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嘴趙氏宗祠雜憶

2021-02-08 最憶是巢州

唐家嘴村是座落在安徽省巢湖之濱北岸的一個農村,我在幼年時期,就聽說它是全縣的五大村之一。「七七」事變前,全村約有居民二百多戶,人口約二千多人,其中趙氏人口約佔 90%,楊姓約佔 8%,其他為少數祖、周、施、曹、汪、唐等姓氏。

 

據說,趙氏的祖宗來自明末戰亂的江西,傳說系宋朝法官趙卞的後代,因為趙卞為官清廉,年邁辭官歸鄉時,只攜一琴一鶴,所以我們宗族的堂名叫做「琴鶴堂」。

 


康熙年間,本村有一位農民患了寒瘡腿,久治不愈,其妻非常賢惠,從不憎惡,每日為他敷洗瘡藥,從不厭煩,但終因病重不治而逝世。按當時的農村習俗,逢「七」要對死者有祭祀活動,她在「六七」燒給其夫的紙房、紙馬、紙人的熊熊大火中,奮然跳入火海,以示貞節。後人為紀念她,在趙氏宗祠旁建造了一所太太廟,為她塑了金像,長年焚香祭祀,並在村中派人看守寺廟。當時農村迷信風熾,附近不少村民為家人患病或遇疑難兇吉之事,都前來太太廟燒香許願。據說太太菩薩都有求必應,所以在廟的中廳掛的牌匾中,以「有求必應」居多。我在小時候還多次看到多名前來還願的盛況:有的抬著大匾、豬頭、糕點、水果、香紙、蠟燭,僱請吹鼓手班子,他們身穿黃色大 褂,吹號打鼓,燃放鞭炮,喜氣洋洋前來供奉祭祀。

 

我在村子上小學時期(1931-1936)看到二位寺廟看守人,都是和我祖父年齡相仿的同輩長者,他倆輪流值班,年俸由趙氏宗祠的積糧中按一定數量付給。他們值班時,守候在祭祀臺一側的方桌邊。有人來敬香時,他要引導敬香者按一定的敬香程序去做祭祀活動,如幫助點燃香燭並在蠟燭臺上插好,然後引導他(她)在跪墊上叩頭拜祀,並將盛有竹籤的搖筒交給敬香者在叩頭後搖籤。搖出的竹籤,由值班人從方桌上堆集的籤字版中找出籤版,並為敬香者立即印出,向他解釋竹籤中所載文字的 內容。竹籤分上上、上中、中中、中下、下下等五類,遇是上上籤, 值班人為敬香者講解,內容詳盡並有祝賀之色,常常能獲得金錢的饋贈,如下下籤,則值班人一般不再為敬香者講解,以免籤中內容增加 敬香者的思想不快,敬香者總是帶著疑慮和不安蹣跚而去。

 

我的家距宗祠及寺廟只一巷之隔,小時候,除去廟中觀看敬香活動外,有時候還和幾位小朋友在廟內打「角子蟞」(以銅版敲擊賭輸贏),但是有一次敲擊時,忽然被不期而至的祖父發現了,他立即扭著我的耳朵往家走,嚴聲厲色地叫我跪下,並用雞毛撣子的把柄抽我,痛的我嗷嗷地叫,還是二伯母前來求情,祖父才饒了我。自那以後,我再也不敢玩「角子蟞」了,我們村的十多個小孩子,在晴天的夜晚,還喜歡在宗 祠前的廣場上做遊戲,比如鼓嚕鼓嚕車水,踢毽子等活動。

 

我們小孩子們最喜歡人家來廟裡還願,不僅陣勢好看,而且常常從他們手中搶走正在燃燒炸響的鞭炮,有的孩子在奪走燃響的鞭炮中,由於處理不及時,不是燒壞了自己的衣服,就是被炸壞了手,他們對這種惡作劇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七七」事變前的趙氏宗祠,也是巢縣鄉村宗祠規模較大,氏族活動較正常的宗祠之一。大門外的廣場約莫有 200 平方米,大門前面有 石鼓四個,鼓中間都有一個 10 公分的圓洞,用以在盛大祭祀節日綁立旗杆的。在我父輩時期,他們還曾見到重大節日(清明和冬至)到 來時,石鼓中旗杆上飄揚彩旗的盛況,可是到我們這一輩時,從幼年 記事起已不再見到這種盛況了,但常常能見到村民在石鼓上錘擊稻草,用以編織草鞋和草繩。

