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要傷害這5種人,因果報應很嚴重!

2020-12-18 悟空說禪

很多人不相信因果報應,認為因果是迷信的,其實因果並不迷信,因果只是萬物運行的一種規律,只是自然的現象,並沒有任何迷信的色彩。

因果報應就是因緣和果報,因果就是前因和後果,這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前因和後果,你若能仔細去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世上沒有一件無因之果的事,也沒有一件無果之因的事。

無論你當下正在經歷任何事情,你當下的經歷都是過去的行為,來帶的一個結果,如果沒有過去就不會有現在,更不會有將來。

佛教認為,因果之間還有一個緣,因緣和合才會有結果,這也是很多人誤解,為什麼好人沒有好報的原因,是因為因緣還沒有聚合,所以果報沒有出現。

人與人的相遇,都是因緣和合的現象,如果一個人經常種善因、結善緣,就會遇到善果,如果一個人經常結惡緣、種惡因,就會遭到惡報。

健康、長壽、富貴、平安等等,這些都是善因善緣帶來的善果,而災禍、短命、疾病、貧窮等等,這些都是惡因惡緣帶來的惡果。如果你相信了因果,在生活的當中就要廣結善緣,多種善因,才能遠離災禍,收穫好運。

要想廣結善緣,就不能去傷害生活中這5種人,只要與這5種人多結善緣,福報和好運就會來找你。如果你傷害了這5種人,因果報應是很嚴重的。

第一種人:自己的父母。

古人說:「生而未養,斷指可還;生而養之,斷頭可還;未生而養,百世難還。」

父母的恩德,永遠都還不完,如果你經常傷害父母,就一定會招來嚴重的因果。佛教把眾生的父母看作是世間的佛菩薩,傷害父母就等於在傷害佛菩薩,傷害佛菩薩的果報是非常嚴重的。

第二種人:出家修行的人。

出家的人身上肩負著度化眾生的使命,傷害一個出家人,就等於傷害了無數的眾生。為什麼佛教提倡眾生要供養出家人,原因就在這裡,當你去幫助一個出家時,就間接幫助你了千萬的眾生。傷害出家人的果報很嚴重,但幫助和供養出家的人,功德也會非常大。

第三種人:善良的好人。

善良的好人因為經常會做好事,所以我們一定要與這樣的人多結善緣,當你幫助他一個人時,其實會幫助到很多人,當你傷害他一個人時,也會傷害到很多人。

第四種人:聖人。

父母是給我們生命的人,我們要孝順父母,而聖人是給我們慧命的人,我們千萬不要去傷害,因為生命與慧命對於任何一個眾生而言,都是非常寶貴的。

孔子、老子、佛陀這些人都是聖人,他們的言教會影響千千萬萬的眾生,如果你傷害了這樣的人,就會與千千萬萬的眾生結下惡緣,果報是非常嚴重的。

第五種人:一切眾生。

不僅上面四種人不能去傷害,其他一切眾生都不要傷害,哪怕是小貓、小狗,都要與他們結下善緣,一旦你殺害了其他眾生,就會種下惡因、結下惡緣。

最積陰德的事情,無非就是與一切眾生結下善緣,不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我們要多去幫助他人,因為幫助他人就是在幫助自己,就是在為自己積德積福。

