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例!廣東實現不開刀給腹中胎兒做心臟手術(圖)

2021-01-19 手機鳳凰網

短暫的20分鐘手術全程由超聲影像定位操作,氣氛十分緊張。

醫生在為謝女士做康復檢查。

治療中使用的導管和穿刺針細如髮絲。

原標題:「大國工匠」名不虛傳!給杏仁大的胎心動手術

國內首例胎兒心臟病宮內介入治療在省醫成功實施

大洋網訊 媽媽肚子裡的寶寶,小心臟只有杏仁大,能做「心病」治療?聽起來匪夷所思,卻真實發生了!

9月22日,廣東省人民醫院成功開展了全國首例胎兒心臟病宮內介入治療手術,39歲的謝女士腹中28周的先心病寶寶,在中外專家團隊的密切合作下,「通波仔」救右心室,免遭夭折之禍。還有10周,這個「新(心)生」寶寶就將出生。

此例「胎心術」,全球能施行的不超過10家醫院,不僅填補了我國胎兒心臟病宮內介入治療的空白,也標誌著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開創了胎兒嚴重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新的裡程碑。

穿刺路徑:

孕肚→子宮壁→羊膜腔→胎兒胸壁→胎心右心室→胎心肺動脈瓣

記者面前的謝女士,全身散發著母性光輝,還有10周左右,寶寶將出生。「術後我和寶寶足足長了八九斤!」謝女士說,省醫心研所的醫生都稱讚她是「最勇敢的媽媽」,她卻認為,是他們給了她最貴重的生日禮物——全國首例胎兒心臟病宮內介入治療,正是在她40歲生日前兩天做的。

如今想來,初知腹中二寶患有嚴重、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全家大驚失色的日子,只不過是1個多月前。

風波迭起:二胎患嚴重先心病

謝女士是一名高校教師,有一個兩歲多的兒子。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謝女士開始盼為兒子添個伴。儘管驗出身體存在輸卵管堵塞的情況,今年3月,她還是成功懷上了二胎,全家人都十分高興。

不料一波三折:21周產檢時醫生發現,胎兒患嚴重複雜先心病:右心室發育不良、三尖瓣發育不良,肺動脈嚴重狹窄至接近閉鎖!如果妊娠繼續,寶寶可能變成單心室,這幾乎就是中止懷孕的指徵,多名醫生建議「放棄」。「我從未有過一刻猶豫,絕不放棄!」她被建議到省醫心研所碰碰運氣。

誓不放棄:孕媽勇試新技術

謝女士來到省醫心研所時,孕期已26周,一場心外科、產科專家會診迅速開展。

省醫心臟母胎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潘微介紹說,檢查發現,胎兒病情的元兇是肺動脈瓣膜閉鎖,血液從右心室流入肺動脈時,受阻返流衝刷右心室,導致心室肥厚、不發育,也使三尖瓣發育不良。更令人捏把汗的是,解除瓣膜閉鎖後,起碼需要4周時間宮內發育,才能幫助右心室「長回來」,時間不多了!

專家組給出治療方案——嘗試胎兒心臟介入治療:利用穿刺針,在超聲引導下,經孕婦的腹壁、子宮壁、羊膜腔、胎兒胸壁等組織結構,抵達胎右心室、胎心肺動脈瓣膜處,送入球囊並擴張,撐開肺動脈瓣,恢復右心室至肺動脈的血流。

專家坦言,這是國際最先進的胎兒心臟病宮內介入治療,國內尚無先例,歐美也只有約200例,全球不到10間醫院敢做能做。手術本身難度非常大,26~28周的胎兒心臟只有一個甜杏仁那麼大,術者一不留神或胎兒輕微一動,都可能穿破心臟,危及性命。

「我接受手術方案,爭取做國內首例,拼了!」謝女士說。

首戰失利胎心率放慢即刻暫停

手術推進駛上快車道。省醫專家與奧地利同行多次探討最安全術式,決定了孕28周「窗口期」手術,還確定術中對孕婦全麻,保證術中胎動完全停止。兩名奧地利專家也飛到廣州支援。術團隊分析了適應症、併發症,擬定了各種風險處置預案,大到超聲機,小到一根穿刺針,都在細緻準備。

