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飲食風俗的三個特點

2021-03-05 我是凌傑

 

 

 蒙古族特色主要體現在蒙古族的菜點風味上。蒙古族人的飲食比較粗獷,以羊肉、奶、野菜及麵食為主要的菜點原料。烹調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以烤最為著名。菜點崇尚豐滿實在,注重原料的本味。燒牛蹄筋:以牛蹄筋和大蔥加工燒制的佳餚。此菜用料講究,色白透明:油清底亮,口香筋軟,富含營養,常用於迎賓宴席。馬奶酒:當馬奶變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時,即成為馬奶酒。奶皮子:味道純香、營養豐富。酥油:酥油味道獨特營養價值極高,中西餐均可飲用。奶酪:質硬而酸甜,是蒙古族民眾喜愛的奶食品之一,蒙古族的飲食文化豐富多樣。在創造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時,也形成了相應的飲食習俗。這些習俗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

先白後紅
蒙古族的飲食習慣為先白後紅。白指白食,乳及乳製品;紅指紅食,肉及肉製品

。這種稱呼極富色彩感和生動性

。蒙古人以白為尊,視乳為高貴吉祥之物。

如果誇你心地像乳汁一樣潔白,你就得到了最高的獎賞。牧民有誰不慎撒了奶子,就會馬上用手指蘸了抹在額上,說一聲「啊唏,折福了」。若是掉一點兒肉,或許就隨手丟給了貓、狗。不論大小宴席,都用白食開路。主人端來一隻盛奶的銀碗,按照輩份年齡,讓客人一一品嘗,這是一種神聖的禮節。客人即使七八十歲,大過主人幾倍,也要跪接銀碗。不是給主人跪,是給乳汁跪。婚禮上的人多,行這一禮節如果漏掉一位,對主人是最大的失誤,對客人是最大的不敬。每逢祭奠翁袞山神、敖包、蘇魯德的時候,都要用新擠的鮮奶向上天和聖主祭灑。在喜慶和祈禱之後,往往揮動著桶裡的鮮奶,進行招福致祥的儀式。放羊背子的時候,一隻綿羊割六七件,盛在一隻大盤裡,略似平日臥狀。羊頭在上面,羊頭上面又抹了黃油,表示紅食仍要以白食為先導。如果你到牧區,看到手扒肉上來就下手,不先品嘗奶食,那就要被主人下看。

以飲為主
諺云:「學之初啊(蒙文的第一個字母),食之初茶」。茶是蒙古人的面子,又是蒙古人的主食。凡走草地的人,不論蒙漢生熟,主人必先雙手給你捧上茶水:「有好茶喝,有好臉看」。今天,牧區的蒙古人不論早上、中午都有喝茶,這就是「寧可一日無飯,不可一日無茶」。牧民喝茶,講究配套:炒米、酥油、酪蛋、白糖,冬天往往還有肉。牧民習慣,客人喝茶,飲未及底,復來續滿。客人如不想飲,可以聲明,否則你只能灌一肚子茶。這大概就是蒙漢族在吃上的不同吧?漢族從小吃慣幹的東西,吃稀的總感到吃不飽。蒙古族從小吃慣稀的東西,吃幹的就不舒服。如奶稀飯和霍零飯(稀肉粥),其實都有是半流食。也許是以飲為主積久成習,蒙古人把吃肉也說成「喝湯」,把羊肉說成「湯物」、「湯羊」。

「奶茶泡炒米」,是遊牧民族的一大發明。不僅有生活依據,而且有科學依據。吃上一頓手扒肉,再美美喝一頓茶,不僅葷素搭配,稠稀結合,口中不膩,胃裡舒服,而且很容易消化。牧區的蒙古族,常把炒米裝在一張整剝的牛犢皮裡(有時也裝些幹肉),酥油放在用酸水泡製出來的瘤胃中,帶在馬身上,不怕磕碰打碎,行走無聲響。即是到了荒無人煙的地方,只要有水,撿幾塊幹牛糞就能舉火熬茶。直到今天,打草、走敖特爾、長途拉鹽或打獵的時候,仍然堅持這種輕便簡樸的生活方式。



