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才造反一年就死了,可「安史之亂」為何整整持續了八年?

2021-03-05 江西衛視經典傳奇

說起唐朝,大家都會說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強盛的一個朝代,而唐朝最為強盛的時期那就莫過於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時候了。

在繼承了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政治經濟遺產以後,唐玄宗勵精圖治,終於在開元年間,將唐朝推向了新的高峰。此時的唐朝真的是個天朝上國,萬邦來朝,而且國富民強,處處都是太平盛世。

然而,在天寶年間的時候,駐紮在範陽的安祿山卻領三個藩鎮之兵,以清君側之名,大舉對唐王朝進行攻擊。一時間叛軍所向披靡,唐朝東西二京洛陽和長安先後被安祿山佔領,唐朝也在這次動亂中由盛轉衰,一蹶不振。

可是後來在佔領了長安之後,安祿山的燕軍就開始瓜分唐王朝巨大的財富,所以未對逃往巴蜀的唐玄宗進行追擊,從而讓唐朝重新集結兵力。

再加上安祿山本人身患重病,其子還對於誰接班爭得死去活來。所以浩蕩一時的安祿山反叛立即就走向了頹勢。按理說,在這個時候「安史之亂」就應該歇菜了,可是在安祿山死後,又花了七年的時間,才將叛亂徹底撲滅,那這究竟又是因為什麼呢?

首先,身為唐王朝統治者的唐玄宗沒能做好平叛的決策。咱們都知道安祿山的燕軍攻入長安的時候,唐玄宗帶著自己心愛的楊貴妃往四川跑路,而身為太子的李亨則去了甘肅,並且在靈武自己當了皇帝,遙尊老爹唐玄宗為太上皇。後來唐玄宗回來,又被兒子一直軟禁起來,晚年十分的悽慘。等到唐肅宗李亨平定安祿山殘黨的時候,又命廣平王為總指揮,而大將郭子儀任副指揮。

可是吧,唐肅宗這個人因為自己上位不正,所以對於權力是十分的謹慎。在廣平王當了一段時間的總指揮之後,就被唐肅宗叫回長安陪自己了。唐肅宗這麼做的目的不為別的,就是怕廣平王有了勢力之後奪自己的權,更怕郭子儀統領天下兵馬,成為第二個安祿山。

其次,唐軍在平叛的過程中,沒有做好統一的指揮調度。唐軍明明是六十萬大軍,後來卻被一舉擊敗。為了防止一家獨大,唐肅宗便派了十個藩鎮的節度使一起去討伐,可是這裡頭又沒個總負責人,所以一路上,這十鎮聯軍是要多亂有多亂。

最後,唐肅宗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派了自己的心腹太監魚朝恩做了監軍。雖說聲勢浩大的唐軍將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團團圍住,可是在他們的身邊,還有一個人是他們很難對付的,他就是安祿山手下的大將史思明。

史思明那也是個厲害人物啊,他一看唐軍人數雖多,可是缺乏統一的指揮,於是先是試探性的進攻了唐軍,然後發現唐軍也就這麼回事。所以便傾巢而出,唐軍還不知道是誰,就被稀裡糊塗打趴下了,兵敗如山倒,六十萬人就這麼敗了。

最後,「安史之亂」之所以能夠維持八年,是因為這不僅僅是安祿山的反叛,而是四個人的反叛。在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就做了大燕的皇帝,而安慶緒死後,猛將史思明又將大燕的旗幟重新扛起,後來史思明沒了,他兒子史朝義也上了道。

而唐軍在平叛的過程中,先是和安祿山在東西二京中拉鋸,後來史思明降唐,安慶緒的日子就到頭了。

可是吧,唐軍這烏合之眾的樣,看著史思明牙痒痒,他便果斷的復叛。於是,史思明又成了大燕的人,唐軍又開始討伐史思明。前面說了,史思明可是員虎將,唐軍怎麼都打不過。後來是因為他兒子史朝義將他殺死了,唐軍這才捏了個軟柿子,結束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

