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昱安」,加關注
是您的美德!
鎮(鄉)概覽篇
懷城鎮
懷城鎮位於懷集縣境中部,四面環山,中部較平坦寬闊,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屬丘陵地帶,有省道公路S263、S349 交匯,二廣高速、貴廣高鐵橫穿。主要河流有綏江穿境而過,馬寧水由西向東流入與綏江河匯合,還有柑洞支流、羅龍支流、譚舍支流、廟咀支流、利鳳支流會聚綏江。
懷城鎮舊稱懷集街、懷城,是縣委縣政府駐地,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元代以來一直為縣公署所在地,明代屬城廂,清代屬附城,宣統元年屬中區城方堡。民國六年屬城方團。民國22年(1933 年) 屬中北區附城鄉。1950 年屬第一區附城鄉。1963 年6 月從懷城人民公社分出設立懷城鎮。1986年7 月並附城區(原懷城公社),1987 年3 月幸福區劃入。2002 年2月,大坑山鎮併入懷城鎮。2013 年懷城鎮轄譚舍、木蘭、蒼龍、盤鳳、梅石、高鳳、大象、龍西、石龍、揚名、車頭、平南、昇平、永平、大龍、大梨、珠洞、高龍、富揚、廟咀、羅龍、譚勒、三鬥、眉田、共和、龍灣、譚雲、盤寨、利鳳、黃崗、順崗、懷高等32 個村委會和永安、育秀、永紅、興賢、山城、高第、上郭、文化、河南、永光、幸福等11 個居委會。全鎮總人口158578 人。全鎮總面積333.33 平方公裡,耕地面積4.2 萬畝,山地面積31.9 萬畝,擁有豐富的松、杉、釐竹等多種林業資源。
近年來,充分利用新城區建設、疍家坪地塊、二廣高速公路、貴廣高速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的有利時機,大力打造城市經濟。至2013年末,縣城城區面積擴大到18.2 平方公裡。鎮內新建成中山大湧(懷集)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廣佛肇經濟合作區等;建成市政道路132 公裡,「一江兩岸」沿江路長16.6 公裡;建成商品住宅區42 個;建有公園5 個,廣場3 個,步行街1條,其中塔山公園、燕城廣場、燕都廣場、全民健身廣場是人們體育、休閒的好去處。城內建成有懷城大橋、金雞大橋、文昌大橋、上郭大橋、三江口大橋。懷集汽車總站、城北、城南客運站均設在鎮內。2013 年工農業總產值11.61 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11億元,農業總產值7.50 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793.3元。
縣城中有建於明朝的文昌書院、文昌塔,有建於民國時期平面布局「山」字形用以紀念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縣立圖書館。文昌塔和縣立圖書館舊址是縣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有媽祖廟(天后宮)、六祖庵、六祖井等。革命烈士、中共懷集縣委第一任書記梁一柱屬懷城鎮人。「中國長壽王后」孔英是蒼龍村委會紅旗村人。
坐落懷城鎮的職校、電大、教師進修學校各1 所,中學4 所,完全小學11 所,村級教學點27個。幼兒園13 所。史上懷城鎮有2名進士、30 名文舉人、1 名武舉人。歷年高考上北京大學的4 人、清華大學的3 人。
懷城的舞獅子、富揚七星燈舞、大梨村的「鳳舞」、龜鹿鶴舞等民間藝術活動頗具地方特色。
坳仔鎮
坳仔鎮坳仔鎮位於懷集縣的東南部,是懷集縣通往廣州、肇慶等大城市的主要通道,素有懷集縣「南大門」之稱。境內有省道25 公裡,高速公路11 公裡,高速鐵路16 公裡,縣道80 公裡。地勢東高西低,多屬海拔400 米以下山地,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
坳仔四面環山,中間凹落,形似碗狀,原名「凹仔」,後改「凹」為「坳」而得名。明、清代分為階洞、渡頭堡。清宣統年間為懷集縣東南鄉。民國期間稱坳仔鄉。解放後為懷集縣第二區,1958年改稱為東風人民公社,1960 年改為坳仔人民公社。1983 年改設坳仔區,1987年撤區設坳仔鎮。2013 年,下轄坳仔、羅大、璃玻、仕儒、大同、仙溪、上洞、豐亨、渡頭、美南、七甲、階洞、坑口、魚南、魚北、盆布等16 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全鎮245 個自然村,總人口42925 人。
全鎮總面積221.74 平方公裡,該鎮兩面臨江,主要河流有綏江河、鳳崗河,綏江河自北而南穿過該鎮全境,流入廣寧縣;鳳崗河從東北流經該鎮匯入綏江。主要礦藏有稀土、石英石等。主要特產有藥村、木耳、美南腐竹、生薑等。鎮內山多田少,以林業為主,盛產釐竹(茶稈竹),所產釐竹通直、堅硬、光滑、耐浸,落地鏘然有聲,有「鋼竹」、「竹中之王」之稱,是製作沙發、書架、屏風、窗欞、釣魚杆等工藝品的良好材料。
坳仔鎮竹木資源豐富,是聞名中外的「坳仔茶稈竹」產地。釐竹種植、加工等是當地群眾收入的主要經濟來源。早在1983 年開始興辦個體民營釐竹加工廠,1993 年創辦釐竹加工銷售一條街,全鎮有釐竹加工企業160 多家,經深加工的釐竹產品有80%以上遠銷歐美及東南亞地區。釐竹經濟成為全鎮人民群眾的主要經濟收入。2013 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5.5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931 元。
「九九奇屋」六德堂是清朝大家建築,坐落在綏江河畔羅大村。是民族英雄鄭成功後裔的故居,佔地面積為3600 平方米,共設大門小門99 道,大窗小窗99 扇,長巷小巷99 曲,並以99 級鋪石階與村前小碼頭相連,是門中有門,巷裡有巷,屋裡有屋,環環相扣的一座百年古屋。