 

宗祠前端是一棟古典式的三層高樓建築, 底層大門有較高的一排木柵欄,走進大門,只見一對石獅踞立兩旁,很多人在炎熱的夏天到來時,趴在石獅上午睡,因為這個地方特別陰涼。走過石獅通道的兩旁,是二樓戲臺底層形成的空間,但都讓村民儲存的棺材佔據了。樓底西南角,有一個 4 平米見方的洞口,人們常常從此處登上二樓。二樓全為木板建築,有一個約 20 平方米的戲臺,一邊出將,一邊入相。戲臺後還有一個較大的空間,其中央供有關公像一座,戲樓兩側有類似通道的長廊廂房,這大概是過去演戲時,可以請人入座的包廂。在關公像左手,有一扶梯直上三樓,三樓約為 10平方米的木質樓臺,其四周還有古式花樣的窗欞,推開窗扇,極目南看,是浩瀚空曠的巢湖,漁船和運輸船穿梭其間,一派祥和繁榮景象。從窗戶外近看,唐家嘴全村面貌盡收眼底,三層樓頂有一排鐵製的飛釵、劍戟,直衝雲霄。

 

人們去四方探訪親友或趕集回來時,在遠離三 裡地的途中,就遠遠看到趙家祠堂,樓臺頂上的飛叉和劍戟,它是趙族人光宗耀祖的一個標誌。

 

以戲臺為中央,以包廂為兩側的樓底是一個用長條大石塊鋪成的大院,它可以容納幾百人在此停立看戲。過大院,為宗祠的中廳,中廳呈長方形,面積約 80 平方米,是氏族主事人活動開會的地方,也是冬至節祭祖的宴會廳(每家只派一人),中廳兩側,有兩個廂房,每間約有 18 平米左右。

 

過中廳為一小庭院, 中間有寬約兩米的石板通道,左右各為一個五尺見方的花壇,花壇中各有桂花、梅花樹一棵,每年秋季,桂花盛開時,其香味能遠播半個 村落。宗祠的最後進為一個長形後廳,廳中放有長方形條桌,用以向 祖宗牌位祭祀時擺放香爐燭臺的。其後為木製的祖宗牌位的大木臺,它由底層逐步登高,約有間隔 10 層。趙氏過去亡故的老祖宗牌位,依輩分高低由上而下的寫在一個高 30 公分寬約 8 公分的木板上,並依輩分高低在牌位上陳列。各家都有一個家譜,有的能追溯較遠年代,有的則因子女絕後而斷支。每年過清明冬至時,由主事人宣布各家人丁的增減情況,其情甚為隆重,也使人增加懷祖敬宗的意識。冬至節全村齊集宗祠中過節,從遠祖直至現代一直未斷。但「七七」事變後, 由於日偽統治,就銷聲匿跡了。

 


趙氏自立宗祠以來,大概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過去的輩分已不詳其用字的內容,但在我的上下八輩中排字,我記得是「永、世、光、華、日、新、富、友」。我家每逢春節或婚喪大事,總要在大門口懸掛兩隻「永安堂」大紅燈籠,婚喪嫁娶中,主事人手提的燈籠,也是紅燈上有「永安堂」字樣,按輩分推算,這是我的曾祖父創立的。在唐家嘴村民中,幾乎人人都要按他所屬的輩分用字而取名,如我的曾祖父叫趙世安,祖父叫趙光謙,父輩則為趙華鼎,趙華鼐,趙華三,我的同輩叫日進、日餘、日荃、日明、日林、日升等,我們兄弟為何不用「日」字取名,不詳其故,而只以「遠」 字為序,為芳遠、舜遠、翔遠、明遠、寬遠、鯤遠、鵬遠等。


