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續說

2020-12-17 劉祖清369

(第一百三十段)#一行三昧與一相三昧最實用#

印光大師說:「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歸此法界。」淨土宗開山祖師慧遠大師於東晉時期創立蓮社,社內一百二十三人專修念佛法門,個個往生淨土,皆有殊勝示現。此後至今,代代度人之眾多,非其它宗派所能相比。在了生脫死的諸多法門中,唯此念佛法門最為方便、最為簡單易學;易通易會、易修易成。此法門為二力法門,僅憑自己能念佛求生淨土的願力,即能得到阿彌陀佛攝受眾生的願力加持而了脫生死。其他所有的法門都是自力法門,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其難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念佛須得念佛三昧,才能心想事成,隨願往生。諸家所說念佛所起各類三昧的相狀、功能等雖皆通稱念佛三昧,然而諸佛有三世十方之異,並有法、報、應三身之別,故「念」於觀想、稱名等有種種不同。據曇鸞講的《略論安樂淨土》義、道綽講的《安樂集》等所說:專注且相續不斷的念佛的相狀或佛的神力,念佛的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願,稱名等,總稱為念佛三昧。

《文殊般若經》說:以專精修念佛一行、稱為一行三昧。《華首經》說:以專修念佛之相好、稱為一相三昧。以念佛之心、證三昧之定,名念佛三昧。梵語「三昧」譯為正定、又名正受。正定者:寂照雙融之意。正受者:妄伏真現之意。寂為「體」、照為「用」;「體」即實相、無有分別。「用」即因果、差別萬千。實相與因果,本為一體,離則兩傷,合則雙美。寂與照、猶如水與月;水靜不動如寂、顯月亮全影如照。不寂則不照、欲照則須寂。是故體須寂、照方用。體用一如、寂照同時。寂中有照、照中有寂;寂照雙攝互融、故名寂照雙融,此為得「念佛正定」。

修念佛三昧者,以真信發願之心,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以持名的緣故,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念至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此時於三昧中,或見西方之聖境,與淨土三經所說無異;或見阿彌陀佛身相光明,殊異超絕等等。所以由念佛而證三昧,其過程以有佛加持的原因,不僅快捷,而且更無魔擾。《觀無量壽經》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指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所以,能見十方一切諸佛者,即是妄伏真現,為「正受」。

念佛三昧最殊勝的是「般舟三昧」:是以般舟之行,證入三昧。梵語「般舟」譯中文為「佛立」。此法出《般舟三昧經》。以七日或九十日為期,專念阿彌陀佛,常行不間斷,且無休息,以仗佛力、三昧力、自性功德力,故於定中,見十方佛,在其前立,如眼明之人,清夜觀星,一目了然,見十方佛,也如清夜觀星一樣,故又名「佛立三昧」。

念佛三昧又名「普等三昧」,《念佛三昧經》卷七說:「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是故非聲聞、緣覺二乘境界」。蓋念佛三昧以總攝一切諸法故,而為三昧中王,故又稱「寶王三昧」。由上可知:「念佛三昧,別名甚多。稱雖不同,其義為一。皆是以念佛心,於正定(三昧)中,見阿彌陀佛,以見阿彌陀佛的緣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為此法之主本。

修念佛三昧分三種人,即:1、凡夫念佛三昧:此位中人,以念佛力,伏住貪、嗔、痴不起,圓伏五住煩惱,五住即:見惑為一住、思惑為三住、此二住於界內;塵沙惑、無明惑共為一住,此二住於界外。雖伏五住煩惱,但見惑還沒有斷除。即如天台宗之圓教五品觀行位,其位中人,雖也大徹大悟,但五住煩惱絲毫未伏。若以一心論、屬「相似事一心」;以四土論、屬「凡聖同居土」;以三昧論、屬「凡夫念佛三昧」。2、二乘念佛三昧:以念佛力,念到斷見惑者,為圓教初信位;念到斷思惑者,為圓教七信位。此時即證入「事一心不亂」。以四土論、屬方便有餘土;以三昧論、屬「二乘念佛三昧」。3、菩薩念佛三昧:以念佛力念到斷塵沙惑者,在圓教八、九、十信位,仍是「方便有餘土」、仍屬「事一心不亂」,也可稱作「相似理一心」。若念到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者,入圓教初住位以上,此時即證入「理一心不亂」。以四土論、屬「實報莊嚴土」。以三昧論,屬「菩薩念佛三昧」。

大勢至菩薩教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即是速得生西的念佛三昧,具體修法如印光大師所教:專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宏名,口念出聲、或心念不出聲,念時用自己的耳去聽,要聽得字字清楚、句句明白;長期念、不間斷的念、行住坐臥都念、都聽,假以時日,自然能到達銷脫諸念,進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三昧正定,決定往生彌陀淨土,此為「稱名念佛」、又名「一行三昧」。另有「觀相念佛」,即一心觀想阿彌陀佛的聖像,觀想成了,見阿彌陀佛現前,名「一相三昧」。還有就是上面說的般舟三昧,是在稱名念佛的同時,觀想阿彌陀佛的莊嚴身像,觀想成了,開眼閉眼都能見到阿彌陀佛,如此定能往生彌陀淨土。

