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去月球挖土了!

2021-02-15 光明日報
11月24日,隨著嫦娥五號成功發射,這句頗為形象的話很快在網絡上流傳開來。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一步「回」,嫦娥五號將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飛到月球挖取月壤,再帶著月壤返回地球,這被認為是我國迄今最複雜的航天工程之一。

都鑫鑫攝

「這次任務相對於我們已經實施的繞月探測、落月探測來說,是一次新的、更大的技術跨越。」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如是說。在裴照宇看來,嫦娥五號任務對於我們「繞、落、回」整體規劃來說,是收官之作;對於未來的我國月球探測來說,是奠基之作。既是收官,又是奠基,可見嫦娥五號承擔的使命有多麼艱巨和光榮。那麼,要去月球挖土的「嫦娥」,這一路將面臨哪些挑戰?如何帶著月壤安全回家?一言以蔽之:為了更好地認識月球。「將月壤樣品帶回地球,讓科學家進行系統、長期的實驗室研究,分析月壤的結構、物理特性、物質組成,可以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的研究,為和平利用空間資源貢獻中國智慧。」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阮劍華說。月球,我們已去過多次,但去月球自動採樣並帶回地球,以前沒做過。嫦娥五號任務的複雜性和難度,可以用五個「首次」來詮釋。「一是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的起飛,三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四是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這在我國都是首次。」裴照宇言簡意賅。

這是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由於任務風險太大,我國還專門做了一次再入返回飛行試驗。2014年10月24日,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發射升空,順利進入地月轉移軌道,返回器於11月1日精準著陸在預定著陸點,實現了「準時發射、精確入軌、可靠飛行、精準回收」,意味著我們突破和掌握了太空飛行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關鍵技術。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高枕無憂。阮劍華介紹,嫦娥五號發射後,將經過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月面軟著陸等過程,降落在月球正面風暴洋東北部,然後通過表取採樣機構和鑽取採樣機構,採集月表巖石和土壤樣品,同時開展科學探測。完成採樣和封裝後,在月面起飛,經過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月地轉移、再入地球等過程,返回並著陸於內蒙古四王子旗地區。整個任務總共11個飛行階段,過程大約持續23天。23天,看似很長,但其實整個任務流程都很緊湊。「一環接一環,每一環留給我們的時間都不多,每一步工作都要非常地準確,各環節環環相扣,不能有失誤。如果有一個出現意外情況,將帶來一系列後續問題。」裴照宇強調。嫦娥五號探測器由上升器、著陸器、返回器、軌道器組成,在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後,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將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分離,軌道器攜帶返回器留軌運行,著陸器承載上升器擇機實施月球正面預選區域軟著陸。著陸月球後,將在月面工作約兩天,這兩天裡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挖土。挖土看似簡單,但不是隨便一鏟子下去就行。嫦娥五號採集的樣品,將被用來研究月球的起因和演化。要讓挖出來的土有更好的研究價值,必須提高採樣的可靠性,增加樣品的多樣性。因此,嫦娥五號將通過鑽取和表取兩種方式來採集樣品。

