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嗣君死去以後,他的兒子衛懷君成為新的君主,而衛嗣君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很喜歡去調查人家的隱私。有一個縣令在收被子的時候,露出了裡面破舊的蓆子,衛嗣君得知之後,就送了一張新的蓆子給這個縣令。縣令認為這簡直是神仙一樣的君,而後衛嗣君又給關卡的官員稅收人員行賄,然後把那個官員又抓了起來,對他說客商過關的時候,到底收了多少賄賂,你應該還給他人。當時的官員嚇得半死,不知道為什麼衛嗣君能夠知道。
當時衛嗣君非常寵愛洩姬,並且又很信任大臣重耳。但是衛嗣君又害怕兩人因為得到自己的寵幸之後蒙蔽自己,所以他故意提拔了薄疑來抗衡重耳,然後又一直寵幸魏妃和洩姬抗衡。對此衛嗣君還感覺非常的驕傲,讓他們去互相制衡。實際上這樣不過是壓榨百姓的伎倆而已,並不是什麼高明的馭民之術。對此荀子還說出了為君者的三層境界,分別是修禮、為政和取民。
什麼叫做取民呢?那就是試圖去得到民心。然而雖然有一句話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荀子卻認為得民心屬於最低檔次的一種。因為想要去得到民心實在太容易了,只需要對百姓好,那麼就能得到民心。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子產,子產是鄭國的國相,更是歷史當中非常出名的賢相。就在子產管理鄭國的期間內,鄭國上下一心,而且鄭國百姓也是安居樂意。等到子產去世的時候,鄭國的年輕人失聲痛哭,而那些老人則是和小孩一樣哭泣。並且百姓們都說,子產去世了之後,百姓還能夠依靠誰啊。可見子產在鄭國的民望,然而這種賢相卻不被荀子認同。
子產當初在鄭國為政的時候,鄭國的境內有兩條河交匯在一起,就在一次冬天的時候,子產駕車路過這個地方。這時候看到百姓們正在渡河,而子產看到老人們凍得可憐,因此就於心不忍,讓百姓們上了自己的車,將他們載過去。這些百姓經過這一次之後非常的感動,並且四處宣揚子產的好。但是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呢?那就是河上沒有橋,到底是誰的錯誤呢?子產身為宰相,他的責任是如何去修好橋,而不是用自己的車子去載人。如果是河上有橋的話,百姓又何況去渡河呢?所以子產一輛車能夠帶走多少百姓?修好了橋之後又能造福多少百姓?
而管仲的境界就要比子產高明一些了,管仲被號稱為第一相,他不但是將齊國發展的非常強大,而且還是最早提出經濟治國的人物。而他的思想可以說非常的超前,尤其是他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仲之所以非常偉大,就在於管仲能夠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同時管仲還提出了用消費來刺激經濟,管仲認為只要富人越發奢侈,窮人才能夠知道賺錢。這麼一來財產就能夠重新分配了,所以管仲還說了一個故事,那就是富人家燒柴,最好雕上花再去燒。富人愛吃雞蛋,那麼最好畫上彩繪再去賣。這有這樣窮人才能靠著雕花和畫畫來賺錢,所以管仲非常鼓勵消費。
但是荀子還是認為管仲格局小了一些,相比起周公來說,管仲只有經濟戰略,卻沒有思想。所以管仲只能夠停止不發,沒能夠為後世創造價值。管仲有著身份地位,又有著智慧,然而卻沒有走到最後一步。所以管仲去世之後,齊國很快就衰弱了。因為管仲死了之後,沒有能夠了解管仲思想的人,更沒有可以取代管仲的人。所以只有那些善於修禮的人,才能夠成為王者。
這一點在周公的身上非常到位,因為周公在管理天下的時候,就是懂得去修禮。不到那是制定了一整套的禮,還把這些告訴了百姓,教會了所有人。也正是因為有禮的原因,才能讓人明白是非對錯,才能夠分清楚次序的高低。之所以天子是天子,就是因為名分在。如果沒有禮的話,那麼什麼才是高低次序呢?所以禮的作用就在於開化百姓,如果沒有禮,那麼諸侯就不知道天子的尊貴。正是周公的這種思想,才讓周朝得以長治久安。所以荀子才會把一個人的格局分為了三個境界,而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修身齊家安天下,子產的賢士自身的品質優秀,而管仲善於經濟,所以能把國家當作家一樣管理,而唯有周公的思想才能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