註:節選自趙越先生的《根深、枝繁、葉茂 ——我的家族及親屬》




相關焦點

  • 趙越:唐家嘴趙氏宗祠雜憶
    後人為紀念她,在趙氏宗祠旁建造了一所太太廟,為她塑了金像,長年焚香祭祀,並在村中派人看守寺廟。當時農村迷信風熾,附近不少村民為家人患病或遇疑難兇吉之事,都前來太太廟燒香許願。據說太太菩薩都有求必應,所以在廟的中廳掛的牌匾中,以「有求必應」居多。
  • 趙氏家族的由來和發展歷史
    編輯摘要 基本信息 編輯信息模塊 起源:宋初  分布:中國百家姓之一 名人:宋太祖趙匡胤  民族:漢族 主要成就: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三   目錄 1歷史發展 姓氏起源 得姓始祖 遷徙傳播 2寫法 3姓氏字源 4趙氏家族 5趙國世系 6分支姓氏 7趙氏政權 8宗族特徵 9宗祠對聯 四言通聯 六言通聯 七言通用聯 八言及以上通... 10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宗祠對聯 字輩排行 家譜文獻 11姓氏名人
  • 淮北相九趙氏良好家風為何能傳承四百年?
    >關注」,即可加入中華趙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首先他們有一個保存完好的淮北相九趙氏宗祠,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趙氏宗祠,是家風、家訓地教育基地。2012年4月22日,趙氏宗祠被淮北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趙氏家族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形成了眾多優秀的族規、族訓,並演進為惠澤後世的家風家訓,成為維繫家族團結、社會和諧、鄉風文明的重要力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和歷史價值。
  • 烔煬河人家:唐家嘴人趙芳遠
    據《唐家嘴村志》記載,北宋末年,烔煬河西鄉西黃山腳下唐家疃村唐姓一支,遷徙到烔煬河東鄉巢湖岸邊的砂石嘴定居,砂石嘴也因此更名為唐家嘴。後因嘴地常被巢湖水淹,加之迷信「糖在嘴中就化」民間說辭的引申兇兆,唐姓便於清朝道光年間陸續搬遷他鄉,致以後的唐家嘴村沒有了唐姓人氏,而以趙姓居首,楊姓為輔,他姓間之。
  • 十大趙姓「宗祠陵園」!趙氏宗親必看、必轉!
    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編輯 | 趙英雄在中華趙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趙氏精英奮發進取,在各朝各代人才比肩接踵,歷史上趙姓居然出過36位多帝王,歷朝各代封王者達500多人,趙氏一族發展到21世紀人口已達到2800萬人,人口數量排名第七大姓,《百家姓》第一姓更是千古美談,膾炙人口!
  • 福祿巖趙氏建祠、聯宗、立派解讀!!!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趙氏文化,傳播趙氏正能量。新建的福祿巖趙氏祠堂,富麗堂皇,氣勢宏偉,在川北地區的所有宗祠中,也是首屈一指的。這與當時福祿巖趙氏家族的興旺與輝煌是分不開的。凡祖籍廣元的所有趙氏,無論他們的血緣始祖是誰,都因一個「趙」子把他們集中在一起,凝聚在一起,不約而同地與福祿巖趙氏萌發了「聯宗立派」的願望。
  • 紫金趙氏概述
    一、趙氏來源趙氏是伯益之後裔。《史記》云:「益,伯益也,秦、趙之祖」。《姓纂》載:「帝顓頊伯益贏姓之後,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趙城,因以為氏」。自公元前964年,舜帝的外孫大廉之後裔造父,因有功於周穆王而得賜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而成為趙氏的始祖。趙氏祖先與秦同祖,子孫以國為姓。
  • 譚氏宗祠的對聯(部分節選)
    譚氏宗祠(湖北省通山縣譚氏宗祠) 湖北省通山縣大畈鎮白泥村有一座建造精緻、氣勢宏偉、風格獨特的漢族祠堂建築,它就是遠近聞名的譚氏宗祠。據介紹,這座佔地2100餘平方米的宗祠,始建於乾隆戍寅年間(1758年),為譚氏祖人譚計六首捐建造。宗譜記載:「譚計六首捐百金為合族先聲始建」。
  • 【趙氏】我的家族發展史
    [7]漢至宋以前的遷徙西漢趙王遷的後裔遷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縣西南),此地原屬河間,因此涿郡趙氏又稱河間趙氏。南朝時,天水趙氏的一支遷居江南。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期遷居武川(內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趙達任北魏庫部尚書,封臨晉子,舉家離開南安遷居北魏都城洛陽。
  • 趙氏家族歷代趙氏望族100家!家人們快來認識一下吧!
    」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趙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趙氏宗親交流。天地一趙、趙氏一家親、趙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趙氏文化,傳播趙氏正能量,打造趙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趙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
