體丟分,「別最後讓人覺得大家都演挺好,就張譯演得不好,影響了整個電影的品質。」
害怕失敗的張譯,雖然「每一次都犯這毛病,每次都跟導演說,我好像幹不了這事,您選錯人了。」
但最後他總能出色完成所飾演的角色。
對此,張譯說:
我就像一個自閉兒童一樣,被導演們不停打開我的一扇一扇窗戶,然後我發現原來我這個不光是一個塔樓的房間,我還是一個南北通透的。再後來發現我是三面有玻璃的,最後我發現我一圈都可以有玻璃。
很多時候,生活或事件並不如你意願發展,如果尋求更大的成就,就需要克服對失敗的恐懼,打破自己的天花板。
凱薩琳·舒爾茨在《失誤:為什麼我們總愛犯錯》一書中說:「對我們許多以成功為導向的社會來說,失敗不只是被視為一種選擇,而且還被視為一種缺陷。」
這就導致一些人面對失敗和錯誤選擇了一種自以為是的「不承認」態度,為失敗尋找各種藉口,把錯誤的判斷當成是自我價值的威脅,自動過濾掉不利建構自我認知的事實,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認知失調」。
馬雲在環球轉型論壇的演講中說:「我試了7年才完成中學、人家用了5年,這是很糟糕的。
我想進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都失敗了,考大學我失敗了3次,然後申請工作我失敗了差不多30次。
我記得,當我高中畢業的時候,我沒考上大學,我想在KFC找一份工作,24個人去了,23個人被錄取,我是唯一沒有被聘用的。
然後我試著去考警察,5個同學去,4個被錄取,我又是那個沒被錄取的。
當我們開始阿里巴巴創業之路時,我試著去融資,我去了矽谷,和投資人對話,我見了超過30個投資人,沒有一個願意投給我們。
當我開始做生意,嘗試銷售,每天我都給陌生人打電話、出去見客戶。出門之前我都告訴自己,我要見12個客戶,我都不會有機會的,一個機會都沒有。
然後當我回來,確實沒有機會,我說,看,我是對的吧,我就知道沒有機會。
但是,如果我贏了一個客戶,我就是比預期做得好。
所以,每一次,我們犯的每一個錯誤,都是一個很好的令你將來成功的寶庫。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想寫一本書,書名將是《阿里巴巴和1001個錯誤》。
是錯誤使我們與眾不同。每一次我們犯錯,我們學習,檢查自己。其實我們每一個錯誤、每一次失敗都是自己的錯。
如何改正,如何下次做得更好,從別人的失敗中學習,我的培訓過程就是失敗的經歷。」
所以,坦然承認失敗,克服失敗,在失敗中學習,找到機會,不斷開發自己的潛力,最終,達成目標。
從失敗中找到機會
了解失敗的價值
「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過失敗的記載,你就未曾勇於嘗試各種應該把握的機會。」 這是著名的「比倫定律」,比倫定律把失敗看做是成功的前奏,認為失敗也是一種機會。
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失敗是有啟發性的,從失敗中汲取的教訓與從成功中學到的東西一樣多。」
失敗的經歷,可以幫助我們反思事物的真實本質。
通過不斷試錯,幫助我們在試錯中找到新的方法,找到獲取成功的路徑,把失敗看成是走向成功的一個過程,並在失敗中不斷學習,這才是失敗的價值。
肯德基創始人山德士在30歲之前,做過電工、售票員、鐵路工人、保險經紀人、律師等工作,但是每一次的工作都沒能長久。
已過而立之年的山德士,一無所成,是個標準的loser。
35歲時,他開車路過一座大橋時,大橋鋼繩斷裂,他連人帶車墜入河中,差點喪命。
好不容易康復,他卻又失業了。
他堅信,持久的積累,終究會換來一個更高的職位。
56歲那年,山德士收到一張支票,105美金,是政府給他的救濟金。
那一刻他意識到,自己已經老了,到了該退休的時候了。
可是,他並沒有放棄,他帶著一隻壓力鍋,一個50磅的作料桶,開著他的老福特,毅然決然的上路,去兜售他的炸雞秘方。
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山德士的炸雞,終於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
他逐步創辦了自己的餐廳,並在短短5年內,在美國及加拿大已發展了400家的連鎖店。
於是,全世界都認識了這位笑容可愛的肯德基創始人。