9月20日,潘微團隊監測到胎兒體位合適,胎心正面對母體腹壁,事不宜遲,決定次日實施手術。

9月21日一早,各科專家齊集,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主委、省醫院長莊建親自指揮,奧地利專家與省醫專家一起上臺。介入術全程由超聲影像定位、操作,除了顯示器,其他非必要光源係數關閉。在幽暗光線下,穿刺針步步向前,從非常狹窄的胎兒脅間隙探進,成功進入胎右心室,一點點穿過肺動脈瓣,到了最後的關鍵一步——放入球囊擴張!突然,儀器監測到胎心率放慢,胎心收縮幅度下降!手術即時中斷,即刻給藥幹預,胎心恢復。「就是電閃火石間,意外發生到胎心恢復,不過10秒。」心兒科主任張智偉回憶。並不是醫生膽小——萬一胎心率持續下降,胎兒將胎死腹中!寧願首戰失利,也要避免這個最壞的結果。幸好,超聲評估確定,胎兒狀況良好。

再戰圓滿母胎失血僅4毫升

回到病房,謝女士清醒過來。專家徵求她是否願意再嘗試手術,謝女士立刻同意,「當時只擔心專家不願或不敢再做。」

9月22日早上複查超聲,「那天寶寶有些調皮,竟然背對著大家。沒辦法,我按醫生指示趴了一個多小時。」謝女士說,還好寶寶合作,體位最終轉過來了。

手術再次進行。有了前次經驗,穿刺針十分順利、準確地穿刺到胎兒的右心室,球囊導管穿過接近閉鎖的肺動脈瓣,開放了肺動脈瓣膜,反覆擴張2次,在超聲檢測儀可清晰看到「生命之血」成功流向肺動脈。手術成功了!這一刻,不僅是謝女士孩子的新生,也打開了國內胎兒心臟介入治療史上嶄新的一頁。

手術時間只有20分鐘,全程使用1.5~1.8毫米的導管、1毫米的穿刺針,未動一刀一線,4毫米的球囊將6毫米的瓣環撐開,讓2.2~2.6毫米的血流通過,母胎出血不超過4毫升,一張紗布僅沾了星星點點。

術後第4天,謝女士恢復良好,複查胎兒心臟超聲,肺動脈瓣前向性血流存在,三尖瓣返流減輕,可以出院。隨後還需4周來讓矯治後的胎心在宮內繼續發育。預產期前,謝女士要配合專家繼續觀察胎兒發育狀況。還有10周,她將迎來這個「新(心)生」的孩子。

追問大咖:

隔著肚皮給「杏仁胎心」手術,怎麼做到的?

——「胎心術」最好後續有4周宮內發育

問:為何不等生下來再做心臟介入治療?為何選擇胎兒28周實施?

——「胎心術」最好後續有4周宮內發育

原來胎心介入治療不是越早越好,省醫心臟母胎醫學科主任潘微指出,國際上200例中最小的有22周做的,最大的有32周才做。如果胎心問題嚴重會儘早,但總體而言要選擇最合適的「窗口期」。比如此例,26周到院,28周手術,萬一手術穿刺引發胎兒早產,現醫學條件下早產兒可存活了。再晚點做,右心室發育追回來就難了。

為何不等嬰兒出生後再做治療?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主委、省醫院長莊建說,此例手術指徵就是右心室發育不良,如果不幹預,可能出生的將是一個接近單左心室的寶寶。目前單心室出生寶寶不少,有另一心室不發育的,也有先天單腔的,出生後可幹預,但一般20歲後能存活的極少,畢竟心功能受損嚴重。

因此,產前診斷單心室一般建議中止妊娠,而心室發育不良,像本例,則預留了4周宮內後續發育,治療後可發育成健康雙心室,相當於根治。

——比國際多做的胎左心室術更難

問:國際已有200多例,此次國內首例有何不同?

