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他有了一顆充電的心!全國首例商品化人工心臟讓人驚呆了

2021-01-08 騰訊網

科技改變生活,也改變人們對生活對健康的態度。有人傷心欲絕,覺得自己一無所有。看了下面新聞,你再想想。

1月5日下午,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中心病房,42歲的宋先生準備出院回家。他身旁有一個裝著設備的小推車,一根電線管道,兩頭分別連接著設備和腹部。這是宋先生的「新心臟」。

訓練

植入宋先生體內的人工心臟是「中國造」,由體內組件和體外組件構成。體內部分主要是人工血管和血液泵,通過血液泵代替或輔助心臟泵血功能,重量只有420克,安裝在心臟下方;體外控制器像一個小盒子,有6斤重,可以放在背包裡。

「除了遊泳之外,帶著人工心臟開車、逛街等都沒問題!」黃克力介紹,唯一不方便的是需要一根電線連接體內、外設備,需要關注電池電量,不能斷電。

網友看了,大呼厲害。這個心臟可以充電;有網友擔心忘記充電就麻煩了。

大多數網友還是覺得120萬的費用還是有點嚇人。

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個人覺得這是好事情,最初電子計算機佔一個房間那麼大,一般人根本用不起,如今基本家家普及了。

雖然目前這個人工心臟還有很多缺點,但是未來感覺無限可期。

正如有個網友說的,以後每人可能都會有一個機器心臟。

工作原理

畢竟這種心臟後期費用低於真的心臟,移植的心臟需要服用抗排斥藥物,價格不菲,同時有機械輔助,原本心臟也可能恢復動力。

這可才起是關鍵,還有不用等,可以救人於危難,移植的心臟是要排隊等候,並且配對成功才行。

雖然目前比較昂貴,但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科技改變生活,這是真一個好的開始。

以後科技發達了,或者體積會變小,便於攜帶,也可以洗澡。這也有可能,至於價格,也會逐步下降,如電腦一樣。

而網友擔心斷電問題,或者打架被掐斷等,都會解決的。還可以想像,未來科技心臟或者更加強大,適應力更強,人類或者變得更加強大為不是沒有可能。

因此,這也算是讓人歡欣鼓舞的一項科技了。

當然目前來說,這項技術要求還是很苛刻的,不是誰都適合,也不是人人都能用。

另外康復訓練也很關鍵,不是說起來那麼簡單。需要經過全面系統的培訓,合格才行。

比如本例子中的宋先生,那是宋先生患的是擴張型心肌病,是終末期心臟病的一種。「心臟肌肉壞死,心功能衰減,生命瀕危。」

這種情況是危及生命了,不是任何情況都適用。

所以還是注意保護自己心臟,多運動,多吃紅色食物。原裝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每個人的身體是無價的。