山德士用他的不斷失敗和堅持,在60歲以後,給自己的人生,寫下了一個傳奇。
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也強調:容忍失敗是亞馬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亞馬遜成功的原因。
他說:「創新的過程中難免經歷失敗,這是無法避免的。我們很早就理解失敗的意義,而且相信儘早失敗並不斷迭代,經過不斷嘗試,直至成功。」
不僅需要在失敗中反思,學習,抓住機會,而且能從失敗中恢復並獲得前進的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越王勾踐在戰敗的情況下被迫到吳國當奴隸,在吳國,勾踐受盡了恥辱,但在許多羞辱面前,他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奮起反抗,只是默默地忍受著。
終於有一天,吳王看到了勾踐忠誠的表現,而釋放他回到越國。
被釋放的勾踐下定決心,重整旗鼓,他抓住了這次難得的機遇。
回到越國,用了十年之久,壯大人口,富國強兵,壯大軍隊,最終滅掉了吳國。
塔布勒的《反脆弱:從不確定性中獲益》書中說:「有些事情能從衝擊中受益,當暴露在波動性、隨機性、混亂和壓力、風險和不確定性時,它們反而能茁壯成長和壯大」。
當遭遇失敗時,我們可以逆風生長,但,千萬不要放棄。
跨越失敗
達到人生新高度
馬雲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實力就是在這種永不放棄中,在失敗中積累起來的。
印度電影《最初的夢想》,講述的是一位父親阿尼如何用自己學生時期的經歷來鼓勵兒子,幫他重新找回人生意義的過程。
兒子高考因為自己沒能進入父母曾經就讀的印度最高學府,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而跳樓,在醫院中失去求生意志導致病情每況愈下;父親找來大學時期的好友幫助兒子一起渡過難關。
父親阿尼回憶大學時期跟「Loser幫」一同參加宿舍之間的體育對抗賽,雖然實力不如他人,但眾人同心協力的付出,使用各種明招暗步過關斬將,讓以往總是墊底的「4舍」有機會能跟看不起他們的對手爭奪冠軍寶座。
或許最終結果不盡人意,留下只差臨門一腳便能成功的遺憾。
但過程中他們努力不懈的堅持,用偷雞摸狗的小聰明來取勝所獲得的成就,都讓他們找到親如手足、在對方危難時能拋下工作挺身而出的好朋友,並得到對手認同肯定,擺脫Loser的名號。
正如片子的裡父親為喚醒孩子所說的:「不管是失敗者還是勝利者,重要的是你嘗試過。」
誠然,失敗是許多人無法跨越的一道溝,接受失敗可能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這就使得許多人刻意將失敗隱藏起來或拒絕承認。
大凡有遠大志向的人,都會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接受並擁抱失敗。
一旦跨越失敗,就會明白,害怕失敗只會讓你無法發揮潛能。在失敗中不斷找到重新成長的機會,把失敗當成是成功的墊腳石。
在美國,有個叫道密爾的企業家,專買瀕臨破產的企業,而這些企業在他手中,又一個個起死回生。
有人問:「你為什麼總愛買一些失敗的企業來經營?」
道密爾回答:「別人經營失敗了,接過來就容易找到它失敗的原因,只要把缺點改過來,自然會賺錢,這比自己從頭幹省力多了。」
道密爾的聰明之處就是在於他懂得失敗價更高,別人不行的,他行,別人跨越不了的,他能跨越,把別人的失敗變成了自己的財富。
臺灣歌手陳綺貞有一首歌叫做《失敗者的飛翔》。
她這樣解釋歌名,「如果成功是指高高在上,那麼在成功之上的就是失敗者的飛翔,這首歌獻給在努力和挫敗之間不斷的循環,卻不願意放棄的人。」
願我們做一個無懼失敗,永不放棄,在失敗中獲得智慧,在失敗中變得堅韌不拔,用心感受失敗的價值,在失敗的過程中成長,不斷向陽生長的人。
作者簡介:安靜的花椒樹,富小書的人,富書專欄作者,曾做過媒體編輯、高校教師。理性的思考者,擅寫教育成長類和職場方面的文章;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百家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