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因果不饒人,這5件事,折損「陰德」,別再做了!

2020-12-14 明月天心

我們信佛信什麼?不是迷信佛菩薩神通,而是教人信因果。「諸法皆空,因果不空」,佛法之根本就在「因果」二字,一個人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不信因果。不論你信與不信,因果報應都時刻跟隨著我們。「世人不信因與果,因果何曾饒過誰」,我們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行為都是「因」,日後都必感召其果。

《增一阿含經》裡提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念佛修行首先要做的便是斷除自身的惡習惡念,心生清淨,才能積攢福德。「命由己造,福自己求」,天上不會掉餡餅,也不會無緣無故生災禍,一切福禍皆由自己造作而來。

佛家常講: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一個人廣行善事,雖然不會立即得到善報,但其實禍事已經遠離;一個人作惡多端,縱使不會馬上遭到惡果,但其實福報已經漏掉。世上最厲害的「護身符」不在寺廟,不在佛菩薩手上,而就在我們自己的善業裡。因果不饒人,這5件事,折損「陰德」,別再做了!

一、生貪心

每一個一生當中所能承受的福報是有限的,不可能什麼都讓你得到,背負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前行,那不是積福,而是攬禍。人生福禍相依,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禍。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往往是不用太費力的,如果你使勁渾身解數才苛求來的東西,往往根本就不屬於你,即使得到了,也不會有利於你。

常言道:貪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人生要學會放下和隨緣,「盡人事,聽天命」不是讓人消極宿命,而是要懂得認清自己。「諸法因緣生」,與你有緣的終會屬於你,無緣莫強求,如此才是智慧,才是福報。

二、生嗔心

有句話叫「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人的心態不好,心量太小,稍微有不如意的事就陷入煩惱痛苦中,這樣的人沒有什麼福氣。人生多有不順心、不如意,如果遇到障礙就大發脾氣,再好的運氣也被你嚇跑了。心即風水,有什麼樣的心就有什麼樣的命運。心轉運就轉,心念變了,氣場和風水隨之轉變。

「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人生要學會忍辱,忍辱是在培福。人家侮辱你,你要當作是培福;人家傷害你,你要當作是來成就你的。能納百川,是名大海。能夠大忍辱,就是在修菩薩道,是大福報。

三、生痴念妄心

何為「痴」?迷信、執念,沒有智慧。尤其指那些不信因果的人。不可否認的是,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多人迷信佛教,將佛教功利化,執著追求神通,妄想投機取巧、走捷徑,不但沒有增長智慧福報、反而讓自己越來越顛倒無知。

我們皈依佛法僧三寶,不是為了滿足自身私慾,想要離佛菩薩更近,得到佛菩薩護佑,而是要向佛菩薩學習,學習他們的智慧和慈悲精神,讓自己成為佛菩薩那樣有大覺悟的人。佛菩薩只是指引眾生走出迷霧、走向解脫的道路,但修行靠的是我們自己。希望大家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以正心正念學佛,放下是非分別執念,敬畏因果,修清淨平等心。

四、生傲慢心

有句話叫「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禍」,做人狂妄自大其實就是最大的愚蠢。越是有德者,越懂得謙卑,低調做人,越是笨拙慧淺之人,越喜歡鋒芒畢露。一個人越是炫耀什麼,什麼就會失去得越快,這不是聳人聽聞,而是因果輪迴。

越是順境得意的時候,越是要放下,炫耀為天地所忌諱,得意忘形,往往容易樂極生悲、物極必反。修行要修一顆平等心,當我們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如如不動、不被境轉,就是人生最大的福報。

五、生疑心

懷疑來自於內心的嫉妒和嫉恨,當我們帶著分別心去看待世間萬事萬物,則到處都是業障。不是外境出了問題,不是他人有錯,而是我們自己心不夠慈悲大度。

我們常說,人性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別人好,看到別人有福,不要妒忌,而要多隨喜別人的福報,這樣也是為自己納福。「佛眼中是佛,魔眼中是魔」,我們懷疑他人,是我們自己的心不夠清淨,應當反思懺悔自己。