    圖文編輯整理:道牧格蒙古文化工作室

相關焦點

  • 河套地區的飲食風俗
    河套地區的飲食風俗     河套地區長期處於蒙古部落的勢力範圍之內
  • 蒙古族風俗:「莫爾格勒特」親屬
    文/烏 蘭在內蒙古東部地區的興安盟蒙古族風俗中,有一個古老的風俗,被稱之為「莫爾格勒特」親屬。 「莫爾格勒特」,蒙古語的含義是磕頭。不管是在牧區,還是在農區,某一個蒙古族家庭中,如若有女兒要出嫁,快要舉辦婚禮的時候,其父母就要給女兒找「莫爾格勒特」父母,蒙古語的含義是磕頭父母,即梳頭父母。有的則是由男方的父母給未來的媳婦找「莫爾格勒特」父母。
  • 長生天護佑的偉大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經濟和社會條件下形成的。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  蒙古族最大的傳統節日性群眾集會為那達慕大會,八月的草原,金風秋爽,牛羊肥壯,牧民們喜慶豐收的季節到了。
  • 蒙古族傳統飲食—蒙古奶茶!
    喝此種奶茶是蒙古族的傳統飲食習俗。除了解渴外,也是補充人體營養的一種主要方法。但是,在歷史上磚茶得寵於蒙古族人民。據記載,清朝康熙時代,內地一些商人攜帶磚茶、米麵、布帛雜物等到蒙古腹地,交換蒙地各種物產。其中除以米麵、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餘雜物均以磚茶定其價值。磚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別。所謂"二四"者,即每箱可裝二十四塊磚茶,價值約三十三元(銀元),每塊磚茶重五斤半,價值一元二、三角。
  • 蒙古族服飾特點
    穿著時稍向上提,以紅、紫等色綢緞帶緊束腰部,兩端飄掛腰間。穿此袍騎馬放牧,能護膝防寒,夜宿可當被蓋,瘦長袖筒可防蚊,束上寬大腰帶,還能保持腰肋骨穩定垂直。長期的南徵北戰、遊牧遷徙,使得蒙古族很早就與北方各民族以及中原的漢族建立了廣泛的聯繫,加上紡織品的傳入也比較早,因此蒙古人一年四季都喜歡穿袍子,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
  • 【民族文化】蒙古族傳統飲食—蒙古奶茶!
    喝此種奶茶是蒙古族的傳統飲食習俗。除了解渴外,也是補充人體營養的一種主要方法。因此,茶葉,尤其是磚茶逐漸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一日無茶飲,心虛頭暈,飲食不香,夜不能寐。傳說,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兵出徵無須帶更多的糧草,有了磚茶,便等於有了糧草。
  • 蒙古族舞蹈的背景及風格特點
    作者:新風學術網 (一)蒙古族舞蹈的背景 蒙古民族的文化藝術歷史悠久,博大寬廣,是蒙古民族的智慧結晶,是遊牧文明的典型代表。其多元化,開放化的發展思維促成蒙古民族絢爛多彩的文化藝術特徵。
  • 科爾沁蒙古族的一些風俗習慣
    過小年過去,每逢農曆臘月二十三這天,蒙古族過小年。蒙古族把三天稱作「日火」:三十天稱作「月火」, 三百六十天稱作「年火」。小年是送接火神爺的「年火」日子,所以很敬重這一一天。成吉思汗前的婚姻成吉思汗為政之前,蒙古族青年成婚時,男女雙方騎馬跑向草原深處,在選擇好的地點絆住馬兒,再把兩個人的套馬杆平行整在一一塊, 用套馬杆上的兩條皮套兒系成盤腸式的花結(蒙古語叫沃日嘎),事華,兩個人進行歡娛。此時別人如果靠近,被打死也無罪。
  • 〖遼寧蒙古族〗遼寧蒙古族民族來源
    對蒙古族地區的漢族,設置廳、縣機構進行統治。屬卓索圖盟的喀喇沁左、中、右旗,土默特左、右翼旗,屬哲裡本盟的科爾沁左翼前、後旗,以及清皇家的「蘇魯克」牧場(即養息牧「三陵」牧場),均在遼寧境內。       蒙古族是一個勇敢、智慧的民族。
  • 「遼寧蒙古族」試論遼寧蒙古貞的地域文化特色
    其特點主要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濃鬱的民族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俗稱為蒙古貞,是有其歷史淵源的。據文獻記載,自周至清,先後有山戎、東胡、匈奴、烏桓、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漢等民族在這裡活動,該地區曾是多個民族活動的歷史舞臺。
  • 中國飲食文化特點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
  • 各地奇特風俗:除了湘西趕屍,這些奇詭的風俗你聽說過嗎?
    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我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國家,各個民族相親相愛,卻又有著各自獨有的民族習俗並且一直繼承延續下去。也正因此,我國有著許許多多的有趣奇特的風俗,而關於這些風俗,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聽過或者見過一些。
