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述諸多因素的影響及作用下,日本軍國主義及法西斯勢力充滿了侵華的內在衝動。一旦他們認為時機成熟,就付諸行動。
1926年7月,中國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兵出兩廣,中國現代史上的第一次大革命進入高潮。1926年底,國民革命軍進至長江流域。1927年春,日本金融危機爆發,在華有投資的日本工商業資產階級對於政府沒有對僑民實行「現地保護」非常憤慨,群起而攻之。軍部也認為政府外交軟弱,沒有果敢行動,對此表示了強烈不滿,以此為背景更迭了內閣。田中內閣一組成,就邁出了新的侵華步伐。1927年5月28日,田中內閣抓住國共分裂的機會,以「保護僑民」的名義派出2000軍隊往山東省,佔領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並威逼濟南。儘管日本政府一再聲稱這是 「自衛上不得已之緊急措置……對中國及中國人民決無何等非友誼之意,且對南北兩軍,決不幹涉作戰,或妨害軍事行動」。注31 但田中內閣的目的,顯然是阻止國民革命軍進攻徐州,以保護當時佔據華北的張作霖軍閥政權。田中義一的設想是,作為日本同意蔣介石統一中國的代價,必須使蔣介石承認張作霖是東三省的主權者,在這個條件下進行有關滿蒙特殊權益的交易。田中內閣只同意蔣介石的南京政府統一除滿蒙之外的中國領土。在蔣介石統一中國領土之前,日本必須用武力使之明白這一意圖。同時,讓張作霖明白他離不開日本的「保護」,以促其進一步傀儡化。在此壓力下,張作霖將被迫同意懸而未決的商租和敷設滿蒙地區五條鐵路的問題,用正式條約的形式確保日本在滿蒙的權益。如此,即使中國革命涉及到滿蒙,也能通過控制滿蒙的張作霖來維護日本權益。蔣介石也會承認日本在滿蒙的特殊利益。注32 後由於「寧漢合流」,國民黨全力圍攻共產黨,推遲了對華北的進攻;加之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和國際輿論對日本的譴責,使田中內閣於1927年8月暫時撤回了派往山東的軍隊。
1928年春,國民政府第二次北伐開始。田中內閣再次以實施所謂對僑民「就地保護」的政策為名,向山東派遣軍隊。5月1日,福田率第6師團5000餘人抵達濟南附近。在此之前,華北日軍已派了3個中隊先期進駐濟南城。二次北伐的中國軍隊於5月1日進入濟南;5月3日,日軍即尋釁進攻,製造了令人髮指的濟南慘案。根據濟南慘案調查團隊報告,中國民眾被殺害3625名,受傷為1455名,加上軍隊士兵,總數達5000餘人,財產損失達2600餘萬元。注33 日軍製造濟南慘案的同時,日本駐華武官酒井隆向陸軍省和參謀本部報稱 「師團正在進行緊急部署……各方面戰況漸次激烈,依靠蔣介石的力量已不能制止中國軍隊,需要日本採取斷然措施」,敦促政府增派兵力。注34 田中內閣5月4日召開了內閣會議,迅速批准了陸軍省白川陸相的增兵提案。5月8日從日本本土調派精銳的第3師團赴山東,5月9日又從中國東北加派一個旅團去山東,迫使中國軍隊撤離了濟南,日本以此加重了與南京政府談判的籌碼。
田中內閣三次出兵中國山東的戰略意圖,旨在幹涉中國內政,維繫奉系軍閥傀儡政權以確保滿蒙,是其大陸政策的具體實施。田中內閣一面出兵山東,一面要求張作霖停止在華北與二次北伐部隊的對抗,保存實力,撤回關外。日本希圖以此完全將張作霖掌握在手中,鞏固其在東北的既得地位與權益。為此,田中內閣於1928年5月18日發表強硬聲明稱:如 「戰爭進展至京津地方,其禍亂禍及滿洲之時,我國政府為維持滿洲治安起見,或將不得已採取適當而且有效之措置」。注35 同時,將駐旅順的關東軍司令部移駐瀋陽,完成了佔領中國東北並完全控制張作霖的軍事布置與態勢。
