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聽《綠島小夜曲》,大概是1978年去上海上大學後,一是聽臺灣的鄧麗君演唱,二是聽上海的朱逢博演唱。溫馨的歌曲搖曳著浪漫的相像。時隔近四十年,2017年6月10日我在綠島之夜音樂會上,再聽綠島小夜曲時,已知此綠島非彼綠島。
小夜曲的綠島是臺灣島。此綠島則是在臺東縣的外海,面積15平方公裡,有過6座監獄,曾是世界上監獄密度最大的島嶼,最多關過3000人,而當地人口才不過三千。
我幾度赴臺,都不曾踏足這座孤懸在外的綠島--火燒島--監獄之島。念茲在茲,此番專程前往。
綠島與臺灣島位置圖
一
6月9日下午,從臺北松山機場出發,先到臺東住一夜;次日晨,搭早班船前往綠島。太平洋上時有大風大浪,航船多受阻。所以,對去綠島的季節和天氣要求都很苛刻。這日睛空,驕陽,風平,航行近一小時,我走出船艙,在甲板上,進入撲面而來的綠島,遙想半個世紀前,數千名青年才俊,以莫須有罪名,被送往此地關押勞改,在天蒼蒼海茫茫之間,感受他們的無望與悲涼。
柳紅攝
碼頭鬧忙,熙熙攘攘。島上還有一座監獄,遊人可到跟前拍照。這減少了監獄給人的陰森恐怖感。三十年前,1987年7月15日國民黨解嚴,臺灣已無思想犯,政治犯。此地變成旅遊勝地。並非那麼多遊客懷著與我一樣的心情和目的拜訪綠島。
1951年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在綠島成立「新生訓導處」。所謂新生,意思是接受改造開始新生。後來,由於在臺東的監獄犯人暴動,發生史稱「泰源事件」,遂將那裡的犯人轉運過來,興建大片監獄,命名「綠洲山莊」。
新生訓導處1951-1965綠洲山莊
自1951年5月17日第一批政治犯上島,到1990年5月5日最後一位政治犯離開,歷經39年。而這個地理位置,不由得讓我聯想同時代大陸「反右」後,思想犯的勞改地:東北邊疆興凱湖和西北沙漠夾邊溝。
當年,被送到綠島囚禁的政治犯,被銬著手銬,用麻繩栓著,在暗夜中從基隆港、高雄港出發,有的要花兩天兩夜才到。除了男子,亦有年輕女子,有的不過十幾歲的高中生。他們哪知自己要被送往何方,以為會被集體投海。
陳孟和繪製政治受難者兩人一串被押送綠島
在他們的集體戶籍本上寫的「稱謂」是「新生」。而實際上原籍多來自中國大陸省份,也有臺灣省籍各市縣。這一集體戶口,在2000年前後,成為給受難者發放「補償金」的憑據。
1997年,有十六位立法委員向行政院提案將「綠洲山莊」改為史蹟館或紀念館。國民黨總統登島,向白色恐怖的受難者致歉。此後,修建人權紀念碑,在此被關押過的柏楊先生題字「垂淚碑」:
柳紅攝
在那個時代,
有多少母親
為她們
囚禁在這個島上的孩子
長夜哭泣。
柳紅於紀念碑區域 延偉攝
政治受難者的名字和刑期鐫刻在牆上。2002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綠島人權紀念公園」正式啟用。2004年官方檔案開始公開。
柳紅攝
而園區中「新生訓導處」的復原,是根據受難者陳孟和(1930-2017)昔日舊照,和繪製的園區鳥瞰圖,推算空間量度,製作而成。
陳孟和繪製1951~1965年間綠島新生訓導處
陳孟和就讀於師範學院(今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48年,18歲的他想赴上海念書,卻在基隆港搭船時被捕坐牢,是因國民黨職業學生密報,稱他要投共。1952年1月2日,他又因2名高中同學是共產黨,被視為思想左傾。7名要好同學中4人被槍斃。他被控參加匪幫外圍組織「學術研究會」,判刑15年,時年22歲,被監禁在綠島15年。因為他的美術專長,被指派負責過攝影等工作。1962年為編寫《綠島誌》,陳孟和坐漁船環繞綠島,從海上拍攝島嶼景觀。1967年37歲的陳孟和出獄時,將許多照片夾藏在貝殼畫底板及貝殼底布之間帶出綠島,成為歷史的見證。
多年來,陳孟和指導人權館規畫工作。他想「先把空間建置起來,有了空間,故事才能填進去詮釋。」今年正月,陳孟和前輩逝去。他的建議:「園區應該把蔣介石銅像敲掉,換成一個自由鐘,來紀念白色恐怖的這些犧牲者。」成為了遺願。