不要覺得一無所有,有健康的身體,就是無價之寶,而有了健康,一切財富、幸福、成就才有基礎。

科技改變生活,其實也改變我們對健康的態度,我們也才知道身體健康價值幾何。

珍惜健康,從現在開始,你覺得呢?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他有一顆充電的心!全國首例商品化人工心臟植入手術患者出院
    1月5日下午,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中心病房,42歲的宋先生準備出院回家。他身旁有一個裝著設備的小推車,一根電線管道,兩頭分別連接著設備和腹部。這是宋先生的「新心臟」。2020年11月10日,患有擴張型心肌病且處於終末期心力衰竭的宋先生,在四川省人民醫院接受全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術後未出現併發症,恢復情況良好。
  • 36歲心臟「報廢」,上天卻賞了我一顆「人工心」
    嚴重心衰(心力衰竭)的人如果沒錢(或者等不到合適的供體)做心臟移植,是不是就得等死?未必!年僅36歲的武漢人王先生可能是最幸運的人之一心臟幾乎「報廢」的他沒有「換心」,而是在深圳裝上了華南地區第一顆全球領先的「人工心臟」。
  • 全國首例心肺復甦下經導管人工主動脈瓣置換術成功
    12月9日上午,來自湖北仙桃的餘大爺回到協和醫院複查,經查他術後人工瓣功能良好。這意味著全國首例心肺復甦下經導管人工主動脈瓣置換術圓滿成功。△心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為患者複查餘大爺今年73歲。7月,他因突發胸悶、呼吸困難,被家人緊急送往協和醫院救治,經診斷為主動脈瓣重度狹窄,要立刻進行搶救。進入手術室前,餘大爺突然出現急性心衰,緊急進入手術室後出現呼吸心跳停止,血壓降低為零,病情十分危急。
  • 全國首例,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專家挑戰高難度手術
    四川在線記者 李寰(圖片由華西醫院提供)日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劉興斌醫師率心衰與器械治療團隊,在心臟超聲專家黃鶴教授的協助下,為一例有造影劑過敏性休克病史的高齡嚴重心動過緩患者成功植入Micra無導線起搏器。此次零造影劑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為全國首例,術後三日,患者已順利出院。
  • 第一顆人工心臟曾引發了巨大爭議
    隨著庫利的出走,李奧塔也表現出對德貝齊的不滿意,他認為德貝齊在人工心臟方面投入的精力嚴重不足,制約了這一項目的發展。事實上,德貝齊對於人工心臟的人體應用尚有顧慮,他認為現階段不應急於臨床推廣,相比於全人工心臟,德貝齊認為以左室支持系統(即半人工心臟)為主要研究方向更有前途。
  • 《打開一顆心》:這就是心臟外科,真實甚至殘酷
    韋斯塔比醫生是英國著名的心臟外科醫生,曾經師從國際心臟外科先驅柯克林教授。初次讀到《打開一顆心》這本書,有種非常熟悉的感覺,這裡幾乎是我們心臟外科醫生每天工作和心情的縮寫,非常真實,有時也確實非常殘酷。所以,幾乎沒有時間閱讀大部頭的我,很快就讀完了全書。
  • 心臟換瓣不「開胸」,六旬老人獲「心」生 懷化首例TAVR手術成功開展
    患者出院前送上錦旗表示感謝 1月6日,在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TAVR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的患者成功出院,該手術為懷化市首例,標誌著市一醫院心內科微創瓣膜置換手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 人工心臟的故事(2萬餘字)
    雖然德貝齊被庫利的這一行為氣得夠嗆,但他終究不捨得將昔日戰友送進監獄,在多年後的一次採訪中,記者問及德貝齊為何沒在隨後的訴訟中作證,他解釋道:「儘管我怨恨他的作為,但我不認為復仇能解決問題。我不願意見到競爭對手被判有罪,我理解他希望能成為外科史上第一個在患者身上使用人工心臟的人,但他的野心膨脹得使他喪失了理智,我實在難以理解他的做法。
  • 「重慶造」人工心臟本月正式進入臨床-產業·期貨-新聞-上海證券報...
    國內首款獲批上市,入選2019年度中國醫學重大進展  9月8日,重慶永仁心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下稱重慶永仁心)董事長張本焱收到一本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頒發的證書——該公司「國產『人工心臟』取得突破」入選2019年度中國醫學重大進展(生物醫學工程與信息學部)。
  • 全國首例!廣東實現不開刀給腹中胎兒做心臟手術(圖)
    給杏仁大的胎心動手術國內首例胎兒心臟病宮內介入治療在省醫成功實施大洋網訊 媽媽肚子裡的寶寶,小心臟只有杏仁大,能做「心病」治療?聽起來匪夷所思,卻真實發生了!9月22日,廣東省人民醫院成功開展了全國首例胎兒心臟病宮內介入治療手術,39歲的謝女士腹中28周的先心病寶寶,在中外專家團隊的密切合作下,「通波仔」救右心室,免遭夭折之禍。
