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4月13日連雲港訊(通訊員 邵仁青 楊筠)「這塊就是我家地,誰要扒溝從我身上壓過去……」。今年3月以來,在連雲港板浦鎮黨委大力支持下,小浦村迎來高標準農田基礎建設的大好契機,而在開溝修路的工作中遇到了部分村民極力阻撓。
小浦村東、西三組土地八百餘畝,大部分集中在村莊南邊,貫穿南北的一條土路是農業生產的唯一的一條路,年久失修,每年春種秋收道路泥濘不堪,村民怨聲載道。板浦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設計規劃在道路最南段灌溉河道邊新建一座灌溉電站,一路往北修建水泥路及水泥灌溉渠,這原本是好事,而在這規劃中涉及到部分農戶溝邊地頭種下的青苗,這對於農戶來說這是一筆損失,所以在實際工作中遇到了文章開頭的這一幕。
這個檻跨不過去,那大部分村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為此,小浦村「兩委」隨即針對這一難啃的「硬骨頭」多次召開會議,統一思想,即對待農村的土地矛盾糾紛既不能趨炎附勢,也不能上綱上線,農民對政策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處理矛盾要有耐心將矛盾合理化解才是一勞永逸的治理辦法。首先,堅定立場,積極宣講政策。村裡組內多開會、開小會宣講土地政策,發動黨小組長、生產組長帶頭作用,響應號召舍小利惠大家,多多渲染美麗鄉村的美好願景。其次,細化矛盾,做到各個擊破。侵佔公共空間的要一視同仁,該收收該補補;界定模糊不清的要提供手續、找到憑證,必要時利用長輩鄉賢出面做工作,儘量將矛盾放在組內、家族內解決。第三,積極引導,弘揚淳樸民風。村幹部輪番做農民的思想工作,引導農民將矛盾注意點轉化到惠民工程上來,形成正能量風氣,弘揚村規民約,厚植淳樸的民風、鄉風。
如今開溝土方工程完成,灌溉電站框架成形,北段灌溉渠墊底工作完成大半,老百姓每次回家都會下意識去看看工程進度,聽聽挖機的轟鳴,看著一車車水泥砂漿傾倒,想著不久的將來,走在這條鄉道上,沿線點上路燈,看著滿眼綠意聞著路邊花香,想想也很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