相關焦點

  • 安祿山僅僅造反一年就死了,為什麼平定「安史之亂」卻用了八年?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這場叛亂前後持續了八年時間,作為這場叛亂的主要人物,安祿山僅僅造反一年多的時間,便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害,可以說叛軍內部出現了問題,那麼為何唐朝面對這樣的叛軍,依舊需要八年時間才能夠最終平定「安史之亂」呢?
  • 唐朝末年,安祿山只不過蹦噠了一年,為何動亂卻長達八年?
    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上最著名的動亂之一,起因是由於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導致唐朝大亂,而這場戰鬥也是唐朝衰落的起點。歷史記載,安史之亂八年之久,唐朝的各個方面都遭到了致命的打擊,百姓流離失所,國家一落千丈。
  • 安史之亂前,安祿山為何能突然發跡?
    安史之亂」,幾乎要掉大唐半條命的梟雄,安祿山另一樁叫好些後人驚訝的奇蹟,就是他在盛唐年間,那幾乎火箭般的發跡速度。可以說,未來那場席捲大唐北部,禍亂天下八年的安史之亂,其直接「動力」,就是安祿山這神奇的發跡速度。這麼個窮出身的野心家,為什麼會在等級森嚴的唐王朝,上升如此之快?一、安祿山的真本事拜各類野史甚至影視劇所賜,後人說起安祿山,總會和「逢迎拍馬」聯繫起來,似乎他的飛黃騰達,就靠了「認乾娘」「走門路」的本事。可他擔任的節度使要職,本身就是需要硬實力的工作。
  • 安祿山死後安史之亂為何過了6年才平定?難道郭子儀水平不行嗎?
    一個當然是安祿山,這個挑起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還有一個就是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一個是點火者,一個是滅火著。他們兩人本應該做為對手,長期並存下去的,可是事實上並非如此。放火的安祿山早早就死了,在長達8年之久的這場戰亂中,安祿山其實只存在了1年多一點,也就是13個月便上西天了,但安祿山死後,為何安史之亂又過了6年多後才平定?難道是擔任平叛第一人的郭子儀水平不行?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 安史之亂還是三鎮起義?安祿山只是旗幟,邊軍利益集團才是主力
    公元755年12月,安祿山造反;公元757年1月,安祿山被刺身亡。按照擒賊擒王的邏輯,這時候安祿山的叛亂應該結束了。因為始作俑者安祿山被殺,叛軍群龍無首,所以要麼主動投降、要麼灰飛煙滅。但是,安史之亂卻持續了八年之久,到最後也沒徹底平定。安祿山有繼任者,所以叛軍並未遭遇斬首困局。
  • 安史之亂前十幾年安祿山犯事,這位詩人宰相力主處死,可玄宗沒聽
    這場變故就是安祿山、史思明發起的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那麼安祿山是何許人也,他為什麼要在這繁華盛世發動叛亂?唐玄宗劇照安祿山本是胡人,後隨母親改嫁給一個叫安延偃的軍官才改名叫安祿山。30歲前為互市郎,大體相當於今天的經紀人,30歲時陰差陽錯步入軍營。
  • 安史之亂中,唐軍兵力遠勝叛軍,為何平叛仍用了八年?
    這場讓大唐由盛轉衰的大動亂,一直持續到763年方告結束,昔日大唐的繁榮在戰火中付之一炬,蒼生飽受塗炭之苦。然而,一手發起戰亂的安祿山在起兵之初僅有十五萬人馬,與此同時唐軍卻有二十萬之眾,為何唐軍在兵力佔優勢的情況下無法立刻平叛呢?另外,安祿山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兩年就去世了,那麼這場戰事為何還會持續數年之久呢?
  • 安史之亂並非是安祿山蓄意謀反
    「安史之亂」(又稱天寶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到代宗初年(公元755年——763年),由唐朝邊境藩鎮將領,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與部將史思明發動的叛亂
  • 安祿山如此強大的軍隊,為何安史之亂十年就被平定了?
    ,為何安史之亂十年就被平定了?安祿山有如此強悍的軍隊,為何十年就被平定了?一、唐玄宗錯誤決策,導致潼關丟失之所以安祿山能起兵造反,掀起滔天巨浪,跟唐玄宗的縱容分不開關係。安祿山打仗很牛,唐玄宗認為其忠心不二,就算有很多人說安祿山有了造反的跡象,唐玄宗一律不予理會。面對安祿山的要求,唐玄宗全部批准,甚至破例給了他大量空白委任狀,讓他隨意填寫官職。
  • 霓裳羽衣破,魂斷馬嵬坡——其實貴妃只是「安史之亂」的炮灰
    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那一年,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早已過去,曾經的盛世之景,萬國來朝的大唐也已不復存在。風和日麗的一天,白居易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遊寺遊覽,路經此地,不免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的舊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沒。