  • 全球首例!39歲男子心臟長在右邊,湘雅二醫院為鏡面人進行「迷宮...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8月5日訊(全媒體記者 徐媛 實習生 劉元元 通訊員 沙麗娜 宋瓏)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少年慕容復炫耀武功,不惜擊中高僧左胸要害部位。高僧應聲倒下,人卻沒死。原來,高僧心臟長在右邊。
  • 一日四次「心」生!武漢協和醫院一天完成四臺DBD心臟移植手術
    200餘人的醫護團隊在14個小時內,齊心協力成功完成4臺DBD(腦死亡器官捐獻)心臟移植術,患者術後均恢復良好。據悉,同日同一單位內完成4臺DBD心臟移植術目前在國內尚屬首例,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極為罕見。
  • 全國首例國產球擴瓣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在西安實施
    近日,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心血管外科結構性心臟病微創治療團隊再次在老年主動脈瓣膜疾病中開創先河,採用國內領先的心血管3D列印技術進行多模態影像評估,成功為73歲老年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實施國內首例國產球擴瓣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 浙大一院完成全國首例經心尖二尖瓣「緣對...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 日前完成了全國首例 經心尖入路經導管二尖瓣「緣對緣+腱索」修復手術 73歲的袁大伯(化名)不僅做了首個「吃螃蟹」的人
  • 為老英雄帶來「心」的希望——臨沂市中心醫院首例TAVI手術順
    據了解,今年68歲的賈大爺是沂水縣許家湖鎮人。1979年,馬上就要復員退伍的他毅然報名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在一次戰鬥中,左腿不幸被敵人炮彈炸斷,光榮負傷後截肢,至今仍有彈片留在體內。十幾年來,這位老英雄一直患有嚴重的心臟瓣膜病,經過治療後病情有所好轉。
  • 創造多個「全國首例」,他憑什麼成為最有影響力心臟病專家之一?
    後來見得多了,朋友們也有交流,圈裡人提到他會說,是頂級心內科專家。有人聽到他的名字第一反應是:哦,是從山東五蓮走出來的名人。 就是這樣一個醫生,一度被誤認為只能「做做老鼠實驗」,如今,這位被譽為世界最有影響力心臟病專家之一的醫生組建國內頂尖的「心臟團隊」,成功完成多例險象環生的罕見手術,更是成功搶救了超過數千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去找葛大夫,沒準有救。」並不是一句恭維的話。
  • 人工心臟技術未來可期
    心臟中心外科團隊、高校科研人員、醫療器械企業代表、學會代表等,共議國內外人工心臟的發展前景和方向。        人工心臟植入成後起之秀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病發展的終末階段。有數據顯示,終末期心衰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20%,與惡性腫瘤相當。        「心衰正在成為我國居民巨大的疾病負擔。」
  • 國內首款人工心臟獲批上市怎麼回事?永仁心人工心臟2019最新消息
    9月10日,市經信委、市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重慶永仁心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永仁心」)的國家創新醫療器械——植入式左心室輔助系統EVAHEART I(以下簡稱「永仁心」人工心臟)正式獲得國家註冊上市批准。會上,與會嘉賓代表分別從註冊審評審批、研發、臨床等方面對「永仁心」人工心臟進行了介紹。
  • 人物風雲|他是熱愛文學還發明了人工心肺機的心臟外科醫生!
    前言他是那個年代的斜槓青年,熱愛文學能寫詩也能讀到醫學博士,還發明了人工心肺機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體外循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12年,當時有學者提出了體內或體外任何臟器,可以用體外循環的方法來維持生存,即提出了人工循環的概念。此後,不斷有研究人員用體外循環的方法維持動物體內的血流循環,但直到1953年才能算人工心肺就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臨床應用。
  • 心臟長在右邊,「鏡面人」接受「迷宮手術」
    本報8月5日訊 福建泉州的吳先生是一位心臟長在右腔的「鏡面人」,因為心臟瓣膜病合併房顫。日前,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為他進行了鏡面右位心瓣膜病合併房顫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