以上三種三昧:「稱名念佛」名「一行三昧」;「觀相念佛」名「一相三昧」。這兩種三昧,適合凡夫所修。而「般舟三昧」則適合二乘人和菩薩所修。這幾種是最常用的念佛法門,統稱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修成了一般有兩種境界,一是現空相: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忽然間我法俱空,自己的身像和這個世界的所有現象都消失了,一片大光明,徹照十方世界,覺心清淨自在,與禪宗和教下見空性是一樣的,見空性就是見自己不生不滅的法身。二是現有相:即定中親見威光赫赫的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多菩薩,和西方極樂聖境現前,心生大歡喜。如慧遠大師,一生就有三次見西方聖境現前,得自在往生。這兩種境界都是念佛三昧的成就,得了念佛三昧的成就,就能預知時至,自在生西了。

修念佛三昧,一定要發往生極樂佛國的大願,在此願力下,還要勤修三福,即:1、孝養父母,尊敬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2、皈依三寶,具足眾戒,不犯威儀。3、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還要修六度萬行和一切善法,這樣才能契入念佛三昧的境界。虛雲大師曾收了一名叫「具行」的弟子,此弟子沒文化,不善言談,大師就教他一心念佛即「一行三昧」,幾年的時間,「具行」什麼髒活累活,只要能利益他人的事都幹,以成就善業,又憑一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得「一行三昧」,證得了阿羅漢果,並預知時至,向大師告別後,發動三昧真火而自在生西,大師喜淚長流,跪送弟子,當時雲南省都督及各界人士數千人齊齊下跪,送「具行」上人,此等場面,何其壯觀!何其真實!此即是念佛三昧之成就。

