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新一輪科創發展規劃在路上

2020-12-10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今年是我國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之年。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19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科學技術本身是無止境的,創新也沒有止境,創新型國家建設也一直在路上。中國科技的整體實力和水平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科技部在國家規劃、政策制定、資源安排方面把基礎研究擺在更重要的位置上,過去一年在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加大了投入,達到了10%以上的增長。

官方數據表明,我國整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了實質進展。2019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首位,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居世界第二。2019年全社會研發支出為2.17萬億元,比2006年增長了6倍以上,佔GDP的比重達到2.19%,大體與歐盟的平均水平相當。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9.5%,有望今年實現60%的目標。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

在基礎研究、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激勵創新主體活力方面,近年來我國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不斷加碼,近日也頻頻釋放積極信號。

5月1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提出,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編制新一輪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使國家科研資源進一步聚焦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重點單位。

從基礎研究到重點研發計劃

王志剛在發布會上透露,正在組織編制面向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圍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科技需求,加強科技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

關於規劃的具體思路,王志剛介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國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重點要依靠科技人員做好服務,讓他們能夠投身並安心做好科研,在科技領域作出一番事業。加強基礎和前沿研究,為世界科技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作為科技創新的總機關,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也決定了科技發展能夠走多遠。

中科院院士田禾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學科前沿,一定要做出新的原創型研究,實現了影響國際的研究,就能避免總是處在跟跑狀態。

今年以來,國家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度愈加明顯。3月初,科技部、發改委等部門公布《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提出強化基礎研究的原創導向,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取得更多重大原創性成果。

5月11日,科技部等六部門共同制定的《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下稱《舉措》)公布,從五個方面10條措施來加強基礎研究。

比如,制定基礎研究2021~2035年的總體規劃;面向國際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突出戰略性、前瞻性和顛覆性,優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地和人才計劃中基礎研究支持體系,強化對目標導向基礎研究的系統部署和統籌;切實把尊重科研人員的科研活動主體地位落到實處。完善適應基礎研究特點和規律的經費管理制度,堅持以人為本,增加對「人」的支持。

在《舉措》發布幾天後,5月18日,科技部公開了《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提出分領域選擇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試點,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其中,關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可賦予科研人員不低於10年的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

除了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在重點研發計劃方面也有新動向。

重點研發計劃主要是為了集中產學研多方優勢力量,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主要領域的重大、核心、關鍵科技問題協同攻關。在2015年設立之初,計劃就有著覆蓋基礎前沿、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及應用示範全鏈條的特點。

可以發現,今年公示的重點研發計劃,也主要涉及高新技術、社會發展、農業科技、基礎研究幾大板塊。

例如5月12日公布的「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就指出,疫情中體外膜肺氧合(ECMO)系統在重症患者救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技術儲備不足、研發與產業基礎薄弱等問題,急需進一步提升產品技術性能和質量水平,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更好地滿足國內臨床和科研的需求。國撥經費總概算約0.2億元。

5月11日發布的「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2020年度第二批項目申報指南徵求意見,擬圍繞應用數學領域,支持15個項目,國撥經費總概算1.3億元。

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張曉原在4月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已陸續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0多個重點專項,以及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項目的2020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總共涉及550多個任務方向,中央財政投入超過120億元。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2006年1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宣布了中國未來15年科技發展的目標: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到2020年,經濟增長的科技進步貢獻率要從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會的研發投入佔GDP比重要從1.35%提高到2.5%。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首位,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居世界第二。2019年全社會研發支出為2.17萬億元,比2006年增長了6倍以上,佔GDP比重達到2.19%,大體與歐盟的平均水平相當。

王志剛表示,創新型國家的內在邏輯,一是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二是科技創新要與體制機制創新與管理創新、商業模式等其他方面創新同步推進,實現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三是要實現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更高,發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廣大人民,為世界科技作出中國的貢獻。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的任務要求。2019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揮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積極作用,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

王志剛表示,科技創新如何能夠對國家發展起到支撐和引領作用,一方面要發展科技,另一方面改革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環境,我們把它叫做兩個輪子一起轉。在具體做法上,叫改革驅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

近年來,科技部統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一批基礎性的科技制度建立起來,打通了科技、金融、產業和成果轉化的通道。通過破除「四唯」傾向,進一步完善科技評價體系。成果轉移轉化機制不斷完善,2019年全國技術交易額達到2.2萬億元,超過了2019年度全社會研發支出總額。

如何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創造性,如何有更好的政策環境,如何能夠讓他們在科技創新這樣一個平臺上、崗位上更加體現自身價值、得到社會的尊重、可以體面地生活,這是推動科技改革的重點任務。

政府需要營造一個好的平臺、好的環境,讓大學、科研院所、企業以及其他一切願意參加到科研活動中的人,都能夠依靠機會公平、權利公平、規則公平參加進來。王志剛介紹,在這一點上,政府主要是搭建一個好的環境和平臺,當市場做不到、個人做不到的時候,就需要政府伸一把手,營造一個好的環境。

「科技體制改革走在最前列,同時也是改革任務最重的一個方面,責任也最大。」王志剛表示,生產力只要往前走,生產關係總要做調整,因此,科技創新發展對體制機制改革和環境、政策都會提出新的要求,這就需要通過改革來解決問題,讓更多的人參與科技、安心科技、獻身科技。