這是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攝

科學家給嫦娥五號提出的挖土目標是,約2公斤。根據目前對採樣量的分配,鑽取的樣品是約0.5公斤,表取的樣品是約1.5公斤。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只有2公斤?好不容易去一趟月球,幹嗎不多挖點土帶回來?「採集量的多少會影響到容器的大小,進而影響到整個探測器的體積、重量,以及推進劑的需求。」裴照宇解釋,比如,為了鑽取0.5公斤的樣品,探測器上的鑽取機構要達到七八十公斤;為了表取1.5公斤的樣品,表取機構也要幾十公斤;這100多公斤的採樣機構都要由探測器送到月球去,會影響到探測器整體的重量、體積和功耗。裴照宇指出,以2公斤的採樣量作為初始值來設計探測器,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總重量達到8.2噸。如果增加樣品的量,整個探測器很多指標都會增長,8.2噸很可能不夠,最後會超過火箭的運載能力,目前的設計是平衡後的結果。「經過論證,2公斤的數量不算少,工程上可實現。」他說。挖完土並封裝後,嫦娥五號將開啟回家之旅:上升器攜帶樣品從月面起飛,在月球軌道與軌道器實現交會對接,樣品從上升器轉移到返回器,然後軌道器攜帶返回器完成月地轉移,返回器以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最後在內蒙古四王子旗地區著陸。這正是探月任務「繞、落、回」的最後一步——回。要從月球回到地球,嫦娥五號在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很關鍵。這些年來,我們對「交會對接」這個詞並不陌生。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曾進行過多次交會對接,比如2016年,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但這些交會對接都發生在地球軌道,在月球軌道上交會對接,嫦娥五號將是我國第一個。「月球軌道距離我們將近40萬公裡,而地球軌道通常只有幾百公裡遠,兩者幾乎有1000倍的差距,給我們的測控帶來了新的難度。」裴照宇說,在這麼遠的距離實現交會對接,首先對上升器和返回器的測量必須非常準確,然後還要在月球引力場的影響下對它們進行精準的控制。而且,此次交會對接還將通過無人控制的自動方式來實現,相應的技術方案的設計須更加可靠。

這是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攝

完成交會對接和月地轉移後,嫦娥五號返回器將進入地球。再入地球的過程,充滿考驗。裴照宇指出,從地球軌道再入地球是7.9公裡每秒的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而從月球再入地球將達到11公裡每秒的速度(即第二宇宙速度),增加了30%以上。如此高速之下,探測器面臨的力和熱的環境要惡劣很多。目前,嫦娥五號任務團隊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飛控和返回器回收工作。對於即將到來的大考,阮劍華說,「整個隊伍有信心、有決心」。「我們的目標是採樣返回,採到樣品,返回地球,就是成功。不管帶多少,都是成功!」裴照宇強調,「當然,既然設計了2公斤,我們會努力去爭取實現這個指標。」為載人登月與深空探測打基礎,與世界各國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繞、落、回」全部實現之後,中國的探月水平是否進入國際第一梯隊?裴照宇給出了肯定的答覆。「從國際上已經開展的月球探測活動來看,繞、落、回應該囊括了主要的探測方式。」他說。根據之前的部署,我國探月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此次成功發射的嫦娥五號任務,裴照宇將其總結為既是「收官之作」,又是「奠基之作」。也就是說,嫦娥五號在探月工程中將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這是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新華社記者 郭程攝

國家航天局表示,嫦娥五號任務將完善探月工程體系,為我國未來開展載人登月與深空探測積累重要的人才、技術和物質基礎。這也意味著,還有更艱巨的任務在等著我們。「在探月工程三期研製過程中,我們對後續的月球探測進行了論證,規劃了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這兩次任務的目標是建設月球科研站基本型。」裴照宇透露。在裴照宇看來,我們現在對月球的認識,就像一百年前對深海的認識一樣,還非常有限,需要人類攜手一起探索。「我們向國際社會發出了倡議,希望與世界各國合作,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這將為月球科學探測和月球相關技術的實驗提供共享平臺。」他說。

