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天護佑的偉大民族——蒙古族

2021-02-15 赤峰三和影視傳媒



  導言:蒙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廣袤的草原上,流傳著"馬是翅膀,歌是身影"的諺語。古老的民族,悠久的歷史,傳奇式的英雄人物,豐富的草原生活,孕育出燦爛的民間藝術和深厚豪邁的民族風俗,以蒙古族為代表的草原文化是一枚歷史符號,它深深烙印在每一個草原人的心上,流動在每一個蒙古人的血液中。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經濟和社會條件下形成的。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世界上大部分的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又被譽為「草原驕子」。

  清新的空氣,明麗的陽光,晶瑩的露水,給了蒙古族純潔的心靈;蒼茫的原野,狂暴的風雪,嚴峻的天氣,給了蒙古族粗獷和堅韌的性格。在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滲透著阿爸的汗水,阿媽的奶汁,珍藏著蒙古族人民勤勞、樸實的靈魂,記述著一個馬背民族的古樸生活。


  13世紀初起,蒙古族開始根據回鶻、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創製蒙古文字。此後,各種形式的歷史、文學作品相繼問世,有些一直流傳至今。其中,歷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最為著名,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馬頭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樂器,民族傳統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和筷子舞等等。


  蒙古包為蒙古民族的傳統住房。蒙古民族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蒙古族的飲食有糧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最大的傳統節日性群眾集會為那達慕大會,八月的草原,金風秋爽,牛羊肥壯,牧民們喜慶豐收的季節到了。這時候他們便開始釀製馬奶酒,屠宰牛羊,縫製新衣,準備各種美味的食品,舉辦不同規模的「那達慕」,「那達慕」蒙古語意為娛樂、遊藝,起源於13世紀初。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還有馬奶節和白節(也稱白月)等。



  蒙古族傳統服裝方面,內蒙古蒙古族仍然保留著傳統文化的特色,在傳統的節日裡,蒙古族群眾仍然喜歡穿上民族服裝,參加騎馬、射箭、摔交等體育競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馬頭琴,跳傳統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即使在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現代化與民族特色融為一體。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傳統蒙古袍的古樸特點,又洋溢著現代化的華美氣息。內蒙古地區城市公共建築上的蒙古包造型裝飾和大型彩繪奔馬圖及奔馬雕塑,鮮明地表現草原文化的風格。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飾似乎很簡單,無非就是一件袍子,一雙靴子而已。其實,蒙古族的服飾是非常複雜而豐富多彩的。不僅各地形制有別,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之別。



  我國的蒙古族人口雖然分布在全國各地,但絕大多數自古就生活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內蒙古境內的陰山山脈和興安嶺山脈橫貫東西,地形與亞細亞大陸相連接,氣候常受大陸的支配,多風、乍寒乍暖,寒冷季節長,溫暖季節短,降水量少,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月;降雪期漫長,從十月中降雪,到次年五月尚能見到雪飄,每年積雪深一尺以上的大雪有一、二次。蒙古族人民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或畜牧業,兼營種植業,散居的蒙古族人民多數以從事種植業為主,也經營一部分畜牧業生產。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從事工業生產和其他經濟活動的人越來越多,從單純的畜牧業、種植業經濟向工業、商業和現代畜牧業及種植業全面發展。



  由於蒙古族居住的地域不同,歷史發展情況不同,經濟生活不同,所以各地蒙古族的風俗習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如咯爾喀蒙古、兀良哈蒙古、額魯特蒙古、布裡亞特蒙古等,他們的風俗習慣就不完全一樣。再如從事畜牧業生產和其他生產的蒙古人的風俗習慣也有不同。就是歷史延續下來的同屬從事一種生產活動的蒙古人的習俗,隨著地區的不同也有差異。正所謂「隔山不同風」,「隔水不同俗」,所以我們入鄉就要問俗,就是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

  現在的蒙古族的習俗就是在上述條下形成的,是通過語言和行動傳下來的習俗,但他同時也吸納了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進而變成本民族的風俗習慣,這是件好事!因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轉徙、發展和繼承是普遍現象,而蒙古民族是一個善於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的博大的民族。



