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禪意盡在不言中 《默照銘》解釋(208) (一)

2021-02-08 無盡傳燈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無盡傳燈即可關注我們   

      聖嚴法師:禪與悟

作者:臺灣法鼓山創始人 聖嚴法師



中國禪宗,到了南宋之初,臨濟一系出有大慧宗杲禪師(西元一○八九─一一六三年),提倡話頭禪,曹洞一脈出有宏智正覺禪師(西元一○九一─一一五七年),首倡默照禪,乃係宋世的禪門雙璧。話頭禪在中國及日本,迄今猶是活用的好方法,默照禪在中國傳流未久,到了日本則形成了只管打坐的曹洞禪法。

 

話頭公案,在我國佛教界,乃是相當熟悉的禪修方法,默照禪則即使在曹洞宗的寺院,也少人知。其實在明末之際的洞下禪德,多用念佛及話頭,已與臨濟系統幾乎難分難辨。此乃引起我要以宏智正覺的〈默照銘〉作為講本的動機。

 

一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二日的之間,我在紐約的東初禪寺主持禪七,以五個晚上的開示,講畢五十八句計二百三十二字的〈默照銘〉(編者案:原銘文共七十二句計二百八十八字,作者禪七開示的部分是前五十八句),英文翻譯的部分,早在一九八二年已被整理成文,編入了《佛心》(Getting the Buddha Mind)一書,由紐約的法鼓出版社(DharmaDrum Publications)出版。

 

由於講述之時,儘量避免引經據典的生澀感,也未注意用字遣詞的謹嚴度,以致看了吳麗環居士根據錄音帶謄錄下來的中文講稿,連我自己也有東拉西扯不知所云之感。時間一過就是將近十年,吳居士再度將稿子請我修正潤飾,一則感於她的誠敬,二則也想對我自己負責,故用了一周的時間,將講稿逐字逐句地重寫了一遍。下面便是我對〈默照銘〉的解釋。

 

默默忘言,昭昭現前。

 

「默默」是心念的寂靜,「昭昭」是心地的明淨。

 

「忘言」是既不用口說的語言,亦不用思考的語言,一般人的沉默,僅至於口不出聲,未必能夠心無妄念,那便不是「忘言」。「現前」是毫無差異的映現,是將自己所面對的一切現象,百分之百地如實觀照,若加入了主觀的判斷,便與現前的事實有了出入。

 

這兩句話,既是禪修的方法,也是禪修的體驗。

 

「默默忘言」就是既無語言,也無對象,乃至沒有心念的活動。先將自己跟環境孤立起來,再將自己的現在跟過去與未來孤立起來,最後要將自己的現前一念跟前念與後念也孤立起來。「昭昭現前」是在忘言之後,所得的明朗與清晰,首先知道有心的念起念滅,其次凡有念起立即發覺,最後唯有朗然獨照的明淨之心,像是一面纖塵不染的廣大明鏡。

 

默昭禪的用功態度,可緊可鬆。緊法則是以禪修者的意志力,強壓妄念不令生起,強提念頭不令昏沉,坐姿端正,挺腰豎頸,守住身心,住於一境,久久即可漸入「忘言」的程度。但是有一輩人,宜用松方,則以禪修者的意識,有意無意地放鬆全身的肌肉和神經,然後既不控制妄念,也不隨逐妄念,不怕念起,不愁緣境,但求放鬆身心,不蓄意回憶過去,也不蓄意推想未來;不壓不提,恬淡清淨,漸漸地便會進入默照的佳境。

鑑時廓爾,體處靈然。

 

當你修行用功時,如果還感覺時間的長短,這還沒有到「默默」的程度,在「默默」的情形之下,時間是沒有長短的,而你自己也感覺不到有時間的存在,沒有時間,就是無限的時間,這等於說無窮的快就等於無窮的慢。如果自認為已在「默默」的情形之下,但還有時間的觀念,就表示並非真正的「默」,因你那時還有念頭在動,由於尚有念頭的起滅,所以才感覺到有時間,如果念頭的生滅沒有了,時間也就沒有了。且舉近代中國有一位太虛大師的經驗為例:有一天晚上,他聽到寺院裡就寢的鐘聲,他就失去了時間感,直到第二次又聽到起床鐘聲,在這之間,雖已過了一夜,在他的感覺上根本沒有時間的過程,只是聽到打了兩次鍾而已。可知用功到了沒有念頭的時候,時間便不存在了。