內容: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海波

圖片:新華網等

責編:王子墨

編輯:常瑩 吳亞琦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 嫦娥5號為啥要去月球挖土?
    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 嫦娥5號為啥要去月球挖土?時間:2020-11-24 15:30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 嫦娥5號為啥要去月球挖土? 11月24日嫦娥五號終於升空了,你知道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嗎?
  • 剛剛嫦娥五號傳來新消息!她為何要去月球「挖土」?這些「土」又...
    軌返組合體與上升器分離後模擬圖那麼問題來了嫦娥五號為何要去月球「挖土」此次月球之旅有哪些精彩看點為什麼要去月球「挖土」為什麼要去月球「挖土」?科研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月壤中含有大量微小的橘紅色玻璃形式顆粒。通過對樣品的分析與實驗證實,月壤和月巖中氧化鐵的含量很高,從中可以製取水和氧,未來可利用月面物質支持月球科研站的運行,並為登月飛行器補充燃料。更重要的是,科學家還在採集回來的樣品中發現了核聚變的理想原料氦-3。
  • 「胖五」就位嫦娥「五妹」將奔月:出發,去月球「挖土」
    「胖五」就位嫦娥「五妹」即將奔月出發去月球「挖土」任務難度大完成「2+2+2+1」探月飛行:兩次發射、兩次著陸、兩次封裝、一次交會對接實現四個我國「首次」:首次在月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千米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
  • 去月球「挖土」!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採樣返回的太空飛行器,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五個「首次」。——首次月面自動採樣。作為此次任務的核心關鍵之一,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封裝是嫦娥五號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環節。為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設計師們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精心設計了兩種「挖土」模式:鑽取和表取。
  • 探月「三步走」 收官「有看頭」 嫦娥五號去月球上「挖土」了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拖著長長的尾焰,用巨大的轟鳴打破海岸邊夜的寧靜,全速託舉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划過夜空,邁出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第一步。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更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按照計劃,嫦娥五號將成為中國首顆從月球採樣後起飛的探測器,還將帶著自動採集的約2千克月壤歸來。我們為什麼要去月球「挖土」?
  • 嫦娥「五姑娘」回家啦!你好老湘告訴你此次去月球挖土的意義
    嫦娥「五姑娘」安全到家歷時23天,嫦娥五號回來了!第一個抵達現場並且成功合影,竟然是一隻小動物,網友們紛紛評論道:以為是把玉兔帶回來了呢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在夜色籠罩下的內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 圓滿成功!
  • 揭秘嫦娥五號任務全過程:到月球去挖土究竟有多難?
    從此,嫦娥「三姑娘」永久留在了月面,常駐「廣寒宮」,和玉兔號月球車一起,遙望地球家園。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背面,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至今狀態良好,未來,嫦娥「四姑娘」還將和玉兔二號月球車一起,繼續月球背面的探索之旅。
  • (港澳臺)香港理大揭秘:如何助力嫦娥五號月球「挖土」成功?
    新華社香港12月17日電(記者朱宇軒)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並實現了中國首次月面採樣與封裝。研發月壤表取採樣裝置的香港理工大學(以下簡稱「理大」)科研團隊向新華社揭秘,他們如何助力嫦娥五號「挖土」成功。 「滿意、激動、開心!」
  • 嫦娥五號即將升空 「挖土」之旅或可改寫月球歷史
    地月之間平均單程距離約為38萬公裡,走一個來回將近80萬公裡,月球樣品中究竟有哪些奧秘值得我們如此費力去挖掘?回望歷史,人類在去月球「挖土」這件事上取得過哪些成就?本次我國嫦娥五號任務從取樣地點到採樣重量上會有哪些特別之處呢?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回家,驚心動魄23天回顧
