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精讀 | 腦電圖Granger分析揭示異丙酚誘導反應消失與大腦皮層...

2020-12-23 健康界

    腦電圖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應用,讓人們在認識意識的神經基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然而,從清醒轉換到無意識狀態以及從無意識狀態恢復清醒這兩個過程之間的細節仍然不清楚。多項研究表明,根據腦電圖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結果,全身麻醉可能會破壞腦網絡結構之間的連接,這可能是麻醉導致意識改變的機制。特別提出的是,額葉與頂葉相互作用的減少可能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些定向測量方法,以了解腦電信號中各腦區信息流的變化(「定向功能性」或「有效性」連接):來自其他腦區的信息是否會出現在目標區域的信息之前(定向相位滯後指數;是否影響了目標區域的腦電圖時間序列(符號傳遞熵、Granger因果關係、動態因果模型)。符號傳遞熵和動態因果模型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顯示了大腦區域之間的有效連通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同時也喪失反應能力。而Granger因果關係分析的結果存在差異。

    Granger因果關係被稱為直接功能連通性和有效連通性;本文將Granger因果關係描述為有效連通性度量標準,以區別於典型的功能連通性度量標準。因此,本文利用頭皮腦電圖的Granger因果關係假設異丙酚誘導的健康志願者反應性的喪失和恢復與腦區間信息流(有效連通性)的降低有關。此外,還使用一致性(一種功能連通性度量標準)將這種信息流度量標準的時間過程與區域同步性的時間過程進行了比較。本研究力圖建立兩種意識狀態轉變過程中的信息流的典型連續軌跡,並確定在這些轉變過程中信息流變化最大的大腦區域。


    研究分析了來自英國牛津的16名健康成年志願者的31通道腦電圖數據集。志願者們經歷了一個10分鐘不給藥的閉眼休息期,然後用異丙酚慢速誘導意識喪失。採用靜脈靶控輸注異丙酚,遞增0.2μg/ml,在48min內達到4μg/ml的最大效應室濃度。在丙泊酚峰值濃度下維持10分鐘後,停止異丙酚鎮靜,讓受試者甦醒,同時腦電圖記錄持續48分鐘。在誘導和甦醒階段,向志願者提供雷射、文字和音調刺激。行為反應性的喪失和恢復時間是通過大約每60秒一次的聽覺認知單詞任務來評估。志願者用一個雙選項的按鈕框來回答,不論兩個單詞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


    腦電圖記錄開始後21-36分鐘受試者出現行為反應喪失,行為反應恢復時間從76到109分鐘不等。16名受試者中有2人在記錄結束前不到15分鐘(7.5分鐘和12分鐘)恢復了反應性,因此行為反應時間段恢復後15min的數據不全。總共有886538個四秒窗腦電數據進行分析。由於最大絕對振幅超過200µV,4384(0.5%)個EEG窗口被排除在Granger因果分析之外。由於Granger因果關係作用於每對雙變量電極,Granger因果關係模型的總數為26464620。由於殘差自相關,Durbin-Watson檢驗排除了892189個(3.4%)模型。同時沒有排除一致性分析。如前所述,腦電圖顯示隨著異丙酚的增加,δ和α功率通常增加。

    行為反應喪失和行為反應恢復前後所有電極對的標準化平均Granger因果關係軌跡如圖1所示。最明顯的變化是,無反應狀態的標誌是整個大腦的信息流大大減少。最大的幅度變化是在δ頻段,其中,所有電極對的中位數(四分位間距)從行為反應喪失前2分鐘的0.15(0.21)(行為反應喪失時的0.11[0.12])下降到行為反應喪失後2分鐘的0.06(0.04)(P<0.001 vs.行為反應喪失前2分鐘)和行為反應喪失後15分鐘的0.01(0.005)(P<0.001 vs.行為反應喪失前2分鐘)。當行為反應恢復時,δ頻段的Granger因果關係恢復到0.48(1.02),大約是行為反應喪失前水平的4倍。這種新的Granger因果關係在行為反應恢復後持續了15分鐘。這種變化在β頻率範圍內最不明顯。

    圖2顯示了δ波段的參與者在整個時間過程中的軌跡。結果表明,16名受試者中有14名在反應性轉換時Granger因果關係的下降非常突然。我們還發現,對於兩個受試者(即ID 1和ID 9),在行為反應恢復之前,Granger因果關係發生了部分變化,隨後在行為反應恢復時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圖3展示了多個拓撲圖,顯示了從每個電極到頭部其他部位的行為反應喪失的δ帶平均Granger因果關係值。Granger因果關係的最大變化來自於外側額葉和前額葉電極在後部和內側方向觀察到的。在所有時間點,信息流在左右半球大致對稱。相比之下,從後部到前部的信息流要小得多,並且在行為反應喪失前後似乎沒有變化。