以上這5點,其實就是佛家常講的「貪嗔痴慢疑」五毒,希望大家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法喜充滿、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折損「陰德」的6件事,別再做了,果報不饒人!
    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人生的一切福報和災禍都是自己的因果,是自己感召來的,而非天定。自己造什麼業、種什麼因,就會有什麼樣的果報。行善是為自己積德修福,人生最大的福報不是家財萬貫,而是陰德厚重。積有陰德,不但利益整個家庭,也惠及子孫後代。人有善念、天必佑之,有句話叫「陰德天報之」,陰德厚重的人,自有天佑。
  • 佛說:因果不饒人,這4種行為,折損陰德,別再做了!
    一個人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好事就會有好報,做壞事就會遭惡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個人做好事壞事,其果報會像影子一樣隨業流轉,給人帶來福禍。
  • 自古因果不饒人,3件損「陰德」的事,千萬不要做
    佛家有句佛語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而往往陰德厚重的人,都是深信因果之人,廣結善緣,積攢陰德,福報後人。人生在世,難免會有委屈和辛酸。在佛家看來,這世上哪有什麼委屈,有的不過只是因果。佛家講究因果循環,而陰德厚重之人,絕不會做這三件事。
  •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必有天知」:這4件事,折損陰德,別再做了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此,人生在世,要敬畏因果,多行善積德。行善積德是為自己謀福,也是利益子孫後代。人生沒有福德,就會感召苦果。所以,南山老人說:「積德雖無人見,行善必有天知」:這4件事,折損陰德,別再做了,那麼,南山老人所說的這4件事究竟是哪4件呢?第一:殺生,造「殺業」。
  • 佛教:因果不空,易損「陰德」的4件事,別再做了!
    「德」又有兩種,一種是有漏福報,即陽善;一種是無漏福德,也即陰德。不管是陽善,還是陰德,都非一成不變,萬法不離因果,善因緣是厚積陰德,惡因緣則折損陰德。下面這四件事,易損陰德,別再做了!對於在家人來說,佛戒巧設方便,準許持戒正淫,為將來培植出世間的因緣。但是,凡夫眾生內心痴暗,被無明障礙,貪圖邪淫而損耗個人陰德福報。所以,淨宗的印光祖師才說:「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一切法由心想生」,邪淫念頭一起,一切惡行便隨之而起。
  • 佛教:「舉頭三尺有神明」,這5件事損「陰德」,別再做了
    陰德就是一個人暗中做好事,不告訴別人。常言說得好「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陰德是使命運向好裡發展,最重要的動力。老祖宗就非常重視陰德,並認為應該要多積陰德,才能有福報。沒有福報的人,一生窮困潦倒、奔波勞累,最是心酸。凡事都有兩面性,善與惡就在一念之間。
  • 自古因果不饒人,這3件有損陰德的事,斷不可為
    前段時日,我在途經一寺廟時,發現廟宇橫梁上寫了這麼一番話: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所幸在僧侶師父的解釋下我才明白了其中的含義,這句話是說做了好事為了讓別人知道那叫陽善,默默無聞的積德行善屬於陰德。
  • 信佛之人:要相信因果,多做這七件事,積陰德獲福報
    信佛之人都懂得因果循環的道理,有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些都和因果定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信佛之人要想獲得好的結果,就要相信因果,多做這七件事,給自己多積陰德和福報。第一件事:發善心。一個人要想獲得更多的福報,就要善始善終。
  • 佛教裡陽善陰德有多重要?這些事情一定不能再做,會折損「陰德」
    古人常說一個詞,叫做「陽善陰德」,這也是來源於佛教的說法,其中「凡行善而為人所知者,即為陽善;行善而不為人所知者,即為陰德」,這兩種都是做功德的一種表現,一種是表現在明面上,一種是自己暗地裡做好事。而這兩種也會得來不一樣的結果,《了凡四訓》就提到: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一個人默默行善,不是為了被大家看到並加以稱讚,這樣的行為更加有功德,也會受到上天的庇佑,所以古人更加注重陰德的積累。如何累積陰德呢?積德修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幫助他人其實就是在為自己解脫。
  • 佛教:最損耗「陰德」的5件事,做過一件也報應慘烈,你做過幾件
