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抓住事物的本質,讓你的認知水平更「高」

2021-01-08 言看社會

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來源於自己的認知,做什麼事,走什麼路,有什麼舉動,這都是由自身的認知支配主導。雖然每個人都是相同的運作方式,但是有人成功,有人失敗,這都是由於認知的高低水平不同所造成的現象。

高水平的認知讓成功更加輕鬆

不同的人對待不同的事,認知和意識都不相同。造成這樣的差別的原因在於:知識的不足。這裡的知識不是單純的書本課堂之類的,而是對所選擇的事物的了解。了解分為2個途徑:一種是過去累積的經驗,一種是後天的學習。然而有足夠的經驗並不代表認知水平高,這種經驗往往是混日子一樣得來的,並沒有什麼營養,反而還不如後天學習得來的認知水平高,導致在某一種領域或者某一種事物上走了太多的彎路。

抓住事物的本質是高水平認知的關鍵

任何的事物都會呈現一種表象,表象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只看到表象就會對事物形成一個不全面的認知,以點概面,對片面了解和主觀臆想,從而形成沒有多大用處的認知,所以抓住事物的本質就顯得非常重要。

如何抓住事物的本質?

如何抓住事物的本質就需要思考事物的運行之道。釜底抽薪的成語大家都知道,水在鍋中沸騰,如何才能讓水溫降低呢?往鍋裡加冷水能夠降溫,但是隨後水溫還是會升高,只能暫時的降溫,要想真正的降溫就只能把柴火抽出來,水溫自然就降低了。沸水的運行之道是因為柴火的燃燒,所以了解了原因,就可以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工人埋怨找不到錢,認為找不到錢的原因是工作不好,工作不好工資就低。想要找錢就得工資高,想要工資高就得換個好工作,想要換好工作就得不停地換工作。或許可以碰上好工作,工資也高,但是這個「高」總有個額度,高能高哪裡去?格局只有這麼大,只看到表象沒有看到本質。本質是什麼?工作的本質只能滿足生存,靠存錢致富是不可能的,每個月除去開銷之後就沒有多少了,省吃儉用也趕不上時代的發展,到頭來還是找不到錢,如果只是為了滿足生存穩定,那麼有個工作是最好的選擇。

各行各業都有自身的運行之道,然而花幾分鐘就看到本質和花半輩子都看不到本質的人,註定是有差別的。從事物產生的結果反向思考,把思路一步一步往回引導,根據它特點回到它的「道」上面,就看到了本質。