  • 【蒙古族民俗】蒙古族敬獻奶茶禮儀竟如此講究!多少人弄錯了?
    奶茶,是蒙古人最喜歡而且至今都非常流行的一種茶類。在《中華風俗志》裡有這樣的記載:「以新鮮之牛奶鹹鹽等和於茶為夏日之飲。亦稱奶子茶。  蒙古人對奶茶如此喜愛,同蒙古族的生活習俗有著緊密的聯繫。眾所周知,蒙古族早期是遊牧民族,他們的畜牧生活決定了他們的食物構成,也就是以肉食和奶食為主,這些都是高脂肪、高蛋白的事物,不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在茶葉傳入蒙古人生活以前,他們的主要疾病就是消化不良。而飲茶可以減輕消化系統的壓力,使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更好地被吸收。蒙古人飲茶即解渴,又解餓,喝茶時往往還配有各種奶食品、麵點、炒米,有時還有手把肉,這種奶茶可謂是色味醇香。
  • 56個民族飲食風俗畫卷,波瀾壯闊!
    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楓葉節,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等各種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 松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五十一)蒙古族餡餅製作技藝
    蒙古族餡餅是居住在前郭爾羅斯的蒙古族農牧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與對外交流中,創新和傳承的一種民族食品,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地域特點。餡餅皮薄透餡,香而不膩,深受群眾喜愛。因而蒙古族餡餅早已成為這一地區頗有盛名的食品。一切民族的飲食文化,其形成過程都與當地的自然、地理、氣候及生產生活方式有極大的關係。
  • 蒙古族文化男人三藝——蒙古式摔跤
    蒙古摔跤,蒙古語稱為「博克」,蒙古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摔跤手稱為「博克﹒巴依勒德呼」。最早是在十三世紀時已經盛行在於北方草原。蒙古式摔跤既是一種體育活動,也是日常的一種娛樂的活動,但是蒙古式摔跤是在祭敖包和那達慕大會上進行的。這也是蒙古族人們稱男人三藝中的其中一個。
  • 蒙古族服飾色彩的「尚」與「忌」
    蒙古族服飾色彩的「尚」與「忌」(1)蒙古族服飾的生命在於色彩,沒有色彩就沒有蒙古族服飾。蒙古族服飾色彩,一般用色彩鮮豔、五彩繽紛、爭奇鬥豔、美輪美奐來形容,的確,蒙古族自身對服裝服飾的色彩極為重視,不同季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身份,在服飾色彩上都有所選擇。認為蒙古族服飾在色彩上多追求豔麗,沒有忌諱是不全面的。
  • 【民族風俗】《內蒙古地區蒙古族部落名稱來歷》
    鄂爾多斯部落位於內蒙古西南部。據說此部落的人好奇心強,善於獵奇;三說:統一蒙古立過汗馬功勞而劃地賜名,其中把蘇尼特首領格魯根巴特爾排在第五位。蒙古史學界大多認為蘇尼特部落是成吉思汗祖先包爾吉根氏族形成以前的部落之一,最早居於貝加爾湖南部。後部落名稱又成為氏族名稱。
  • 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首飾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如"顧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約1尺,頂部為四邊形,上面包裹著五顏六色的綢緞,綴有各種寶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雞尾毛等裝飾物,製作精美,絢麗多姿。婦女們平時一般多罩頭巾。
  • 從元朝人的飲食習慣,窺探其飲食文化風格
    雖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蒙古族,是一個既粗獷又野蠻的民族,但是在飲食方面卻顯得十分細膩。筆者認為,從原始人學會用火開始至今,中國的飲食文化已經傳承了幾千年。食物的種類和烹飪方法也在不斷發展,並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我國飲食文化具有多元性特和獨特性,飲食文化的發展既展現出了,獨特的文化特點又有一定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