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提出的三層境界,什麼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20-12-15 小魏說

衛嗣君死去以後,他的兒子衛懷君成為新的君主,而衛嗣君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很喜歡去調查人家的隱私。有一個縣令在收被子的時候,露出了裡面破舊的蓆子,衛嗣君得知之後,就送了一張新的蓆子給這個縣令。縣令認為這簡直是神仙一樣的君,而後衛嗣君又給關卡的官員稅收人員行賄,然後把那個官員又抓了起來,對他說客商過關的時候,到底收了多少賄賂,你應該還給他人。當時的官員嚇得半死,不知道為什麼衛嗣君能夠知道。

當時衛嗣君非常寵愛洩姬,並且又很信任大臣重耳。但是衛嗣君又害怕兩人因為得到自己的寵幸之後蒙蔽自己,所以他故意提拔了薄疑來抗衡重耳,然後又一直寵幸魏妃和洩姬抗衡。對此衛嗣君還感覺非常的驕傲,讓他們去互相制衡。實際上這樣不過是壓榨百姓的伎倆而已,並不是什麼高明的馭民之術。對此荀子還說出了為君者的三層境界,分別是修禮、為政和取民。

什麼叫做取民呢?那就是試圖去得到民心。然而雖然有一句話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荀子卻認為得民心屬於最低檔次的一種。因為想要去得到民心實在太容易了,只需要對百姓好,那麼就能得到民心。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子產,子產是鄭國的國相,更是歷史當中非常出名的賢相。就在子產管理鄭國的期間內,鄭國上下一心,而且鄭國百姓也是安居樂意。等到子產去世的時候,鄭國的年輕人失聲痛哭,而那些老人則是和小孩一樣哭泣。並且百姓們都說,子產去世了之後,百姓還能夠依靠誰啊。可見子產在鄭國的民望,然而這種賢相卻不被荀子認同。

子產當初在鄭國為政的時候,鄭國的境內有兩條河交匯在一起,就在一次冬天的時候,子產駕車路過這個地方。這時候看到百姓們正在渡河,而子產看到老人們凍得可憐,因此就於心不忍,讓百姓們上了自己的車,將他們載過去。這些百姓經過這一次之後非常的感動,並且四處宣揚子產的好。但是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呢?那就是河上沒有橋,到底是誰的錯誤呢?子產身為宰相,他的責任是如何去修好橋,而不是用自己的車子去載人。如果是河上有橋的話,百姓又何況去渡河呢?所以子產一輛車能夠帶走多少百姓?修好了橋之後又能造福多少百姓?

而管仲的境界就要比子產高明一些了,管仲被號稱為第一相,他不但是將齊國發展的非常強大,而且還是最早提出經濟治國的人物。而他的思想可以說非常的超前,尤其是他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仲之所以非常偉大,就在於管仲能夠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同時管仲還提出了用消費來刺激經濟,管仲認為只要富人越發奢侈,窮人才能夠知道賺錢。這麼一來財產就能夠重新分配了,所以管仲還說了一個故事,那就是富人家燒柴,最好雕上花再去燒。富人愛吃雞蛋,那麼最好畫上彩繪再去賣。這有這樣窮人才能靠著雕花和畫畫來賺錢,所以管仲非常鼓勵消費。

但是荀子還是認為管仲格局小了一些,相比起周公來說,管仲只有經濟戰略,卻沒有思想。所以管仲只能夠停止不發,沒能夠為後世創造價值。管仲有著身份地位,又有著智慧,然而卻沒有走到最後一步。所以管仲去世之後,齊國很快就衰弱了。因為管仲死了之後,沒有能夠了解管仲思想的人,更沒有可以取代管仲的人。所以只有那些善於修禮的人,才能夠成為王者。

這一點在周公的身上非常到位,因為周公在管理天下的時候,就是懂得去修禮。不到那是制定了一整套的禮,還把這些告訴了百姓,教會了所有人。也正是因為有禮的原因,才能讓人明白是非對錯,才能夠分清楚次序的高低。之所以天子是天子,就是因為名分在。如果沒有禮的話,那麼什麼才是高低次序呢?所以禮的作用就在於開化百姓,如果沒有禮,那麼諸侯就不知道天子的尊貴。正是周公的這種思想,才讓周朝得以長治久安。所以荀子才會把一個人的格局分為了三個境界,而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修身齊家安天下,子產的賢士自身的品質優秀,而管仲善於經濟,所以能把國家當作家一樣管理,而唯有周公的思想才能安天下。