  宗教信仰:普遍信薩滿教。元朝以後蒙古族統治階級開始信仰喇嘛教(主要信仰寧瑪派即黃教)。



  飲食特色:喜愛喝用磚茶泡製的奶茶。還愛喝馬奶酒。牧區多以牛羊和奶食為主,農區以糧食為主,蔬菜、奶製品為輔。敬茶方面,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人員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人員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客來敬茶是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語稱嚼克)、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敬酒方面,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託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精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音樂舞蹈方面: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稱。每當宴會,慶祝節日,歌聲常常一個接一個。唱古老的民歌,民間傳說的故事,唱草原富饒美麗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聲悠長而高亢,音調多激昂,歌的韻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會、節日、婚禮用的和奏樂器是兩股胡琴,四股胡琴、馬頭琴等。


  舊時的婚姻習俗:一夫一妻制家庭,同姓不婚。結婚時,男方須出豐厚的彩禮。有轉房制習俗。財產由幼子繼承。

  舊時的喪葬習俗:有土葬、火葬、野葬、三種葬式。一般人行土葬,僧侶行火葬,牧區居民行野葬。



  禮儀禁忌: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熱情談話,好似自家。蒙古族有獻哈達表示敬意的習俗。路過蒙古包時騎馬要輕騎慢行,進門前要把馬鞭放在門外。進入蒙古包應從門的左邊進入,進入蒙古包後在右邊坐下。離開時,要等主人已返回蒙古包內才能上馬離開。主人捧出奶茶和食物時,要用雙手接。如家中有人生病,主人會在蒙古包的左側拴一根繩子以謝絕訪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蒙古族是世界最美民族?
    為什麼說蒙古族是世界最美民族?一、蒙古族遍布全球、散居各地。
  • 「長生天」對於遊牧民族到底意味著什麼
    蒙古人以「蒼天」為永恆且最高的神,謂為「長生天在遊牧民族的模式中,至高無上的權利由天神「長生天」授予一位土地上的首領,這位首領即是天神的意志。在蒙古族的歷史上,黃金家族就是騰格里最為出色的代言人,而成吉思汗則是這個家族最為出色的人物。少數民族最早登上中國歷史舞臺,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在正統儒學中,少數民族歷來被酸儒不恥,他們信奉《論語》中的夷狄有君,提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民族問題一直是阻礙歷史前進的倒車輪。
  • 被遺忘的古宗教,長生天和薩滿教,曾經滿世界的信徒去哪兒了?
    薩滿教的巫女 正在向天空祈禱做法蒙古族的世界觀 原始的宗教啟蒙薩滿教本身和長生天,是一種相容相包的含義。薩滿教祭祀使用的敖包早期對於薩滿教和長天的劃分,來自於民族性質特點的劃分。如果是以漁獵為主的民族,大多信仰的是原始薩滿;而草原上的遊牧部落,更多的信仰是長生天。
  • 蒙古族人最高神明長生天和薩滿教!
    蒙古族人最高神明長生天和薩滿教!薩滿教主要流行於蒙古語族的蒙古族、達斡爾族,通古斯語族的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錫伯族等。隨著原始社會的瓦解與階級分化、社會發展,上述語族中的許多民族不再信仰薩滿教,或改信其他宗教。但是,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和赫哲等民族中,仍有一部分人信仰薩滿教。薩滿教的白薩滿教派蒙古族薩滿教派別之一,產生於明末清初。
  • 長生天的祝福(中)