——比國際多做的胎左心室術更難

省醫心兒科主任張智偉直言,為了此項胎兒宮內治療,省醫團隊已經做了五六年的準備,動物試驗非常成功,全團隊磨合了一年多。做起來碰到最大的挑戰是胎兒體位定位,胎兒一直在動,第二次手術在潘微主任團隊與謝女士努力調整近2小時才獲得合適體位,實際治療時間不過20分鐘。

而與國際病例相比,這一國內首例難點還在於右心室、肺動脈瓣穿刺。張智偉說,歐美人群左心室發育不良、主動脈瓣狹塞佔病例七成多,其他兩成多是右心室和肺動脈瓣問題;亞洲人群則最多見後者。後者的穿刺更難,路徑更曲折。

——胎心率變慢是極大風險,但在預期之中

問:手術一度中斷,全程中最大風險是什麼?

——胎心率變慢是極大風險,但在預期之中

張智偉說,胎兒心跳本身是很快的,由於穿刺母體及胎兒的組織多,對於胎心是多重刺激,出於身體保護,胎兒啟動應激機制,胎心率變慢,這是正常的,確實也是最大的風險,危險是瞬間的事,處理不好真的就胎死腹中。兩次通過母體經胎盤給藥,成功防控風險了。治療風險還包括心包積液,穿刺會造成滲液,術中是兩次抽液的。術後有輕微的發炎等,都在控制範圍內。所以,手術雖然不動一刀,不縫一針,但技術含量極高。

——降低胎兒因先心病而被放棄的機率

問:首例「胎心術」成功施行的最大意義是什麼?

——降低胎兒因先心病而被放棄的機率

莊建直言,先心病位列目前出生缺陷首位,但醫學技術的進步,正讓因先心問題導致放棄胎兒的悲劇越來越少。像本例,如果不幹預,胎兒可能發展成單心室,只能放棄。

國際先心術胎兒期幹預有三類:產時胎兒術、宮內介入治療、胎兒體外循環手術。前兩類省醫都在國內率先成功開展,第三類全球未有成功案例,但省醫自2004年起與世界三四家中心同時開展研究,動物實驗已經有存活案例。

「不要輕易放棄胎兒,要聽取醫生的產前診斷和診療意見。」莊建舉例說,省醫心兒專家李渝芬門診,以前1個月僅約10個胎兒發現先心問題,最近卻一天篩查到10個。胎兒不一定有病就要放棄的,去年有產時胎兒手術的病例,如今心臟完全正常,10個月大,心臟發育指標達到了1歲3個月。