    Granger因果關係軌跡的主要成分分析結果顯示,對於行為反應的δ和α損失/恢復,有37個電極對位於最大係數的前5%,31個電極對位於最小係數前5%位(圖4)。最大係數表示行為反應喪失或恢復前後15分鐘內變化最大的電極對。從圖3的拓撲圖可以看出,這些主要是從外側電極到內側區域(額葉、中央和頂葉),從前額葉到中央電極。在δ頻段,這組電極對的均值中位數(四分位間距)從行為反應喪失前2min的0.82(0.24)下降到行為反應喪失後2min的0.17(0.05)。當考慮電極對和參與者時,所有頻段的行為反應喪失或恢復的變化是有顯著差異的(P<0.001)。類似地,最小主要成分係數識別那些在行為反應喪失或恢復過程中變化最小的電極對。這些主要是與後額葉信息流有關;然而,即使是這些信息流也顯示出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01)。

    Granger因果關係的混合效應模型表明,閉眼狀態(P<0.001)和異丙酚輸注(P<0.001)在所有電極對上的Granger因果關係值都顯著降低。因此,雖然閉上眼睛會導致Granger因果關係的適度減少,但它本身並不能解釋轉變為無反應狀態期間Granger因果關係的減少。

    與異丙酚麻醉時Granger因果關係的一致性降低相反,麻醉期間一些電極對的連貫性降低,而其他電極對的連貫性增加,這取決於腦電頻率。總的來說,在無反應期,δ帶連貫性降低,α帶連貫性增加。圖5顯示的是通過主要成分分析確定的電極對。δ帶連貫性的降低主要發生在額葉和前額葉電極之間,與枕葉電極O1到O2有一些聯繫:電極對的中位數(四分位間距)從行為反應喪失前2min的0.31(0.13)減少到行為反應喪失後2min的0.25(0.09)(P<0.001)。額葉和中央區電極的α帶連貫性的增加跨大腦半球;電極對的中位數(四分位間距)從行為反應喪失前2min的0.24(0.05)增加到行為反應喪失後2min的0.29(0.05)(P<0.001)。在麻醉過程中,β帶的連貫性也有一些增加,與α帶相似也跨大腦半球。

    用Granger因果主要成分分析法識別的電極對在連貫性上沒有一致的變化。圖6顯示了選定幾個電極的相干態與Granger因果關係的狀態空間軌跡的可變性示例。行為反應喪失前15分鐘和行為反應恢復後15分鐘(即反應性)以藍色顯示,行為反應喪失後15分鐘和行為反應恢復前以橙色/紅色顯示。最上面一行顯示,在行為反應喪失和Granger因果關係隨後減少之前,電極已經有連貫性的降低。圖6的下面幾行顯示了Granger因果關係和連貫性之間的負相關,即隨著麻醉的增加,連貫性增加,但Granger因果關係減少。

    在異丙酚誘導的反應性喪失時,由二元Granger因果關係評估的大腦所有區域的皮層信息流都會突然減少,在側腦、大腦額部、中央區和δ頻段最為明顯。這些變化在反應性恢復時都會被逆轉。Granger因果關係的結果與連貫性的結果形成了對比,連貫性是同步活動的非定向測量,表明信息流是清醒的重要指標,而不是區域同步性。


原始文獻:

Pullon RM, Yan L, Sleigh JW, Warnaby CE. Granger Causality of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Reveals Abrupt Global Loss of Cortical Information Flow during Propofol-induced Loss of Responsiveness. Anesthesiology. Oct 1 2020;133(4):774-786. 


 