    若非有長生天的神諭,常人斷不可有緣拜讀,更不必說去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帝國可汗曾經走過的每一寸土地。在2009年,一本《成吉思汗與蒙古高原》橫空出世,讓每一個有幸拜讀的人都由衷地對作者產生敬佩和感嘆,那是怎樣的一種近乎自虐的執著和熱愛以及嚴謹的考證態度,才能寫出這樣一篇圖文並茂的驚世之作。
  • 蒙古族為何從薩滿教改信喇嘛教,佛教真能讓戰鬥民族變得文弱不堪
    「長生天」,蒙古語「孟和騰格里」是蒙古薩滿體系的核心,他具有主宰世間萬物的能力。在蒙古族的不斷發展中,「長生天」觀念被不斷豐富和完善,但卻沒有形成一個宗教所必須的經書。相傳蒙古薩滿教有一本叫《呼和蘇德爾》的經書,但是有個名叫郝伯格泰的巫師破壞了經書上的戒律,結果經書被彌勒佛給收回去了。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納悶,彌勒佛是佛教人物,怎麼可能出現在薩滿教之中呢?
  • 當「長生天」不再庇佑,蒙古國又該何去何從?
    1206年,隨著一個偉大的男子稱汗,一個讓世界為之銘記的民族—蒙古登上了歷史舞臺。「長生天」在上,「長生天」看見的地方就是蒙古需要徵服的土地。於是伴隨著刀與血,蒙古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徵服史。然而歷史總是無情的,如烈日般強大的蒙古最終還是如流星閃過,在世界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後沉寂了下來。
  • 〖遼寧蒙古族〗遼寧蒙古族民族來源
    對蒙古族地區的漢族,設置廳、縣機構進行統治。屬卓索圖盟的喀喇沁左、中、右旗,土默特左、右翼旗,屬哲裡本盟的科爾沁左翼前、後旗,以及清皇家的「蘇魯克」牧場(即養息牧「三陵」牧場),均在遼寧境內。       蒙古族是一個勇敢、智慧的民族。
  • 【民族之美】蒙古族服飾彰顯民族神韻
    蒙古族服飾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縮影。蒙古族服飾,積澱豐厚,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反映了蒙古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禮儀、節慶習俗、婚姻狀況以及審美追求。蒙古族服飾似流動的圖畫,彰顯著與眾不同的民族神韻,成為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對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再次恢復本民族 語言文字的一點思考
    風俗習慣和衣著也漸漸被其他民族所替代了。如今只剩下「蒙古族」三個字的名稱而已。因此,筆者認為恢復本民族語言文字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藉此機會,向自治縣的領導及廣大牧民群眾,向有蒙古族擔當、有蒙古族情感、有蒙古族骨氣和有蒙古族靈魂的人,尤其是向有知識、有朝氣的新一代蒙古族青年提出倡議,呼籲大家為恢復蒙古族語言文字多做思考和努力。同時也想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和思考:
  • 蒙古族帥小夥一開嗓將網友帶入草原,這項喉音絕技有何來頭?
    大白新聞注意到,得益於短視頻社交軟體的流行,越來越多像哈拉木吉一樣的蒙古族同胞將這項「非遺」文化與大眾分享,而這種少數民族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有望通過更多人的了解與喜愛,得以傳承發展。走紅網絡在最近一檔選秀節目裡,合著悠遠的馬頭琴聲,眉目清秀的蒙古族小夥開嗓了。
  • 【民族體育】那達慕——蒙古族的傳統體育盛會
    每年農曆六月初四開始的為期5天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項目。2006年5月20日,那達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唐吉思:藏傳佛教對蒙古族民間宗教的影響
    蒙古人稱這個天神為「長生天」。「長生天」是「所有天神」(騰格里)中的最高者,人們有時也稱之為「汗騰格里」,「所有萬物的最高君主」。另外,天神崇拜在民間宗教中的表現形式則是九十九尊騰格里天神的觀念。這九十九尊騰格里天神的最高神或者說主宰者是「霍爾穆斯達騰格里」,就是天帝或玉皇大帝。古代蒙古諺語「智慧集」中就有這樣的表述「霍爾穆斯達騰格里天神為首的諸天神……」。
  • 再論赤峰蒙古族中學國旗事件和中國的民族問題