感恩閱讀與分享。#佛教#

相關焦點

  • 佛教:傷害這3種人,因果報應很大!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人與人之間的相遇皆是因為有緣,由緣分牽引。正所謂「無緣不聚、無債不來」,其實緣分即是「因果」。佛教裡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世界一切皆為假相、空相,都是虛幻不實的,但唯有因果業報時刻隨緣流轉。
  • 佛教:這5種人,不可傷害,因果報應,不容小覷!
    害人如害己,傷害他人,不會損害他人的成就,反而大大折損了自己的福報。面對惡人,我們不要仇視和報復,要以慈悲心寬恕;面對比自己福報大的人,不要嫉妒和怨恨,要懂得隨喜和精進。人生的一切福報不是爭來的、或求來的,而是一個人行善積德的善果。「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不作惡,則諸災不生。以下這5種人,不可傷害,因果報應,不容小覷!
  • 佛教:這三種人,千萬不可傷害,因果報應很重!
    佛門中講「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不論我們曾經傷害過誰,一定要記得常修懺悔心。悔過,並且不再作惡,不再造惡業、結惡緣,是為吉祥。經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不種惡因,自然不會感召惡果,我們不去傷害別人,不與人結下惡緣惡債,自然「無緣不聚、無債不來」。
  • 佛教:這4種人,千萬不可傷害,因果報應很大!
    因果,不論你信與不信,它都一直存在,時刻影響和改變著人的命運。「善惡到頭終有報,從來因果不用忙」,世間萬事萬物的發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其背後必有因緣。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你善待他人、與人為善,在你有困難的時候,就會有貴人來幫助你,這是你自己積攢的善因福德;你待人刻薄、廣結惡緣,在你危難關頭 ,也沒有人會伸出援手。我們如何對待別人,其實就是在如何對待自己。
  • 佛教:這五種人,千萬別去傷害,果報太嚴重!
    在佛教看來,傷害別人其實就是在傷害自己,尤其是傷害這五種人,果報太嚴重。世間有五種人,佛說,千萬不要去傷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傷害這五種人,會有報應。第一種人:和你最親近的人。我們總是習慣傷害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特別是自己的父母,很多人認為父母愛你是應該的,傷害父母也是天經地義的,如果這樣想你就錯了。佛教認為,父母是世間最大的福田,父母就是世間的佛,如果你傷害父母,果報非常嚴重,因為父母是世上最愛你的人,你傷害了一個最愛你的人,與你傷害一個陌生人果報是不同的。
  • 人生一世,這樣3種人,最好不要去傷害,往往因果報應很重
    在我們傷害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遭受因果報應,最終害了自己。因果這東西並不是什麼迷信,簡單點解釋就是你自己的行為和造成的後果,所以說,人生一世,這樣3種人,最好不要去傷害,往往因果報應很重對你有恩的人老話常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就算你沒有能力去報恩,但也不能做出恩將仇報的事情。
  • 「男人邪淫,因果報應」:這3種人,「色慾」厚重,要及時自省
    ,而邪淫是佛教禍是當中最嚴重的一條戒律,當然也是佛門當中最重要的戒律之一。其實用通俗的話語來講,就是按照佛門和佛教的戒律來要求的話,那一些觸犯到邪淫界的人,就會受到很嚴重的果報。因為邪淫是一種不可取的行為。而我們在生活上經常所聽到的色慾心,也就是我們佛教當中所講的淫慾的心。
  • 佛說:這四種人,千萬別去傷害,因果報應很嚴重!
    但是,同樣是行惡或者是做善,這其中也是有大小之分的。在佛教當中認為,一個人若是傷害了這四種人,肯定就會種下無量惡因,獲得無法承受的惡果。所以,當大家一旦遇到這四種人,切記要萬不可去傷害。第一種人,修行人,僧人修行人大都是有德之人,常行的也是方便之事。
  • 佛教:因果報應,有3種情況,人生並非偶然
    也許有人會認為,人生所遇到的一切境遇,都是偶然,其實哪有那麼多偶然,看似偶然,都是理所當然,這其中的因因果果,哪是普通人所能洞察的。當我們看到惡人享福,善人受氣,就埋怨老天不公,懷疑因果,殊不知因果通三世,眼見不一定為真。有人說人死了就結束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對於學佛人來講,修行就失去了意義。
  • 「嘴是福禍門」:這3種話,儘量別講,因果報應太重
    《楞嚴經》上註解:「人生喪家亡身,言語佔了八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這一生多劫難,多災禍,言語不慎,用詞不當是非常重要的禍根來源。關於口語危害,無論是世俗還是佛家,都有描述。譬如晉·傅玄所著的《口銘》中有曰:「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以及佛家常說的:「嘴是福禍門,舌是利害本」,這兩者雖然出處不同,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其用意無非就是在告誡人們,做人應該謹言慎行,要像聖賢佛陀一樣,做一個真語者,敬語者,知道什麼話當講不當講。佛教認為,只有深知因果報應,自古不虛,如此一來,才不會輕易造作口業,承受果報。