    對於佛教,我們可以選擇不相信,但是我們一定要相信因果輪迴這個道理。都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惡之間他們能夠如影隨形。而且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由自己掌握而來的,都是自己的業力來感召果報的。我們做好事的行為是可以表揚的,但不在於讓別人知道,而是在乎我們自己能夠安詳;而那些經常做惡事的人,就會自感到惡果和業障的來臨。
  • 這5件事最積陰德,哪怕做過一件,也是功德無量
    時間久了,行善的行為自自然然,陰德就會積累得很大,不但可以讓你遠離災禍,延長你的壽命,增加你的財富,還可以惠及子孫。很多人就問:到底什麼樣的事才能積陰德呢?對照自己,下面五件事你做了幾件,有一兩件你也很有福哦!
  • 佛說:最積「陰德」的七件事,你能做到幾個?
    善因結善果,積福修福報,無因不成果,人的一切福禍得失,都是自己感召來的,如是因、如是果,因果最為公正。福報自修、禍事自找,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從來因果不饒人。一件小小的善事,一個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
  • 最能積陰德的七件事,你做過幾個?
    要想積累陰德,需要我們去暗中行善,做了善事也不要到處宣揚,只有做了好事沒有被人發現,這樣才能真正積累到陰德。下面這七件事,只要能在暗中多去做,並且做了以後,不要留在心中,不要被人發現,就一定能積累到陰德,看看你做過幾件?第一件事:多種善因。
  • 這2件事情,最容易折損「陰德」,可惜很多人都在做
    暗中行善事的人,總有一天會獲得輝煌的聲譽。後來,「陰德」被作為佛家用語和道家用語,主要是勸誡大家要多行善積德,從而造福子孫後代。正如《易經》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其實,我們在積陰德的時候,還要格外注意那些損害陰德的事情,如《了凡四訓-改過之法篇》中所說:「未論行善,先須改過」。要不然,我們一邊積累陰德,一邊損害陰德,就非常得不償失了!以下這2件事情,最容易折損「陰德」,可惜很多人都在做!這2件事中,你若做了一件,就要格外注意了!
  • 佛教:最損「陰德」的十件事,別再做了,因果報應很大!
    最近聽到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行善不見善,前世有虧欠;作惡不見惡,前世有餘德。這句話是對那些質疑善惡因果之報之人最有力的詮釋。一個人若前世積有陰德,陰德會護佑人逢兇化吉、轉危為安。因果通三世,前世因,今生果;今生因,來生果。因果循環,真實不虛、絲毫不爽。
  • 佛教:這5件易損「陰德」的事,你有做過嗎?
    此文「一千五百餘字」閱讀預計需要5分鐘!記得幼年時調皮,每每逃學去校外閒逛,倘若被家長抓住現行,自然免不了一頓毒打。而且,回到家中,老人還會生氣地說:「祖宗的陰德,都讓你敗光了!」那時不懂家人為何生氣,直到後來讀書、工作,明白事理之後,我才逐漸知道家人的良苦用心。
  • 善有善報,十件最積陰德的事,陰德會福澤子孫,你做了件
    善有善報,十件最積陰德的事,陰德會福澤子孫,你做了件。佛教是主張因果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舉頭三尺有神明,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好事善事被人知道,叫陽德,不被認知道叫陰德。俗話說:「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
  • 生而為人,要敬畏因果,這3件有損陰德的事,儘可能不要做
    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按照書上所說,做好事兒要出名的是陽德;做好事不留名的是陰德。陽德的果報會很快的回報給做好事的人,最明顯就是世人都會知道他的善舉,贏得世間的好名聲。但是陰德的果報卻不會立刻顯現,經常會在後輩子孫身上顯現出來。
  • 佛教:積「陰德」的5件事,能做到2件以上,也要恭喜你了!
    提到「陰德」,可能很多人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在佛教裡,「陰德」是與「陽善」同時出現的。如果一個人做好事,想要受到世人的稱讚,帶有一絲功利的念頭,這種善業叫做「陽善」。相反,如果一個人是暗地裡偷偷做了很多好事而不求回報,不計名利得失,這種善業我們稱之為「陰德」。
  • 「舉頭三尺有神明」:若信因果,請不要傷害這4種人,因果不饒人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萬法皆空,因果也是萬法之一,也不是說萬法之外,因果為什麼不空?其實說因果不空,是說它有兩個現象,一個現象是轉變,因果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因果是轉變的;第二個現象是因果相續。所以說不空是說這兩樁事情,轉變跟相續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