相關焦點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讓我想起了讀書的目的就是不超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外。各自做好本分的事,為了理想而讀書。有平天下之才又有責任感的就去為此目標努力奮鬥。修身為目的的,就博覽群書,找到自己修身的榜樣或者想成為的樣子,上下求索,時時刻刻不忘修身之本懷。齊家為己任的,就好好齊家。治理國家的就好好為政。幾者兼具的,就辛苦一些,平衡時間和重點,抓住主要,兼顧大局。
  • 光明日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原標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談及中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近期,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刊發的《習近平的文學情緣》一文披露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脫稿講述的15個故事,其中他深情地說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這代人自小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
  • 現代人怎樣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現代人怎樣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按照立志,立言,立功,立行的方式,就是先立下從善行德的志向,再努力學習傳統文化區大中論孟等典籍,再踐行。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再不斷品味聖賢所說,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最終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古代先賢教導我們做人的標準。但是有人質疑過它的順序真是如此嗎?今天的大多數人應該都默認為要先成家再立業。即先把家庭管好了,就能把國家治理好了,私以為這種想法是極其可笑的。這是在用古代社會的思想去套現代社會。特意查了一下歷史,孔子的思想源自周朝。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著容易,做起來難!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著容易,做起來難! 曾幾何時,人們的成長是被規範了的。作為女人,得要有「三從四德」之淑,男人,得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志。「三從四德」的毒害早已辨明,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累卻仍如影附形。
  • 葉小文自述「家國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葉小文自述「家國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17-09-06 18:13: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 現在還需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嗎?
    語言很是生動活潑,立意很是立足現代,境界很是寬闊遼遠。似乎要通過此書打通整個人類歷史的任督二脈,對整個人類文明有一個徹底交代。其實,對於任何傳統文化我們都可以這樣去重新解讀,讓其煥發時代的生命力。說到這個問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當代內涵?
  • 【品悟曾國藩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 真正「睜眼看世界」 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 是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山祖師; 是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真的理解這句名言的意思嗎?來看深度解讀!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經典名句,原始出處是《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品悟曾國藩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1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認為,古代君子重視修身齊家,自己修養好,家庭也治理得好,必定自身心安、身強,然後家道振興;與人相處能使他人愉悅、神靈欽慕,然後有眾人前來聚集的景象。對於子女,疼愛有加,並且提出嚴格要求,希望他們成為有用之人。勤儉持家也是曾國藩對待家庭的準則,雖官位至上,但不敢驕奢淫逸,身體力行,節儉持家,不沾染官宦貴族之氣,認為這樣才能保持家族長久不衰。治國是指治理諸侯國,平天下是指使天下黎民百姓安居樂意,但是現代我們可以把它合併說來。
  • 小總統大父親川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本文嘗試著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個角度來看看川普是一個什麼樣的「家長」。修身要致知,心正則齊家,品端能治國,明德平天下,這四點川普都有嗎?父親節我們來好好盤點一下川普的品德心性。修身要致知,「懂王」川普我們先來盤點一下「懂王」知識涵蓋面:沒有人比我更懂病毒了;沒有人比我更懂稅務和收入;沒有人比我更懂建築;沒有人比我更懂競選資金了;我比任何人都懂無人機;沒有人比我更懂科技;沒有人比我更懂基礎建設;我把軍隊更懂ISIS,相信我;沒有人比我更懂環境影響報告書了;我比地球上任何人都懂的可再生能源;沒有人比我更懂法院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宏觀理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所以說從春秋戰國的思想體系來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套理念,其實可以看作是當時主流思想的一種體現。因為那個時代是百家爭鳴的時期,各種文化思想紛紛湧現,各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層出不窮,但無論是墨家法家道家,亦或是儒家,其實都有著同一個目標,那就是定人心,安天下。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相信大家都聽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包含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句話其實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別再弄錯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家不是家,國也不是國,天下才是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齊的哪個「家」?許多人都理解錯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句常常被人引用的古話,但是,有些引用者並不一定能確解其中的含義,尤其是其中的「家」「國」與「天下」,其內涵就與現代意義上的「家國天下」有所不同。
  • 齊家之要在修身
    古之仁人志士,無不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和目標。我們常說「修身齊家」,修身和齊家意義何在?二者之間又是什麼關係?修身一詞最早見於《墨子》:「遠施周偏,近以修身」。修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解釋為:「修,飾也。」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國、治家、平天下,出自哪裡
    (《洙泗考信錄·全錄》)綜合而論,《大學》的成書時代大體在孔子、曾子之後,孟子、荀子之前的戰國前期,即公元前5世紀左右,系出於曾氏之儒一派的純儒家作品」。《大學》它著重講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係。
  • 字裡行間丨齊家之要在修身
    古之仁人志士,無不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和目標。我們常說「修身齊家」,修身和齊家意義何在?二者之間又是什麼關係?修身一詞最早見於《墨子》:「遠施周偏,近以修身」。修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解釋為:「修,飾也。」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從我做起 玉汝於成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靜思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品德是不是一個男人的靈魂呢?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好男兒志在四方,理當有自己的思想和信仰,德才兼備,注重自身的品德修養,方能服人,方能服眾!所以說品德當然是一個男人的靈魂,品格是靈魂影子推動著一個男人前進的步伐。他能讓一個男人用他的一腔熱血去奮鬥,去挑戰明天,戰勝未來。
  • 皋陶德政主張成為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來源
    他還是偉大的思想家,提出首要政治主張是實行德政,主要有三條內容慎身,知人和安民。皋陶被後世奉為聖賢,東漢王充《論衡·講瑞》曰:「夫鳳皇,鳥之聖者也;麒麟,獸之聖者也;五帝、三王、皋陶、孔子,人之聖也。」《尚書·皋陶謨》謨,謀議也。本文開篇就記述了皋陶和禹討論政務的一則小故事。皋陶與禹談論怎麼踐行德政,就會使君王決策英明,群臣同心協力呢。皋陶曰:「籲!慎厥是身,修思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