2013 年全鎮設有初級中學1 所,中心小學1 所,村級教學點33 個,幼兒園1 所,市級成人文化職業技術學校1 所。坳仔鎮有坳仔、階洞兩個圩,坳仔圩在上世紀70 年代成圩,逢農曆二、五、八為圩期;階洞圩在上世紀60 年代成圩,逢農曆一、十為圩期。
鳳崗鎮
鳳崗鎮位於懷集縣東北部,距縣城28 公裡,東與陽山、廣寧、兩縣交界,西接汶朗鎮,南鄰甘灑鎮,北連洽水鎮。全鎮總面積277 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1.68萬畝,山地面積37.6 萬畝。該鎮山多田少,以林業生產為主,野生資源、水力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是縣內的重點林區之一,盛產松、杉等木材。鎮內的主要礦產資源有鐵、銅、金、水晶礦等。
鳳崗鎮,因圩四周環山,中有一崗,形狀似鳳,故名。在明代鳳崗隸屬坊郭裡,清朝隸屬武城司鳳崗堡,民國期間屬東區鳳崗鄉。1950 年10 月,隸屬於第三區。1956 年1 月,改稱為鳳崗區。1958 年1 月,改稱東方紅公社,同年11月,改稱鳳崗公社。1959 年5 月,鳳崗公社分出鳳崗、甘灑、汶朗3 個公社。1983 年8月,撤銷人民公社,改公社為區,稱鳳崗區。1987 年1 月,撤銷區建鎮,改稱鳳崗鎮。2013 年,全鎮轄金坪、麥村、上南坑、下南坑、麻地、利民、碲下、上良、桂坑、黃石、孔洞、龍鳳、新鄉、四村、桃花、馬頭、石灣、龍門、歐上、白坭等20 個村委會和1 個圩鎮居委員會。總人口4.58萬人,常住人口3.67 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28‰。
2013 年末,全鎮財稅收入1197 萬元,同比增長9.6%。其中增值稅261.9 萬元,同比增長7.5%;地稅935.1 萬元, 同比增長10.2%。農業總產值達36102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0260元。
2013 年,銀龍電站和星龍礦冶化工有限公司是鎮內大型的企業,產值穩中有升。全鎮有優質水稻15341 畝,無公害蔬菜1400 畝,沙糖桔、貢柑300 畝。發展養殖大戶20 戶,生豬存欄量1.20萬頭,牛520 頭,優質山羊2000 多隻。營造林木1.01 萬畝,累計發展速生豐產林8萬多畝。
該鎮加大對舊圩鎮區的改造及整治力度,與新圩鎮區形成「兩江三岸」,規劃建設具有山水特色的鳳崗「山水新城」。
鳳崗鎮有燕峰峽溫泉旅遊度假村、孔洞古村落,秀山瀑布,白石仙人等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
洽水鎮
洽水鎮位於懷集縣東北部。地勢呈扇形階梯狀分布,由鎮中心向北部的東坑茶巖村、西坑石瑩村海拔越來越高,其中茶巖村委會的大稠頂山海拔最高1626 米。主要河流有白水河、茶巖河,轄區內徑流分別為46 公裡、30 公裡,兩河在圩鎮附近匯合流入鳳崗河。S262 省道境內全長約45 公裡。市屬國有新崗林場坐落該鎮的東北部。
洽水鎮東西有白水河、茶巖河兩條河流,受兩河相夾,當地方言「夾」與「洽」同音,故得名「洽水」。明永樂年間置羅崗村,清代設羅崗堡。民國5 年屬武城司17 堡之一七坑堡,民國37 年設羅崗鄉、七坑鄉。1950 年為第四區,轄羅崗鄉和七坑鄉。1956 年設洽水區,轄洽水、麗洞、東蘭鄉。1958 年1 月撤區改為洽水鄉,同年9 月改稱鋼鐵人民公社,11月改名為洽水人民公社。1983 年改為區。1987 年撤區設洽水鎮。1994 年經省政府批准為革命老區鎮。2013 年轄洽水、豐敘、珠崗、羅崗、社背、魚田、旺蘭、東園、坡下、小江、新田、桂嶺、谿村、茶巖、麗洞、黃沙、八洞、七坑、大洞田、白水、石瑩等21 個村委會和洽水圩鎮社區居委會,總人口3.5 萬人。
全鎮總面積529 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1.35 萬畝,山林地67.5 萬畝。該鎮有豐富的「木、水、礦」資源,是重點林區鎮,林木蓄積量300 萬立方米,有松、杉、紅梨、鐵甲、榔沙等優質木材,尤以紅梨、榔沙木質最優,堅硬光滑,製作家具美觀耐用。境內已探明資源主要有鐵礦、鉍礦、鉛鋅礦等,各類礦石儲藏量2000 多萬噸以上,尤以鐵礦儲藏量大,品位高67%以上稱著。肇慶市第一高峰大稠頂山上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獼猴、穿山甲等,重點保護植物喜樹、桫欏等,以及廣東首次發現的掛墩後稜蛇亦在此。近年種植的高山青、新崗凍頂等茶葉遠銷海內外。土特產有冬菇、木耳、靈芝和筍乾等。
洽水鎮以採礦和選礦業、水電業、林業為主,轄區內有大小水電站89 座,裝機總量為12 萬千瓦;有重點礦山企業7 家;林業產值佔全鎮農業產值的30%以上。海拔較低的如洽水、社背、羅崗、珠崗等村可一年種植兩造水稻,而海拔高的如石瑩、茶巖、白水等村一年只能種植一造水稻。2013 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0.4 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895 元。洽水圩鎮有一座古寺廟青蓮寺。民間藝術有谿村的舞龍、黃沙村的嘆嫁歌(哭嫁歌)、羅崗村的馬舞、旺蘭村彩鹿舞等。鎮設有1 所初級中學、1 所鎮中心小學,8 個教學點,1 所中心幼兒園。有待開發的旅遊資源有國營新崗林場原始次生林生態遊、谿村溫泉、高塘水庫觀光等。
梁村鎮
梁村鎮位於懷集縣西部。南連大崗鎮,北接冷坑鎮、馬寧鎮,東靠懷城鎮,西鄰崗坪鎮,封開縣。距縣城22 公裡。貴廣高鐵和二廣高速公路貫穿全鎮。省道S349 幹線穿鎮而過,是通湘達桂重要通道。當地居民多為梁姓,故名。古縣洊水縣舊址所在地。明代屬西水裡,清屬慈樂司,含梁村、沙帽、沙田、秀柏上、秀柏下等堡。民國劃為西區分梁村鄉、高村鄉、花石鄉、沙田鄉等。1950 年後改為懷集縣第五區。1958 年9 月與崗坪、大崗合併為「超美人民公社」而後分出改稱「梁村人民公社」。1983 年改稱梁村區,1987 年3 月改梁村鎮。2013 年下轄圩鎮居委會和梁村、光明、鎮興、永攸、鎮武、湘田、沙田、欄馬、大連、民田、百德、加德、洊水、花石、石矮、永紅、沙寧,大成崗等18 個村委會。全鎮總人口8.62 萬人。
