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俠客行》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詩,詩中李白借信陵君結交侯嬴和朱亥兩位俠客的故事,抒發了自己對俠客的仰慕之情,同時也表達出詩人對執劍天涯並立功於世的嚮往。
金庸先生的小說《俠客行》也是以此詩作為總綱,最後還將它化為絕世武功「太玄經」,此功法把外家功法、內家功法、輕功合而為一,並能自動打通經脈使人百穴歸一,威力之大,可藐視天下武學。金庸先生能給予此詩這麼高的評價,恐怕不止是佩服李白詩寫的好這麼簡單,很可能是對李白劍術的認可所致。
在我國唐代,俠客風曾流行一時,據說李白從小受此影響頗深,《新唐書文苑傳》記載李白:「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李白自己也在《與韓荊州書》中這樣說過:「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這短短的幾句自白,可以看出李白文武皆有所成。
裴敬的《翰林學士李公墓碑》中說李白曾拜師於唐代第一劍客裴旻的門下,並附會說李白劍術排名第二。這裡的真實性至今仍眾說紛紜,沒有定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李白肯定會劍術,而且絕不會太差,魏萬在《李翰林集序》中就說:「少任俠,手刃數人」。
李白自年少時就做過道士,對道家的思想頗有見地,這也與他習武好劍有著直接的關係。李白曾有位老師,名叫趙蕤 (ruí),是位傑出的縱橫家,李白的道家思想和豪俠的作風都是師承於此。
我們讀李白的詩歌可以發現,文中含「劍」字的地方數不勝數。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寫過自己二十五歲時就「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可見李白是經常隨身佩劍的,加上李白常年遠遊,以劍防身絕對馬虎不得。
由此看出,稱李白「劍仙」一點也不為過,此外因他號青蓮居士,所以就有如今流行的「青蓮劍仙」的美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