  •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為什麼能夠成為奸臣?最終下場如何?
    只可惜一場「安史之亂」,加速了盛唐的衰敗,最終讓唐王朝崩潰與覆滅。02提到「安史之亂」,就不能不提始作俑者安祿山。事實證明,安祿山還是挺有本事,也確實闖出了一些名堂。由於安祿山是底層人民出身,明白顛沛流離之痛,也深知貧窮所帶來的後果,再加上自身頭腦靈光,所以他很擅長和形形色色之人打交道,也很懂得如何做生意賺錢。
  • 安史之亂並非安祿山的錯,根源在於楊貴妃的「三大神助攻」
    自李世民協助李淵開創大唐王朝後,貌似唐王朝就一直沒怎麼消停過,先是「玄武門之變」手足相殘。緊接著又差點被武則天給改了姓,好不容易狄仁傑連忽悠帶拉扯的,把大唐又重新拽回了李家,結果「安史之亂」還是令這個強大的古王朝,一度走向了滅亡。安史之亂的發動者,叫做安祿山。
  • 安史之亂中,為何大唐軍人放著「好日子不過」,非要跟著造反呢?
    安史之亂時,漁陽鼙鼓動起來,安祿山一聲令下,範陽等地的「大唐將士」紛紛調轉槍口,直撲中原。當時的大唐,雖出了不少問題,但總體上仍處於盛世。為何這些軍人放著「好日子不過」,非要跟著造反呢?動機前面談的,是「有條件」造反。那麼,這些將士造反的「動機」是什麼呢?安祿山集團的成員來源非常複雜,既有胡人,也有漢人,既有出身貧寒者,也有名門之後,其「動機」不可一概而論。不過,大底可分為3種情況。
  • 指揮20多萬唐朝軍隊,王忠嗣如果不死,安祿山敢不敢造反?
    公元755年,身兼幽州、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了叛亂。由於自己掌握了唐朝20萬邊塞軍主力,安祿山發動叛亂以後,迅速攻下了唐朝的洛陽、長安等地。當時就有官員遺憾的說:如果王忠嗣將軍不死,安祿山絕對不敢造反。那麼,王忠嗣到底是誰呢?其實,王忠嗣堪稱唐朝版的霍去病。
  • 身兼四鎮節度使、能夠阻止「安史之亂」的中唐第一名將——王忠嗣
    安史之亂:盛世大唐的終結天寶末年爆發的「安史之亂」徹底將唐帝國從巔峰拉下神壇,作為唐代盛衰轉折點,其起禍緣由歷來眾說紛紜。追究這場浩劫爆發原因之時,人們也會考慮是否能夠徹底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往嚴重方面來說,王忠嗣因複雜的東宮背景而被玄宗強硬拋棄間接促使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平叛時間帥才的缺乏也是「安史之亂」久剿未平的部分原因。
  • 安史之亂本不用打八年,只因有三次大好機會被唐朝白白錯失
    安祿山史思明兩大叛賊悍然扯旗,戰火驟然席捲中原,持續八年的拉鋸戰,近乎要掉唐朝半條命。艱難平定的後果,就是藩鎮割據從此成了常態,西北國土更從此鞭長莫及,一塊塊悲情淪陷。昔日國富兵強的盛唐時代,就此一去不復返。
  • 安史之亂本來不用打八年:有哪三次大好機會,被唐朝白白錯失?
    安祿山史思明兩大叛賊悍然扯旗,戰火驟然席捲中原,持續八年的拉鋸戰,近乎要掉唐朝半條命。艱難平定的後果,就是藩鎮割據從此成了常態,西北國土更從此鞭長莫及,一塊塊悲情淪陷。昔日國富兵強的盛唐時代,就此一去不復返。
  • 安祿山:開啟武人絕地反擊,引領一個時代,何以死於兒子之手
    亂世養兒子的悖論,讓狠辣的安祿山,輕易被兒子殺了 安祿山還有安祿山引爆的安史之亂,熟悉歷史的都耳熟能詳,這場變故,將大唐王朝從盛世,漸漸變成衰世。 繁華也如過眼雲煙,轉瞬即逝。
  • 安史之亂前傳:唐玄宗安祿山互飆演技,血腥戰亂本可避免
    可郭子儀卻好像狂風中的小草一樣,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無論哪個朝代,提起郭子儀的時候,總認為他是人臣不可超越的典範之一。這就叫政治智慧,這才是聰明人的做法。安祿山把自己置身於唐玄宗的刀下,卻足足有兩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安祿山內心恐怕是充滿了恐懼。如果那個「安祿山即將造反」的小道消息與唐玄宗無關的話,恐怕唐玄宗的內心也會充滿猶豫。為了防備太子,馴養一條超級戰犬是很有必要的,可問題是:這條超級戰犬未必就一定得是安祿山啊!
  • 為何會有「李林甫不死,安祿山不反」之說?
    ,其大權在握後,蒙蔽言路,排除異己,擅權亂政,並建議玄宗重用胡將,最終導致以安祿山為首的胡將發動叛亂。而有意思的是,後世卻有一種說法是「李林甫不死,安祿山不反」的說法,這裡有什麼原因呢?如果李林甫傳來了嘉獎的話,安祿山便跟著高興起來;但如果李林甫傳來規勸甚至警告的話,他就用手摸著腦袋,膽戰心驚地說:「要小心從事,否則要掉腦袋!」天寶十二年(753年),李林甫病逝。李林甫剛死,安祿山與楊國忠聯合起來即誣告李林甫與鐵勒人阿布思勾結叛亂。安祿山這招有一箭雙鵰之用,既解了自己多年來對李林甫的驚懼之恨,又打擊了與自己不和的朔方軍節度副使阿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