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4 17: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編者按:
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宣傳部編著的黨員幹部家風建設讀本《清風傳家》《嚴以治家》(一套2冊),已由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全國公開發行。讀本深入採訪了25位黨的十九大以來獲得國家級榮譽的英模黨員,首次集中挖掘他們在家風建設方面的感人事跡;同時,對近年來查處的違紀違法領導幹部家風問題進行深刻剖析,揭示領導幹部自身不正、治家不嚴給事業和家庭帶來的巨大傷害。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推出「清風傳家」系列報導,摘取讀本中的家風故事進行刊發,敬請關注。
人物簡介:
吳良鏞,男,漢族,1922年5月出生,江蘇南京人,中共黨員,清華大學教授,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協助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主持京津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北京空間發展戰略研究等多項重大工程和科研課題;創立的人居環境科學得到國際學術界廣泛認可。先後獲得「世界人居獎」、國際建築師協會「屈米獎」、「亞洲建築師協會金獎」、「陳嘉庚科學獎」等。2012年2月,獲得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12月,獲得「改革先鋒」榮譽稱號,並獲評「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
吳良鏞
「言傳身教,潤物無聲。」每一個當過吳良鏞學生的人,對他的評價中從來少不了這一點。「吳先生從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告訴你必須怎樣做,而是從點點滴滴處啟發學生。」學生郭璐說,「跟吳先生學習,不僅是學習的過程,還是思想境界不斷升華的過程。」
吳良鏞80多歲時依然堅持每天全天上班。他習慣凌晨4點起床,工作兩個多小時,再合上眼眯一會兒,然後帶上夫人備好的午餐,出發去上班。為了攜帶東西方便,他特意做了一個小拉杆箱,把書放在裡面。就這樣,在清華園中人們經常看到這樣一道風景:一位滿頭銀絲、白白胖胖的老者,手拉著個小書箱,款款行走在馬路上。他90多歲仍堅守在教學崗位上,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課,和團隊共同開展科學研究。
吳良鏞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話:科學求真、人文求善、藝術求美。這或許正是他對事業的追求和對人生的期許。
吳良鏞為建築事業傾注一切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吳晨,父子之間談論的話題總是脫不開建築領域。吳晨在英國求學期間,繼承了父親勤勞刻苦的精神,挑燈夜讀是家常便飯。學業有成後,帶著「城市復興」的理念,他回到了祖國。
父子成為同行,吳晨更願意稱呼父親為「吳先生」。先生,既是為了表示對父親的敬重,也是為了增進作為同行的親近感,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吳晨不想強調二人之間的父子關係,更想憑藉自己的努力來打拼。吳晨說:「因為吳先生的緣故,我喜歡北京,我也願意為北京的建設出力。」
我們今天看到位於前門的北京坊,成為新的文化地標,正是出自吳晨和他的團隊之手。在設計北京坊的時候,吳良鏞特意為他們提出八個字的文化精髓:「和而不同,違而不亂。」
2008年的夏天,86歲的吳良鏞在南京金陵紅樓夢博物館工地視察時突發腦梗,一頭栽倒在地上。醫生判斷他這輩子不可能再站起來。但是面對腦梗造成的手腳不便,吳良鏞開始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康復治療。「別人一天練4個小時,我就練8個小時,我告訴自己,必須儘早站起來,回到我熱愛的建築領域。」吳良鏞暗下決心。病痛並沒有將他擊垮,反而激發出更加頑強的拼搏精神。
正是因為這種超乎尋常的毅力,吳良鏞又可以走路了,不聽使喚的手也能握筆寫字了。醫生直呼不可思議。「身體再好一點,能參加更多工作。」就是這樣簡單平實的話語,讓我們看到一位耄耋老人對事業的激情。
出院那天,吳良鏞送給醫院一幅親筆所寫的書法作品,蒼勁有力的字跡,是給康複課程交出的最好答卷。醫生們都說,他不僅在建築界留下一個個令人驚嘆的奇蹟,在康復醫學領域也創造了一個奇蹟。
「少有的刻苦、淵博,少有的對事業的激情,多年與困境抗爭中表現出的少有的堅強。」70多年前林徽因對吳良鏞的這句評價,到今天他依然當之無愧。
現在,吳晨周末就會回到父親身邊,跟父親交流自己的工作和見聞,在吳晨看來,這是父親了解社會的一個窗口。在父親這座高山面前,吳晨除了景仰,還有孝順。與通常理解的孝順不同,吳晨覺得,「如果有幸跟他們的專業一致,我們就有很多的共同語言。如果我們的觀點、我們的思想能夠一致,那便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孝順」。這份更深層次的孝順,吳晨做到了,2014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這些榮譽稱號,正是對這份父子相繼的事業最好的註解。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轉載請註明出處
點擊這裡精彩繼續
《清風傳家》《嚴以治家》:最是清風傳家遠清風傳家 | 樊錦詩:錢不留給兒孫↓
原標題:《清風傳家 | 吳良鏞:建築大師眼裡的孝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