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介紹』:
我叫傅勇,生於1978年,祖籍山東濱州市無棣縣,母親山東東營(勝利油田),1980年隨父母勝利油田新建團隊到河南省濮陽市(中原油田)生活,2000年至湖南長沙定居至今。2000-2015年一直從事酒店管理和旅遊管理行業,期間肩負體驗式培訓和企業(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即EAP員工幫助計劃。工作之餘熱愛探索和深度戶外探險活動(十年),長年從事:洞穴,登山,叢林穿越,野外求生,懸崖垂降,遺留古文明搜尋和未知文明等探索活動,並將戶外深度探索體驗式教育和APSC(安全氣動實戰射擊)溶於青少年素養培訓。塑造青少年果敢,獨立,決斷,探索,堅韌,執著的性格魅力,促進個人和團隊逆商。
2007年對我來說是人生一大轉折點,外出探險深山裡雨後天晴,撥雲見日,順天降一道殊勝陽光發現峽谷對面200米觀音抽象崖刻,陽光直射觀音頭部和雨露形成彩虹光環,觀音手託淨瓶,瓶口有一棵大樹,觀音左肩有一洞穴,四周祥雲朵朵。受觀音菩薩殊勝點化。(得殊緣者我可以帶領前往見證)。
2012年陰曆6月19日上午(觀音菩薩成道日)在湖南瀏陽發現天然觀音奇石,一周後觀音夢中開示,從2007年開始受觀音菩薩三次點化開示後從此走向修行之路。(1.偶遇200米觀音抽象崖刻,2.觀音成道日收穫天然奇石,3.一周後觀音夢中開示)
2012年外出探險懸崖垂降活動時候,在一龍脈峭壁上發現張三丰祖師臥隱修仙洞。
夜晚有一古裝白衣小童子託夢啟示洞內留有一寶物贈送,次日和朋友在洞中挖掘。
耗費7日挖掘後在洞中深處挖掘到殘碑一塊。
殘碑內容為:張蠟遢(三豐)臥隱之所 ,離懷鄉別井之悲,嘆曰善成此山。
殘碑並不是「寶物」,寶物是殘碑證實的仙洞,仙洞不是」寶物「,寶物是由此仙洞聚炁升騰智慧,開始覺悟的《炁體源流》。
『張三丰』——太極拳、武當之始祖!
明太祖朱元璋三次召見求教長生不老之密。張三丰都避而不見,朱棣北建故宮,南修武當,耗盡千萬黃金為見三豐祖師一面,卻未能如願,尋多年後下令學士胡廣:要麼找到張三丰!要麼去死!(相傳在朱棣出兵奪天下之時三豐祖師顯像,後大獲全勝得以天下,另一說是真武顯像)
明朝十六代皇帝苦尋三豐祖師276年未果。為什麼整個信奉真武大帝的明朝都把能否找到張三丰視為延續明朝統治和長壽之根源?
這一切都源於張三丰祖師的大成之道——《炁體源流》
張三丰他活了多少歲?他最終去了哪裡?這些問題成為了世人的不解之謎。如果你也熱衷於探尋生命的真諦,也許《炁體源流》能給你一些啟迪和線索。
張三丰:
【1247年5月15日 農曆四月初九子時生】
【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四月初九子時生】
張三丰是全真派得道神仙,已與大道合為一體,混沌陰陽,玄超無極,長生而不老,「長生」原意指「永生」,永恆存在,不轉世不輪迴,「聚則成形,散則成「炁」,隱顯莫測,變化無窮,隨緣度人,據說張三丰最近一次露面在清朝道光年間,在四川峨眉山指導一個叫李涵虛的道士,後來李涵虛道長創立了西派修道理論,李涵虛道長於清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飛升聖境!