 

「體處靈然」的內容就是講的「昭昭現前」,也就是講的空間無限,而這個無限之中包含著所有的一切東西,起起滅滅。在無限的空間裡面,一切的東西都是活活潑潑的,自由自在的,在這個情形之下,念頭是無住的、不動的。念頭住、動,便失卻「靈然」的自在,而被一定的空間所拘束,若念不住、不動,你所體驗的空間便是無限的遼遠豁達,若念隨境動,則眼睛等六根、六識所及的範圍,絕對是有限的。就以眼睛為例,若念不住、不動,你的肉眼也能看到更多的東西,那就像照相機的功能,因為底片本來無住、無著,也不動,故可以把鏡頭所及的距離範圍內所有的東西,在很短的時間內都能拍攝進去,如果照相機的底片本來都有住、有動,還能照到清晰的相片嗎?

 

我在禪七中偶爾會用一種方法:教大家不要用頭腦想,光用眼睛看,或用耳朵聽,這個時候你看到的是什麼?你聽到的是什麼?但是在禪七的頭兩天,不可能用成功這種方法,因為你的心尚未安定下來,就不可能不用頭腦想,到了第四天以後,能夠要他不用頭腦想就能夠做到不用頭腦想的人,也不會多。修行者的心若不動,就能夠體驗到相似的空間無限。

 

至於真實的空間無限,則有三種情況:1.是佛陀的神通境界,其他凡聖眾生的神通境界則不能無限。2.是從很小的一點而看到無限,在《楞嚴經》裡,就說「於一毫端」三世諸佛轉大法輪。也就是說,三世一切諸佛同時都在一根毫毛的尖上,說無量佛法度無邊眾生。那是因為無窮的小便等於無,既是無小可小,那不就是無窮的大嗎?3.是明心見性,親見實性即是無性之時。(待續)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人同沾法喜!

歡迎關注宗舜法師新浪微博@無盡燈樓!