莊建說,越複雜越嚴重的先心病,越可早期發現並找出病因,早期幹預,父母們不要輕易放棄。

相關焦點

  • 全國首例,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專家挑戰高難度手術
    四川在線記者 李寰(圖片由華西醫院提供)日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劉興斌醫師率心衰與器械治療團隊,在心臟超聲專家黃鶴教授的協助下,為一例有造影劑過敏性休克病史的高齡嚴重心動過緩患者成功植入Micra無導線起搏器。此次零造影劑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為全國首例,術後三日,患者已順利出院。
  • 全國首例商品化人工心臟植入手術患者出院
    1月5日下午,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中心病房,42歲的宋先生準備出院回家。他身旁有一個裝著設備的小推車,一根電線管道,兩頭分別連接著設備和腹部。這是宋先生的「新心臟」。2020年11月10日,患有擴張型心肌病且處於終末期心力衰竭的宋先生,在四川省人民醫院接受全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術後未出現併發症,恢復情況良好。
  • 速讀長三角 :復旦兒科完成國內首例兒童心臟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
    上海復旦兒科完成國內首例兒童心臟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近日,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與瑞金醫院強強聯手完成一場「心尖之舞」,成功救治一名川崎病患兒,實施國內首例兒童「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
  • 高雄首例孕婦肝移植手術成功
    高雄首例孕婦肝移植手術成功 時間:2001-05-09 14:51   來源:   臺灣消息:高雄長庚活肝移植小組再創紀錄,於上周為一名妊娠18周的孕婦取肝移植給她兩歲的女兒,手術成功,母女恢復情況很好。
  • 懷孕3個月被查出心臟病,為保住孩子,35歲女子下決心做了這件事
    河南商報記者 王蒙 受訪者供圖家住鄭州的李琳(化名),已經懷孕3個月,35歲的她正沉浸在人生首次當母親的喜悅中,卻不料晴天霹靂,她被查出有嚴重的心臟病,腹中胎兒可能不保。是堅持生產?還是理性流產?李琳面臨兩難選擇。就在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專家另闢蹊徑,小小球囊打開了母子二人的「生命之門」。
  • 全國首例國產球擴瓣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在西安實施
    近日,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心血管外科結構性心臟病微創治療團隊再次在老年主動脈瓣膜疾病中開創先河,採用國內領先的心血管3D列印技術進行多模態影像評估,成功為73歲老年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實施國內首例國產球擴瓣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 山東首例!一次微創手術更換兩個心臟「閥門」
    半島網9月14日訊  9月6日,青島市市立醫院心臟中心TAVR(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團隊成功為一位75歲患者完成微創經心尖聯合瓣膜置換手術。一個入路同時完成主動脈瓣和二尖瓣替換,該手術為山東省首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全國首例心肺復甦下經導管人工主動脈瓣置換術成功
    這意味著全國首例心肺復甦下經導管人工主動脈瓣置換術圓滿成功。△心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為患者複查餘大爺今年73歲。7月,他因突發胸悶、呼吸困難,被家人緊急送往協和醫院救治,經診斷為主動脈瓣重度狹窄,要立刻進行搶救。進入手術室前,餘大爺突然出現急性心衰,緊急進入手術室後出現呼吸心跳停止,血壓降低為零,病情十分危急。
  • 不足2克「膠囊」讓心臟跳起來 青島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成功
    不足2克「膠囊」讓心臟跳起來青島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成功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Micra無導線起搏器如膠囊大小,重量不足2克,體積和重量僅為傳統起搏器的十分之一,經穿刺血管,直接放入心腔內膜,減少了創傷與感染風險
  • 手繪心臟病變示意圖萬餘幅 她有特別的「讀心」技巧
    華中阜外醫院、河南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超聲科副主任,科研與學科建設部副主任。  劉琳為「胎兒重度肺動脈瓣狹窄介入手術」進行超聲引導  受訪者供圖  兒童先天性心臟病診斷,她是第一線的「偵察兵」;手術臺前,她是心血管大夫最明亮的「眼睛」;診斷報告上手繪心臟病變示意圖,她是獨具魅力的心靈「畫家」;小患兒喊她「劉琳媽媽」,她是深受大家信賴的「讀心」專家。
  • 雙胞胎在媽媽腹中「較量」兩敗俱傷,醫生及時手術拯救生命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婦產醫學中心胎兒醫學與產前診斷科主任楊芳帶領團隊,為妊娠25周的彭女士成功實施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減胎術施救。術後狀況平穩,正常胎兒發育良好,目前彭女士已平安出院。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伍曉丹、韓羽柔產檢:雙胎體重相差過半2月份,29歲的彭女士自然受孕,幸運懷上了雙胞胎。