清人李西月編寫的《張三丰全集·蘆汀夜話》裡記載:張三丰生於元定宗二年(1247年),4月9日子時,曾任中山博陵縣令,後棄官出家,做全真道士,在終南山遇到火龍真人,得到真訣。最後在武當山修煉多年。《名山藏》也說:張三丰曾與劉秉忠、冷謙同師元初著名的海雲禪師。
注:1247年出生這個生辰可能是正確的,張三丰和冷謙均在先後逝世,共同特點就是空棺,均在宣布離世後多有發現蹤跡。冷謙禪師佛道雙修,根據清朝縣誌中描述三豐祖師和冷謙在此臥隱修仙。(此仙山為冷謙禪師祖籍附近)
注:炁(qì)音同「氣」,是中國哲學、道教和中醫學中常見的概念,一種形而上的神秘能量,不同於氣。「炁」乃先天之炁,「氣」乃後天之氣。
炁為混沌初開分離天地之能量,為宇宙間炁子(星球)相互牽引糾纏的能量。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炁」是一切潔淨萬生之物生發療愈的能量,存在於宇宙萬物間生生不息遊走的能量流。炁在道家養生、音樂、氣功、吐納、導引術、及禪坐之中,從動作與意識的相互配而下,對人體達到療愈而提高自身健康 。包括逆生長,都是這種療愈能量的長效作用表現。
【冷謙禪師、協律郎冷謙】 元末明初人士,字:啟敬,號:龍陽子 ,武陵人士,明朝麗江王-傅友德恩師。因身有仙術、博學甚廣、且善養生,人稱冷仙人,生元末已百歲,150歲去世,永樂年間去世,時間同張三丰去世時間一致,後在清朝縣誌中記載在山中臥隱修仙。主要著作:《太古遺音》、《修齡要指》、《琴聲十六法》。
上圖照片為:已絕版的老縣誌摘錄整理了明、清縣誌內容,此山記是縣誌摘錄《名山藏》對此仙山的介紹。
『上圖為清朝縣誌譯本照片』:歲時伏臘,登山朝謁者,殆將以萬數記,聞崇禎(1628-1644)間,有邋遢張仙一者,臥巖榻中,常數十日,體不衣,口不食。有人叩其蘊,但曰性理。
噫!山在本邑封內,靈呵之,仙慕之,嵐氣擁護,勢同天柱,嵬嵬峨峨,作鎮南邦,庇我蕞爾邑。風雨時寒暑調,煙火無驚,人民和樂,德不可私議矣,則爵秩何不當五嶽而失三公也?因記之,以俟後日,茲山之丕振,如張三丰之屬武當者。
『譯文』:縣誌:在伏日和臘日(夏伏日和農曆十二月)兩個祭祀的日子,登山朝拜的人,有上萬數之多。根據前人紀錄,明朝崇禎年間,有一位邋遢的姓張的仙人,在巖洞的石臺上打坐。經常是十多天,不穿衣,不吃東西。有人就去跪拜求他這種修行的方法,他只說修身養性。
山屬於這個城市的封地內,神靈呵護,仙人常來,是充滿仙靈的地方。山上時常有霧氣籠罩,氣勢如同天柱。巍峨高大,坐鎮南方,庇護著我們這個小地方。四季寒暑風調雨順,無災無難,沒有煙火之驚,人民安居樂業,和和樂樂。其功德大得不可說!地位怎麼可能不能等同於五嶽呢?因此記錄下來,等到後世,這個山名聲大振,就像張三丰使武當名氣大振一樣。
注:張三丰生於1247年,而縣誌記載崇禎年(1628-1644)與冷謙還在此山中臥隱修仙,也就是說如果按縣誌記載描述張三丰可能至少活了381~397歲以上!
上圖為仙山千層閣:為顓頊大帝(真武大帝)帶領神農時雨師等道家仙祖在此鑿刻「千層閣」(禮敬天地之所)「神州鼎」(臥隱修仙之所)。
顓頊大帝(真武大帝)、赤松子(神農時雨師)、建信侯婁敬、景雲大師、德盛(船子)和尚、菩庵禪師、張良、張果老、張三丰、冷謙、鐵龍仙人,鬼谷子,等眾多道家仙人和高僧大儒曾在此修隱。
入明後,張三丰被稱為「大元遺老」。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張三丰離開武當,不知去向。朱元璋三次尋找張三丰未果!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從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開始世間再無張三丰蹤跡(此時五嶽訪禪後在此隱居修仙),根據當地縣誌在明崇禎年(1628-1644年)發現了張三丰在這裡隱居。以此線索推論張三丰可能在這裡修仙200~254年以上。並在此寺院至高頂真武殿伴佛講道。
照片石碑為:仙山頂刻有張三丰字體的石碑(黃色字體左側文字),以被風化斑駁。
照片為:縣誌中描述張三丰祖師在此留下詩句線索(縣誌和石碑均有記載)。
上圖為仙山衛星鳥瞰圖,兩龍脈在此匯聚形成太極形龍脈,這千層閣/陰眼(前圖冬季垂直柱型崖壁)和神州鼎/陽眼(此閉關洞)相互對應正好是兩龍脈匯聚的太極中的陰陽雙眼,龍脈引炁入洞。
上圖為:張三丰祖師在此洞中臥隱修仙的洞天福地。
縣誌中記載高鴻漸既茶仙陸羽在《茶經》中對山頂的千年野生茶的點評:將此茶取名為:"雲霧仙品"飲畢不可輕棄之。
縣誌中備註的張三丰祖師在此臥隱事宜記錄。
『閉關洞地理環境』:以此仙山為中心,周邊山巒呈萬山朝宗之像,山頂至高金頂全部供奉真武大帝,可見曾經道風極盛。
『視頻觀察』:視頻拍攝的左邊最高點下方就是閉關洞即太極中的陽眼,半圓形的龍脈為陰魚,龍氣由西北進入,陰炁好下沉,所以這邊的龍脈入口非常深和陡峭進入後山勢逐漸平緩升騰,把所有的「炁」引流上推匯聚,龍脈上的山也呈現出了匯聚之像。炁到達頂峰後炁轉換凝聚成至陽之「炁」存儲於閉關洞內!