相關焦點

  • 農禪寺,聖嚴法師的老藤椅
    宗薩仁波切的弟子─姚仁喜先生是農禪寺的建築師,透過媒體報導,我也知道農禪寺是很有代表性、很棒的建築設計。一月初,朋友邀請我一起去參觀。農禪寺的建築設計真的很棒,很有創意,尤其外面牆壁的金剛經牆、心經牆。導覽志工都是佛弟子,很有禮貌,他們為大家仔細的解釋一些相關的內容,以及建築過程中,聖嚴法師的想法與一些教言,我覺得很佩服。
  • 為什麼有很多學佛的人,都尊敬「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英語:Master Sheng-Yen,1931年1月22日-2009年2月3日),江蘇南通人,俗姓張,乳名保康、私塾學名志德,曾服兵役十年,更名採薇,以準尉退伍。日本立正大學博士,是臺灣第一位獲得碩、博士學位的比丘,法鼓山的弟子信眾尊稱為「聖嚴師父」。我沒有詳細讀過聖嚴法師的著作,也不愛看那些俗世所加給他的名頭。但我偶然下讀到過聖嚴法師的遺囑,細細品咂之下,心裡感動莫名,浮在眼前的只有四個字——「一代宗師」。
  • 聖嚴法師用3句話,開示身心秘密,詳解參禪實修法門
    聖嚴法師用3句話,開示身心秘密,詳解參禪實修法門 | 文 青衫文齋當代高僧聖嚴法師作為禪宗曹洞宗第50代傳人,具有不同於其他宗師們的豐富生活閱歷。聖嚴法師13歲出家,19歲服兵役,39歲時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並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 臺灣信行寺邀民眾燃燈供佛緬懷法鼓山聖嚴法師
    將代表佛法、智慧與光明的主燈,傳遞給法師;再由法師逐一點燃與會信眾手中的缽燈,燈燈相續,願人人都成為無盡燈!(圖片來源:法鼓山)信行寺在元宵燈節前,除了舉辦燃燈供佛法會外,也於2013年2月23日晚間7點至9點,邀請民眾一同念佛、傳燈、發願,緬懷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對於社會大眾的教澤。信行寺監院果增法師於開示時表示,聖嚴法師曾說「我今生做不完的事,願在未來的無量生中繼續推動;我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勸請大家來共同推動。」
  • 「成年人沒有容易二字」,聖嚴法師:悟透這四句話,找到了苦之道
    我揉了揉酸酸的鼻子,搬出聖嚴法師的言論跟他解釋:世間所有的困難均來源於你的內心。一切因緣而起,因念而生。他再問我:「聖嚴法師比佛菩薩還厲害?」顯然這是一位不修佛的朋友,我再次耐心解釋:「聖嚴法師是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是著名的佛學大師。每個人都有煩惱和痛苦,你若覺得自己很苦,那就苦不堪言。你若能夠苦中作樂,就學會了知足常樂。所以,想要活得自在,便得學會修心之道。」
  • 2018法鼓傳燈日 法鼓山各寺院以「責任心」傳遞聖嚴法師師恩
    傳燈法會現場佛教在線臺灣訊 恆念聖嚴法師的恩惠,追憶聖嚴法師的身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引用聖嚴法師的開示,強調提起「責任心」,對自己是成長,對他人與環境則是奉獻關懷,並且能接通佛心、菩薩心、眾生心。方丈和尚並籲請信眾檢視身心是否有安住處,或僅是安於名利、事業上的層次;還是能學菩薩、做菩薩,逆流而上、突破困境,安住在道業的修行,幫助他人開發自心光明。
  • 法鼓山將舉辦國際研討會:紀念聖嚴法師圓寂10周年
    聖嚴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2019年6月28日至30日,臺灣法鼓山僧團將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辦「漢傳禪法之當代流傳座談與禪修體驗」與「佛法與社會科學國際研討會」。6月29日至6月30日,為紀念聖嚴法師圓寂10周年,法鼓山和臺北大學、法鼓文理學院、聖嚴教育基金會共同合辦的「佛法與社會科學國際研討會」,將透過心靈環保與經濟學、公共治理、財務會計企管、社會學的結合,延續聖嚴法師跨領域對話、弘法的願心。每個單元均有專題演講,發表論文近50篇,上百位學者參與交流,會議精彩可期。
  • 聖嚴法師:牧師及神父的「佛教學」(一)
    聖嚴法師:牧師及神父的「佛教學
  • 聖嚴法師的告誡:做人,最好別太計較,不然,容易黴運纏身
    人生的高度不在於看清了多少事,而是「看輕」了多少事。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塊良田,只有拔除了名為「計較」的雜草,才能騰出肥沃的土地去孕育福報善緣。正如聖嚴法師昔日在開壇講課之際所言,得失是人生的一種平衡。生活更是沒有十全十美,做人最好別太計較,凡是太計較,那一輩子就會過得苦不堪言,容易黴運纏身。