全鎮總面積88.86 平方公裡。耕地面積6.8 萬畝,山地3.2 萬畝,旱地4080畝,水田3.2 萬畝。是懷集縣重要糧食產區。2013 年建成2.2 萬畝糧食產業基地,800 畝無公害蔬菜基地,2.26 萬畝沙糖桔基地。是年農業總產值6.98 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008 元。工業總產值3.17 億元,素來商貿興旺,古有「小佛山」之稱。現有「十裡商貿街」、「第二縣城」之稱。該鎮盛產竹、林和鎢礦;梁村雲吞、苦瓜、黃瓜、沙葛、大米、黨山茶等特色自古聞名;湘田竹蓆、大園籮、田心箕也是聞名手工產品。
該鎮的「花石洞天」是古懷陽新八景之一。「何屋古村落」被譽為「廣東省古村落」。還有明代大儒、南京兵都湛若水書題牌匾的「集義堂」都是梁村鎮的名勝旅遊景點。有六祖小憩過「華光寺」遺址,有印證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點的欄馬渡、湘田渡、範鐵渡、梁村圩的基督教堂等遺址。
崗坪鎮
崗坪鎮位於懷集縣西部,梁村盆地北端邊緣。是兩省(區)三市縣(桂、粵,封開、懷集、賀州)交匯點,二廣高速公路貫通經過。距縣城28 公裡。崗坪因其崗大且平曠而得名。民國22年(1933 年) 前稱三丫堡、下秀柏堡,後屬西區崗坪鄉。1963 年併入梁村公社。1973 年恢復崗坪公社。1983 年改稱崗坪區。1987 年改設崗坪鎮。2013 年轄曾村、興義、紅星、謝屋、龐廟、地靈、沙騰、睦淵、關塘、四隆、四和、太原、維安等13 個村委會和崗坪圩鎮居委會,共89 個自然村。2013 年總人口4.3 萬人,總戶數7978 戶。
全鎮面積53.87 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1.7 萬畝,水田1.5 萬畝,旱地1430 畝。山地面積4335 畝,是縣內的主要糧食產區之一。2013 年稻穀播種面積2.7 萬畝,玉米種植990 畝,番薯1544 畝,沙塘桔基地6 個,水果種植3500 畝,還有蔗、豆、茶等;優質無公害蔬菜3385 畝,年產蔬菜2.7 萬噸。養豬大戶21戶。林地面積28.48 平方公裡,擁有松脂基地、速生豐產林。礦產資源主要有金礦、花崗巖、石灰巖等。馬寧水流經崗坪18 公裡長,還有8 公裡的松柏河貫穿境內。2013 年該鎮工農業總產值4.4 億元,農業總產值3.1 億元,工業總產值1.3 億元,人均純收入8785 元。
該鎮史上有6 名舉人,曾村父子爺孫三代舉人;當代曾村盛為公費留學法國博士導師。2013年創建維安譚布,興義黎村為省級衛生村。鎮為省級衛生鎮
。崗坪鎮西南邊陲始建於明朝的西界廟,2008 年重建,廟旁邊的太平橋,是廣東海陸絲綢之路見證之一。
「崗坪切粉」是聞名縣內外的傳統特色食品。「燕寶」「嶽華」「子升」三家較大規模的切粉加工廠年產量達2970噸,年總產值2673 萬元。
冷坑鎮
冷坑鎮位於懷集縣西北部,東鄰連麥、懷城、中洲等鎮,西靠馬寧、藍鍾等鎮,南連梁村、藍鍾等鎮,北接下帥鄉、連山縣。距縣城23 公裡。相傳自欄馬流入馬寧河的一段河水,如同山坑水般清澈冷冽,因之得名「冷坑」。明朝屬西水裡,後屬慈樂司,分設觀塘、草崗、畝田、上愛等堡。民國6 年堡改稱團,民國22 年屬西區分設冷坑、三坑、草崗、上愛、畝田、觀塘等鄉。1950 年劃為縣的第六區。1956 年為冷馬區冷坑、愛蓮、水口、龍崗、觀塘等鄉。1958 年併入馬寧、藍鍾為「火箭人民公社」,而後分出為冷坑人民公社。1983 年改稱冷坑區。1987 年撤區建鎮,設冷坑鎮。2013 年下轄三坑、西洲、雙甘、龍崗、譚廟、樓邊、水口、譚汶、上愛、愛一、愛二、愛三、五星、譚新、前進、冷坑、和平、譚福、田心、團結、成賢、崗腳、朗照、熔爐、忠誠、紅勝、富瑞、金吳、江山、桐光、龍村、紅村等32 個村委會和冷坑圩鎮居委會。全鎮總人口13.1 萬人。
冷坑鎮地處懷集縣西區盆地,總面積201 平方公裡。是懷集縣主要產糧區,全鎮耕地面積5.3 萬畝,水田4.4 萬畝,旱地9164 畝。盛產稻穀、玉米、豆類、番薯、花生、甘蔗等。「金絲燕」花生油暢銷南粵各地。2013 年優質高產水稻基地4000 畝,優質水果基地600 畝,優質蔬菜5000 畝,茶油樹2000 畝,黃梔子示範基地4000 畝。養豬大戶28 戶,優質肉豬出欄量1.1 萬頭。境內六祖巖是禪宗文化的重要遺蹟。2000 年通過六祖禪宗文化旅遊區總體規劃,將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禪宗文化產業園之一。還有雙祿寺、譚福北白古屋、金吳炮樓、高松根善濟堂、水口村司馬第、大卡第等名勝古蹟。
冷坑鎮史上湧現4 個舉人。當代有李群英、陳忠南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盧童娟為全國柔道錦標賽金牌得主。
馬寧鎮
馬寧鎮位於懷集縣西北部,距縣城30 公裡。南鄰梁村、崗坪兩鎮,西接藍鍾鎮,東、北兩面連冷坑鎮。明洪武年間名「馬營」,是個軍隊拴馬匹的地方,故名。明代屬西水裡,清屬慈樂司的寨林堡、村廂堡,民國22 年屬西區馬寧鄉。1958 年改稱馬寧人民公社。爾後稱馬寧區。1987 年改稱馬寧鎮。2013 年轄群龍、新龍、馬寧、珠崗、蘇沙、塘崗、姚塘、明星、富禮、鋼鐵、蔡屋、東升、湖朗、譚播、寨村、金群等16 個村委會,82 個經濟合作社。全鎮總人口5.4 萬人。
全鎮總面積58 平方公裡。耕地面積2.4 萬畝;水田2 萬畝,旱地3378 畝;山地面積3.5 萬畝。農業以種養為主,工業以石場開發、家具製造業、鑄鐵業為主。2013 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03 億元,農村人均收入9874 元。
鎮內礦產資源有水晶石、花崗巖、大理石、石英石和高嶺土。蘇沙鑄造業、蔡屋家私仍然興旺。湖朗水庫水資源除發電外,近年成為冷坑、梁村、崗坪等地的主要飲用水源。
