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段)#一行三昧與一相三昧最實用#
印光大師說:「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歸此法界。」淨土宗開山祖師慧遠大師於東晉時期創立蓮社,社內一百二十三人專修念佛法門,個個往生淨土,皆有殊勝示現。此後至今,代代度人之眾多,非其它宗派所能相比。在了生脫死的諸多法門中,唯此念佛法門最為方便、最為簡單易學;易通易會、易修易成。此法門為二力法門,僅憑自己能念佛求生淨土的願力,即能得到阿彌陀佛攝受眾生的願力加持而了脫生死。其他所有的法門都是自力法門,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其難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念佛須得念佛三昧,才能心想事成,隨願往生。諸家所說念佛所起各類三昧的相狀、功能等雖皆通稱念佛三昧,然而諸佛有三世十方之異,並有法、報、應三身之別,故「念」於觀想、稱名等有種種不同。據曇鸞講的《略論安樂淨土》義、道綽講的《安樂集》等所說:專注且相續不斷的念佛的相狀或佛的神力,念佛的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願,稱名等,總稱為念佛三昧。
《文殊般若經》說:以專精修念佛一行、稱為一行三昧。《華首經》說:以專修念佛之相好、稱為一相三昧。以念佛之心、證三昧之定,名念佛三昧。梵語「三昧」譯為正定、又名正受。正定者:寂照雙融之意。正受者:妄伏真現之意。寂為「體」、照為「用」;「體」即實相、無有分別。「用」即因果、差別萬千。實相與因果,本為一體,離則兩傷,合則雙美。寂與照、猶如水與月;水靜不動如寂、顯月亮全影如照。不寂則不照、欲照則須寂。是故體須寂、照方用。體用一如、寂照同時。寂中有照、照中有寂;寂照雙攝互融、故名寂照雙融,此為得「念佛正定」。
修念佛三昧者,以真信發願之心,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以持名的緣故,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念至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此時於三昧中,或見西方之聖境,與淨土三經所說無異;或見阿彌陀佛身相光明,殊異超絕等等。所以由念佛而證三昧,其過程以有佛加持的原因,不僅快捷,而且更無魔擾。《觀無量壽經》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指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所以,能見十方一切諸佛者,即是妄伏真現,為「正受」。
念佛三昧最殊勝的是「般舟三昧」:是以般舟之行,證入三昧。梵語「般舟」譯中文為「佛立」。此法出《般舟三昧經》。以七日或九十日為期,專念阿彌陀佛,常行不間斷,且無休息,以仗佛力、三昧力、自性功德力,故於定中,見十方佛,在其前立,如眼明之人,清夜觀星,一目了然,見十方佛,也如清夜觀星一樣,故又名「佛立三昧」。
念佛三昧又名「普等三昧」,《念佛三昧經》卷七說:「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是故非聲聞、緣覺二乘境界」。蓋念佛三昧以總攝一切諸法故,而為三昧中王,故又稱「寶王三昧」。由上可知:「念佛三昧,別名甚多。稱雖不同,其義為一。皆是以念佛心,於正定(三昧)中,見阿彌陀佛,以見阿彌陀佛的緣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為此法之主本。
修念佛三昧分三種人,即:1、凡夫念佛三昧:此位中人,以念佛力,伏住貪、嗔、痴不起,圓伏五住煩惱,五住即:見惑為一住、思惑為三住、此二住於界內;塵沙惑、無明惑共為一住,此二住於界外。雖伏五住煩惱,但見惑還沒有斷除。即如天台宗之圓教五品觀行位,其位中人,雖也大徹大悟,但五住煩惱絲毫未伏。若以一心論、屬「相似事一心」;以四土論、屬「凡聖同居土」;以三昧論、屬「凡夫念佛三昧」。2、二乘念佛三昧:以念佛力,念到斷見惑者,為圓教初信位;念到斷思惑者,為圓教七信位。此時即證入「事一心不亂」。以四土論、屬方便有餘土;以三昧論、屬「二乘念佛三昧」。3、菩薩念佛三昧:以念佛力念到斷塵沙惑者,在圓教八、九、十信位,仍是「方便有餘土」、仍屬「事一心不亂」,也可稱作「相似理一心」。若念到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者,入圓教初住位以上,此時即證入「理一心不亂」。以四土論、屬「實報莊嚴土」。以三昧論,屬「菩薩念佛三昧」。
大勢至菩薩教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即是速得生西的念佛三昧,具體修法如印光大師所教:專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宏名,口念出聲、或心念不出聲,念時用自己的耳去聽,要聽得字字清楚、句句明白;長期念、不間斷的念、行住坐臥都念、都聽,假以時日,自然能到達銷脫諸念,進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三昧正定,決定往生彌陀淨土,此為「稱名念佛」、又名「一行三昧」。另有「觀相念佛」,即一心觀想阿彌陀佛的聖像,觀想成了,見阿彌陀佛現前,名「一相三昧」。還有就是上面說的般舟三昧,是在稱名念佛的同時,觀想阿彌陀佛的莊嚴身像,觀想成了,開眼閉眼都能見到阿彌陀佛,如此定能往生彌陀淨土。
以上三種三昧:「稱名念佛」名「一行三昧」;「觀相念佛」名「一相三昧」。這兩種三昧,適合凡夫所修。而「般舟三昧」則適合二乘人和菩薩所修。這幾種是最常用的念佛法門,統稱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修成了一般有兩種境界,一是現空相: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忽然間我法俱空,自己的身像和這個世界的所有現象都消失了,一片大光明,徹照十方世界,覺心清淨自在,與禪宗和教下見空性是一樣的,見空性就是見自己不生不滅的法身。二是現有相:即定中親見威光赫赫的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多菩薩,和西方極樂聖境現前,心生大歡喜。如慧遠大師,一生就有三次見西方聖境現前,得自在往生。這兩種境界都是念佛三昧的成就,得了念佛三昧的成就,就能預知時至,自在生西了。
修念佛三昧,一定要發往生極樂佛國的大願,在此願力下,還要勤修三福,即:1、孝養父母,尊敬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2、皈依三寶,具足眾戒,不犯威儀。3、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還要修六度萬行和一切善法,這樣才能契入念佛三昧的境界。虛雲大師曾收了一名叫「具行」的弟子,此弟子沒文化,不善言談,大師就教他一心念佛即「一行三昧」,幾年的時間,「具行」什麼髒活累活,只要能利益他人的事都幹,以成就善業,又憑一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得「一行三昧」,證得了阿羅漢果,並預知時至,向大師告別後,發動三昧真火而自在生西,大師喜淚長流,跪送弟子,當時雲南省都督及各界人士數千人齊齊下跪,送「具行」上人,此等場面,何其壯觀!何其真實!此即是念佛三昧之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