  • 講經:佛遺教經講記 (兩類弟子) | 聖嚴法師
    二一、兩類弟子  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阿[少/兔]樓馱雖說是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
  • 聖嚴法師:這6大好處,不知可惜
    古今中外的智者把所有的思考,經驗寫於書中,供後人翻看。而後人也在一本本書中明禮,明智。在眾多書中,佛書,經書最易生澀難懂,很多人想要悟出佛書中的真諦甚至要花上一輩子的時間。佛經之妙,其實恰恰在於此。往往幾字,卻寓意頗深。所以,佛經不可不讀,幾字箴言足以指導一生。
  • 中國禪意書畫名家——演一法師
    這幾年在整理、撰寫中國禪意書畫名家,梳理歷代畫僧資料的過程中,也能發現一些共性的規律,那就是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畫僧基本是專業化程度非常高的。演一法師在出家之前就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是當代佛教界兩位中美協會員之一,可見其專業化程度還是比較高的。
  • 法鼓山果東法師一行參訪聖嚴法師弘化成就展示館
    、天寧寺方丈文定法師,錦榮法師、智祥法師、德培法師、能忍法師等陪同下,參拜聖嚴法師祖庭狼山法聚庵,受到了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南通市佛教協會會長、南通狼山廣教寺方丈俊才法師等的熱情接待。狼山是法鼓山開山長老聖嚴法師的出家地。果東法師一行在考察聖嚴法師的祖庭法聚庵(聖嚴法師成就紀念館)中,參觀了聖嚴法師生平圖片展,並深深緬懷已駕鶴西去的聖嚴法師。在交流過程中,俊才法師就2012年來狼山廣教寺再弘法各方面與果東法師進行了交流,果東法師認為狼山廣教寺和狼山管理處保護聖嚴法師祖庭,弘揚一代宗師佛學研究成果的做法值得法鼓山學習。
  • 姚仁喜:與禪意的對話--臺北法鼓山農禪寺
    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聖嚴法師接任住持。1989年,農禪寺所在的關渡平原保護規則規定,農禪寺被列入拆遷範圍,聖嚴法師因此開始籌建臺北金山法鼓山道場。而農禪寺原址拆遷的問題在各方人士的奔走之下卻取得了意外的成果,臺北市政府於2004年7月19日公告將農禪寺開山時期所建的二層農社定位臺北歷史建築,自此免於拆遷。
  • 聖嚴法師:默照禪的三篇開示
  • 聖嚴法師:對於生和死的認知有四個層次,看看你處於哪個層次
    而有些人卻覺得「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會死,有些人的死帶來了極大的價值,有些人卻死得一點意義沒有。生與死,大家的看法都不盡相同,聖嚴法師曾說:生和死有四個層次,看看你處於哪個層次。
  • 聖嚴法師:自殺者果報慘烈 死時死後將受無量痛苦
    鳳凰佛教《般若講堂》今日奉上一篇臺灣聖嚴法師對自殺問題的詳盡開示,請諸君深讀細思,並奉勸一句,生命的困境有許多解決之道,自殺絕不是正確抉擇。並且,與一般人想像的大有不同,自殺不是問題的終結,而是更多麻煩的開始。
  • 《禪門修證指要》上—聖嚴法師
    (錄自《大正藏》四八.三七六頁中-三七七頁上)聖嚴識 三祖僧璨(公元?-六○六年)的史料不多,於《續高僧傳》未曾有傳,僅於「法衝傳」中提及「可禪師之後粲禪師」。根據《楞伽師資記》的介紹則稱其:「隱於司空山,蕭然靜坐,不出文記,秘不傳法。」但是,道信侍奉他十二年,結果受其傳法。
  • 聖嚴法師——金剛經講座全集
    乾宗2019年09月28日聖嚴法師:金剛經講記     《金剛經講記》  自序  緒言-介紹《金剛經》  一、《金剛經》的地位-諸經中之最高養一條狗,狗走時還會搖搖尾巴,收了一個徒弟,走時卻可能倒打一釘耙,如果我因此煩惱不已,從此再也不收徒弟了,這是有我呢?還是無我?  這是有我。  所以,我經常這麼想,人家對我如何,我是不管的。我應該對別人怎樣,卻很重要,我必須先盡到自己的責任。我常常反省,我究竟像不像一個師父?像不像一個法師?是不是對得起我的徒弟?對得起我的信眾?
  • 法鼓山聖嚴法師考證西藏密宗喇嘛教的淵源-印度教性力派
    ◆法鼓山聖嚴法師考證西藏密宗喇嘛教的淵源-印度教性力派【此一女神的另一個名稱叫作杜爾嘉(Durgā 意為難近母)。全身金色,共有十手,各持兵器,追殺惡魔。據考察此一女神,本為住於頻闍耶山中的處女神,是水牛魔(Mahisa)的殺戮者,喜酒肉、好犧供。到了《摩訶婆羅多》中,把她寫為英雄可利休那的戀人。這個原始山地人民的處女神,由於和可利休那神話的結合,便一變而成了溼婆之妻,又改換一個名字,叫作烏摩(U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