相關焦點

  • 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對它有所認知,就是內涵,最後就是定義了!
    這要從事物的屬性開始談起,事物是有屬性的事物,事物的屬性分為2種,其一是性質屬性,事物自身有很多性質屬性;其二呢,是關係屬性,事物與其它事物存在關係屬性。一個事物可以被認知,就是通過它的屬性。事物在大腦中反映出來,就是人們對它屬性的認知。說好了事物與屬性,就可以談概念了,概念亦即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此處的本質屬性也是指事物專有的屬性。
  • 「一本抓住問題本質的溝通力指南。」丨《學會提問》
    通過提問和作答,我們便能夠對自己有個正確認知,這是無比重要的。因為你只有了解了,才能更好的欣賞,以及確定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更明確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是什麼啊。那麼,該如何打開這些呢?用《學會提問》所總結的話說,提問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為了了解未知的事物;第二種是雖然自己知道答案,但是為了引導對方思考;第三種是為了共同尋找彼此均不知曉的事物的答案。這三類提問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有「意圖」。提問中一定要包含發問者的意圖。
  • 構建認知坐標體系,有效提升你的認知水平!
    面對紛繁複雜的外部世界,如何形成對自我和外界理性的認識,我們需要給自己一個認知和判斷的參照坐標,進而有效提升個人的認知水平。(看本質)4.事情的出現昭示了怎樣的趨勢?(看未來)我們的認知坐標,就是由這四個象限(維度)組成。第一個維度,分析問題時需要考慮,事情本身是「表象」還是「真相」。表象,是事物不在人面前時,人們在頭腦中浮現出的關於事物的形象。
  • 認知!(值得一讀)
    當別人告訴你,做某某事可以輕鬆賺到錢的時候,你就要小心了,你要想想,這件賺錢的事,是否在你的認知範圍以內,如果不在,你就輕易相信了,不好意思,你就等著做一棵韭菜吧。2、你的人生高度,很大程度上,由你的認識水平所決定。
  • 《天道》:出人頭地並不難,學會看透事物的本質,主要有這2點
    花半秒鐘看透事物的本質,比花一生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命運大不相同。往往人和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思維模式,那些能一眼看穿底的人,往往機會比其他人大一點,任何事都能搶先一步,有任何的機會比別人早些看到。你的思維模式影響著即將到來的事物,你的思維模式操控著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 未來投資不單是人賺錢,而是錢找人,認知決定層次!精闢!
    所以不要把你的想法強加給別人,也不要把你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帶給別人。當你有了一定的認知水平,你就能很快地看清本質,立即抓住商業運作的要害,從而更容易抓住機會,獲得成功。反之,一旦人們的認知被囚禁,視野就會變得狹隘,其判斷力和行為能力就會大打折扣。
  • 學習英語思維,抓住事物本質,跨域轉化,觸類旁通,流利表達英語
    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質。學習英語思維,跨域轉化、觸類旁通,使發思維沿著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擴散,表現出豐富的多樣性。學習英語思維,掌握英語思維是一種資本。你可以在合適的場合流利表達英語,讓在場的人對你側目。去國外出差、商務、旅遊翻譯你完全可以不用。
  • 內心強大心法:簡單才有智慧,真正厲害的人,懂得回歸事物的本質
    01心外無物,你所看到的世界是內心的映射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內心的映射,我們內在有什麼念頭,我們就會看到一個怎樣的世界或許我們需要明白,別人如何對待我們是從他們的認知方式出發,他們所做的事情是從他們的認知角度來做的,或許並不是有意為之。當你能夠意識到對方的認知缺陷的時候,我們需要學會不在意,而不是橫加指責,這只會讓彼此的矛盾更加激發,更會讓彼此的關係面臨巨大的衝突。
  • 8000字心理學乾貨,幫你洞悉本質、迭代認知,走出失戀之殤
    這是一個人思維和認知的質變。② 本質思考:「第一性原理」才是決定事物的最本質的的不變法則第一性原理又稱「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原是亞里斯多德提出的一個哲學術語,他認為每個系統中存在一個最基本的命題,它不能被違背或刪除。
  • 認知的最高境界是通達事物的根本,意誠是關鍵、格物是功夫
    內心懷著對萬事萬物的感念與誠篤,從而對待客觀事物時,能夠樹立並保持不偏不倚的心態,即端正心意。內心固守中正誠敬,心意端正才能修養好的品德。有了自身高尚品德的修養,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業、心懷國家和社會。國家治理好了,社會矛盾越來越少,天下即能太平。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平頭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 認知不提升,你再努力也可能是毫無意義的
    有人說,你的財富一旦超過你的認知,這世界上就會有100種方法來收割你,直到你的財富跟你的認知相互平衡。認知不提升,你的努力很可能就是無效的。比如,在投資領域,很多人都想學習巴菲特,把巴菲特作為自己的投資偶像,希望通過用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來指導自己投資賺錢。
  • 多元思維模型:如何一秒看透事物的本質
    ▲左查理芒格,右巴菲特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這又回到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我們這種普通人能夠一眼看透事物背後的本質嗎?答案是,一定可以。查理芒格如是說「長久以來,我堅信存在某個系統——幾乎所有人都能掌握的系統,它在你的頭腦裡形成一種思維模型的框架。有了那個系統之後,你就能逐漸提高對事物的認識。」
  • 認知水平低下容易導致窮人思維,改變認知需要在當下去感知和經歷
    人很難通過單純的頭腦思維去提升認知,你生活的環境決定了你的認知範圍。你接觸的事物也桎梏了你的認知水平。古代有兩個樵夫山上砍柴時候閒聊,其中一個人就感嘆道:要是做皇帝多好呀!他砍柴的斧頭都是金子做的。其中一個樵夫嘲笑道:皇帝還用砍柴嗎?這麼冷的天,他肯定天天賴在家裡煨芋頭吃呢。
  • 胡國志發表創業新認知:夯實基礎 · 抓住本質 · 加速重構
    大會次日,私塾家創始人兼董事長胡國志受邀參加領袖論壇,與好未來、騰訊教育、科大訊飛等品牌代表同臺分享,以《夯實基礎··抓住本質·加速重構》為題發表演講,交流私塾家智慧教育創業的新認知,以及2020年在教育領域的創新與收穫。
  • 助你成為模型的設計高手:目標-抽取本質-概念-內涵-定義-模型!
    任何一個模型,都是要對複雜的一類事物進行簡化,從複雜的一類事物之中抽取出本質屬性,用這個本質屬性來指代這類事物,這樣子才能從複雜走向簡單。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捨棄掉次要的非本質特徵,才能達到簡單。從一類事物之中抽取出關鍵的本質特徵,捨棄掉次要的特徵,以達到對一類事物的共同抽象。模型可以用來指代一類事物,模型是用來處理一類事物,一類事物是一個集合,具有共同本質特徵的許許多多具體的事物組成的一類事物。模型具有抽象性,通過抽象而達成一定範圍的普遍性。
  • 說明事物須抓住特徵!八年級上冊五單元技法指導+歌訣+導圖
    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作文訓練內容是「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我們的指導稿分為「技法指導」和「範文點評」,其中「範文點評」稿(上9)已發送,現推出「技法指導」稿件,歡迎一併閱讀。初中生寫說明文,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就是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徵。事物往往呈現多方面的特徵,有的同學不會分析、鑑別,錯把一般特徵或次要特徵當作本質特徵,造成說明重心的偏移;或者缺乏觀察事物的方法,既沒有調動自己感官去感知事物,也沒有嘗試從不同角度去觀察事物,在說明事物特徵時語焉不詳、含混不清。
  • 比方法論重要100倍的,是你的認知能力
    比較官方的說法是:主觀對非主觀事物的反映能力,認知能力越高,反映越接近事物的本質。 如果變成大白話,就是:使判斷更接近事實的能力。 在500強總部,每年都有機構選拔上來的新人,他們都想這個平臺上大展拳腳。
  • 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認知》這本書的作者吳建平告訴我們,剔除各種外界因素,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主要是自身的認知差距造成的。他認為:如果要突破自我,持續成長,就需要認知升級。認知是我們認識事物、在大腦裡對事物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
  • 如何縮小與人的差距,關鍵在於認知維度!
    已經成功過一次的人,即便失去了所有的資本,成功的機率也比沒成功的人高。這種差別,就是由認知差決定的。無論是地主,成功的商人,他們都具備對賺錢這件事的認知,清楚做成一件事的基本思路。獵豹移動公司的CEO做過這樣一個論斷:認知,幾乎就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差別。
  • 究竟是什麼阻礙著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
    一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這段話來自電影《教父》的臺詞,很多人都聽說過。不同的命運的區別在於,是否擁有一眼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有的人卻活的明白,想的透徹,知道自己的處境,看的清本質,尋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這是少數人擁有的能力,當然也是可以通過不斷練習獲得的。開放性思維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