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呂不韋專攬朝政,秦始皇怒殺甘羅,從中我看到了「考點」

2020-12-16 小林伊

我點開《大秦賦》,這歷史年代久遠,七國大王,三位太后、呂不韋、嬴政、蒙毅、不世出的名將們齊聚一堂。這劇應該很好看,但歪歪斜斜的每一集都寫著「歷史正劇」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幀縫裡看出字來,滿集都寫著兩個字是「考點」!

大家好,我是小林伊,今天來講講《大秦賦》中出現的考點。

先從嬴政登基開始說起。嬴政還沒有滿18歲就登上王位,按照歷史規定,未行冠禮是不可以執政的。而嬴政的老爸也很好意思,安排了呂不韋當嬴政的仲父,趙姬趙太后攝政,這麼一來,嬴政當上了這個秦王,卻沒有任何王權。

呂不韋也夠意思。他穩定朝局之後,自認為身為嬴政的仲父,大欖朝政,一點兒不把嬴政放在眼裡,只管叫嬴政好好讀書,學習治國之道。這就讓嬴政很生氣了。他是秦國的王,卻讓呂不韋做秦國的主。

尤其是在趙王駕崩之後,燕國想要聯合秦國一起攻趙,嬴政信心滿滿地告訴燕國的使者太子丹,一定會出兵的。沒卻想甘羅這個12歲的小孩子,出使了一趟趙國,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趙國的16座城池。

而嬴政卻完全不知道這件事,等到甘羅歸秦,面見嬴政時候,被嬴政用秦國劍刺死了。小林伊翻遍了《史記》《漢書》,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東西,史書上對甘羅的記載只到了他12歲的時候,關於甘羅以後的事情突然間消失了。野史上倒是說甘羅找了一個山隱居了,也有說他到了18歲的時候,被秦始皇殺了。無論甘羅的結局如何,這都成了一個「無頭公案」。

當小林伊看到呂不韋專政的時候,想到了一個詞語:「君主立憲制」。

大家注意一下,這是考點,來普及一下什麼叫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是相對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保留了王位,卻通過立憲的方式,削弱王權或者沒有王權,國家大權落到了「內閣」、「首相」的手中。世界上第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是英國,在1688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直接把英國的皇帝給光榮了。現在日本、泰國的國家體制都是君主立憲制。那麼,呂不韋專政跟「君主立憲制」有什麼關係呢?

君主立憲制有一個特點,就是皇帝們沒有王權,或者王權受到了限制。看《大秦賦》中,嬴政在沒有親政之前,幾乎是一點兒權力都沒有啊,嬴政就是一個接收通知的郵件箱,呂不韋想要攻打趙國,那就派蒙敖去打,然後再通知秦始皇;呂不韋不想跟燕國聯合,那就派甘羅出使趙國,然後把勝利果實送到秦始皇的面前,即使這勝利果實有點難咽。

這個時候,呂不韋在秦國行使的權力是相權。相權獨攬一切,就沒有王權什麼事了。

但是,隨著劇情的推進,小林伊又發現了另外一個考點:中央集權和廢分封、設郡縣。

李斯這條黃犬進入章臺宮後,就一個勁地給嬴政灌輸一個道理:你嬴政想要統一六國,非我不可,非法家不可。換句話說,李斯給嬴政提了一個建議,只有中央集權才能統一六國。嬴政聽了這話很興奮,直呼這也是我心中所想。接著嬴政又問了一個千古難題,統一六國後要怎麼治理,才不會出現春秋戰國這樣的局面。李斯想都沒想就說:「自然是廢分封、設郡縣。」嬴政繼續直呼:這也是我心中所想。

而秦始皇在李斯的思想灌輸下,有了中央集權的觀念。什麼是中央集權?這是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地方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都要聽中央的。這就是中央集權。這句話畫起來,要考的。

可是,我們看秦朝的歷史,秦朝只傳了二世就亡了,那麼是不是中央集權的效果不好呢?