馬寧鎮史上出現7 個舉人,當代有著名鐵路專家林培源,著名畫家鄔邦生,清華學子蘇杏志,農民書法家林上標等文化名人。
大崗鎮
大崗鎮位於懷集縣西南部,距縣城23公裡。東與懷城鎮、閘崗鎮接壤,西連梁村鎮,南界橋頭鎮、永固鎮。明初設圩,以坐落在大崗上而得名。明朝屬獨周裡,清雍正年間屬慈樂司之連會、嶺樓等堡。民國屬西區嶺樓逕堡、上秀伯堡、連會堡,民國22 年起屬西區的樂群鄉、大崗鄉、連會鄉等。民國37 年起合樂群、大崗、連會稱大崗鄉。1956 年分為樂群、大連鄉。1958 年1 月再拼為大崗鄉。1958 年9 月與梁村、崗坪合併為「超美人民公社」。1959 年11 月離分成之大崗人民公社。1983 年9 月改稱大崗區,1987 年撤區改鎮稱大崗鎮。2013 年下轄大崗街(圩) 居委會和大崗、集義、譚英、地厚、梁水、均義、石田、富樓、譚珠、秀林、上亭、嶺崗、大鐘、上石、莫屋、連會、白鶴、石群、四保、鎮南等20 個村委會。2013 年末總人口8.8 萬人。
大崗鎮地勢平坦,東南環山,中間是平原地帶。境內三八運河、青年運河、黨山河三河流貫。全鎮面積118.33 平方公裡。以農耕為主,種植稻穀、糖蔗、蔬菜及花生、大豆等作物。有「噸谷鎮」「糖蔗種植大鎮」美譽。該鎮成立了連會村興民水稻專業合作社、石田村東益蔬菜專業合作社、鎮南村振民種養專業合作社。2013 年全鎮農業總產值5.4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331 元。工業以手工加工業為主,有石灰石場、林木加工場、食品飼料加工企業,工業總產值1600 萬元。
大崗鎮有古威州城遺址,該鎮扶溪村的「武威堂」被譽為「粵西北最大的明代莊園」,被授予「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稱號;崗勇村是懷集第一個農民別墅村,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廣東省宜居示範村」等稱號。
該鎮體育方面較為突出,曾獲「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全國體育先進集體」、「肇慶市群眾體育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白鶴的高林志在第四屆世界軍人運動會上奪得男子拳擊51 公斤級金牌,譚珠的黎家趙曾獲全國柔道49 公斤級第三名。
永固鎮永固鎮
永固鎮位於懷集縣的南部山區,東與廣寧縣古水鎮交界,東北連大坑山林場,南毗鄰詩洞鎮、西接橋頭鎮,北鄰閘崗鎮。全鎮總面積192 平方公裡,山地面積143.35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74.6%;耕地面積7.93 平方公裡,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狀布局。永固鎮距縣城28 公裡。永固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四面群山重疊,溝壑縱橫。境內有詩洞河、永保河和鎮南河在宿安交匯流入永固河,向東經廣寧注入綏江,境內河段共31 公裡。三寶山坐落永固與橋頭交界處,有3 個頂峰,呈品字形。山中有金、銀、鐵三種礦產資源,故名,山上的三寶石是磨刀的好材料。省道荔懷線貫穿境內,是通往肇慶、德慶、高要的重要出道。
劉宋元嘉元年(公元424 年),分封陽立永固縣,大明園年廢,唐初復置,唐開元二年(公元714 年)併入懷集縣。鎮的南北皆有山口,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是懷集縣南部的屏障。根據《懷集縣誌》稱「崇山峻岭,居然嚴邑,故古縣以永固為名」。民國時為懷集南區永固鄉。
1950 年10 月,行政區劃調整,永固隸屬於第八區(轄6 鄉)。1956 年起,改稱為永固區。1958 年1 月,撤區並鄉,改稱永固鄉,下轄原永固和永良兩鄉。1958 年9 月,撤銷大鄉建制,成立人民公社,改為天堂公社,同年11 月,改稱永固公社。1983 年8 月,撤銷人民公社,改公社為區。1987 年1 月,撤區建鎮,永固區改設為永固鄉。1992 年再改為永固鎮。2013 年轄保良、宿安、聯安、多安、蒼嶺、龍田、永良、富祿、富德、富邦、保安、朝進等12 個村委會和173個自然村。全鎮總人口51899人。
2013 年底,全鎮實現社會生產總值78069 萬元,同比增長12%;工業生產總值47061 萬元,同比增長12%;農業生產總值31008 萬元,同比增長12%;農村人均年純收入8500 元,同比增加11%。兩稅收入完成129.5 萬元。
該鎮土壤肥沃,適宜農林業發展,釐竹、松、杉等林木資源豐富,有林業面積23.5 萬畝,其中茶杆竹(俗稱釐竹) 7.3 萬畝,佔懷集縣釐竹成品林面積的27.7%,人均佔有釐竹山地近1.45 畝,優質高效林業9.11 萬畝。種植沙糖桔4500 多畝,優質蔬菜500多畝。有68 戶肉豬養殖大戶。
鎮內有釐竹加工企業30 多家,年加工釐竹3 萬噸,是重要的支柱產業。鎮內建成的水電站有5 個,總裝機容量為1000 千瓦。
鎮內建有全民健身體育場,佔地面積9000 平方米,內設籃球場、足球場、桌球室等。全鎮有初級中學1 所,中心小學1 所,完全小學1 所,10 個村級教學點。鎮級衛生院1 所,村級衛生站12 個、衛生分站50 個,共有醫療技術人員120 人。
2013 年,全鎮12 個行政村均實現了硬底化村道,通車總裡程135 公裡。
史上記載明清時期有舉人孔恕、植戈蘭、黎廣、植廣、植自森等9 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革命先烈有植啟芬、陳如傑、植錫康等人。木薯(粉)粥是傳統的特色飲食。
詩洞鎮
詩洞鎮地處懷集縣的南端。東鄰廣寧縣石咀鎮、木格鎮,南接德慶縣莫村鎮,西毗封開縣蓮都鎮、七星鎮,北與懷集縣永固鎮、橋頭鎮相連,是四縣八鎮的交匯點,是一個革命老區鎮,全鎮總面積335 平方公裡,距縣城40 公裡,往肇慶108 公裡。水力資源豐富,境內主要河流有六龍水、健豐水、六蘇河,六蘇河經南雙與詩洞河匯合流入永固河。有金砂礦、花崗巖石、瓷土和稀土等礦產資源。盛產松、杉、雜木等木材。七星巖(又名白崖山)坐落在鎮的西南面,俗傳朔望有燈7 盞,光照巖谷,又載山多白石,望之如雪,故名白崖山。省道懷荔公路貫穿全境,是通往的肇慶、德慶、高要的重要出道。縣道仁安公路從該鎮通向廣寧石咀鎮,交通方便。