張作霖雖是日本帝國主義扶植的軍閥,但並不甘於在一切方面都對日本政府及其軍隊俯首帖耳,充當完全的傀儡。懾於全國反帝浪潮的高漲,他對日本提出的在東北的某些權益要求,未能作出令日本滿意的答覆。在築路等問題上還接受英美貸款,使英美勢力伸入東北,對抗日本。除此之外,張作霖反對撤回關外,並指責日本政府迫使其撤退是幹涉中國內政。張作霖和日本政府產生的一系列矛盾,妨礙了日本完全控制東北企圖的實現,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因此準備暗殺張作霖,直接吞併東北。1928年6月3日,張作霖終因戰敗和日本方面的強迫,撤出北京,退往東北。當其乘坐的專列於6月4日凌晨經過京奉鐵路(今京瀋鐵路)與南滿鐵路交會處的皇姑屯車站時,被預先埋置的炸藥炸毀,張作霖傷重身亡,此即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是日本駐東北的關東軍高級參謀河本大作在軍方首腦的支持下,一手策劃並組織實施的。在張作霖撤退之前,河本特派了關東軍石野芳男大尉和神田泰之助、武田丈夫兩名中尉前往山海關和錦州以東的京奉鐵路各要地,要他們及時報告張作霖專列通過的時間,並派遣駐朝鮮日軍某旅團所屬工兵隊在皇姑屯車站的旱橋下埋置了炸藥,由關東軍獨立守備隊中隊長東宮鐵男大尉擔任現場爆炸指揮。關東軍首腦和河本大作的原定計劃是:先殺掉張作霖,使東三省權力地方軍閥化,在東三省製造混亂局面,然後關東軍以保護日本僑民和維持社會治安的名義出動,佔領東北全境, 侵吞東三省。注36 由於當時的東北當局妥善處理了這一事件,張學良將軍迅速穩定了東北全境,東北並未產生日本軍國主義希望出現的大混亂局面,關東軍無機可乘,致使皇姑屯事件最終未能達到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略目的。但它確實是三年後九一八事變的前奏和演習。
皇姑屯事件之後,日本直接侵吞東三省的企圖暫時受挫,但其既定的大陸政策仍在加緊準備實行。1929年4月,日本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中佐在《扭轉國運的根本國策——滿蒙問題解決案》中鼓吹:「為了消除國內的不安,需要對外進擊」,「滿蒙問題的解決,是日本的唯一出路」,「隨著滿蒙的合理開發,日本的繁榮會自然恢復,失業的有識之士亦可有救」。只有行使武力才能「佔有滿蒙」,如果 「不得已而引起戰爭,則乾脆連中國本部的要害地區也歸我所有」。注37 石原的侵略思想得到日本政府和軍方高級人士的賞識。1929年至1931年三年期間,日本參謀本部和關東軍四次秘密偵察東北三省,繪製東北軍兵力分布情況圖,據以制定軍事進攻之方案。1931年1月23日,前滿鐵副總裁松岡洋佑在日本第59次議會上宣稱:「滿蒙問題是關係到我國生死存亡的問題,是我國的生命線。無論在國防上還是經濟上都是如此。」「是帝國國防的第一線」, 「如果單純地使用外交和平手段,終究是不能解決滿蒙問題的」。同期,日本進行了由濱松到大連之間的轟炸機直航演習。4月,將經過特殊訓練適應寒冷氣候條件下作戰的第2師團調往東北地區。5月,關東軍司令官菱刈隆大將在對部隊的訓示中赤裸裸地提出:「唯滿蒙之地,對帝國國防及其生存,具有極深的特殊關係」,日本要 「打開現狀,謀求國運的發展,第一步是從根本上解決滿蒙問題」。注40 儘管遭受了最嚴重經濟危機的打擊,日本政府的軍費開支在1928~1929年比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一年)增長了159.1%;1932年,劇增為1913年的343.9%。注411930年前後,在關於把東北完全變成日本殖民地的問題上,日本帝國主義內部存在兩種不同道路及方式的爭論:一種強調1931年直接以武力佔領;另一種堅持暫不以武力直接佔領,維持並擴大原來的半殖民地局面。注42 窮兵黷武的田中內閣因金融—經濟危機和皇姑屯事件真相敗露而倒臺,取而代之的濱口內閣仍堅持帝國主義政策,積極建立總體戰體制,但主張先採取第二種方式,軍部對此表示強烈不滿。
1930年11月,法西斯分子暗殺了濱口,櫻會將校準備直接組建軍部內閣。後此舉未得逞,被若槻內閣取代。但櫻會將校大量調往關東軍就任要職,與參謀本部和陸、海軍省的同夥上下通謀,計劃挑起戰爭。若槻內閣的要員以及若槻本人也日趨與軍隊及其法西斯勢力一致,轉向第一種方式,稱其為「建立舉國一致的內閣」。
古今歷史人物
person-history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古今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