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濟源有一山,位居城南,當地人呼為南山。這山,西起王屋,東接北邙,南據黃河,北擁玉川,不高,不險,不俊秀,亦不挺拔,就那麼隨意逶迤蜿蜒。山上草木繁茂,清溪潺潺其谷,梯田層疊其嶺,農家散落陽坡。因無秀麗風景、人文勝跡,也就談不上知名了。
近來,這山卻備受關注了,被尊為「森林公園」、「天然氧吧」。眾人忽地發現,這裡的春天,有泛脂的嫩芽新綠,叢叢的芳草百花。夏天,不僅林木蒼翠欲滴,涼風沁人心扉,更有富硒西瓜沙甜可口。秋天,也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冬天,雖萬木蕭瑟,卻別有恬靜之妙,若逢雪,亦可見玉樹瓊臺。假日周末,小城人多喜抵達,或燒烤野炊,或溪邊垂釣,或健步行走。人數最多的,當屬健步行走了。
倘若健步,常走的有三條環道。其一環花石村前山,穿過兩座水塘,行至一片桃林,再前行上山。此道,最美在春季,惹眼在桃花。一團團,一片片,鋪滿梯田,遍布溝壑,延展路旁。粉紅的,紅得怡人;殷紅的,紅得妖冶,更有少見的白,白得高潔。更兼紅的海棠,黃的連翹,綠的新葉,還有田間地頭五顏六色、不知名字的野花,彼此交暉,惹人留戀。人流如潮水般湧來,麗人共鮮花相映,俊郎和花香細語;老人望花影閒聊,孩提折花枝飛舞,轟轟烈烈地赴約春天。
其二繞山村衛佛庵,順山勢起伏,串梯田瓦舍,可見農人躬身理荒穢,阡陌荷鋤歸,擬或催牛攆羊,閒話桑麻。及至人家,有石牆石屋,土房土垣,地面多沙質、少浮塵,老樹新枝蔭於堂前屋後,桃李修竹長於小院內外,時有耄耋向陽、小兒嬉鬧,間聞雞鳴犬吠。行人可花前留影,可碧潭駐足,亦可農家問盞,把酒臨風。
另一入大溝河林場,穿林蔭,轉山頭,下幽谷,蜿蜒近十裡不見人煙。林木花草,順時蒼翠芬芳,依令蕭蕭而下。有朝陽夕輝穿越林蔭,映照樹根青苔;有圓缺不定之明月,斜掛樹梢枝頭;有片片白雲任意舒捲,習習清風撩衣拂面,有朝夕清露沾衣溼衫,啾啾飛鳥翩翩頭頂。至谷底,現棄荒農舍數間,椽橫瓦斜,壁斷垣殘,數扇磨石散落一旁。此處,可三五知己,互拉家常、閒話流年;可獨自一人,不言不語、只聽天籟。
南山,是地名,是歷史,也是情懷,淵源於「商山四皓」。這四個白髮老頭: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裡先生周術,原是秦朝博士,因避亂隱居商山。劉邦數請不仕,寫《紫芝歌》以明志向,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後因諷諫劉邦不可廢太子劉盈而聞名於世。到陶淵明寫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後,南山,就成了隱逸之地的代名詞,透著一股超凡脫俗的高潔之氣。
陶淵明的南山,有人稱是潯陽城南之廬山;亦有人說,乃典指「商山四皓」。唐李涉有詩云:「南山四皓不敢語,渭上釣人何足雲」。原來,「商山四皓」又可稱「南山四皓」,至於李白的「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 王維的「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一定是終南山了。終南山——商洛山,亦即通常認為的「商山四皓」隱居地。
濟源之南山,豈能只因「城之南」?
其實,濟源與「商山四皓」也有淵源。王屋山中有避秦溝,也叫遠塵溝,傳為 「商山四皓」隱居地。花石村外有商山寺,年代久遠,規模不大,香火尚存,傳為「商山四皓」晚年歸隱地。有典載,「商山四皓」,河內軹邑人。軹邑,今即濟源地界,城南三裡許,有古軹遺存。濟源有綺裡村、東園居,傳因「商山四皓」之綺裡季吳實、東園公唐秉得名。盛唐一代,此山距王屋、洛陽僅數十裡,大概會有人於此追慕王屋的司馬承禎,渴望「壽比南山」吧;也會有人在此效仿終南山的盧藏用,尋覓「終南捷徑」吧。
呵呵,如此說來,小城濟源的「南山」倒是有點意思了。
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何處樓臺無月明?唯帶高潔氣,何處不南山!
男,七零後,濟源人。曾為教師,後做公務員多年 。現任大型企業高級管理人員。
濟 源 市 商 山 四 皓 文 化 研 究 會
Jiyuan Institute of Shangshan Sages Culture
【性質】
由濟源市商山四皓文化研究人員、愛好者自願組成的學術性、地方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
【宗旨】
復興民族文化、弘揚傳統美德、激揚清風正氣 。
【業務】
(一)商山四皓文化的搜集整理、研究考證;
(二)組織策劃文化藝術交流活動;
(三)學刊編輯、內容創意、品牌傳播。
【地址】
濟源市東方國際公館商務樓B座401室
出品:濟源市商山四皓文化研究會
統籌:張群力
審校:王廣厚
本期編輯:姜燕
策劃:河南清流文化傳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