古時,該鎮村民在山洞休憩時為舒心解悶自娛,有互相對唱山歌和吟詩的習俗,故名「詩洞」。又傳,鎮內的六蘇村,因造宣紙比較出名,廣為流傳稱詩洞為「紙洞」,後結合吟詩習俗,改名為「詩洞」。
明代隸屬務本裡,清朝隸屬慈樂司,後稱詩洞堡。1949 年懷集縣解放,隸屬於南區。1950 年,隸屬於第九區,轄12 鄉。1956 年1 月,改稱為詩洞區。1958 年1 月,撤銷區並大鄉,詩洞區調整為詩洞鄉和上和鄉。1958 年9 月,撤銷大鄉建制,成立人民公社,詩洞鄉和上和鄉並為英雄公社。同年11 月,改名詩洞公社。1983 年8 月,撤銷人民公社,改公社為詩洞區。1987 年1 月,撤區建鎮,詩洞區改設為詩洞鎮。2013 年,轄圩鎮社區、萬詩、六蘇、實源、中和、雙龍、金華、詩洞、保安、安華、龍鳳、金沙、豐安、健豐、雲田、鳳豔、健營、六龍、仁和、安南等20 個村(居) 委員會。
2013 年全鎮生產總值4.1 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36 萬元。年末總人口7.5 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8469 元。
詩洞鎮是懷集縣的主要林產區之一,林地面積40.75 萬畝,以種養業為主。2013 年栽植白花油茶0.93 萬畝,風景樹1060 畝,紅心蜜柚400 畝。主要土特產:詩洞腐竹、白涯茶、金沙茶、黑腳鵝、甜筍,柑桔,山楂等,以詩洞腐竹最出名。詩洞腐竹採用優質黃豆用傳統的手工加工而成,具有色鮮、質韌、味香和耐煮等特點,是宴席的上等佳餚。芋頭粥是傳統的特色飲食。
鎮內水電站20 個,有110 千伏變電站1 個,10 千伏線路160 千米,安裝變壓器90 臺共6875 千伏安。該鎮工業以造紙業為主要產業。2013 年,引進投資570 萬元,建設泰源購物中心;外商投資581萬元建設詩洞新農貿市場並投入使用;引進肇慶雄基房地產有限公司投資5000 萬元建設雄基廣場地產項目;引進外商投資580 萬元,建設雲田大平電站,已建成投產。
2013 年,全鎮有中小學23所。其中初級中學1 所,中心小學1 所,村級教學點21 個。鎮內有文化站1 個,內設科技培訓室和公共閱覽室,20 個村有農家書屋。鎮級衛生院1 所,各村均有衛生站。
2013 年,投入1598 萬元資金創建省衛生鎮,與省衛生村和生態文明村創建相結合,創建金華石牛、黃村等8 個村省衛生村,年內通過省級衛生鎮檢查驗收。
該鎮有詩街琴模醒獅隊、詩洞醒獅隊和玉田醒獅隊,其中詩街琴模醒獅隊曾在肇慶市元宵節醒獅大賽中獲銀獎。三月三「南歌節」是該鎮特色節日,力竹鳳舞為特色民間藝術表演。史上的明清舉人有錢宏濟、植灝、黃純永、李標4 位。鎮內名勝古蹟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錢興烈士舊居、錢興烈士紀念碑和六龍坑革命烈士紀念碑。六龍坑革命烈士紀念碑正面有「革命烈士紀念碑」和「永垂不朽、萬古流芳」等大字,紀念碑旁邊還建有一個紀念亭。
橋頭鎮
橋頭鎮位於懷集縣西南部,距縣城46 公裡,東與永固鎮毗鄰,東南與詩洞鎮接壤,西接封開縣,北接梁村鎮,東北與大崗鎮交界。橋頭鎮為喀斯特巖溶地貌,全鎮共有380 多座奇峰和170 多個異洞,燕巖、風洞、黑巖、朝巖是有名的旅遊景點。境內主要河流有燕巖河、石羊降河、雙敢河3 條。鎮內有縣道X424 大琴公路、X458 橋蓮公路兩條主要過境公路。
清雍正九年(1731 年) 隸屬慈樂司19 保中的寧洞內、外兩堡。清宣統元年(1909 年),隸屬於南區5 堡的永固。民國6年(1917 年) 隸屬於南區的懷寧團,民國22年(1933 年) 隸屬於懷寧鄉,民國37年(1948 年) 定名為橋頭鄉,因圩在橋的一端而得名。懷集縣解放後,橋頭仍隸屬於南區。1950 年10 月,橋頭隸屬於第十區。1956 年1 月,改稱為橋頭區。1958 年1 月,改稱橋頭鄉。1958年9 月,改稱為共產之路公社。同年11 月,改名橋頭公社。
1983 年8 月,撤銷人民公社,改公社為區。1987 年1 月,撤區建鎮,橋頭區改設為橋頭鎮。2013 年轄金星、新興、新寧、鳳真、六竹、徐安、保豐、新平、徐豐、紅光、豐大、巖旺、岑元、居委會等14 個村(居)委會。
2013 年,全鎮工業企業總產值達37413.4 萬元,增長19.5%。農業總產值38744.82 萬元,增長7.13%;農民人均純收入9322 元,增長17.4%。「兩稅」徵收達到289 萬元,同比增長46.85%。總人口61427 人,是廣東省273 個中心鎮之一。
橋頭鎮盛產水稻、粟米、蔬菜等農產品,有燕巖牌燕窩和燕窩酒系列特產品牌,以及鴛鴦蓮藕、板慄、金絲涼瓜、糖梨果、粟米雞、石山羊、豐大旱鴨等多種特色產品。2013 年,發展竹木特色產業基地2100 畝,優質蔬菜面積438 畝,優質水果2980 畝;新增優質肉豬養殖戶15 戶。工業以石料、石灰開發、水力發電、燒制紅磚、木材加工、釀製米酒為主。
鎮內有初級中學1 所、中心小學1 所、幼兒園1 所,村級教學點33 個。鎮文化站開設圖書室、報刊閱覽室、活動室、娛樂室等。金燕文化廣場設有籃球場、羽毛球場、桌球場、休閒臺椅等健身設施。衛生院1 所、村級衛生站33 個。2013 年重組「貴兒戲」劇組,延續了橋頭燕巖詩社,並編輯出版了《燕巖詩刊》、《燕巖文叢》、《橋頭詩聯》等書籍。全鎮13 個村有農家書屋,有廣播電視用3983戶,覆蓋14 個村(居) 委會。
橋頭鎮是廣東省的特色旅遊專業鎮,素有「峰林直立話橋頭,萬紫千紅不勝收」之說。鎮內建立燕巖、燕山、世外桃源3 個風景名勝區。其中,燕巖洞總面積為0.4036 平方千米,因有數以萬計的金絲燕聚居且能生產出珍稀補品———燕窩而得名,是嶺南唯一的金絲燕棲息地。省級旅遊景點燕山素有「盤古洞」之稱,世外桃源流傳有「柳宗元會四友」之說。從1980 年起,橋頭鎮先後獲得「廣東省古象之鄉」、「廣東省民間民族文化之鄉」、「廣東省最理想自駕車目的地」、「廣東省最美的地方」、「廣東旅遊技術創新專業鎮」、「廣東省旅遊特色專業鎮」、「廣東省中心鎮」、「肇慶市宜居城鎮」等稱號,鎮內有徒手攀巖絕技。
