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嘴村是座落在安徽省巢湖之濱北岸的一個農村,我在幼年時期,就聽說它是全縣的五大村之一。「七七」事變前,全村約有居民二百多戶,人口約二千多人,其中趙氏人口約佔 90%,楊姓約佔 8%,其他為少數祖、周、施、曹、汪、唐等姓氏。
據說,趙氏的祖宗來自明末戰亂的江西,傳說系宋朝法官趙卞的後代,因為趙卞為官清廉,年邁辭官歸鄉時,只攜一琴一鶴,所以我們宗族的堂名叫做「琴鶴堂」。
康熙年間,本村有一位農民患了寒瘡腿,久治不愈,其妻非常賢惠,從不憎惡,每日為他敷洗瘡藥,從不厭煩,但終因病重不治而逝世。按當時的農村習俗,逢「七」要對死者有祭祀活動,她在「六七」燒給其夫的紙房、紙馬、紙人的熊熊大火中,奮然跳入火海,以示貞節。後人為紀念她,在趙氏宗祠旁建造了一所太太廟,為她塑了金像,長年焚香祭祀,並在村中派人看守寺廟。當時農村迷信風熾,附近不少村民為家人患病或遇疑難兇吉之事,都前來太太廟燒香許願。據說太太菩薩都有求必應,所以在廟的中廳掛的牌匾中,以「有求必應」居多。我在小時候還多次看到多名前來還願的盛況:有的抬著大匾、豬頭、糕點、水果、香紙、蠟燭,僱請吹鼓手班子,他們身穿黃色大 褂,吹號打鼓,燃放鞭炮,喜氣洋洋前來供奉祭祀。
我在村子上小學時期(1931-1936)看到二位寺廟看守人,都是和我祖父年齡相仿的同輩長者,他倆輪流值班,年俸由趙氏宗祠的積糧中按一定數量付給。他們值班時,守候在祭祀臺一側的方桌邊。有人來敬香時,他要引導敬香者按一定的敬香程序去做祭祀活動,如幫助點燃香燭並在蠟燭臺上插好,然後引導他(她)在跪墊上叩頭拜祀,並將盛有竹籤的搖筒交給敬香者在叩頭後搖籤。搖出的竹籤,由值班人從方桌上堆集的籤字版中找出籤版,並為敬香者立即印出,向他解釋竹籤中所載文字的 內容。竹籤分上上、上中、中中、中下、下下等五類,遇是上上籤, 值班人為敬香者講解,內容詳盡並有祝賀之色,常常能獲得金錢的饋贈,如下下籤,則值班人一般不再為敬香者講解,以免籤中內容增加 敬香者的思想不快,敬香者總是帶著疑慮和不安蹣跚而去。
我的家距宗祠及寺廟只一巷之隔,小時候,除去廟中觀看敬香活動外,有時候還和幾位小朋友在廟內打「角子蟞」(以銅版敲擊賭輸贏),但是有一次敲擊時,忽然被不期而至的祖父發現了,他立即扭著我的耳朵往家走,嚴聲厲色地叫我跪下,並用雞毛撣子的把柄抽我,痛的我嗷嗷地叫,還是二伯母前來求情,祖父才饒了我。自那以後,我再也不敢玩「角子蟞」了,我們村的十多個小孩子,在晴天的夜晚,還喜歡在宗 祠前的廣場上做遊戲,比如鼓嚕鼓嚕車水,踢毽子等活動。
我們小孩子們最喜歡人家來廟裡還願,不僅陣勢好看,而且常常從他們手中搶走正在燃燒炸響的鞭炮,有的孩子在奪走燃響的鞭炮中,由於處理不及時,不是燒壞了自己的衣服,就是被炸壞了手,他們對這種惡作劇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七七」事變前的趙氏宗祠,也是巢縣鄉村宗祠規模較大,氏族活動較正常的宗祠之一。大門外的廣場約莫有 200 平方米,大門前面有 石鼓四個,鼓中間都有一個 10 公分的圓洞,用以在盛大祭祀節日綁立旗杆的。在我父輩時期,他們還曾見到重大節日(清明和冬至)到 來時,石鼓中旗杆上飄揚彩旗的盛況,可是到我們這一輩時,從幼年 記事起已不再見到這種盛況了,但常常能見到村民在石鼓上錘擊稻草,用以編織草鞋和草繩。