相關焦點

  • 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答卷——「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
    一組數據對比清晰可見: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位列第14名,全國研發經費支出2.2萬億元,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3.3件;而在2015年,這三個數字分別為第29名、1.4萬億元、6.3件。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在此發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第14名!中國繼續鞏固排名。創新能力指數位列前15名,通常就被認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在這個榜單的前30名裡,中國是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指數排名的躍升,濃縮了5年來創新巨變的澎湃歷程。
  • 科技創新量質齊升 我國躍居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14位
    工人日報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於忠寧)今天,國新辦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21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
  • 代表科創板核心資產 科創50指數獲機構關注
    今年以來,作為科技股投資新陣地,科創板受到市場持續、高度的關注,近期推出的首個科創板指數——科創50指數也引發新一輪熱議。8月11日,不少機構表示,看好科創板長期發展前景,並認為科創50指數作為科創板核心資產的代表,將成為值得投資者持續關注的指數化投資標的。
  • WIPO發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文版,中國排名第14位,深圳-香港...
    WIPO發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文版,中國排名第14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二 2020-12-09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部: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增至第...
    新華網北京10月21日電(黃浩)21日下午,在題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國新辦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21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2.23%。科技創新實現量質齊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 《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發布: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二
    中國位列第14名,與去年持平《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 2020)報告顯示,中國在131個經濟體中位列第14名,與去年持平,在2013年至2020年期間提升了21位。在中等偏上收入組別的37個經濟體中位列第一,仍然是GII指數排名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 科創50指數科技屬性強 發展空間大有可為
    據了解,目前,四家基金公司都在積極開展科創50指數相關投教工作。工銀瑞信基金公司指數投資中心總經理章贇表示,科創50指數作為表徵科創板的唯一核心指數,能充分反映科創企業整體表現,稀缺性明顯,為個人投資者分享科技周期紅利提供了良好參與工具。
  • 中國排第14位 亞洲經濟體排名提升:全球創新版圖正在重塑
    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名,北京創新集群排名第4位。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認為,「中國的成績得益於習近平主席倡導的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姜永斌報導 9月2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對131個經濟體創新能力進行排名,受到社會各界關注。
  • 合肥高新區創新發展指數《量子創新指數(2020)》今日發布
    「量子指數」共包括創新驅動力、變革引領力、融合發展力、國際影響力、科技支撐力共5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51個三級指標,通過指數的測算與分析,持續跟進和展現園區發展動態。指數顯示,2015-2019年,量子創新總指數持續增長,2019年達到121.97,同比增長7.03%。
  • 除了世界排名第14,今年全球創新指數中國還有哪些特點?
    在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的情況下,世界的創新格局有什麼變化,中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有何特點?繼9月2日發布《2020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下稱「GII」)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3日在北京舉辦了《2020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高級別圓桌會議,對今年的報告進行了一場解讀。根據報告,中國在2020年GII排名中保持第14位,也是多年來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進入GII前30名的國家。
  • 華發:「世界500強」新一輪跨越發展之路已經起航|新年獻詞
    樂居財經訊 李禮 12月31日,華發集團致2021年新年獻詞,華發集團表示,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十四五」規劃開局,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已經開啟,珠海從「小而美」向「大而強」「大而優」進發的新號角已經吹響;華發進軍「世界500強」的新一輪跨越發展之路已經起航。以下為華發集團2021年新年獻詞正文: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 張近東:增強科技創新意識,搶抓新一輪重大發展機遇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
  • 陳光:中國未來15年科技創新發展的戰略轉向
    本文發表於《中國科技論壇》2020年第8期作者:陳光 教授一、我國科技創新的發展與轉型什麼是創新型國家?2020年中國能否達到世界創新型國家的「門檻」?參照2005年世界創新型國家平均水平,《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均進入世界前5位」。
  • ...核心區域東移:中國創新指數位列全球第十四,深圳-香港-廣州科技...
    &nbsp&nbsp&nbsp&nbsp《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131個經濟體中位列第14名,在37個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中排名第一,且仍然是全球創新指數(GII)排名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前100科技集群排名中,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廣東科創表現亮眼。
  • 世界產權組織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文版報告今日發布:中國確立創新...
    備受中國各界關注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 2020)中文版報告今日出爐。根據報告,中國的排名今年保持在131個經濟體中的第14名,依然是GII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同時中國擁有的科技熱點數量位居全球第二。
  • 陝西「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建設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
    在激烈的「科創中心」競爭中,擁有先發優勢的陝西,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建設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加快打造西部創新高地方面,搶佔了先機。  建設科技創新中心  此次,陝西「十四五」規劃建議有關建設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的內容,吸引了廣泛的關注。
  • 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出爐,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二
    12月9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發布以「誰為創新出資?」為主題的報告《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中文版。 經WIPO中國辦事處授權,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在官方網站已全文發布該報告中文版。報告顯示,中國在131個經濟體中位列第14名,與去年持平。
  • ...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中文版報告 中國位列第14_發現頻道...
    WIPO 發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中文版報告 中國位列第14 發布時間:2020-12-10 10:43:00 來源:   備受中國各界關注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 2020)中文版報告今日出爐。
  • 工銀瑞信基金章贇:持續看好科創板的投資價值
    首先,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新興產業,推動經濟向高質量轉變,需要一個與之配套的資本市場予以支持,科創板成為資本市場制度改革的新抓手;其次,高新技術產業將是未來產業升級的主要方向,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投資增速回升,這些行業將亟需資本市場支持,科創板能夠起到支持高新企業發展的作用;第3, 科創板能夠改善融資結構
  • 科技自立自強 錨定未來中國發展新航標——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看創新...
    以信達生物為代表,國產生物藥迎來創新潮,讓中國百姓能夠以更優惠的價格用上救命藥,也讓「中國製造」開始跨過國際製藥巨頭的「護城河」。  創新能力指數位列全球前15名,科技進步貢獻率有望今年實現60%的目標……「中國號」的動力正向創新引擎上切換。但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創新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  河北唐山,一家智能衛星工廠正式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