中洲鎮
中洲鎮地處懷集縣北部,毗鄰洽水、冷坑、連麥、下帥四鎮(鄉),北與清遠市連山縣相接,南與連麥鎮相連,西與冷坑鎮相鄰,是懷集縣北區中心鎮,圩鎮距離縣城24 公裡。轄區總面積256.6 平方公裡,耕地面積27420 畝,山地面積29.7 萬畝。中洲盆地是縣內大盆地之一。金龍崗坐落在中洲鎮江灣與陳屋村之間,海拔291 米,是一座大理石山。石色有紅、橙、黃、綠、青、藍、紫7 種,儲藏量約157 萬立方米,省道S263連大線公路穿境而過。
明朝隸屬譚村裡,清朝隸屬武城司,清宣統年間劃為北區,含馬舉、歐塘等堡。民國初期屬北區中洲團,以地處懷集縣正北部,縣內主要河流中洲河貫穿全鎮,河流兩旁為平坦衝積地而稱「中洲」。1950 年10 月,隸屬於第十一區,1956 年1 月起改稱為中洲區。1958 年9 月,撤銷區建公社,改稱紅旗公社,同年11 月,改稱中洲公社。1983 年8月,撤銷人民公社,改公社為區。1987年1 月,撤區建鎮,改稱中洲鎮。2013 年下轄有中心、李崗、馬崗、根枝、糯塘、蒲洞、魚藤、水下、會龍、白良、三聯、泰東、泰南、泰西、塘頭、龍潭等16 個村民委員會和1 個社區居委會。
2013 年,工業總產值107914.4 萬元,農業總產值50663 萬元,同比增長7.9%;增值稅收入307.9 萬元,同比增長31.9%;地方稅收入728.9 萬元,同比增長26.3%;兩稅收入合計1036.8 萬元,同比增長27.6%;農民人均純收入9736元,同比增長15%。年末,總人口52165 人,其中農業人口48882 人,非農人口3283 人。
2013 年插植優質稻穀2.5 萬畝,馬崗村、李崗村是鎮內的主要產糧區。全鎮有大面積的馬尾松、溼地松和杉木等林業資源,現有林地面積29.7 萬畝,年內新增養殖戶大戶23 戶,規模以上養殖戶146 戶,生豬出欄量88595 頭。種植沙糖6000 多畝,特色沙糖桔種植業和溫氏養豬業是該鎮農業主導產業。年內新引進投資500 萬元的興泰林木加工廠。
該鎮的「中洲油粘米」聞名遐邇,還有豐富的鐵、金、銀、鉛、鋅等10 多種礦產,有白竹冷熱泉、水下村瀑布和玄帝宮、萬古洞等縣內特色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民國時期國防部少將、國民代表大會代表鄧讜是全心村人氏。還有曾獲全國舉重錦標賽冠軍的體育名將陸汶源為中洲鎮人。
連麥鎮
連麥鎮位於懷集縣西北部,東與汶朗鎮毗鄰,南連懷城鎮,北接中洲鎮;距縣城20 公裡。連麥鎮轄區總面積120.55 平方公裡,其中山地面積11.5 萬畝,耕地面積2.07 萬畝。該鎮東高西低,屬燕山地殼運動造成的斷裂帶。地域分連東、連西、中心、麥烏四大片。其中,連東、麥烏片山高路遠,為山區片;連西、中心片地勢平坦,為平原片。鎮域交通便利,省道大連線穿鎮而過。境內有連東水、荔枝水、石坑水3 條支流注入中洲河,穿鎮而過。有水庫有銀盞水庫、雙界水庫、圍豬塘水庫、火燒塘水庫、蕨菜塘水庫、下掃塘水庫等。
清朝隸屬武城司的麥烏、連逕堡,民國時期劃為北區。懷集縣解放後,仍隸屬於北區。1956 年1 月,隸屬為中洲區。1958 年1 月,撤區並鄉,中洲區下轄中洲鄉、連麥鄉和下帥鄉,「連麥鄉」取名於連東、連西鄉之「連」,麥烏鄉之「麥」。同年9 月,撤銷鄉建公社,改稱紅旗公社。同年11 月,紅旗公社改稱中洲公社。1959 年5 月,從中洲公社分立連麥公社。
1983 年8 月,撤銷人民公社,改稱公社為區。1987年1 月,撤銷區建鄉鎮,從此稱為連麥鎮。2013 年下轄蓮社、倉社、王華、長崗、大廟、萬坪、步崗、文崗、增石、四烏、石坑、下坑、上鳳、福鹿等14 個村委會,196個村民小組和1 個圩鎮居委會。
2013 年,全鎮工業總產值3.09 億元,比上年增長16%;固定資產增長18%;農業總產值3.04 億元,比上年增長7.8%。人均純收入9053.57 元,同比增長16.76%;總財政收入210.94 萬元,其中增值稅收入64.64 萬元,佔任務的80%;地方稅收入146.3 萬元,佔任務的100%。總人口42950 人,其中常住人口3511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7‰。
全鎮種植優質蔬菜400 畝,高產水稻3100 畝,扶持溫氏養豬129 戶農戶經營發展。2013 年引進龍星礦業有限公司投資6600 萬元開發加工、銷售鎮內的鉛、鋅、銅、鎢、錫等有色金屬和黑色金屬礦,並建成投產;引進4200 萬元資金動工對鳳凰電站作二期工程建設。
2013 年,鎮內1 所初中,2 所完全小學,12 個小學教學點,6 月通過省級教育強鎮驗收。年內完成徐屋、江塝等自然村省級衛生村創建工作。
該鎮史上有革命先烈何定、陳浩然等人。懷集縣革委會第四任主任文炮田,解放後一、三任縣長陳炬是該鎮人氏。近年有清華學子徐添華、文樂2人。中洲河東岸的增石村有古增田埠(碼頭)、舊武城司、鳳凰觀等文化遺址。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在鳳凰觀舉行一年一度的「炮會節」民間民俗活動。
閘崗鎮
閘崗鎮位於懷集縣中南部,以丘陵山地為主,四面山丘環抱,中間是一個窄長盆地,形似一隻花生殼,盆地中央分布著無數黃土丘陵,25度坡以下山地佔全鎮山地面積34.5%。主要河流有永固河支流金雞水,發源於西南面與永固鎮交界的金雞山,分東西兩條小溪向北至下朗口流入綏江。全鎮以金雞水庫作為安全飲用水取水點,並引水至全鎮各村委會。境內有二廣高速公路、貴廣高速鐵路通過,省道公路懷悅線(S265) 貫穿全境。
因閘崗屬丘陵地區,崗嶺遍布而得名。明代屬仁親堡。清朝年間稱南街鄉。民國22 年改為閘崗鄉。1950 年建政為懷集縣第一區閘崗鄉,1958 年屬幸福人民公社管轄,1960 年從幸福公社分出成立閘崗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閘崗區,1987 年改為閘崗鄉,1993 年改為閘崗鎮。2013 年轄郊際、前途、善福、龍福、陳連、龍山、大逕、共和等8 個村委會,轄區總人口22099 人。