宗祠前端是一棟古典式的三層高樓建築, 底層大門有較高的一排木柵欄,走進大門,只見一對石獅踞立兩旁,很多人在炎熱的夏天到來時,趴在石獅上午睡,因為這個地方特別陰涼。走過石獅通道的兩旁,是二樓戲臺底層形成的空間,但都讓村民儲存的棺材佔據了。樓底西南角,有一個 4 平米見方的洞口,人們常常從此處登上二樓。二樓全為木板建築,有一個約 20 平方米的戲臺,一邊出將,一邊入相。戲臺後還有一個較大的空間,其中央供有關公像一座,戲樓兩側有類似通道的長廊廂房,這大概是過去演戲時,可以請人入座的包廂。在關公像左手,有一扶梯直上三樓,三樓約為 10平方米的木質樓臺,其四周還有古式花樣的窗欞,推開窗扇,極目南看,是浩瀚空曠的巢湖,漁船和運輸船穿梭其間,一派祥和繁榮景象。從窗戶外近看,唐家嘴全村面貌盡收眼底,三層樓頂有一排鐵製的飛釵、劍戟,直衝雲霄。
人們去四方探訪親友或趕集回來時,在遠離三 裡地的途中,就遠遠看到趙家祠堂,樓臺頂上的飛叉和劍戟,它是趙族人光宗耀祖的一個標誌。
以戲臺為中央,以包廂為兩側的樓底是一個用長條大石塊鋪成的大院,它可以容納幾百人在此停立看戲。過大院,為宗祠的中廳,中廳呈長方形,面積約 80 平方米,是氏族主事人活動開會的地方,也是冬至節祭祖的宴會廳(每家只派一人),中廳兩側,有兩個廂房,每間約有 18 平米左右。
過中廳為一小庭院, 中間有寬約兩米的石板通道,左右各為一個五尺見方的花壇,花壇中各有桂花、梅花樹一棵,每年秋季,桂花盛開時,其香味能遠播半個 村落。宗祠的最後進為一個長形後廳,廳中放有長方形條桌,用以向 祖宗牌位祭祀時擺放香爐燭臺的。其後為木製的祖宗牌位的大木臺,它由底層逐步登高,約有間隔 10 層。趙氏過去亡故的老祖宗牌位,依輩分高低由上而下的寫在一個高 30 公分寬約 8 公分的木板上,並依輩分高低在牌位上陳列。各家都有一個家譜,有的能追溯較遠年代,有的則因子女絕後而斷支。每年過清明冬至時,由主事人宣布各家人丁的增減情況,其情甚為隆重,也使人增加懷祖敬宗的意識。冬至節全村齊集宗祠中過節,從遠祖直至現代一直未斷。但「七七」事變後, 由於日偽統治,就銷聲匿跡了。
趙氏自立宗祠以來,大概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過去的輩分已不詳其用字的內容,但在我的上下八輩中排字,我記得是「永、世、光、華、日、新、富、友」。我家每逢春節或婚喪大事,總要在大門口懸掛兩隻「永安堂」大紅燈籠,婚喪嫁娶中,主事人手提的燈籠,也是紅燈上有「永安堂」字樣,按輩分推算,這是我的曾祖父創立的。在唐家嘴村民中,幾乎人人都要按他所屬的輩分用字而取名,如我的曾祖父叫趙世安,祖父叫趙光謙,父輩則為趙華鼎,趙華鼐,趙華三,我的同輩叫日進、日餘、日荃、日明、日林、日升等,我們兄弟為何不用「日」字取名,不詳其故,而只以「遠」 字為序,為芳遠、舜遠、翔遠、明遠、寬遠、鯤遠、鵬遠等。
註:節選自趙越先生的《根深、枝繁、葉茂 ——我的家族及親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