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齊國人的孟嘗君,為何集結五國伐齊始末?

2020-12-18 講訴歷史年輪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田文,擔任過秦國、齊國和魏國三個國家的相國,曾經聯合韓魏擊敗過楚秦,一生也是戰功顯赫,手下門客三千。一時間,戰國都在流傳著他的傳說,甚至出現了天下只有孟嘗君而不知有齊王的情況,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壞事就是你的名望已經超過了你的君王,這對於君主來說是最不爽的事了。齊閔王就曾經受人挑撥,懷疑國過田文,田文被迫辭去了相國的位置。後來經過田文門下一位極具遠見,不走尋常路的門客—馮諼的成功炒作,田文又被隆重的請回了。可是,隨著時光流逝,老年齊閔王心中對於孟嘗君的憂懼又再一次被挑逗起來了。不過在這之前,君臣的關係還是很不錯的。有一次,孟嘗君的侍從衛子去替他收稅。老先生往返三次,結果一次都沒收上來。孟嘗君就不懂了,問他:這是為啥呢?衛子說:宰相大人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賢德的人,這個人又好又帥,又有文化,又講義氣,說話又好聽,簡直就是個人才,我超喜歡他的。孟嘗君看他這陶醉的表情就像是初戀小姑娘一樣,滿眼都是愛心。這一聽衛子的描述,孟嘗君心想:他說的這個人莫不是大名鼎鼎的,人稱麻村吳彥祖的阿星,於是點頭稱讚。不好意思,跳戲了一把,暴露自己了哈哈。衛子的稅租收不上來,原因就是他覺得那個人很不錯,是個賢人,跟他很投緣,但是人很窮,於是衛子一開心就把收上來的稅租都給他了,這點錢不至於捨不得吧。

孟嘗君知道這事之後,氣得真是要冒煙了,你真行,拿著我的錢去交朋友了,我給你滾,不是你給我滾,孟嘗君一氣之下辭退了衛子。幾年之後估計是孟嘗君得罪了什麼小人,有人在齊閔王面前造謠,說孟嘗君要造反了。後來,一個名叫田賈的貴族竟然真的劫持了齊閔王,齊閔王就猜測這是孟嘗君策劃的。孟嘗君這時有理也說不清,於是逃到了其他國家,兩人之間的關係,瞬間變得劍拔弩張。這個時候,曾經獲得衛子資助的那位賢人得知了這事,為了報恩,上書給齊閔王說,孟嘗君沒有反叛作亂的想法,並且來到了宮殿的門口,大呼孟嘗君冤枉,然後就在王宮門前自刎了。這血淋淋的一幕徹底震懾了整個王宮。齊閔王受到了很大的輿論壓力,迫於無奈,只好下令調查真相。果然,事實證明孟嘗君是清白的,又派人把逃亡的孟嘗君找回了。這一次折騰,讓孟嘗君深深的敬佩當年衛子的眼力,這個曾經被自己間接資助的人果然是為義士達人。同時,他也對齊閔王徹底寒心了,這麼容易就能輕信讒言,我在你這幹活,哪受得了啊?老子不幹了。孟嘗君回到齊國之後就辭去了相國之位,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薛城養老去了。這個時候,齊國就把鄰居小宋同學宋國給收了。宋國本來是夾在幾個諸侯大國中間的,秦趙韓魏對小宋都抱有非分之想。

孟嘗君

沒想到這讓齊國一次性給拿下了,這幾個國家就有點眼紅了。可是偏偏這個時候的齊閔王反而是信心爆棚,不是有點狂,有點膨脹,那是相當狂,相當膨脹了。傲慢的齊閔王有一天就突然想起來從前孟嘗君辭官的事,感覺自己很沒有面子,我給你宰相你都不做,你還想要幹啥。田文在朝中也是有人,得到消息之後馬上跑到了魏國。魏國一直都想把孟嘗君招致麾下,把他可當個寶貝了。一來馬上讓他做相國。燕國看準了時機,準備聯合秦趙韓魏幾個早就看齊國不爽的人群毆他。孟嘗君也夠壞的,你齊閔王不是要收拾我嗎?我倒要看看咱倆誰先死?孟嘗君以魏國相國的身份糾集了秦國和趙國,配合燕國一起攻打齊國,五國聯軍在燕國大將越毅的帶領下,打得齊國差點亡國。齊閔王也在逃亡當中死了。這一幕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呢?沒錯,這就是五國伐齊。齊閔王死了之後,齊襄王即位了。在田丹的扶持之下一步步復國。晚年的孟嘗君回到自己的封地,以薛城諸侯的身份獨立了,並且表示不依附於任何一個諸侯國,保持中立。齊襄王的不像他爹齊閔王那樣沒有那麼強的報復心理,同時也畏懼著孟嘗君,便主動拉近和孟嘗君的關係,兩人的和諧一直維持到了孟嘗君去世。