    但是當談到中國民族問題的時候,筆者發現,在網絡上絕大多數中國人(主要是漢族)對於中國民族問題的認識其實相當膚淺,基本上不了解中國民族問題的歷史演變,且除了情緒以外,很難說有科學嚴謹的立場。筆者生活在內蒙古,回族,對蒙古族自認為有一些了解。下面筆者就根據自己對蒙古族-這個中國北方少數的民族的了解,對這一事件再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 民族風丨鄂爾多斯蒙古族婦女盛裝頭飾
    這件藏於民族文化宮博物館的鄂爾多斯蒙古族婦女頭飾,徵集於內蒙古伊克昭盟烏審旗烏蘭陶勒蓋鎮,是件新娘頭飾,嵌有紅珊瑚、瑪瑙、松石、銀飾等,製作精美,雍容華貴。該頭飾主要由希布閣、達如拉嘎兩大部分組成。鄂爾多斯頭飾在蒙古族頭飾中極具代表性,也最複雜。由於遊牧生產生活方式的制約,為了便於遷徙,蒙古人繼承了遊牧民族長衣盛飾,將財富(金銀珠寶)全部佩戴在身上的傳統,而鄂爾多斯蒙古族更是如此。珍貴的頭飾,是鄂爾多斯蒙古族婦女的嫁妝。過去,在地廣人稀的草原,遠嫁的姑娘要回一趟娘家非常不易。因此,出嫁的鄂爾多斯蒙古族婦女,把作為嫁妝的頭飾視為自己的娘家人。
  • 天山蒙古族實驗小學:讓民族特色課在校園熠熠生輝
    綠茵場上運球如飛,馬頭琴室琴聲繚繞,特色教室蘸墨揮毫……開學複課了,天山蒙古族實驗小學學校裡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課程也陸續開課。「我喜歡足球,我就報了足球課。」「我喜歡跳舞,特別是我們蒙古族的舞蹈,我就上了舞蹈課。」……同學們高興的學著自己報的特色課程。
  • 蒙古族服飾色彩的「尚」與「忌」
    蒙古族服飾色彩的「尚」與「忌」(1)蒙古族服飾的生命在於色彩,沒有色彩就沒有蒙古族服飾。蒙古族服飾色彩,一般用色彩鮮豔、五彩繽紛、爭奇鬥豔、美輪美奐來形容,的確,蒙古族自身對服裝服飾的色彩極為重視,不同季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身份,在服飾色彩上都有所選擇。認為蒙古族服飾在色彩上多追求豔麗,沒有忌諱是不全面的。
  • 蒙古族說唱藝術家拉西敖斯爾「不忘初心 傳承民族文化」
    老人家慢慢打開話匣子,講述他與蒙古族藝術瑰寶的故事。 蒙古族藝術瑰寶:格斯爾、烏力格爾、好來寶 拉西敖斯爾提到的琶傑是蒙古族著名說唱家,1902年出生在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地區,於1962年辭世。在他60年的人生中,最為卓越非凡的貢獻就是對《格薩(斯)爾》進行搶救和保護,將蒙古族傳統民間文學作品《格斯爾傳》改編為蒙語說書故事,進行了長達80個小時的說唱錄音。《格薩(斯)爾》是藏、蒙兩個民族人民集體創作的一部偉大英雄史詩,是藏、蒙人民智慧的結晶。藏族稱為《格薩爾》,蒙古族稱為《格斯爾》,統稱《格薩(斯)爾》。2006年,《格薩(斯)爾》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都知道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馴鹿背上的民族你們知道嗎
    #聖誕老人#大家好,這裡是「在運動中找到平衡點」愛旅遊,愛生活的分享,這次的主題是「都知道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馴鹿背上的民族你們知道嗎?他們和蒙古族對待馬大不一樣」。說到馴鹿,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聖誕老人和他的小精靈。但是聖誕老人畢竟只是一個傳說,真正把馴鹿和生活相結合起來的民族是拉普人。蒙古人因生產娛樂打仗都離不開馬而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但是與被稱為馴鹿背上的拉普人則略有不同。
  • 【民族文化】蒙古族傳統飲食—蒙古奶茶!
    喝此種奶茶是蒙古族的傳統飲食習俗。除了解渴外,也是補充人體營養的一種主要方法。  ★  發展歷史:  ⊙ 蒙古民族喜好磚茶之習俗,究竟源於何時,無法考證。但是,在歷史上磚茶得寵於蒙古族人民。因此,茶葉,尤其是磚茶逐漸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一日無茶飲,心虛頭暈,飲食不香,夜不能寐。傳說,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兵出徵無須帶更多的糧草,有了磚茶,便等於有了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