看一下西漢的「七國之亂」就知道:劉邦成立了漢朝之後,對劉姓子弟封了十幾個王,還有封地。等到劉邦一死,吳王劉濞翅膀硬了,於是聯合了其他六國劉姓王,一起舉兵造反。這就是分封制的一個定時炸彈,只要有了軍事實力,誰都可以「山高皇帝遠,猴子當皇帝」。後來,漢武帝劉協想了個「推恩令」,讓諸侯們把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孫,這樣一來,本來一個諸侯有一個省的封地,他要拿出一些給那十幾個兒子,他自己的封地一下子從一個大省變成了一個小城市。把「推恩令」圈起來,要考的,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頒布的一項法令。

而從此之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在想辦法做這件事,例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朱元璋直接廢了丞相、雍正設立軍機處等等。

可是,現在的呂不韋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還是把嬴政當成小孩子,即使嬴政到了20歲行冠禮的年紀,呂不韋還是不想把權力交還給嬴政,看著呂不韋的所作所為,讓小林伊想起了千古名相張居正。他們兩人有什麼的相似之處?我們下回接著講。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之甘羅:歷史上的甘羅,真的是被秦始皇所殺嗎?
    當然,按照《大秦賦》這部古裝歷史劇的說法,甘羅還是太年輕了,他雖然是極力想要把功勞推給呂不韋,但是有些話可是不是那麼說的啊。什麼叫「相邦所想,就是大王所想」,什麼叫「相邦要封我為上卿」,甘羅的表現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只認相邦,不認秦王。秦王雖未親政,但他是秦王啊,這一點,忘記的人很多。
  • 大秦賦,甘羅與秦始皇的恩怨,歷史上為何全國有12座甘羅墓
    大秦賦,甘羅與秦始皇的恩怨,歷史上為何全國有12座甘羅墓甘羅12歲建功,是歷史上少年成才的典範,《大秦賦》中,甘羅出色完成任務後,在給秦王述職過程中
  • 大秦賦,全國各地12座甘羅墓,還原歷史上甘羅與秦始皇的關係
    甘羅12歲建功,是歷史上少年成才的典範,《大秦賦》中,甘羅出色完成任務後,在給秦王述職過程中,突然被秦王刺死,這位少年才俊就這麼窩囊地死了嗎?為何在全國不同地方出現了12座甘羅墓?《大秦賦》中,趙王和丞相在郊外迎接秦國使團,這與《史記》一致,改編為趙王迎接的是姚賈,因為之前姚賈協助他讓趙國太子當了秦國的人質,他才有機會當上趙王,這一處改編比較合理。畢竟甘羅僅12歲,趙王親自迎接不合常規。
  • 甘羅死得太突然?《大秦賦》的這個腦洞,我看到了歷史的真相
    熱播劇《大秦賦》,再一次點燃了國人對歷史的熱愛,尤其是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國家最多,戰亂最嚴重,思想碰撞最嚴重的時代。這樣一個跟現代社會完全不一樣的社會,當他再一次被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人們被激起的那種驚嘆與錯愕,好奇與榮耀,都硬生生投射在對劇情的評點和解讀上面。
  • 《大秦賦》中「秦王政劍殺甘羅」,使少年甘羅的勵志形象情何以堪
