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篇:如果沒有五國伐齊,齊國會統一全國嗎?不,只因這三點

2020-12-18 蓉城笑笑來鏟史

齊國居九州之東,姜齊有齊桓公「春秋盟主」之盛,田齊有齊威王「諸國朝齊」之威,當戰國首霸魏國跌落王座時,齊國與秦國東西並立,強盛時有「東西二帝」之名。

回看華夏四海之內,九州之中,各國人才雲集稷下學宮,無數納諫之人層出不窮,諸子百家萬花齊放,朝壇上經天緯地,軍事上帶甲數十萬,齊國經濟文化非秦國可比,但為何是秦國統一六國,而不是齊國呢?本期將從齊國角度探尋因果。

其一:戰略模糊

這一點三晉、楚燕都具有相似點,但齊國之害更為明顯。從田氏代齊後,整個齊國對外無非是小打小鬧,今天佔魯國一邑,明天搶宋國一城,後天又偷燕國幾城,步步蠶食。國策戰略上,也是這樣,今天合縱,改天又連橫,堂堂萬乘之國利益,很模糊,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麼。

齊國歷代國君的理想只不過是稱霸,恢復齊桓公時的齊國霸業,相對於秦國「成為天下共主」的目標可謂是小巫見大巫,就拿齊威公(暫且這樣叫)來說,在「攜馬陵之戰殺龐涓,擄太子申之盛」後,戰國一霸魏國被打得叫苦連天,齊國可謂如日中天,而秦國這時也上不了臺面,但齊威公也不過實現「稱王「之夢,閉門做東方一王罷了。

其二:不重視軍事人才

齊國在戰國中期稷下學宮極其繁榮,諸子百家各抒己見,六國之士謀策其中,孟子、鄒衍、申不害、荀子等等,思想開放,人才薈萃,相較於這些,我們很少聽說齊國在軍事人才上有多輝煌的建樹。

無論是早期《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還是後期的孫臏,一個不受重用逃到吳國,一個由於政治猜忌無奈隱退,兩大軍事人才的暗淡結局堪稱是齊國最大的不幸,也許是軍事人才的不濟,後期的齊國對外作戰往往將帥多為文臣,泱泱大國仿佛就是翻版的「宋朝」,結局令人唏噓。

其三:驕傲自大,自以為是

這可能是齊國後期國君的通病。齊威王時齊國對老牌大國魏國可謂成碾壓姿態,高峰時「殺龐涓,擄太子申,數萬魏武卒灰飛煙滅」,但齊國認為天下就「唯我獨尊」,於是頻頻收手,甚至剛才還和仇人魏國打得不可開交,轉手就來個「徐州稱王」,唯唯諾諾,一番自滿之態。

到齊閔王時,齊王又狂妄自大自稱「東帝」(當然有秦國的慫恿),在蘇秦的「指導下」,仿佛是「天下第一」,攻這個打那個,把本是「合縱抗秦」的六國形勢,變成「合縱抗齊」,最攻釀成五國伐齊的慘劇,苦吞惡果。就算沒有五國伐齊,齊國也終會為「驕傲自大」付出代價,更別提統一全國了。

而這時秦國雖然在「猥瑣發育」,但上來就頻頻出擊,一言不和就佔領了魏國苦心經營近百年的河西之地,帶著血腥與殺戮,河西局勢一潰千裡,數萬河西軍煙消雲散,當然最失敗的是三晉在地勢上喪失伐秦的主動權,三晉的厄運悄然降臨。奪陰晉,佔宜陽(今河南洛陽宜陽),窺視中原,進而吞二周而亡諸侯,有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一個鴻鵠之志,一個燕雀之志,誰勝誰敗一目了然。

總結

誠然齊國位於華夏之東,在地理上純天然地面臨較少的「六國政鬥」,形成了區別於諸國不同的地域文化。魚鹽之利、文化之盛、士族文脈的繁盛皆非諸國可比,這些無一不滋潤著齊國的昌盛,但在此基礎上構築的國家文明形態,更容易形成「閉塞自大,遵循傳統」發展的不利因素。

這大概是齊國最後卻以「投降」的姿態,邁向統一的國家序列,走完了老牌大國的崢嶸歲月結局的「因果論」吧。話說如果是臨海的齊國最終戰勝秦國統一全國,華夏有沒有成為一個海洋大國呢?

戰國:強大至獨吞秦國的魏國為何衰落?人才?其實這一點最為致命

戰國:趙國為何而亡?趙氏部族內在基因決定?這可能改變你的認知

戰國時韓國和秦國幾乎同期變法,但為何比秦國弱?網友:變法不慎

單選|戰國後期如果是臨海的齊國統一全國,中國會成為一個海洋大國嗎?