    後續,工作人員將會把嫦娥五號返回器空運至北京開艙,月壤的存儲、分析等相關工作也將隨之啟動。嫦娥五號從出發奔月到回歸地球共經歷了23天,其中8天完成從月球到地球的旅程,在月工作2天,再用13天返回地球,這樣算來,嫦娥五號的「通勤」時間要比正式「挖土」的工作時間長得多。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44年後人類再去月球「挖土」
    ▲長徵五號發射升空 來源:央視新聞正直播這次「嫦娥」可不止是去往月球繞一圈,探探路拍些照片回來,這次她要做的是到月球上「挖土」,並將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帶回國,可以稱得上是無人版的「阿波羅登月」。如果這次「挖土」任務完成對我國和地球人類有什麼意義?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文章探尋。一、 十年磨一「器」從昨晚6點至今,智東西一直在屏幕前關注著「嫦娥五號」的發射進展。隨著發射塔周邊的燈越來越亮,我們知道,這意味著距離發射的時間越來越近……今夜的月亮在肉眼看來略微有些發紅,不知道是不是月兔紅了眼,在迎接著「嫦娥五號」的到來。
  • 嫦娥五號成功回家後,哪些國家將去月球「挖土」?果然在意料之中
    據人民日報海外網12月17日報導,12月17日,中國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帶著月球樣品成功返回地球,到此我國的「探月三期」工程第三步圓滿成功。此舉不僅推動了我國的太空探索事業,而且給世界天文界劃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合工大團隊助力嫦娥五號「月球挖土」
    11月24日,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但少有人知,此次「月球挖土」任務順利開展的背後,還有咱合肥力量的「助力」。來自合肥工業大學的科研團隊連續7年奮戰在科研一線,為此次探月工程取樣鑽具溫度分布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 嫦娥五號之後,還有哪些國家將去月球「挖土」?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工作人員搜索嫦娥五號返回器畫面(12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帶著月球樣品返回地球,探月三期工程第三步圓滿成功,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影響深遠。
  • 去月球挖土有多難?三十年心血,幾代人努力,才有小小的2千克
    探月,是縈繞在中國人頭頂上千年的夢想,古人對浩瀚星空的嚮往,到現代人用科技的力量不斷砥礪前行,從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到嫦娥五號的探月挖土,背後凝結了無數國人的期盼,承載了千年的中國探月航天夢。從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計劃,並將該計劃命名為「嫦娥工程」開始,從第一顆繞月衛星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著陸器開展月球挖土,這看似簡單的從一到五,卻是我們長達16年的刻苦攻堅,更是凝結了探月工程衛星總裝班長,劉福全及其團隊30年的青春和努力挫折是少不了的,特別是美國宇航局對我國航天計劃和航天項目的打壓,在太空領域的合作更是把中國排除在外,但我們挺過來,此次嫦娥五號不僅順利發射
  • 航天大國為啥都要千裡迢迢去月球「挖土」
    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匯對接,並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表明離「嫦娥五號」將採集到的約2公斤月球土壤樣本帶回地球更了進一步。
  • 月球「挖土」以後,下一步,去火星!
    來源:環球網客戶端中國發射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採樣返回,已經完成了大部分使命,即將帶著2千克月巖和月壤樣品返回地球。「嫦娥五號」被稱為是中國航天史上難度最大任務之一,該探測器返回地球的過程也相當複雜。
  • 嫦娥五號花這麼多時間去月球挖土,對未來科技發展有什麼意義?
    而且美蘇也早就飛過很多次了,我們還花這麼多時間去月球挖土,有什麼意義呢?問這個問題,就好像在問:「歐美科技如此發達,為何我們要發展自己的高科技一樣?」別人的總歸是別人的,關鍵時刻就會出現導航、晶片、太空站等卡脖子的憋屈事,當然為了消除某些網友的疑慮,我們今天來分析一下,未來受益主要有四點:第一、有助於我國天文學發展;由於月球沒有大氣層,在月球上進行天文觀察,40cm直徑的望遠鏡觀測效果,就相當於地球上8m直徑的望遠鏡一樣;
  • 讓嫦娥「挖土」能量滿滿
    讓嫦娥「挖土」能量滿滿 2020-12-04 2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嫦娥5號月球「挖土」 ,這個與當時蘇聯和美國有何不同?
    嫦娥5號順利挖土成功,當運回地球後,這個將是人類時隔44年後再次成功把月球巖石運回地球,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先後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帶回月382千克的月球巖石和土壤樣本,蘇聯則先後進行3次月球無人採樣,共採集到335克樣本,藉助這些月球樣品,科學家初步勾畫出月球早期的歷史,發現月球和地球擁有共同的起源,證實月球是地球因小行星體快速相撞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