相關焦點

  • 【顯密經論】《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非常重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讚嘆弘揚不遺餘力,不僅將此章與淨土四經參而為五,選定為《淨土五經》,而且在對弟子的開示中,隨機指示,反覆闡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念佛妙法。下面匯集大師文鈔的相關開示,分述如下:一、贊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為念佛最妙開示在文鈔續編卷下《淨土五經重刊序(民國二十二年)》中,大師說:「諸大乘經,帶說淨土者,多難勝數。而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
  • 大勢至菩薩教您:如何速證念佛三昧!
    當時楞嚴法會上,釋迦牟尼佛要弟子各說親證境界,有二十五位菩薩、阿羅漢自我介紹,六根、六塵、六識,七大之地、水、火、風、空、
  • 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憶佛念佛,必定見佛!
    大勢至菩薩,音譯摩訶娑太摩缽跢,意譯「大勢至」「得大勢」或「大精進」,略稱勢志菩薩、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的左脅侍)合稱為「西方三聖」。觀音菩薩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喜舍。《思益經》說:「我投足一處,震動大幹,及魔宮殿,故名得大勢。」
  • 跟大勢至菩薩學念佛 |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如果立志做一名淨業行人,對大勢至菩薩應該有深入的了解,因為跟大勢至菩薩 我們能學到珍貴的念佛秘訣。
  • 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丨念佛圓通章講義有聲書首發
    《悲華經》卷三說,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菩薩入滅後,則由大勢至菩薩補處成佛,掌握化權,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關於大勢至菩薩名號的由來,《觀無量壽佛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 大勢至菩薩——你所不知道的感人故事
    農曆七月十三,是大勢至菩薩的聖誕。在西方三聖中,大勢至菩薩往往不大為人了解,事實上他是很了不起的一位大菩薩。下面小如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我們常念而又不大熟悉的這位大菩薩。根據《悲華經》記載:過去寶藏如來時期,阿彌陀佛仍為轉輪王,觀世音菩薩為第一王子,大勢至菩薩為第二王子。
  • 恭迎|農曆七月十三 大勢至菩薩聖誕
    關於大勢至菩薩的形象,據《觀無量壽佛經》說,這位菩薩的身量大小與觀世音菩薩相等,圓光四射的範圍是各一百二十五由旬,照至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量呈紫金色,也是照遍十方國土,讓有緣眾生親眼得見。只要見其一毛孔所放之光,就等於見到十方無量諸佛的淨妙光明,所以大勢至菩薩也名叫無量光菩薩。因為他一個毛孔的光,就與十方無量諸佛光明一樣地廣照無邊。
  • 2019年8月12日 農曆七月十三丨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
    《悲華經》卷三說,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菩薩入滅後,則由大勢至菩薩補處成佛,掌握化權,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因此稱為大勢至菩薩。《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說:「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可見大勢至菩薩對眾生的慈悲。
  • 如何速證念佛三昧!
    當時楞嚴法會上,釋迦牟尼佛要弟子各說親證境界,有二十五位菩薩、阿羅漢自我介紹,六根、六塵、六識,七大之地、水、火、風、空、識,都有阿羅漢、菩薩說明,其中耳根是留在最後(根大圓通之後)。識大之後,由大勢至菩薩說明根大圓通,隨彌勒菩薩後,即從座起,介紹自己親證念佛三昧的經過。
  • 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丨憶佛念佛,必定見佛 !
    ▲上海龍華寺三聖寶殿西方三聖之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途,得無上力;又彼行時,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動,故稱大勢至。攝念佛人歸淨土,此恩永劫莫能忘。源 流據《悲華經》卷二稱,刪提嵐世界的無諍念王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叫不眴,二兒子叫尼摩。無諍念王成佛為阿彌陀佛,不眴太子成為觀世音菩薩,而尼摩則成了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其左右脅侍就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三位合稱「西方三聖」。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判教之目的,為使行人,知所抉擇,依教奉行(一)
    晚上我們繼續來探討《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前面我們探討完了第一門教起因緣,晚上從第二門藏乘教攝接著看下去。】眾生念佛,佛在眾生心內,佛念眾生,眾生在佛心中(三)【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眾生念佛,佛在眾生心內,佛念眾生,眾生在佛心中(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眾生念佛,佛在眾生心內,佛念眾生,眾生在佛心中(一)【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楞嚴經》者,乃諸佛之秘藏,修行之妙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全文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跢夜。哆地夜他。阿彌唎。都婆毗。阿彌唎哆。悉耽婆毗。阿彌唎哆。毗迦蘭帝。阿彌唎哆。毗迦蘭哆。伽彌膩。伽伽那。枳多迦隸。
  • 首楞嚴三昧經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乾隆大藏經第0395部~佛說首楞嚴三昧經三卷大正藏 經集部 第 15
  •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啦~
    原文: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超日月光佛告訴我們,如何叫做念呢?
  •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首楞嚴三昧去至何所。天子答言。首楞嚴三昧去至一切眾生心行。而亦不緣心行取相。去至一切諸所生處。而亦不為生處所汙。去至一切世界佛所。而不分別佛身相好。去至一切音聲語言。而不分別諸文字相。普能開示一切佛法。而不至於畢竟盡處。善男子。問是三昧至何處者。隨佛所至。是三昧者亦如是至。堅意問言。佛至何處。天子答言。佛如如故至無所至。又問。佛不至涅槃耶。答言。一切諸法究竟涅槃。是故如來不至涅槃。所以者何。
  • 大勢至菩薩的故事
    大勢至菩薩,梵音名號Mahāsthāmaprāpta,藏音名號Mthu-chen-thob是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又稱大精進菩薩,簡稱為勢至,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的左脅侍)合稱為「西方三聖」。
  • 大勢至菩薩成佛的名號是什麼?丨大勢至菩薩的化身(宣化上人)
    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教主,有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左輔,大勢至菩薩則是阿彌陀佛的右弼。三昧,就是正定,念佛的正定;正受,得到定力了,得到這個受用了,他念到一心不亂了。那麼念佛,只要持六字洪名,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各位想一想,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現在他們幹什麼呢?都在念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也都在念佛;地藏菩薩也都在念佛。這四大菩薩天天都在念佛。
  • (農曆7/13) 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丨殊勝吉祥,憶佛念佛,必定見佛
    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丨憶佛念佛,必定見佛 !攝念佛人歸淨土,此恩永劫莫能忘。源 流據《悲華經》卷二稱,刪提嵐世界的無諍念王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叫不眴,二兒子叫尼摩。無諍念王成佛為阿彌陀佛,不眴太子成為觀世音菩薩,而尼摩則成了大勢至菩薩。
  • 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至誠頂禮,自在安樂!
    《悲華經》卷三說,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菩薩入滅後,則由大勢至菩薩補處成佛,掌握化權,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因此稱為大勢至菩薩。2.另據《悲華經》的記載說過去有個轉輪聖王,大太子是觀世音菩薩,二太子是大勢至菩薩,三太子是文殊菩薩,四太子是普賢菩薩。
  • 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大自在!
    大勢至菩薩,梵音名號Mahāsthāmaprāpta,是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又稱大精進菩薩,簡稱為勢至,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的左脅侍)合稱為「西方三聖」。《悲華經》中說過去有個轉輪聖王,大太子是觀世音菩薩,二太子是大勢至菩薩,三太子是文殊菩薩,四太子是普賢菩薩。後來轉輪聖王修行成佛,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成為父親的左右脅侍。大勢至與彌陀、觀音二聖,有極深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