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紛繁複雜的外部世界,如何形成對自我和外界理性的認識,我們需要給自己一個認知和判斷的參照坐標,進而有效提升個人的認知水平。#認知水平#
01你有看待世界的坐標系嗎?
柴靜在《看見》中寫過這樣一件事。她剛進央視時,陳虻(著名電視人)「啪」地將一盒煙拍到桌子上。問柴靜:「這是什麼」柴靜回答「煙」。
「我把它放醫學家面前,說請您寫三千字。他肯定會寫尼古丁含量,吸菸的人肺癌發病率是不吸菸人的多少倍……」
「我讓經濟學家寫三千字,他肯定會寫:菸草是國家稅收大戶,菸草走私對經濟的影響……「
「我讓搞美術設計的寫三千字,那哥們兒肯定會寫:色彩、標識的個性創意。」
然後,陳虻翹起腿,對柴靜說:「現在,請你寫三千字,你會寫什麼?」
柴靜一下子懵了,不知從何入手。陳虻問「你有自己看待世界的坐標系嗎?」這句話讓她醍醐灌頂。
作為媒體人的陳虻,將媒體人的知識背景和思考角度,稱之為「坐標系」。他認為一個記者,一個欄目,必須建立對事物認知的坐標系,長期用統一的坐標去進行判斷,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這個欄目的理念。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捫心自問:你有自己看待世界的坐標體系嗎?
02什麼是認知坐標體系?
什麼是認知坐標體系?當你看到一個信息,你是否具備以下四個維度?
1.事情本身是「表象」還是「真相」?(看過去)
2.事情的出現是「偶然」還是「必然」?(看現在)
3.事情背後是否隱藏了某個真實的邏輯?(看本質)
4.事情的出現昭示了怎樣的趨勢?(看未來)
我們的認知坐標,就是由這四個象限(維度)組成。
第一個維度,分析問題時需要考慮,事情本身是「表象」還是「真相」。表象,是事物不在人面前時,人們在頭腦中浮現出的關於事物的形象。而真相,指事物的本來面目或真實情況。村上春樹說:「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在你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提醒自己要保持一絲的清醒。
第二個維度,分析問題時,需要思考事情的出現是「偶然」還是「必然」。
偶然性,是事物發展過程中一種可能出現,也有可能不出現的趨向。必然性,是事物發生聯繫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一定如此的趨向,它產生於事物的內部根據,本質的原因。
個別的現象不是普遍的規律,偶然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而必然性源於本質。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認為——必然性是與現實的(被知覺給出的)事物有確定的關係;偶然性就是把必然性裡面的「有確定關係」改為「沒有確定關係」。
第三個維度,分析問題時,思考事情背後是否隱藏了某個真實的邏輯,這裡的邏輯指的是客觀規律。只有經過邏輯思維,我們才能達到對具體對象本質規定的把握,進而認識客觀世界。
第四個維度,分析問題時,思考事情的出現昭示了什麼樣的趨勢。麥考萊(英國歷史學家)說:一個單獨的激浪或許會很快平息,但是潮流卻永遠不會停止。趨勢就像永遠不會停止的潮流,即便是人力也無法與之相抗。
在西雅圖第一次上網的馬雲,回去做出了第一個中國網頁,在收到多封外國郵件後,意識到這背後是大大的商機,後來他創立了阿里巴巴,全球最大的電商網站。馬雲事業成功的背後除了機遇之外,更重要的是讀懂趨勢的能力。
03如何構建個人認知坐標體系?
如何構建個人認知坐標體系?首先需要理解上文所提到的認知坐標體系:事情本身是「表象」還是「真相」;事情的現狀代表「偶然」還是「必然」;事情背後真實的邏輯是什麼;事情的出現昭示了什麼趨勢。
其次是對問題進行橫向比較,即這件事與類似事情對比分析,有什麼異同?
此外,圍繞思維原點的3個問題,也是我們分析理解問題的認知基礎。
哲學家伊壁鳩魯說過:「人類不是被問題本身所困擾,而是被他們對問題的看法所困擾。」問題的複雜性,通常不是來自於問題本身,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遠離思維原點的緣故。原點思維可以提醒我們回到問題的起點進行思考。
而思維原點的3個基本問題分別是:1.是什麼?(what) 2.為什麼?(why) 3.怎麼辦(how)。追問「是什麼」即對概念的理解;追問「為什麼」是對問題向上追根溯源;追問「怎麼辦」是對問題的向下發散延展。
掌握了認知坐標四象限,橫向比較分析法,以及思維原點的3個問題,我們就具備了分析理解問題的認知基礎。你可以嘗試對自己觀察到的事情或問題,展開具體的分析,找到你想要找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