相關焦點

  • 為何說在五國伐齊後,就算沒有長平之戰,秦國一統天下已然註定?
    戰國,這是一個大爭之世,戰國七雄徵戰不休。存國,不論是強國亦或是弱國,這都是擺在他們面前滯待解決的首要問題。自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之後,秦、楚、燕、齊(田齊)、趙、魏、韓這七個主要國家正式形成,各國為了強國、存國,紛紛展開了以滅國為目的的兼併戰爭,各國之間伐交不斷。
  • 「五國伐齊」的影響有多大,為何會成為戰國的兩大轉折點之一?
    戰國,那個一個風雲際會的年代,各國明君賢臣紛紛施展渾身解數,以期國家富強,進而「囊括天下」。我們都知道,最後橫掃六合的是秦王政,也就是秦國完成了統一。秦國統一天下成為了一個時間問題,這是源於秦國在「長平之戰」中的勝利,因而「長平之戰」成為了戰國歷史上的轉折點之一。
  • 五國伐齊時,為何秦國選擇加入,這對秦國有什麼好處嗎?
    五國伐齊,也即樂毅伐齊,是戰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甚至可以說對戰國七雄的走向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五國聯軍和齊軍激戰於濟西,結果齊軍遭到重創。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
  • 五國伐齊為何沒有滅了齊國?
    五國聯軍在樂毅的帶領下,勢如破竹,攻佔齊國七十二城,偌大的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個城池。按理說,齊國的滅亡只在頃刻之間。但齊國最終卻將五國聯軍打敗,這又是為何呢?
  • 五國伐齊,除了燕國之外,還有哪些國家獲得了好處?
    不過,在筆者看來,如果沒有五國伐齊的話,那麼,魏國和韓國的壓力,無疑是比較大的。一方面,在遠交近攻的策略下,秦國不斷蠶食魏國和韓國的疆域。另一方面,齊國在吞併宋國後,韓國和魏國自然是首當其衝,很可能成為齊國下一個進攻目標。從這一角度來看,雖然五國伐齊之戰中,魏國和韓國沒能獲得實質的好處,不過,能夠解決掉齊國這一重要威脅,顯然有助於延長這兩個諸侯國的存在時間。
  • 五國伐齊:只怪你太猖狂
    戰國初期,齊國又率先擊敗霸主強國魏國,使魏惠王入朝於齊。秦國崛起侵伐各國時,齊國又曾數次擊敗秦國。齊閔王和秦昭王一度並稱東西二帝,兩國的實力該是在伯仲之間。從史料記載來看,五國伐齊是導致齊國最終退出了和秦國兩強東西對峙格局的重大事件。有意思的是在五國聯合伐齊前,齊國還在合縱他們攻打秦國。
  • 五國伐齊後,齊國遭受重創,為何還能苦撐60多年才滅亡?
    那麼,問題來了,五國伐齊後,齊國遭受重創,為何還能苦撐60多年才滅亡?換而言之,在秦國消滅齊國之前,為何沒有其他人趁機消滅齊國呢?一首先,在五國伐齊後,齊國雖然整體實力遭到重創,但是,在戰國七雄中,韓國、燕國這兩個諸侯國,顯然沒有單獨消滅齊國的實力。其中,就韓國來說,一直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一個諸侯國。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五國伐齊後,齊湣王逃入莒,被楚將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齊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雖然之後田單復國,但是五國伐齊還是讓齊國從此走向了衰落。那麼,問題來了,齊國吞併宋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範雎,而是魏冉!
    公元前284年,曾經差點被齊國滅掉的燕國聯合三晉和秦國發動對齊國的戰爭,是為五國伐齊,秦國能夠參加五國伐齊,完全是魏冉的主張,他認為這是擊敗齊國最好的機會,燕國本身就是秦國的盟友,所以能夠看出在伐齊這方面上,秦國雖然表面不熱衷,內心卻很狂熱。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韓國滅鄭,沒有引起諸侯討伐呢?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戰國七雄之外的各個諸侯國,基本上都被戰國七雄吞併了,比如齊國就消滅了宋國。但是,齊國滅宋的代價,卻是非常沉重的。公元前286年,齊湣王滅宋國。兩年後,也即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湣王逃入莒,被楚將淖齒殺死。
  • 五國伐齊後,樂毅耗時五年,為何還是沒能徹底消滅齊國呢?
