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新餘發布微信公眾號上發布「2021年新餘廖家江第一個自拍」,引發網友的熱議。作為城區中部、北部主要的排洪、排汙通道。常年以來,「黑」「髒」「臭」是它並不光彩的標籤,然而「自拍」中的廖家江乾淨清澈,江邊綠意盎然。記者了解到,隨著新餘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的開展,截至2020年11月底,市政雨汙水管網改造全部完成,城區黑臭水體基本得到消除,廖家江撕下了伴隨它幾十年的「黑臭」標籤。
廖家江撕下了「黑臭」標籤
「被燻苦了,別說去散步,連窗都不敢開!」說起廖家江,在城南火車站做建材生意的老簡忍不住倒苦水:「現在都還記得,沿著廖家江往下遊走去,泛著泡沫的汙水散發出刺鼻的臭味,江面漂浮著各種垃圾,窗都不敢開,一到下雨天,汙水溢出井蓋,計程車都不願意來火車站,要是穿著涼鞋往那過,腳都總發癢。」被汙水燻苦的廖家江兩岸部分居民曾聯名呼籲:「救救廖家江!」
如今,這條「龍鬚溝」已全然沒有昔日「小青龍」的影子。2020年12月24日下午,記者來到廖家江的末端,孔目江的入口處,只見江水清如明鏡,江底的泥沙粒粒可數。陽光下,江面波光粼粼,清脆的鳥鳴聲、流水聲相互交織,與江岸一牆之隔,正是南湖公園,三五成群的人在散步健身,離岸邊不遠的地方,晾曬著一排排臘腸。
曾經避之不及的廖家江如今大變樣,是新餘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的一個剪影,同樣變化的還有貫早江。廖家江、貫早江是新餘的兩條城區內河,分別發源於仰天崗上老張坡水庫和九龍坡水庫,最終匯入孔目江。貫早江主渠總長10.26公裡,全部為暗渠;廖家江主渠總長7.15公裡,明渠段長2.38公裡,暗渠段長4.77公裡。為了治理兩江黑臭水體,我市以項目化推進工程措施,按EPC方式實施「兩江」黑臭水體整治工程,中國地質工程集團為總承包方。整個項目涉及管網普查及清淤修復310km,排口整治215處,汙水管網改造建設16.2km,小區雨汙水分流改造面積1210公頃,其他公建分流及混錯接整改323處,主渠斷面整治300m,生態修復改造2處。
項目實施單位中國地質工程集團華北建設分公司副總經理、新餘項目負責人陳兵告訴記者,自2020年3月,新餘兩江黑臭水體整治項目全面啟動以來,截至當年11月底,市政雨汙水管網改造全部工作已於2020年11月底完成驗收,城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排水管網大普查每根「血管」都有檔案
「這次能保多久?」城區黑臭水體的消失,家住長林小區的伍老又喜又憂,喜的是得益於廖家江治理,原先長林小區東面那條堆滿垃圾的溝渠也變得清澈起來,憂的是擔心治理像前兩年孔目江河道上的水葫蘆一樣反反覆覆,「清完沒多久又來了!」
伍老的擔心並無道理。排水管網如同大小不一的毛細血管,潛伏在城市的「肌體」內,看不見、摸不著。「黑臭在水裡,根源在岸上,關鍵在排口,核心在管網。缺乏汙水管,管道堵塞、雨汙水管串接、汙水直排河道……這些問題不解決,黑臭水體就像城市『慢性病』一樣,反覆發作。」陳兵說。
為了找到黑臭水體的「根子」,實現長制久清,自2020年3月份整治工程啟動以來,施工單位歷時4個月,對新餘城區21公裡的地下管網進行徹底普查,將城區所有的雨汙管線梳理清楚,建立檔案。
減少城市「開膛破肚」採用非開挖修復技術
摸清了城區的「毛細血管」之後,施工單位對兩江流域內的城區汙水幹管、市政管網雨汙錯接管道「查漏補缺」。新餘城區雨汙水管網改造建設達16.2公裡,涉及32條市政管線,其中包括28條需新建汙水管的市政管線,覆蓋主城區37條主幹道。
為了儘量減少對市民正常生產、生活的影響,除新建汙水管必要的開挖外,施工單位針對損壞管段採用非開挖修復工藝技術,減少「開膛破肚」式的封路挖換管修復。
怎樣做到非開挖修復?「首先,管道閉路電視檢測系統微型智能『機器人』鑽入排水管網,對管道進行全面『體檢』,現場生成『體檢報告』,在進行管道清理和管道預處理之後,通過運用UV紫外光固化等新工藝進行修復。」陳兵告訴記者,這也是全省首個大規模應用非開挖修復技術的城市管網修復案例。除非開挖修復這項新技術外,在材料方面,項目選用耐腐蝕性強,使用年限長達50年的新型管材。
在破損管道修復和新建管網接通,城區實現雨汙分流後,後續我市還將建立排水一體化信息系統,實時採集管網在線監測數據。「雨汙分流接上大數據,地下管網有了『透視鏡』,以後可以為排水管網的規劃管理、運行養護提供智慧決策依據,真正實現長制久清。」陳兵說。
據陳兵介紹,隨著城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目前,施工人員現在正在為廖家江澇池做最後的生態修復,下一步將對城區256個小區的雨汙水管網改造工作,全部工作預計於2021年6月30日完成。
【來源:新餘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