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大秦賦》熱播,在劇中又一次重現了當年始皇帝平定六國,統一天下的波瀾壯闊。
在秦始皇留下的各種故事中,有一個問題始終不能被繞過,那就是——
秦始皇到底是誰的兒子?
一、故事
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中,秦趙為了維持局面穩定,秦國安排公子異人留在趙國都城作為「質子」。
大商人呂不韋看準時機,準備「投資」異人,於是他與異人交好。異人在呂府中相中了呂不韋的愛姬。
為了自己的雄圖大業,呂不韋忍痛割愛,將愛姬趙氏贈送給秦公子異人。
但是當時趙氏已經有了身孕,她在嫁給異人後生下了嬴政——後來的秦始皇。
根據這個故事,秦始皇的親爹應該是大商人呂不韋。
這件事,不僅在民間流傳很廣,而且在司馬遷撰寫《史記》時,同樣採取了這種說法: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
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
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後來,因為雄才大略的始皇帝長大親政後,又把呂不韋罷黜,這很好地證明了始皇帝發現自己的真實身份,他不願接受,所以才會懲罰呂不韋。
這樣的故事,「自圓其說」地形成了一個閉環。
但在這個故事裡,司馬遷其實留下4個字留下了線索。
二、線索
秦始皇到底是誰的兒子?
這像是一個千古迷案,因為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錄,幾乎讓人認定了秦始皇是呂不韋與趙氏私通所生。
但其實,司馬遷還是在《史記》中留下了線索。
這條線索就在他的記錄中,司馬遷在講上面的故事時,留下了這4個字——至大期時。
「大期」,就是指足月出生。
懷胎十月,一朝分娩。「至大期時,生子政」,到了足月,才生下嬴政,這說明秦始皇的親爹只能是公子異人,也就是後來的莊襄王。
這裡想想也能明白,哪怕當年異人「色令智昏」,沒有發現趙氏已經有孕,但在他身邊還是有很多照顧他的人,這些人不可能不慎重。
而且,後來異人返回秦國,當決定冊立趙氏為夫人的時候,向來重視血統的秦王室不可能不對趙氏的身份進行勘察。
種種線索都說明,趙氏不可能帶著身孕嫁給異人。
所以,秦始皇的親爹只能是異人。
司馬遷知道這件事的前因後果,那他為什麼還會寫下「獻有孕之姬」的故事呢?
這裡面,就隱藏了「秦始皇身世之謎」的真相。
三、真相
當年,秦王嬴政揮兵滅掉六國,完成統一,他認為自己的功績遠超過以前的三皇五帝,於是他就給自己起了一個嶄新的稱號:始皇帝。
從秦始皇的豐功偉績來看,他的確稱得上是「千古一帝」。
為什麼後來在歷史上的秦始皇成了「暴君」呢?
這就是司馬遷被迫「篡改」始皇帝出身的原因。
大家知道,在歷史上,後一個朝代滅掉上一個朝代之後,總要為自己的「接任」找一個說得過去的藉口。
所以每一個朝代最後的君王註定是昏庸無能的「暴君」。
夏桀如此,商紂如此,秦始皇也是如此。
但秦始皇被「妖魔化」,並不是從漢初開始的,因為漢朝的建立者劉邦和秦始皇只相差3歲,他對始皇帝非常敬仰。
另外,「漢承秦制」,既然接受了秦始皇制定的各項政策,也不好一開始就「污衊」他。
這種情況一直到了另一個「千古大帝」漢武帝時。
漢武帝同樣雄才大略,他利用董仲舒提出了「君權天授」的理論,既然是「天授」,那以前的帝王秦始皇能夠統一天下說明他也是「天授」。
都是「天授」,你老劉家憑啥就代替人家呢?
所以漢武帝必須找一個藉口證明始皇帝「血統不正」,這個藉口就是——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
這樣就能理解司馬遷為什麼會在《史記》裡記錄這樣一個「不著調」的故事,因為沒辦法啊。
還記得漢武帝對司馬遷做了什麼嗎?
所以司馬遷不得不寫下了「獻有孕之姬」的故事,但出於自己作為「太史公」的良知,他還是將真相用4個字做了揭示。
這就是秦始皇身份的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