    甘羅十二為丞相,解縉十四入朝門。」這首歌謠代代相傳,深入人心。其中,甘羅生活於戰國末期的秦國,確實是個神童,十二歲時便憑藉聰明才智,讓秦國不動刀兵得到了趙國五座城池,被秦王政拜為上卿(相當於宰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甘羅拜相」的故事。而熱劇《大秦賦》中,「使趙歸來的甘羅竟被秦王政殺害!」這樣的情節設定讓很多人大傷感情。
  • 《大秦賦》甘羅之死莫名其妙?完全是現實原因!
    在張魯一、段奕宏等人主演的電視劇《大秦賦》中,隨著劇情的進展,又一個角色引起了很多觀眾的注意。這個人物就是甘羅,在這一段故事中,甘羅的戲份逐漸加重。而後甘羅作為正使,在呂不韋的委派下出使趙國。出行之前,甘羅誇下海口,似乎能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從趙國手中討得城池。但最終的結果卻頗為出人意料,趙國確實給秦國割讓了5座城池。但這跟甘羅好像沒有半點關係,完全是因為郭開的糊塗和趙王的愚蠢。兩個人私下早已定下計謀,讓出5座城池,同時攻打燕國,獲得更大的利益。
  • 《大秦賦》:關於嬴政殺甘羅,觀眾們吵成一片
    而此時的秦國是呂不韋做丞相,楚系集體失勢,政治環境對甘羅這樣的人來說還是很友好的,這也為甘羅以家臣身份出使趙國提供了可能。 電視劇《大秦賦》中,親政前的嬴政對這件事情很是不滿,一來這破壞了他跟燕太子丹的友誼,讓他無辜地背上了背信棄義的罵名;二來,嬴政也不喜歡這樣的方式。大概他更推崇擺明車馬,一路碾壓橫推。
  • 嬴政13歲登基,甘羅12歲為相,《大秦賦》為何把兩個少年演成仇敵
    《大秦賦》中有一個聰慧的少年名叫甘羅。甘羅年少輕狂,為了成名他攪亂了嬴政聯燕攻趙的計劃,讓嬴政背負了背信棄義的罵名。盛怒之下,嬴政斬殺了甘羅。甘羅之死,呂不韋難逃其咎在《大秦賦》中,甘羅被嬴政所殺,因為他不僅破壞了他和太子丹的友誼,更重要的是,嬴政是在警示擅自做主的呂不韋。但是,歷史上甘羅不可能是嬴政所殺。
  • 《大秦賦》是搞笑片嗎?看完魔性臺詞、誇張表演,真是被笑到了
    ——《過秦論》來看《大秦賦》的諸位,想必都是奔著上面這段話來的,想看看名留青史的秦始皇,是如何收服四海,威震八方的!《秦始皇》中的少年嬴政選角導演能不能長點心?演員要形象沒形象,要氣質沒氣質也就算了,劇情更加拉垮!最先讓人忍無可忍的,不是出戲的趙姬,也不是魔性尬笑的呂不韋,而是瑪麗蘇上身的秦始皇!
  • 《大秦賦》中甘羅的死法到底對不對?
    作為歷史上有名的少年天才,甘羅12歲出使趙國便不戰而屈人之兵,為秦國要來了五座城池。 在歷史上,他因此而被秦王封為上卿,同時繼承了祖父甘茂此前在秦國的所有封地。 如此天縱之才,在電視劇《大秦賦》中卻被年少的嬴政一劍刺死!
  • 大秦賦:李斯有才,與呂不韋作對,當初為何要把他推薦給大王?
    在大秦賦中,呂不韋和李斯都是有大才的人,最開始李斯是呂不韋門下的門客,因為當時投奔呂不韋的人太多了,李斯縱然有荀子高徒的稱號,也一時之間沒有入得了呂不韋的法眼,後來時間長了,李斯不受重用多次要走,呂不韋才把他推薦給了大王,到了大王身邊之後,李斯多次明裡暗裡的和呂不韋劃清界線,讓大王罷相
  • 《大秦賦》中,李斯為什麼抱著羊羔去見呂不韋?
    《大秦賦》的第十三集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片段,李斯抱著一隻小羊羔去拜見相邦呂不韋,在被門吏引入府中之後,發現裡面還有很多先生也都抱著小羊羔等在房間裡。李斯看到眼前的人群和他們懷中的羊羔,還說了一句話:「怪不得酒肆的燉羊肉如此之貴,原來全在相府。」
  • 大秦賦:有志不在年高,十二歲的甘羅成為大秦「丞相」