本微信公眾平臺所刊載原創或轉載內容不代表米勒之聲的觀點或立場。文中所涉及藥物使用、疾病診療等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文獻精讀 | 健康大鼠的腦網絡與內源性疼痛抑制受年齡和性別的調控
    (圖C、D)圖E和F兩張圖分別比較的是ABCD四張行為學數據(八條PWL折線)的曲線下面積AUC。雙向方差分析two-way ANOVA顯示,年齡和性別會對DNIC造成影響。Post-hoc多組比較結果顯示:注射辣椒素的年輕雄性AUC顯著大於年輕雌性、老年雄性和老年雌性的AUC;年輕雌性的AUC顯著大於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的AUC;老年雌性核雄性之間的AUC沒有差異。
  • 「AbMole科研」異丙酚下調穀氨酸誘導的PC12細胞發揮神經保護作用
    本期與您分享的是:異丙酚通過下調穀氨酸誘導的PC12細胞中的microRNA-19a發揮神經保護作用異丙酚是一種經認證的、具有抗炎、抗腫瘤作用的靜脈鎮靜劑。但異丙酚在腦損傷中的作用及其機制尚不清楚,因此是本文的研究重點。具體來說,研究人員用異丙酚處理PC12細胞,並暴露在穀氨酸(Glu)溶液中。
  • 腦科學日報:中國學齡期腦發育圖首次發布;為什麼會「靈魂出竅」
    精細的腦網絡形態發育曲線建模揭示了中美這些腦發育差異的腦區分布規律:基礎功能(如視覺和體感運動)區域,在中美學齡兒童中具有簡單而平行的發育軌跡,聯合功能(如認知控制和語言以及自我參照)區域,在中美學齡兒童中則表現出複雜而不同的發育軌跡;中美學齡腦發育差異化的區域,在左半球主要分布於默認模式網絡,在右半球主要分布於額頂控制網絡;研究團隊之前發現,不同人之間正是在這兩個腦網絡上表現出了最大的差別。
  • 癲癇發作時腦電圖有什麼特點
    癲癇並具有特定的發病年齡、發作類型,不同發作年齡和類型導致了不同的腦電圖特點,癲癇患者在發作期間、強直發作時和慢波睡眠期等不同階段腦電圖的特徵是有差異的。下面我們為您詳細解答癲癇症候群腦電圖的異常表現。
  • 《自然-通訊》:重慶大學醫學院廖祥團隊等發現大腦皮層HB細胞
    揭示大腦對事物整體理解表達與學習的原理,將有助於推動對事物特徵的非監督學習與泛化,推動類腦智能技術向認知智能層次發展。圖1:HB細胞可穩定地對學會的複雜聲音呈現出簇狀脈衝高頻發放反應基於先進的高解析度雙光子鈣成像與單細胞電生理聯合記錄技術,研究者們發現聽覺皮層存在一群稀疏分布的神經元,每一個神經元都穩定地對學會的複雜聲音呈現出一種特殊模式的簇狀脈衝高頻發放反應(burst firing,瞬間發放頻率約100 Hz,持續時間
  • Nature:時松海/史航團隊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嶄新機制
    )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中心體調控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神經前體細胞機械特性和分裂能力,進而影響大腦皮層的大小和摺疊的嶄新機制。為了探索中心體定位的分子調控機制和生理功能,研究人員特異性地去除了大腦皮層放射狀膠質細胞內遠端附屬物的重要構成蛋白CEP83,使得母體中心粒上不再形成遠端附屬物,導致中心體和頂端膜發生微小的錯位,從而阻止了中心體與細胞膜的錨定和連接(圖1)。【圖1】中心體通過遠端附屬物錨定在頂端膜上。
  • 人類大腦皮層發育在時空上的轉錄調控特徵
    進一步對這群發育階段特異性神經前體細胞的特徵表達基因和信號通路進行深入分析,發現該類細胞同時高表達神經幹細胞特徵基因和分化神經元特徵基因,經典的WNT信號通路處於激活狀態,處於活躍分裂狀態,是產生皮層深層神經元(deep layer neurons)的前體細胞。
  • Edward教授十年科研,會說話的魔法帽如何把腦電信號翻譯成語音
    本號的任務是用數據,用邏輯,還有激動人心的探索故事,激發腦科學的思維激蕩。這裡也是和我們的合作醫生分享腦電分析新趨勢新方法的平臺。 圖2. 顱內腦電解語音。A.通過腦電合成語音;B. 通過腦電實現問答系統; C.
  • 江西理工大學《APL》:揭示電流誘導晶體擇優生長的機理
    作者從電遷移效應導致各向異性原子擴散的角度解釋了電流誘導晶體定向生長的物理機制。圖1 W/Co擴散偶界面圖2 採用SPS與HP熱處理的W/Co界面形成的Co3W組織為精確計算Co3W晶體在SPS電流作用下的生長取向,依據晶粒歐拉角與電流方向的空間幾何關係,計算並統計了各晶粒的取向與電流方向的夾角。
  • 【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
    從單細胞層面研究人類大腦皮層發育的時空特徵,將有助於闡明影響人類大腦皮層結構建立以及功能實現的分子調控機制。oRG細胞在靈長類動物大腦皮層中的大量存在,被認為是大腦皮層神經元大量產生和由無腦回進化到有腦回的關鍵因素之一。通過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研究者發現了長非編碼RNA LINC00943在oRG細胞中特異表達,在小鼠胚胎的大腦皮層中瞬時過表達該基因,發現oRG細胞數量顯著增加,提示該長鏈非編碼RNA對於特定神經幹細胞亞群特徵以及區域差異的維持具有重要調控作用。