公元前279年,孟嘗君田文安穩地走到了人生的終點。然而他的兒子們卻為了繼承權爭奪不休。齊國趁機聯合魏國滅掉了薛城,孟嘗君子孫斷絕。歷史上,對於孟嘗君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頗具爭議,我們就不再過多討論。講了這麼幾天的孟嘗君,我相信大家心裡應該有些數了。孟嘗君的戲算是講完了,我們接著講下一位春申君。

早年的春申君是一位忠肝義膽的人,但是到了晚年確實也有些晚節不保,下場最狗血也最悽涼的就是春申君。春申君在戰國四公子裡是唯一依靠著實力上位的人,因為他跟王室並沒有什麼關係。春申君本名黃歇,年輕的時候曾經週遊各地,訪名師,會高友,從師求學。經過多年的知識儲備和社會的歷練,黃歇終於成為了一名見識廣博能言善辯的大好青年。當時的楚國國君楚頃襄王就很賞識這個黃歇,就讓他當了個左徒的官職。左徒的工作內容的主要包括議國事,以出號令,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等等。

從工作內容看,左徒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辦公廳主任這樣一個職位,可以說黃歇年紀輕輕就已經是身居要職的。黃歇是戰國四公子當中唯一一個出身平民的公子,能做到左徒這樣的官職,他本來就已經很滿意了,所以在這個職位上,他勤勤懇懇,一幹就是很多年,黃歇本來以為要自己可能就會這樣平穩的度過自己的一生了。沒想到,43歲時的一次出使秦國徹底改變了他的下半生。秦國準備攻打楚國,楚頃襄王就派黃歇出使秦國講和。黃歇準備充分,信心十足,來到秦國之後,馬上對秦王建言道:英明的秦王,你竟然要攻打楚國,這可是要斷送秦國的未來嗎?秦王一聽,嘿嘿一笑,心想這黃歇來這兒危言聳聽,是來忽悠我是嗎?秦王就說:我看你們楚國是馬上就沒未來了才對吧,我們秦國這麼強盛,先生您來這裡是跟我開玩笑的嘛。黃歇道:請問秦王愛山東六國誰的實力最強?秦王答:齊國和你們楚國尚可和我大戰一場,黃歇說:那魏國和韓國能真心的聯合秦國嗎?秦王財大氣粗,帶著略微無恥的微笑說:這個這倒未必,但是我不怕誰敢反對我我就滅了誰。黃歇根本就沒有把秦王的表情放在眼裡,冷哼一聲說:秦國和楚國都是大國實力差不多,如果您秦國一時間是沒有辦法打敗我們,秦國陷入長期的對峙的話,那麼請問韓國和魏國還會搭理您是哪位嗎?到時候他們估計要聯合趙國和燕國一起收拾你。那麼你是從楚國撤軍,撤軍呢,還是撤軍呢?秦王這個時候臉色一變,頓時陷入了思索:這黃鑫說的也不假呀,這些小國都是牆頭草,翻臉比翻書還快。黃歇機智的雙眼早就已經看穿了這一切,趁熱打鐵,秦王大國之間不應該拼的是個你死我活,共享利益才是上上策,不如你和我們楚國聯合這樣山東各國都會在我們的掌握之下,我們手拉手想打誰就打誰,這麼愉快的事,你一定不會拒絕的對不對?秦王心裡其實知道這是在忽悠他,但是卻覺得說的也有一番道理。畢竟這個時候北面的趙國還沒有被滅掉,不好和楚國開戰,兩面作戰對於秦國來說確實不利,不如就做個順水人情。秦王笑逐言開,拉著黃歇的手籤訂了結盟協議,並且派使臣給楚國送去了厚禮。楚頃襄王當然也是不能白收人家秦國的禮物。為了表示結盟的誠意,出國就把19歲的太子熊完作為人質派到了秦國。這個是你真的是太沒有骨氣了,往往越是這樣,人家越瞧不起你。不僅如此,為了穩妥起見楚頃襄王還特意讓黃歇一同前往。黃歇沒有想到自己出色的完成了出使秦國的任務,結果得到的獎賞居然是去秦國做人質,而且這一去竟然是在秦國滯留了九年。不過當人質也不見得沒有什麼好處,至少他在這個時間之內,黃歇和太子熊完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但是楚頃襄王不知道,他為了表示友好,把太子送去秦國這一舉動竟然為後來埋下了禍根。

