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在北京發布。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此間最新出爐的《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以110.84分的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在被跟蹤測評的世界九個主要國家中位居第四,處於第三陣列。
由中國工程院戰略諮詢中心、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同完成的《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25日在北京發布。該報告基於製造強國評價指標體系,結合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權威機構最新統計數據,分別測算了中國、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韓國、巴西、印度等九國2019年度製造強國發展指數。
其結果顯示,這世界主要九國2019年製造強國發展指數排名及所處陣列相較2018年均未發生變化,美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以168.71分依然持續高於各國,處於第一陣列,綜合優勢突出;德國、日本分別以125.65、117.16分穩居第二陣列,相對優勢明顯;中國、韓國(73.95)、法國(70.07)、英國(63.03)處於第三陣列;印度(43.50)、巴西(28.69)排名第八和第九。
中國工程院朱高峰院士、單忠德院士分別對《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進行介紹和解讀指出,從2012-2019年各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變化情況來看,各國對美國的追趕雖從未停止,但美國製造業霸主地位持續穩固,中國成為整體提升最快的國家。中國「規模發展」仍是製造強國進程中的主要支撐力,製造業總體上仍未擺脫規模拉動的發展路徑。中國「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三項數值合計值在九國中僅排名第六,與第一、第二陣列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從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來看,中國仍未邁入「製造強國第二陣列」,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從分項數值來看,因受以現價美元口徑計算的製造業增加值指數值增幅不足以抵消製造業出口佔比指數值降幅的影響,中國「規模發展」分項數值出現自2016年以來的首次下降,隨著未來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要謹防規模發展的趨勢性下滑。在堅持高質量發展戰略的背景下,中國成為各國中唯一實現「質量效益」分項數值持續增加的國家,但因絕對差距明顯且提升幅度較小,質量效益在長時間內仍是中國製造業的最大弱項。中國與發達國家主要差距體現在「製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上,且「製造業增加值率」提升乏力也同樣值得關注。得益於「全球500強中一國製造業企業營業收入佔比」的強勢表現,中國「結構優化」分項數值實現回升,但「基礎產業增加值佔全球基礎產業增加值比重」指標連續4年下降,凸顯中國產業基礎薄弱的現狀。此外,在製造業企業2019年銷售利潤率下滑0.96個百分點的影響下,企業運營困難加重,製造業研發投入強度下降,造成中國「持續發展」分項數值繼2017年後再次出現下降,應予以高度重視。
中國工程院自2015年起每年持續發布「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已成為客觀評價中國製造業整體水平的權威性指數。最新發布的《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認為,當前,中國製造強國建設進程穩中向好,正按照預定目標推進發展。「十四五」時期要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持續推動中國實現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