注:此陰魚上的「炁」非我們所了解的後天的氣,如不好墳墓一樣的陰晦之氣,而是平衡自然先天之「炁」,自然中起到陰陽平衡共生的能量。
「炁」的多維度體現:
1、每個人生下來帶著祖輩所承傳給自己的「炁」,這個「炁」關乎到自身的相貌,聲音,健康、運勢、性格、情緒。「炁」人這一輩會耗用,也可以存儲,所以儘量少的耗用儘量多的淨化、存儲和承傳。同時「炁」(能量流)可以由每一代人不斷提純升華,也可以汙染而瘀滯。(這就是有的家族可以一直持續好運,而有的家族卻運勢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消亡,炁過度汙濁會使人進入精神不清晰容易發怒,抑鬱,糾結甚至精神失常和智障殘疾,甚至轉為低智生物輪迴,累計惡行太多的則直接下墜接受自然的熔煉懲罰。)
炁清澈而升騰,則入極樂!(仙道)
炁汙濁而下沉,則入疾苦!(地獄)
很多起運太早的過度消耗了自身的中運和晚運造成後期「炁」不足,後期疾病纏身,運勢低糜等(過度耗用或無法淨化、存儲炁的表現),也有運勢不起的現象(是自身「炁」不足的表現)。這一切的改變和修法都源於《炁體源流》感悟和修為。
追溯源頭:
為何會和張三丰祖師有這樣的不解奇緣,經過多年追溯源頭的調查和發現,老家中族譜記錄我是明朝元勳麗江王-傅友德第十七代直系嗣孫。
元朝末年群魔亂舞,傅友德為朱元璋打下江山,深入大漠,將蒙古鐵騎驅逐與大漠以外,收付中國疆土擴增中國疆域。一生戎馬解放雲南、貴州、四川、山西、陝西、甘肅、等多省地。傅友德封為穎國公,追封麗江王,為太子太傅是朱棣的老師,朱棣是所有皇子中最會用兵的太子,其原因發現較多大型戰役都是跟隨傅友德共同殺敵。
傅友德被朱元璋逼死後,誅九族,其中有兩條脈系保存下來,為駙馬的家族逃往浙江,另外一脈系由朱棣護送北上,在山東無棣定居,縣城取名為無棣的含義就是:無朱棣不可存活的意思,後避嫌同朱棣的棣字相同,改名海豐縣,後不久就改回無棣。
傅友德與沈萬三(張三丰徒弟)為至交,(2009年我曾經在安徽探險時發現沈萬三真冢)傅友德有兩位恩師:冷謙和周癲,兩位仙師也正是張三丰師兄弟。傅友德最後戰役安定了雲南,在雲南影響很大,被封麗江王,現在雲南、貴州多處都有傅友德祠堂。傅友德曾經和沈萬三,冷謙,張三丰,周癲在雲南有一聚會。
這就是《炁體源流》之:緣起的章節段落,那麼張三丰祖師為何追尋真武大帝?其背後又有什麼樣的緣法呢?《炁體源流》究竟會有些什麼樣的書?敬請關注:無慾天宮公眾號,留意後期文章更新。
《炁體源流》治於不治!渡於不渡!
扁鵲告訴徒弟:
信者醫之,不信者不醫!
徒弟不解:醫生不就是救人的麼?
扁鵲說:信者,患者本人意願強烈,配合治療,身體機能恢復快;
不信者,內心潛意識就暗示這肯定不行,他又怎麼能配合治療?
是他喜歡帶著一身的疾病,你為何要奪人之所好呢?!
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
道法雖廣,難渡無緣之人!
本公眾號無慾天宮作者:傅勇,作品名稱:《炁體源流》
前期經典文章連結:
什麼是信仰?
如何定義信仰的價值觀!
為什麼把:辟穀、抄經、放生歸類於旁門左道?
《術之盡頭 炁體源流》
《真武頌》——無慾天宮-炁體源流
實證!張三丰祖師活了多少歲
文明駐足走向的無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