  • 佛教:供奉「地藏王菩薩」,這3件事不要做,因果報應很大!
    許多信佛的家庭應該都供奉的有地藏王菩薩像,也有很多人平日裡喜歡誦《地藏菩薩本願經》,都是很殊勝的功德。地藏經是一部功德經,也是一部孝經,以誠心念誦,自然得無上利益,冥陽兩利。也有一些人,心裡有些糾結,覺得家裡供奉地藏王菩薩像或者尤其晚上念誦《地藏經》會不會感召一些不好的東西?
  • 因果不饒人,這2類靈氣動物,不要傷害,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每個人一生的吉兇禍福,都是自己的言行舉止所感召來的,所以想要人生事業順暢,家庭吉祥,積德向善就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又因必有果,我們與人為善,將來所遇到的事也都是善的。行善的前提,先做到不去作惡,不然就像往有洞的桶裡注水一樣,一邊積福,一邊折福。行善就要做到佛教的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有5種人,是不能去傷害的,因為因果太嚴重了
    其實,因果並不是迷信,因果只是世間萬物運行的一種規律,這是自然的現象,不帶任何的迷信色彩的,大家不要害怕。我們說因果就是原因和結果,或者說是前因和後果。你可以仔細的想一想,這世間的萬物都是有前因和後果的。比如你不好好學習,就考不上好的大學;你不去努力工作,就賺不到錢;你不孝順父母,就會帶來不好的結果等等。
  • 佛教:在寺廟裡面,這4句「禁語」不要說,因果報應太大
    佛教注重因果報應,所以在寺廟裡,下面這四句"禁語"千萬不要隨便說出口,否則可能招來後患無窮。一、自私自利的話眾所周知,佛教向來以普度眾生為己任,佛教倡導的,是布施天下。這並不意味著佛陀可以實現每一個人的欲望。有人去寺廟會這樣說:"保佑我今年一定要大賺或者升官發財。"
  • 因果報應真的存在嗎?佛教講的這2個故事,讓人感到意外
    《太上感應篇》是道教的經典著作之一,旨在勸善,簡稱《感應篇》,作者不詳,內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容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積善之家天必降福,積惡之家天必降禍」,總結因果報應關係,全篇宣揚「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的思想。
  • 佛說,這3種人「佛祖保佑」,最好不傷害,不然因果有報應
    如果我們不種下不好的因自然就不會招來惡果,我們不去傷害別人,就不會與別人結下不好的緣分,而佛法上面這樣說,這三種有佛法保佑的人,我們最好不要去輕易的傷害他,不然因果報應特別嚴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陽善的人可以得到很多人的稱讚,而那些積陰德的人有上天好神的保護。因此我們在遇到一個陰德厚重的人,可以稱他是人世間積德行善的好菩薩,這樣的人,我們若是去傷害他的話,就會得到很多惡果和惡報。因為與佛菩薩作對的人就是與天道作對。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也沒有絕對的善和惡,所謂的善都是我們發自內心的一種選擇。
  • 佛教:這3種自帶「佛性」的人,最好別得罪,不然因果有報應
    導語佛家總說一花一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眾生。而我們在世間行走,就很難免會傷害或者得罪一些人。如果我們不小心得罪了一些人,會使我們的一生過得困苦潦倒。種下不好的因就會得惡果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擦亮眼睛。不要得罪3種自帶"靈光"的人。不然因果報應有可能我們受不了。
  • 佛教:傷害四種人,會折損陰德,果報嚴重!
    當你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傷害到自己,在我們身邊有四種人,你千萬不要去傷害,因為傷害這四種人,會折損你的陰德,果報嚴重。雖然佛家常說:眾生平等。但其實是指眾生的佛性是平等的,每一個眾生之間,其實是有差異的,如果你傷害一隻螞蟻,果報可能並不嚴重,但如果你傷害的是你的父母,這個果報就會非常嚴重。
  • 佛教:這幾種人不必燒香拜佛,佛也會保佑,看看有你嗎?
    在正月十五或在重大佛教節日,我們可以發現寺院裡總是擠滿了朝聖者,信徒們以極大極大的奉獻精神在佛陀面前許願。 有些人甚至早早地來寺院即是為了能取到頭香和高香。 這種思想其實是嚴重的愚蠢和迷信,以功利的心求佛,只會讓自己離佛越來越遠。
  • 佛教講究因果報應,那為什麼總是「好人不長命,惡人無報應」?
    佛法講究「因果報應」,每個人的命運如何,皆和他過去所製造的「因」有關,實際上很多人卻發現,生活中善惡顛倒,壞人一生囂張狂妄,好人卻被各種苦難纏身,這似乎和「因果」相反,讓人很難去認可佛家之言。其實,因果有一個複雜的體系,它並非短期內的因果報應,佛家認為它「通三世」,也就是前、今、來世。前世犯下的因,會形成今天的果報,而這輩子所造諸業,還會讓來世受到影響。因果並非是當下業果報應,很多人只看到惡人今生犯下的惡果,沒看到他們上輩子所修得的福報,以至於對修佛產生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