  • 趙氏家族歷代趙氏望族有多少家
    原籍南陽趙氏,東漢太傅趙憙後代,趙彥深高祖父趙難北魏時任清河(後改名平原)太守,以後定居在此。趙彥深,本名趙隱,字彥深,北齊宰相。父親趙奉伯。七子,趙元將、趙仲將、趙叔將、趙公方。趙元將-趙義綱。趙叔將-趙尹平。趙公方-趙仁溥、趙義高。趙愧-趙壽-趙才-趙道興-趙文皎-趙玄俊-趙懷進。16. 河東(山西永濟)趙君煦家族,隋唐官宦世家。天水趙氏分支。
  • 泱泱趙氏,將才輩出!趙氏八大名將你可知?
    」   加入趙氏家族!趙氏宗族微信公眾號:zhaoshicn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趙」,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趙氏宗族」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趙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趙括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秦將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被秦軍射殺而死,四十餘萬趙兵盡降,後被秦軍坑殺。代表作:長平之戰。
  • 趙氏天水堂
    點上面"趙氏在線"加入中華趙氏家族!趙氏在線微信號:zhaoshizaixian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趙」,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趙氏在線>」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趙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
  • 天下趙氏一家親
    新河趙氏一支始祖於明初自山西洪洞遷居新河縣東順城官村;19、新河趙氏另一支始祖於明永樂三年自山西遷居新河縣南杜興村;20、新河趙氏另一支始祖於明永樂年間自山西洪洞遷居新河縣杏園谷村、陳村;21、新河趙氏另一支始祖於明永樂年間自山西洪洞遷居新河縣南小屯村;22、修武趙氏一支始祖諱清, 於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遷居修武縣牆北村, 迄今已傳25 世,30
  • 趙氏風乾雞
    那麼,趙氏風乾雞呢,你一定是聞所未聞吧?今天,我就給大家說說趙氏風乾雞吧!先說說趙氏風乾雞的來歷。三年前的某一天,去買周氏風乾雞的時候,途中遇一朋友,無意間聽到她的一個製作風乾雞的秘方,我喜不自勝,如獲至寶。回到家中,我反覆揣摩,也想自己試著製作風乾雞。於是,我便跑去菜市場買了兩隻雞,宰殺之後,按照朋友告知的方法,經過醃製、風乾等一系列程序之後,終於自己製作出了美味的風乾雞。
  • 漳州主要賴氏宗祠簡介‖霞葛田心賴氏太始祖宗祠、安厚賴氏宗祠、葛竹賴氏宗祠、心田賴氏宗祠
    霞葛田心賴氏太始祖宗祠 霞葛田心賴氏太始祖宗祠,在詔安縣霞葛鎮南陂村田心樓。
  • 宗祠 | 臺灣彰化縣永靖鄉邱氏宗祠
    ——丘氏家族彰化縣永靖鄉邱氏宗祠,又稱「敦睦堂」,位於彰化縣永靖鄉瑚璉村中山路二段230號,創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宗祠主祀饒邑烋公派下歷代高祖公媽神主,並祀十四世、十八世、二十二世、二十四世、二十五世、二十六世、二十七世登科祖先之神主,合祀丘(邱)姓列祖列宗等之牌位。
  • 天水郡、涿郡趙氏淵源
    趙亡以後,趙姓後人主要分為兩支,一支是天水郡的天水趙氏;另一支是涿郡趙氏。天水趙氏是代王趙嘉的後代,趙亡後,趙嘉的兒子趙公輔被秦始皇封往西戎做行政主管,世居天水(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趙公輔把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制度傳播到那裡,深受西戎人的愛戴,被西戎人尊為趙王。天水郡是趙姓歷史上十分重要的郡望。
  • 【林氏宗祠】臺灣臺中市「尚親堂」林氏宗祠
    X位於臺中市南區的林氏宗祠,建於清嘉慶年間,由於林氏宗祠是集合中部各大林姓族裔出資所建的宗廟,在資金充裕下,建築與裝飾的講究可想而知,不僅規模宏大、裝飾雕工精美,光是一間宗祠就有三對龍柱,為其它宗祠所不及。
  • 趙姓趙氏發展大事年表!趙氏宗親必看、必轉!
    另據《臺北縣西盛趙氏族譜》,元兵攻陷南宋臨安時,趙氏族人四處逃散。其時,趙若和奉楊太后之令,奉少帝遷於崖山,不久師潰帝死,趙若和帶著16條船跟黃侍御、許達甫等人奪港而逃,在福建漳浦的銀坑隱居下來。後來,有人以趙王的名義起兵抗元,元廷懸賞捉拿趙王。趙若和為避兵禍,便易姓為黃,終其一生不敢表明自己的真實身份。到了第三代,明朝已一統天下,趙若和的子孫才恢復本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