新生訓導營共有十二中隊,每隊約一百二、三十人。在囚禁中不幸罹難的,集中埋葬在「新生訓導營公墓」,受難者稱他們為「十三中隊」。有位難友妻子從臺灣來這裡會丈夫,悲痛難忍,在綠島碼頭跳海自殺,也被埋在這裡。」墳墓,以大陸人為多。因為,他們沒有家屬來收屍。墓碑,坐南朝北,望穿太平洋。
柳紅攝
向死難者致哀 延偉攝
二
此時,我只想在歷史的大樹上擷取幾片葉子:
第一片:陳孟和送給5歲的外甥女一把自製小提琴
對,就是前面提到的陳孟和。當時規定與家人通信用中文,而陳孟和父母只會日文。他只好與妹妹中文通信。當他得知妹妹生了女兒,便想到要送一個特別的禮物給外甥女。他決定自製小提琴,而且要在外甥女5歲生日前送給她,趕上學琴的年紀。那是 1959 年,陳孟和費時一整年製成了一把小提琴,還做了琴盒,上寫「舅舅送」。他說,「一刀刀刻的都是思念之情」。1967年,他出獄回家,迎接他的正是外甥女,拿這把小提琴演奏著《小星星》。
陳孟和先生製作的小提琴(劉振祥攝,2004)
2008年陳孟和先生和妹妹
關於制琴方法,我將所看到的介紹,轉載於此:
· 小提琴上下的響板,採自綠島解體的沈船,以整片楓木雕刻成型;側部取自被颱風擊倒的營舍,檜木材質,以沸水煮軟,入模具中成型;琴頸和琴弓,以硬木鋤頭柄製成,其它指板等件,由營區木工部同難者提供。
· E 弦和 A 弦從電纜線當中抽取,D 弦和 G 弦還需以自製的器具纏繞銅線;琴弦是林杸根部的纖維。弓柄以鋤頭柄磨成。四弦是同難們搓開鋼纜、繞上廢棄銅絲而成,每根弦至少要耗時一天。
· 琴盒以馬糞紙在泥模上層層糊出,並襯以囚衣的布料。
陳孟和的故事被作家和畫家合作成以臺灣史實和孩子談人權的第一個繪本--《希望小提琴》。
第二片:胡鑫麟醫師的星象圖
據說 「新生訓導處」 的第一代「新生」(思想犯),前後製琴十數把,吉他百把以上。小提琴家胡乃元先生幼年的第一把琴,便是出自難友之手。而胡乃元的父親胡鑫麟醫師,正是陳孟和的難友。
胡鑫麟醫師 於綠島新生訓導處醫務室
胡鑫麟醫師右一,兒子胡乃元左二
胡乃元(1961-)
胡鑫麟(1919-1997),生於臺南市,畢業於臺灣帝國大學醫學院(戰後改制為臺大醫學院),有音樂及語言天分,會英文、德文、法文及世界語。1950年5月13日他擔任臺大醫院眼科主任醫師時被捕,因他參加左傾讀書會,涉「臺北市工作委員會郭琇琮等案」,被判10年。
上圖右側手繪的星座圖,便出自胡鑫麟之手。他曾對小兒子說,做這個星座圖是為了萬一能划船逃離綠島的話,至少不會在太平洋裡迷失。有星空圖,就能找到臺灣的方向。
左邊地球儀,是由另一位獄友繪製在排球上的。
第三片:塗南山譯《耶穌傳》
塗南山(1925-2015),出生在嘉義,留學滿洲國建國大學,二戰後回臺,入臺灣大學。1951年被捕的罪名是翻譯著名日本學者矢內原忠雄(戰後任東京大學校長)探討馬克思主義與基督教的著作。了不起的是,他在綠島服刑期間,完成了矢內原先生兩部神學著作《耶穌傳》(《馬可福音》講義)和《羅馬書講義》的漢譯。偷帶上島的《耶穌傳》,被他拆成10份,包在牛皮紙內,存放於山上生產班的草寮或硓咕石圍牆縫隙裡。被監禁5-6年之後,官方同意基督教傳教進入新生訓導處。學日文出身的塗南山是通過日文查英文、英文查漢字的方法,翻譯《耶穌傳》的,而且是在牢獄中有限的時間,勞動之餘、惡劣的環境下。出獄後,1987年,他的中譯本《耶穌傳》發行。
塗南山譯《耶酥傳》手抄本
三
透過幾件遺物觸摸歷史,可知自由的靈魂和天才之創造,任囚禁也無法阻擋。即便在最黑暗的時刻,精神之光也會照耀生命,使生命綻放,彰顯極致地創造力、勇氣和智慧。多少年後,留存於世,值得歌頌的,只能是人性之美。
歷史之厚重吊詭,苦難之深重,令人難以想像,非身臨其境可以體會,亦非言語文字可以傳達。在解嚴三十年之際,何謂轉型正義?轉化不義遺址為歷史省思紀念地便是。
綠島遠去了,思想犯的地獄之門苦難之地,終究回歸民眾,成為美麗的享樂的海島天堂。
2017年6月11日 日出 柳紅攝
註:文中有關史實內容和圖片,引自人權紀念園介紹、受難者口述等網路資源,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