  • 湘雅二醫院完成全球首例鏡面人心臟「迷宮手術」
    人民網長沙8月5日電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外科教授劉立明團隊成功為吳先生做了「鏡面右位心瓣膜病合併房顫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經中南大學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檢索,這是世界首例鏡面右位心瓣膜病合併房顫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也是3D列印技術首次應用於輔助鏡面右位心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吳先生今年39歲,在福建泉州工作。一場意外,讓他被確診為心臟瓣膜病合併房顫,而且發現自己的心臟長在胸腔右側,和正常人不一樣,也就是 「鏡面人」,這種發病率是百萬分之一。
  • ...微創不開胸完美修復!浙大一院完成全國首例經心尖二尖瓣「緣對...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 日前完成了全國首例 經心尖入路經導管二尖瓣「緣對緣+腱索」修復手術 73歲的袁大伯(化名)不僅做了首個「吃螃蟹」的人
  • 不開刀也可換「心」門!看西京醫院這例「瓣中瓣」置換術
    五年前,李女士在醫院開胸做了二尖瓣置換、三尖瓣成形術,今年又反覆出現心悸、氣短、心衰等症狀。近日李女士在西安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檢查後,診斷為二尖瓣人工生物瓣衰敗,二尖瓣狹窄並關閉不全,心功能Ⅲ級。術中,醫生經食管超聲引導下完成精準定位房間隔穿刺,充分擴張瘢痕房間隔後,建立經股靜脈——穿刺房間隔——二尖瓣的最優手術入路,在衰敗、鈣化的人工二尖瓣中順利植入新的瓣膜,術後無瓣周漏及左室流出道梗阻等併發症。手術時間85分鐘,心臟操作時間不足20分鐘。術後次日患者即可下床正常活動,複查各項指標恢復良好。
  • 心臟手術不開胸 微創手術1釐米傷口為心臟換「門」
    紅網時刻12月23日訊(通訊員 徐朝軍 楊楠)近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胸血管外科團隊,成功為一名67歲的二次手術患者實施醫院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術),為湖南省中醫醫院中首例。但是李爺爺年齡偏大,基礎疾病多,體質瘦弱,並且是再次手術,傳統的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多採用胸骨正中切口(長約20釐米),患者無法耐受。經心胸血管外科專家及相關團隊會診後,決定為李爺爺進行不開胸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即通過大腿處不到1cm的穿刺切口,用介入的方法將人工瓣膜快速準確地釋放在「心門」的合適位置,替代原來狹窄的瓣膜,解除「心門」的梗阻,恢復心臟的活力,挽救病人的生命。
  • 出生1小時成功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創造...
    新生兒成功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 噩夢再次降臨  二度懷孕胎兒再次心率過緩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場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蔓延的疫情牽動著所有人的心但對37歲的準媽媽小娟而言,腹中即將出生的小生命才是她此刻最大的牽掛——這個小傢伙還沒出生就接受命運的嚴峻考驗,在母親肚子裡20周時,被發現胎心變得異常緩慢,經檢查被確診為先天性三度房室傳導阻滯,而且是重症。正常胎兒心率每分鐘140次左右,而小娟寶寶的心率只有44-46次/分,持續過緩的胎心將面臨心力衰竭、胎兒水腫,甚至胎死宮內的風險。
  • 不足2克膠囊大小 青島市首例無導線起搏器在市立醫院成功植入
    膠囊大小,通過血管直達心臟Micra無導線起搏器如膠囊大小,重量不足2g,體積和重量僅為傳統起搏器的十分之一,經穿刺血管,直接放入心腔內膜,無需植入心內膜導線,也無需在胸前開刀製作皮下囊袋,減少了創傷與感染風險,而且手術時間大大縮短,患者術後幾乎感覺不到起搏器的存在。
  • 浙二團隊用國產經股靜脈二尖瓣瓣膜夾系統成功完成全球首例人體...
    非常感謝王建安教授團隊為我做了手術!」周五上午,77歲的李阿姨(化名)通過手機,給浙二團隊的劉先寶主任發來微信視頻。視頻裡,老人家聲音洪亮,精神奕奕,絲毫看不出來半個月前剛做完心臟手術。李阿姨老家在長興,她原先身體底子不太好,患有多年的高血壓,20多年前就發現二尖瓣有輕微反流,同時,她還患有冠心病和房顫。
  • 全國首例A型主動脈夾層全弓替換術同期重度漏鬥胸矯正手術成功
    據了解,這是全國首例A型主動脈夾層全弓替換術同期重度漏鬥胸矯正手術。黃先生,湖北鹹寧人,日前突感胸口極其不適,到當地醫院檢查發現,連接心臟的升主動脈內層已完全撕裂,並累及了全程主動脈,是最兇險的A型夾主動脈層。若不及時手術,主動脈隨時可能破裂死亡,猶如體內的定時「炸彈」一般。
  • 全國首例!蚌埠利用5G遠程技術,治療帕金森綜合症的手術!
    6月14日上午,一名帕金森綜合症患者在蚌埠市第三人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手術室,接受了來自千裡之外的解放軍總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專家實施的5G遠程操控手術,這是全國首例利用5G技術,遠程操控術中腦電圖和微電極記錄系統,治療帕金森綜合症的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