全鎮轄區面積84.83 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1.3 萬多畝,山地面積8.7 萬多畝。該鎮竹木、水力資源豐富,主要有松、杉、釐竹、速生豐產林等。鎮內山塘水庫多,其中有水庫7 座,山塘水庫面積1700 多畝。閘崗釐竹是懷集縣釐竹「三大」產區之一。白石村飼養的白石鮮鴨味道鮮美、皮香肉嫩、少油骨軟。
近年,發展起水電站、紅磚廠、五金鑄造廠、醫用衛生材料廠、皮具廠、釐竹加工廠、刨花板材廠和木材加工廠等企業。廣佛肇經濟合作區,部分廠區坐落於郊際村內。2013 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1.34 億元。農業以肇慶基良公司養殖場、溫氏種豬養殖場、溫氏種豬擴展場、陳連孵化廠等為主導,並發展起中草藥基地、貢柑種植基地、砂糖桔種植基地等,完成農業總產值2.53 億元,全鎮完成社會總產值3.97 億萬元。
該鎮風俗文化有傳統的舞獅、八音演唱。2013 年建設有市一級幼兒園、省級中心學校和市一級成人文化學校各1所。年末,閘崗鎮被肇慶市評為宜居城鎮。
甘灑鎮
甘灑鎮位於懷集縣東部,是懷集通往清遠陽山的重要交通要道。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部最高海拔646 米;東南部群山矗立,林木茂盛;西北部為丘陵地帶;境內有四個小盆地。主要河流有鳳崗河和三條小河,自東南向西北流至甘灑圩匯入鳳崗河。甘灑為壯語,「甘」指山洞,「灑」意為高峻,因圩建在高峻山洞附近,故名。
清乾隆年間屬武城司甘灑堡。1933 年由堡改為甘灑鄉。1948 年甘灑、屈洞兩鄉合併為甘屈鄉。1950 年改為懷集縣第三區,分甘灑鄉、屈洞鄉。1956 年分屈東鄉和羅密鄉,劃為鳳崗區。1958 年9 月與鳳崗、汶朗合併成立東方紅人民公社,同年11 月改為鳳崗公社。1959 年分開成立甘灑人民公社。1983 年改為甘灑區。1987 年為甘灑鄉。1992 年改為甘灑鎮。2013 年下轄南洞、小竹、羅密、錢村、石梅、金龍、小布、屈東、上屈、永富、下屈、雨凌、羅愛等13 個村委會,總人口31486人。
全鎮總面積132.21 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10439 畝。盛產松樹、杉樹和釐竹等。主要特產有南洞杉、小竹松崗茶、小竹筍和「六十日」黃菜。南洞杉幹直均勻耐腐,是建築的上等材料,屬懷集「三洞名杉」之一;小竹松崗茶葉清香涼喉消暑;甘灑麻竹筍美味爽脆,被譽為「寒士山珍」;「六十日」黃菜微酸可口且開胃解暑。
工業以水電、裝飾材料等為主導產業。轄區主要建有裝機1200 千瓦的平頭灘電站、龍中灘電站。依靠豐富的木材資源發展裝飾材料,生產洗澡刷柄、太陽傘柄、沙灘椅等半成品。活立木蓄積量41.32 萬立方米。2013 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5191 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7900元。
在甘灑鎮羅密村東北面松峙山的山頂上,有一座明代初期建造的古兵營,古兵營是用巨石整齊圍砌成6 米高城牆的石寨。甘灑鎮是20 世紀20 年代東區農民協會、40 年代懷東遊擊隊誕生和主要活動地區,是有名的革命老區鎮。革命烈士鄧拔奇、黃凡元分別出生在甘灑永富村、羅密村。在甘灑小布上坪村、羅密坳興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並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全鎮設有甘灑中學、甘灑鎮中心小學和下屈村、上屈村、錢村村、南洞村4個村級教學點以及幼兒園1 個。群眾文化生活有燈謎、舞獅、戲劇彈唱等。
汶朗鎮
汶朗鎮位於懷集縣東北部。屬丘陵地帶,地勢北高東南西低,最高點高山頂海拔789.5 米,中部偏西丘陵帶。全鎮共有三條支流,分別是:鳳崗河汶朗支流,長度7.25 公裡;綏江河樂洞支流,長度6.5 公裡;綏江河大象支流,長度7.5 公裡。廣東省第一監獄坐落在汶朗鎮境內。
汶朗原名草朗鄉,1947 年由汶塘鄉和草朗鄉合併,各取「汶」、「朗」一字,稱汶朗鄉。1949 年解放後屬懷集縣第三區汶朗鄉。1958 年與甘灑、鳳崗合併成立「東方紅人民公社」,1960 年分立汶朗人民公社。1983 年改稱汶朗區。1987 年復稱汶朗鄉。1992 年12 月起撤鄉建汶朗鎮。2013 年轄草朗、汶朗、華新、汶塘、平龍5 個村委會,轄區總人口19021人。
全鎮總面積86.16 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6891 畝,山林面積10.54 萬畝。鎮內主要的礦產為鐵礦、石灰石。農業以發展水果基地為主,主要有蜜柚、沙糖桔和貢桔,尤以「汶朗金錢蜜柚」最為聞名。當地土質種植出的汶朗蜜柚以肉脆、核細、甘甜多汁、有蜜糖味而暢銷各地,成為汶朗鎮的一大名片,2013 年產量達8000 噸。林木業主要種植速生豐產林、松木和杉木等。石灰石儲存量達1 億立方米,石灰以無水質、清硬、潔白、無硬粒、且粘性強稱譽,暢銷縣內和外銷廣寧、四會等周邊縣市;2013 年全鎮有17 座日產石灰30 噸以上的石灰窯。建築用碎石料佔全縣建築使用比重90%以上。豐洞水電站日發電量170 萬千瓦時。2013 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8.34 億元。
全鎮有初級中學1 所,中心小學1 所,教學點1 個,幼兒園1 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 所。組建有「百雁」合唱隊、書畫協會、桌球隊和籃球隊等社區文化組織。桌球訓練是該鎮傳統項目,為市、縣輸送多名體育尖子生。1988 年該鎮農民範美英在廣東省第一屆農民運動會獲桌球賽女子單打第一名,後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農民體育運動會。