  • 文獻精讀 | 背根神經節巨噬細胞參與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發生和持續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DRG中巨噬細胞的增加在神經損傷所誘導的疼痛表型中的作用。巨噬細胞Fas誘導凋亡(MAFIA)轉基因小鼠在CSF1R啟動子的調控下表達一個自殺基因(Fas),該基因在巨噬細胞和小膠質細胞中特異表達,用FK結合蛋白二聚體AP20187(AP)可以激發巨噬細胞的凋亡。AP在MAFIA小鼠中不能透過血腦屏障,因而這種方法可以選擇性地殺傷巨噬細胞。
  • Mol Plant|中科院遺發所儲成才團隊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儲成才研究組在Molecular Plant發表了題為Modulation of nitrate-induced phosphate response by RLI1/HINGE1 in nucleu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新機制
  • 腦科學頂刊導讀034期:聚焦抑鬱症的前沿機制
    5,腸道微生物組以區域特異性方式調節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抑鬱模型腦-腸軸的甘油磷脂代謝1,抗抑鬱藥與安慰劑治療對重度抑鬱症患者的皮層連接調節作用: 隨機臨床試驗的二次分析本研究探討了腦電連接性是否能揭示抗抑鬱治療的神經調節因子。這是一項安慰劑對照、雙盲隨機臨床試驗,數據分析來自臨床護理研究中抗抑鬱藥物反應的調節因子和生物特徵。患者接受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鹽酸舍曲林(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ertraline hydrochloride)或安慰劑治療8周。
  • 腦科學日報:首張人類小腦圖譜;揭示「嘴饞」的中樞調控機制
    SDSU的一位神經成像專家發現,緊密堆積的褶皺實際上包含的表面積是大腦皮層表面積的80%。相比之下,獼猴的小腦皮層約為大腦的30%。在小腦的認知部分可能存在類似的「解剖結構」,可以幫助支持高度複雜的認知功能,如語言或抽象推理。它的延展性及其從皮層中參與認知輸入的新信息表明,它也可以處理像數學方程這樣的高級概念。
  • 腦電圖入門攻略,這些「波紋」你能看懂嗎?
    看不懂圖、報告成為神經內科醫生進階路上的阻礙,如何從腦電圖「小白」升級成為「達人」呢,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的唐偉教授教授提供了一份攻略,希望能助力大家在腦電圖的學習中披襟斬棘,獲得滿滿的經驗值。腦電圖是什麼?
  • 文獻精讀 | PDGF-B:類淋巴系統形成必備
    結果顯示在胚胎期大腦中,示蹤劑以類似於擴散的形式進行分布,並且在注射位點附近的區域(主要是中腦和後腦)的螢光強度最強(圖1B-C)。此外,作者未觀察到CSF示蹤劑在整個胚胎皮層內有所分布(圖1B),在離體的全腦成像中觀察到45 kDa OA-647示蹤劑可沿Willis環後交通動脈處部分蓄積(圖1C)。
  • 俄羅斯科學家研發腦機界面,從腦電圖即時重建人腦看到的影像
    目前,從大腦訊號中擷取觀察到的影像是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或是使用大腦植入物直接收集神經元的信號進行分析。這兩種方法在臨床操作和日常生活的應用上都受相當大的限制。
  • 「怪嚇人的」腦電圖到底是檢查什麼的?有沒有輻射?
    有些患者不了解腦電圖檢查,總覺得它「怪嚇人的」,還擔心它會對自己的大腦造成損傷;有一些患者,因為對腦電圖檢查不了解,經常會問我們:醫生,我已經做過CT了,為什麼還要做腦電圖?今天我們就為大家講講這看起來有些「神秘」的腦電圖。什麼是腦電圖?
  • 淮南朝陽醫院開展腦電圖 + 腦地形圖檢查
    什麼是腦電圖?近日,淮南朝陽醫院電生理室正式開展腦電圖+腦地形圖檢查!腦電圖是通過精密的電子儀器,從頭皮上將腦部的自發性生物電位加以放大記錄而獲得的圖形,是通過電極記錄下來的腦細胞群的自發性、節律性電活動。腦電圖檢查是神經系統機能檢查方法之一。和大家熟悉的心電圖檢查一樣,腦電圖檢查,也是利用儀器來記錄身體電活動的一種方式。
  • 新研究揭示了大腦皮層的早期進化,可以追溯到5億年前
    圖片:Stefan Zimmerman對七鰓鰻(lamprey)腦的研究使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研究人員能夠將大腦皮層的誕生時間確定為大約3億年到5億年前,從而提供了關於大腦進化的新見解。他們的研究發表在科學雜誌《自然生態與進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