    在戰國時期,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一樣,都是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一方面,就長平之戰來說,直接重創了趙國,促使其失去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能力。另一方面,五國伐齊重創的齊國,曾經也是和秦國平起平坐的強國。就五國伐齊來說,也被稱之為樂毅伐齊。
  • 秦國滅韓為何不會出現「五國伐齊」的現象?
    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於前230年覆亡。秦滅韓為什麼其它諸侯國沒有去幫忙,筆者認為其因有三。
  • 五國伐齊後,齊國歷經半個世紀的休養生息,還是只能躺死嗎?
    而五國伐齊呢?公元前284年,蠢笨至極的齊湣王,硬是成功地招致了五國攻齊。齊人的政治智慧,簡直跌破智商下線。在濟西大戰中,齊國的主力部隊被徹底擊潰。然後,五國大軍想搶哪裡就搶哪裡了。但主要是世仇燕國,名將樂毅親自領兵,掃蕩了齊國七十餘城。但這不算完。
  • 《大秦賦》:齊國為何不幫助五國抗秦?素有積怨,經濟基礎全毀
    戰國晚期地圖☆ 經歷五國伐齊,國力凋弊,無力與五國及秦爭鋒,只能保持中立齊國在田氏代齊後,歷經齊威王、齊宣王的勵精圖治,傳到齊湣王時期,國力已經空前強大這也讓齊湣王開始妄自尊大,不把列國放在眼裡。按《史記》記載,齊湣王曾在三十八年(公元前286年)時伐宋,一舉滅亡宋國,宋王偃奔魏,死於溫地。此後,齊湣王又「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與秦及五國交惡。秦國藉機與五國盟好,遣蒙武越界攻齊,取齊國九縣。
  • 齊國為何坐視五國被滅而不救援,最後獨自面對強大的秦國?
    齊國自五國伐齊、田單復國之後,似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直到秦國攻滅五國,齊國才慌忙在西部聚兵抗秦,然而秦軍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就消滅了齊國。齊國消失的這幾十年裡,戰國的競爭到了白熱化的程度,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五國攻秦等等,秦國野心逐漸膨脹,六國紛紛參與其中,唯獨齊國置身事外。
  • 齊國滅宋後引起五國伐齊,那韓國消滅鄭國為何沒事?
    齊國滅宋後引起了五國伐齊,但是韓國將滅鄭國卻沒有事。這主要是因為宋國和鄭國的實力不同,齊國滅宋以後,齊國變得強大,讓其他國家忌憚,但是韓國滅鄭國以後,韓國並沒有因此而變強大,滅了鄭國也是純屬巧合,所以韓國滅鄭國沒有引起其他國家的重視。
  • 曾是霸主之一的齊國,為何在秦朝統一天下時不戰而降?
    在春秋時期,齊桓公姜小白在管仲的輔佐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王。在齊桓公和管仲的努力下,齊國積極發揮自己的優勢——山海魚鹽之利,積極發展工商業,依次成為最為富有的國家。到了戰國時期,齊國的首都臨淄成為工商的集散地,可謂是當時最大的城市。
  • 戰國時期,這三個大國曾被消滅兩次,你都知道嗎?
    在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不管是戰國七雄等大國,還是鄭國等小國,基本上都避免不了被消滅的結局。比如魏國、韓國、趙國、齊國、楚國、燕國這六國,就在秦滅六國之戰中消失。當然,對於一些諸侯國來說,還是比較頑強的,也即被消滅一次後,還可以成功復國。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三個大國,就屬於這一強國。
  • 五國伐齊,一場諸侯國的盛宴,為何最終卻只有秦國漁翁得利?
    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歷幾代明君,國力蒸蒸日上,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強國,在戰國前期至戰國中期,他還算不上最強的國家,戰國七雄裡面最強的國家是齊國,連秦昭襄王都不得不看齊國臉色行事。宋國抵擋不住,被打敗,三國本相約三分其地,然而齊湣王卻佔了大部分,這就引起了其他兩國的不滿。而由於吞併了宋國的大部分領土,齊國國力空前膨脹,之前已經是最強諸侯國,這一下增加了宋國的國力,讓其他諸侯國感到十分恐懼。而齊國並沒有見好就收,擴張步伐並未停止。齊國向南侵略楚國的淮北之地,向西侵略三晉,還想滅亡周氏,取而代之做天子。
  • 樂毅伐齊,僅剩莒和即墨兩城,為什麼最後沒有攻下來
    於是,燕王和樂毅認為伐齊的時機到了,樂毅認為伐齊必須和各國合縱,才能確保勝利,燕昭王派樂毅出使趙國、同時派其他人出使其他各國,「各國苦齊久已」,所以紛紛加入合縱攻齊。濟西大戰,大敗齊軍合縱聯盟成立之後,燕國發動舉國之兵,由樂毅擔任上將軍,率領五國聯軍發動攻齊大戰,齊湣王率領齊軍主力在濟水之西,迎戰樂毅率領的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