藍鍾鎮
藍鍾鎮處於懷集縣西北部,東鄰冷坑鎮,西與廣西賀州毗鄰,南靠馬寧鎮,北接連山縣,距縣城38 公裡。因境內藍塘、洞鍾兩地名而取名「藍洞」,後取「藍鍾」。明朝屬西水裡,設藍洞司,清雍正年間設藍鐘上、下堡,宣統年間屬西北區藍鍾堡。民國屬藍鍾團,後屬西區藍鍾鄉。解放初屬第七區藍鍾鄉。1956 年屬冷馬區,分設沙平、下竹兩鄉。1958年復稱藍鍾鄉。1958 年10 月起與馬寧、冷坑合為火箭公社。而後分立人民分社,1987 年改稱藍鍾鄉。1992 年撤鄉設鎮為藍鍾鎮。2013 年下轄沙坪、平安、佛甘、古城、太平、雙興、上竹、下竹等8 個村委會1 個圩鎮居委會,118 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4 萬人,總戶口數6018 戶,常住人口16585 人。轄區總面積210 平方公裡,山地佔81.52%。主要河流古城河和下竹水匯成藍鍾河,屬馬寧水上遊。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山林茂密。藍鍾杉、嶽山青茶、黃慶竹筍、簿竹筍及稀土瓷土等為地方特產。其中竹筍分月稱,正月步竹筍,二月苦竹筍,三月酸筍,四月苦拉筍,五月麻竹筍,六月水墩筍,七月撐篙竹筍,尤以四月苦拉筍名貴。
該鎮以水稻種植為主,兼栽植林木多種5600 多畝,2013 年,有尾葉桉速生豐產林4.7 萬畝。砂糖桔910 畝,糖蔗343 畝。飼養肉豬8300頭,三鳥17.9 萬隻,耕牛8870 頭,水產總產量280噸。社會生產總產值完成4.02 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98 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869 元。鎮內水力資源豐富,全鎮有小水電站41 個,裝機容量2 萬多千瓦。中型蓄水庫下竹水庫壩後電站裝機容量4000 千瓦,年發電量1000 萬度。嶽山茶葉出口總量年2000斤,出口金額100 萬元。
2013 年創建成為省級衛生鎮,兩廣旅遊的綠色生態旅遊重鎮。市級文明鎮,市級宜居城鎮,省級教育強鎮。
坐落鎮北古城的嶽山,因「高類衡岱」而譽為嶽山。嶽山總面積約40 平方公裡,由頭嶽二嶽三嶽幾座大山組成。頭嶽海拔1124 米,為三嶽之最。山上有鐵、銅、石棉等礦藏,有100 米高的天然瀑布,有含50 多種礦物質的溫泉。山腳下的雙興村溫泉每年吸引遊客近40 萬人次。矗立藍鍾河上遊建於民國時期的文昌塔以及下竹水庫也是吸引人們的景點。
下帥鄉
下帥壯族瑤族鄉地處懷集縣西北部,北接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鄰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距離縣城58 公裡。總面積77.11 平方公裡。海拔1135 米的驪家山坐落該鄉北面,是境內最高的山。傳說歷史上有大帥率兵在此帶山脈駐守而得名。2013年全鄉總人口11435 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47 人,農業人口11088 人;壯族6314 人, 瑤族1576 人, 漢族3545人,壯、瑤族佔全鄉總人口的69%,是全省7 個民族鄉之一,肇慶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
明朝隸屬譚村裡,清雍正年間隸屬武城司下帥堡,宣統年間為北區6 堡之一。民國期間為北區下帥團。懷集縣解放後,仍隸屬於北區。1950 年10 月,隸屬於第十一區。1956 年1 月,隸屬中洲區下帥鄉。1958 年9 月,隸屬紅旗公社,同年11 月,隸屬中洲公社。1959 年5 月,從中洲公社分立下帥公社。1960 年4月,隸屬中洲公社。1961 年5 月,從中洲公社分立出來,恢復下帥公社。1983年8 月改公社為區。1987 年1 月,撤區建鎮,改稱為下帥鄉。1992 年12 月9月,經省民政廳批覆下帥改設為下帥壯族、瑤族自治鄉。2013 年下轄有黃翰、車福、竹六、東西、山奢5 個村民委員會。
2013 年全鄉工業總產值5191 萬元,同比增長6.5%。是年農業總產值9415 萬元, 增長7.1%。農民人均純收入5354 元,同比增長15%。全鄉財政總收入396 萬元。
2013 年累計種植單叢茶1500 畝,黃梔子、八角2000 多畝,林業跡地更新累計12000 多畝,主導發展鄉域特色產業。境內竹六村楊達村小組屋背山有兩棵樹齡已過百年的大杉樹,列為縣重點保護林木。全鄉有水電站9 個,總裝機容量3500 千瓦。投資500 萬元的下帥鄉豐盛木材廠已建成投產,同時規劃投資300萬元建設下帥鄉民族一條街,突出發展少數民族旅遊資源優勢。
近年來,編輯出版《下帥民間歌謠選》、《懷集文史< 下帥專輯>》、《輝煌二十年》等介紹下帥壯族瑤族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族風情等內容的書籍。
2013 年,在碧桂園公司幫扶下,完成14 個五保戶家庭建造一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各一棟。建成碧桂園新村,並創建為省級衛生村。同時完成編輯出版《疊彩下帥》一書,介紹下帥的歷史文化。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和四月初八「牛王誕」是該鄉盛大的傳統節日,壯獅、舞春牛、唱山歌、演採茶戲是傳統節目,該鄉被授予「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有山楂、八角、竹子、肉桂、單叢茶、下帥水豆腐、狗肉等是特色產品。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內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