相關焦點

  • 五國伐齊為何沒有滅了齊國?
    五國聯軍在樂毅的帶領下,勢如破竹,攻佔齊國七十二城,偌大的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個城池。按理說,齊國的滅亡只在頃刻之間。但齊國最終卻將五國聯軍打敗,這又是為何呢?
  • 五國伐齊,除了燕國之外,還有哪些國家獲得了好處?
    所以,在五國伐齊之戰中,燕國自然是收穫頗豐的。那麼,問題來了,五國伐齊,除了燕國之外,還有哪些國家獲得了好處?一、趙國首先,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欲自立為帝,又恐齊國反對,於是便尊齊湣王為東帝,自立為西帝,並約定五國伐趙,瓜分趙國。燕昭王恐趙國滅亡後齊國愈強、燕國愈弱,於是便讓蘇秦阻止了這次行動。
  • 五國伐齊後,齊國遭受重創,為何還能苦撐60多年才滅亡?
    五國伐齊,也被稱之為樂毅伐齊,是戰國時期的歷史事件。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五國大軍和齊國大軍激戰於濟西,大敗齊軍。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當時齊國僅剩莒、即墨仍在堅守。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五國伐齊後,齊湣王逃入莒,被楚將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齊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雖然之後田單復國,但是五國伐齊還是讓齊國從此走向了衰落。那麼,問題來了,齊國吞併宋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 五國伐齊時,為何秦國選擇加入,這對秦國有什麼好處嗎?
    五國伐齊,也即樂毅伐齊,是戰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甚至可以說對戰國七雄的走向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五國聯軍和齊軍激戰於濟西,結果齊軍遭到重創。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
  • 為何說在五國伐齊後,就算沒有長平之戰,秦國一統天下已然註定?
    自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之後,秦、楚、燕、齊(田齊)、趙、魏、韓這七個主要國家正式形成,各國為了強國、存國,紛紛展開了以滅國為目的的兼併戰爭,各國之間伐交不斷。說起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大家腦海之中第一時間浮現的應該就是改變了戰國歷史走向的「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吧?
  • 「五國伐齊」的影響有多大,為何會成為戰國的兩大轉折點之一?
    這是因為戰國時期還有另一個轉折點——「五國伐齊」。那麼,「五國伐齊」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為何會成為了戰國時期的兩大轉折點之一呢?這還要從當時的環境說起……公元前386年,齊國發生了名為「田氏代齊」的政治事件,齊康公被罷黜,齊相田和自立為君,成為了齊國的統治者,是為(田)齊太公,姜齊覆滅,田齊建立。
  • 五國伐齊後,樂毅耗時五年,為何還是沒能徹底消滅齊國呢?
    在戰國時期,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一樣,都是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一方面,就長平之戰來說,直接重創了趙國,促使其失去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能力。另一方面,五國伐齊重創的齊國,曾經也是和秦國平起平坐的強國。就五國伐齊來說,也被稱之為樂毅伐齊。
  • 五國伐齊:只怪你太猖狂
    戰國初期,齊國又率先擊敗霸主強國魏國,使魏惠王入朝於齊。秦國崛起侵伐各國時,齊國又曾數次擊敗秦國。齊閔王和秦昭王一度並稱東西二帝,兩國的實力該是在伯仲之間。從史料記載來看,五國伐齊是導致齊國最終退出了和秦國兩強東西對峙格局的重大事件。有意思的是在五國聯合伐齊前,齊國還在合縱他們攻打秦國。
  • 齊國滅宋後引起五國伐齊,那韓國消滅鄭國為何沒事?