    甘羅這樣的人不計其數,而十二歲成為大秦「丞相」的甘羅,更是少年英傑中的翹楚,卻當年「無疾而終」。甘羅的短暫人生,留下了怎樣的痕跡,讓千年來風流人物感嘆不已?甘羅與李斯公元前244年,甘茂於魏國鬱鬱而終,12歲的甘羅聽從祖父之命返回秦國,投入「搜羅天下英才」的大秦相邦呂不韋門下。他雖然年少卻見識不凡,因此呂不韋非常喜歡這個天才兒童,視之如子。
  • 大秦賦:甘羅死得冤枉嗎?他才12歲智謀不凡,卻輸在了三個字上
    《大秦賦》是一部歷史大劇,劇中叫得出名字的人物,都是在這段歷史中有獨特意義的,秦始皇嬴政,呂不韋,李斯等等,都是推動歷史的大人物,但是聰明人卻遠遠不止他們,就好比甘羅,他才12歲,就能與呂不韋等年長他幾倍的人共謀國事,是一個智謀不凡的人。
  • 大秦賦呂不韋人物介紹 大秦賦呂不韋最後結局是什麼?(2)
    呂不韋從一介富賈到優秀的論壇領袖,可謂是一次完美的轉型,只是他始終把投資看的比政治重要,從一開始的秦國異人到與趙姬的糾纏,致力於秦國改革,也只想著收取回報,沒有想到背後複雜的王權至上。最終因為個人原因,失去大勢,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大秦賦呂不韋最後結局是什麼?
  • 大秦賦:秦始皇嬴政重責呂不韋,令其遷往蜀地,呂不韋卻服毒自盡
    在歷史劇《大秦賦》中,為抵抗秦國的進攻,趙國春平君去邀請呂不韋入趙為相,呂不韋明確拒絕。秦始皇嬴政聽說此事後,重責呂不韋,令其遷往蜀地。不久,呂不韋服毒自盡。嬴政得知後,悲痛大呼:寡人沒讓他死,他怎敢死?在歷史上,呂不韋的結局確實是服毒自盡,「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史記》)。
  • 《大秦賦》:呂不韋想誅殺嫪毐,卻被嬴政阻止,原因並不簡單!
    在《大秦賦》中,嫪毐正式叛亂之前,呂不韋就想著誅殺這個控制因素了。呂不韋入宮向趙姬奏請誅殺嫪毐,趙姬說出自己與嫪毐生子之事,並以性命保護嫪毐。呂不韋又找嬴政商議誅殺嫪毐,嬴政不允。呂不韋讓樊於期率精甲將嫪毐押進相府,蒙毅看到後急匆匆向嬴政稟報,嬴政一面趕往相府,一面派人通知趙姬。
  •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呂不韋兒子?其實《大秦賦》裡有暗示
    近日,《大秦賦》熱播。這部劇製作精良,演員演技在線,自開播以來好評不斷。它講述了中國始皇帝嬴政從幼年生活,到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的故事。不過隨著這部劇的播出,一個困擾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問題又重新擺在了人們眼前,那就是:秦始皇的身世問題。
  • 《大秦賦》中的呂不韋,前期是丞相,後期是相邦,兩者區別在哪裡
    在《大秦賦》當中,呂不韋常常被大家稱之為相邦。可是後來李斯擔任的卻是大秦的丞相,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嗎?當然是有的。呂不韋所擔任的相邦,出現的時間,要早於丞相。第一任相邦樛斿下臺後,張儀成為了秦國的第二任相邦,這位老兄我們大家再熟悉不過了,靠一張嘴皮子打天下的人物。
  • 「大秦男團」組隊來戰,太上頭了!
    《大秦賦》呂不韋能力認證劇中,「風投小能手」呂不韋口若懸河、謀略過人,以奇貨可居之策,縱橫捭闔,運籌帷幄。讓呂不韋沒想到的是,秦昭襄王才崩逝不久,嬴柱也隨即「下線」,離他的丞相目標已經近在咫尺。呂不韋:我就高興一小下(《大秦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