    齊國滅宋後引起了五國伐齊,但是韓國將滅鄭國卻沒有事。這主要是因為宋國和鄭國的實力不同,齊國滅宋以後,齊國變得強大,讓其他國家忌憚,但是韓國滅鄭國以後,韓國並沒有因此而變強大,滅了鄭國也是純屬巧合,所以韓國滅鄭國沒有引起其他國家的重視。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韓國滅鄭,沒有引起諸侯討伐呢?
    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 齊王田建為何不助五國抗秦,卻去朝見嬴政?詳解齊國最後60年
    01五國伐齊之後公元前284年,燕秦趙韓魏五國伐齊,齊軍兩戰大敗,主力盡喪,樂毅率燕軍長驅直入,齊國僅有即墨、莒城未破。公元前279年,燕惠王立,燕軍換將,齊將田單趁機反攻取勝。燕軍節節敗退,齊地掀起復國熱潮,很快成功復國。五國伐齊是戰國時期最複雜的一場博弈。而此役帶來的不僅是齊國實力的衰減,更重要的是,戰國形勢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五國伐齊,一場諸侯國的盛宴,為何最終卻只有秦國漁翁得利?
    秦國本和齊國無仇,而且兩國並無交界,為何也參加這次攻齊行動呢?原來齊國實力本身比秦國還要強大,秦國要想做天下霸主,一統華夏,則必須先打敗齊國,此次聯合進攻,乃是上天賜予的絕佳機會,豈會不參加?事實上,只有楚國看到了其中的利害關係!
  • 秦國滅韓為何不會出現「五國伐齊」的現象?
    齊國,五國伐齊後已經是一蹶不振了,加上齊王建這位君主主張親秦的政策。公元前230年,其他五國因為實力上的嚴重削弱,秦國可謂是一家獨大。公元前230年這個時間點完全有利於秦國。其次,秦國想要東出必須經過韓國,而在公元前231年,韓國又向秦國獻出了南陽地。對於秦國來說,得到南陽之地後,便可直取首都新鄭。
  • 從五國伐齊到鄢郢之戰,秦楚大決戰的戰略局勢是怎麼演變而來的?
    即使如此,這並不耽誤楚國背叛齊國並趁亂打劫,將齊國徹底踹入深淵……楚國此舉,作為伐齊盟主,秦國自然是讚賞的。再加上,這些年來,秦楚兩國的關係其實很好,這一點大概會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這便是「五國伐齊」後秦國為什麼會首先拿魏國開刀的原因。了解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深入到當時歷史中去,大致搞清楚大的環境背景,很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更重要的是,齊國人一直怨恨五國伐齊的舊仇,所以在長平之戰、邯鄲之戰都不肯支援趙國,眼睜睜看著秦國東進、吞併六國。這一切都要追溯到公元前284年的五國伐齊之戰。在五國伐齊之前,齊國是東方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可是,齊國在五國伐齊之中受到的打擊太大、損失太多,丟失了大量的國土和人口,後來雖然僥倖復國,但國力已經一落千丈,無力再與其他國家爭霸。
  • 戰國篇:如果沒有五國伐齊,齊國會統一全國嗎?不,只因這三點
    齊國居九州之東,姜齊有齊桓公「春秋盟主」之盛,田齊有齊威王「諸國朝齊」之威,當戰國首霸魏國跌落王座時,齊國與秦國東西並立,強盛時有「東西二帝」之名。回看華夏四海之內,九州之中,各國人才雲集稷下學宮,無數納諫之人層出不窮,諸子百家萬花齊放,朝壇上經天緯地,軍事上帶甲數十萬,齊國經濟文化非秦國可比,但為何是秦國統一六國,而不是齊國呢?本期將從齊國角度探尋因果。
  • 五國伐齊後,齊國歷經半個世紀的休養生息,還是只能躺死嗎?
    而五國伐齊呢?公元前284年,蠢笨至極的齊湣王,硬是成功地招致了五國攻齊。齊人的政治智慧,簡直跌破智商下線。在濟西大戰中,齊國的主力部隊被徹底擊潰。然後,五國大軍想搶哪裡就搶哪裡了。但主要是世仇燕國,名將樂毅親自領兵,掃蕩了齊國七十餘城。但這不算完。
  • 戰國時期,能橫掃齊國72城的樂毅,為何卻3年攻不下即墨?
    兩年橫掃齊國全境,六個月拔下七十餘城,為何三年打不下即墨?樂毅豈不是枉費一世英名? 五國攻秦,可以說是齊緡王的狂妄自大,以及齊國內憂的集中大爆發所致。齊緡王即位時,齊國的國力空前強盛,他又以強力手段,解決了宗室對君權的掣肘問題,無論從個人權威,以及國際地位,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樂毅伐齊,僅剩莒和即墨兩城,為什麼最後沒有攻下來
    於是,燕王和樂毅認為伐齊的時機到了,樂毅認為伐齊必須和各國合縱,才能確保勝利,燕昭王派樂毅出使趙國、同時派其他人出使其他各國,「各國苦齊久已」,所以紛紛加入合縱攻齊。濟西大戰,大敗齊軍合縱聯盟成立之後,燕國發動舉國之兵,由樂毅擔任上將軍,率領五國聯軍發動攻齊大戰,齊湣王率領齊軍主力在濟水之西,迎戰樂毅率領的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