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抓住問題本質的溝通力指南。」丨《學會提問》

2020-12-23 謝丹儒

「為什麼活著很累?因為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僅憑微不足道的知識在這個世界是很難生存下去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學習去了解變化莫測的世界、認清自己。」——韓根太·《學會提問》

作者丨謝丹儒

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

1、了解自己喜歡的部分

有這麼一首歌,叫《越長大越孤單》。

我曾經非常喜歡這首歌,然後我就很好奇,我為什麼會喜歡它,喜歡它什麼?

與之一起的,我還喜歡很多東西,音樂、美術、文學、酒等等。

我將它們放在一起對比,探討我喜歡它們的實質是什麼。

結果是可喜的。通過探討這些我所喜歡的事物,我對自己的了解又深了一分。而且,等再次和它們在一起時,我也能夠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己找的是什麼了。

比如《越長大越孤單》這首歌,我喜歡它是因為這首歌確實旋律動人,歌詞也很打動我,更重要的是能夠引發我的共鳴。

就是這樣一首歌,像在表達一種心情,又像是在說明某種現狀。同時,如果分享這麼一首歌,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它就代表我的一部分,我的審美,也就是我對音樂的品位,還有諸如這可能是我的現狀,也是我此時此刻的心情,更重要的是我將它分享出去,是希望有人能夠看到並回應。

就像有句話說的,表面上,我們不需要誰的感同身受,但同時我們又窮極一生渴望被理解、被人懂。

當然,如果直接將這些話說出來,可能會令人有些難堪。尤其是容易害羞的人,怎麼能夠輕易地吐露自己的心聲呢?那是私密的呀。但是不說,或是什麼也不做,心裡又確實是這麼想的,那還是會忍不住做些什麼的。不是嗎?

就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言行舉止而言,不都是在幫助我們表達嗎?

我們喜歡的部分,不正是因為承載著我們的部分嗎?

我們與眾不同,不正是因為這些所表現出來的喜歡、不喜歡,又或是我們正在做什麼,將來要做什麼等等。

我想每個人都是有表達的衝動的,這個是個人難以控制的部分。就像愛意,嘴巴緊閉,愛也會從眼睛裡冒出來。

可惜的是,大多數人還是羞於表達,尤其是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所受文化的緣故,我們講究含蓄,內涵。

於是,大家也都將嘴巴捂得嚴嚴,什麼「沉默是金」,又或是什麼「說的越多錯的越多」,又或者將那些喜歡說話的人,認為其「囉嗦」、「聒噪」、「膚淺」。

殊不知,即使這樣,遮遮掩掩,偷偷摸摸,我們的膚淺與否還是無可避免地通過其他的方式洩露了出來。甚至,也因為這些「錯誤的方式」不僅令我們「越長大越孤單」,更為我們的交流、溝通、社交等增添了許多的阻礙。

我想,我們都有表達的需要,交朋友的需要,以及更多的是交流和溝通的需要。而錯誤的方式,無疑會給我們增添煩惱,製造矛盾,鬧心,或煩心,可偏偏逃避、遮遮掩掩也沒有用。那麼,何不換種方式去了解它們,然後找到正確的方式將它們打開?這樣就能起到正面的效果了。

比如,先了解自己喜歡的部分,通過這些喜歡的部分,我們知道了自己大致是什麼樣的人,有怎樣的優點,又有什麼缺點,喜歡的是什麼,不喜歡的是什麼,為什麼等。通過提問和作答,我們便能夠對自己有個正確認知,這是無比重要的。

因為你只有了解了,才能更好的欣賞,以及確定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更明確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是什麼啊。

那麼,該如何打開這些呢?

這勢必就需要涉及接下來要提到的內容了,即——學會提問。

2、你真的會提問嗎?

說到提問,可能很多人會說,誰還不會提問呢?「5W2H分析法」嘛。

確實,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套「七問分析法」簡單、方便,易於理解、使用,且富有啟發性。尤其是對決策和執行性的活動措施幫助巨大,也有助於彌補考慮問題的疏漏。

但是,若是以為懂得問幾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之類的問題便覺得自己懂提問了,這未免太過於天真了些。

畢竟,你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意圖」是什麼,那你提出這些問題有什麼意義或價值呢?

簡言之,沒有意圖的提問即沒有目的的提問,不可稱之為提問,那只不過是沒有意義的自言自語罷了。這就像在寒冬臘月時走出家門會不禁感慨「哎呀,真冷」一樣。

自言自語隨便怎麼說都沒關係,但是提問,有意圖的提問必須是在確切時機提出的內容恰當的言論。

說到「意圖」,就不得不提到關於「提問」的三種類型了。

用《學會提問》所總結的話說,提問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為了了解未知的事物;第二種是雖然自己知道答案,但是為了引導對方思考;第三種是為了共同尋找彼此均不知曉的事物的答案。

這三類提問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有「意圖」。提問中一定要包含發問者的意圖。

所以說,關於提問並非是沒有要求的,也並非僅僅知道「5W2H」就夠了。

所以,經此一說,你還覺得自己真的會提問嗎?

你是否清楚每一次提問的意圖呢?

你又是否知道如何判斷確切時機指的是什麼?

以及,你是否清楚該如何在明確自己的意圖之後的確切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呢?

……

不過,僅僅就知道這些,顯然也是不夠。這些不過是關於提問的一些基本的東西罷了。

更重要的是,如何運用提問的技巧,為自我賦能、拉近關係、增強協作,以及領導他人等發揮作用呢?

學以致用,問到點子上,做到關鍵處,才算是真正將「提問」的核心給抓住了、掌握了。否則,光有「武功秘籍」,卻無「用武之地」,那這樣的「秘籍」豈不是「白瞎」了。

所以,學會了提問之後,還需要懂得如何藉助提問,探索事物本質,發現解決之道。

其中,尤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將「提問」轉化為「溝通力」。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或者說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以及該怎樣上手?

3、一本抓住問題本質的溝通力指南

誠如《學會提問》一書所指出的那般:人與人之間有一扇厚厚的鐵門,正常情況下,這扇鐵門是關閉的。人們大多想打開這扇鐵門,與他人交流,只是自己不會先開門。

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留意過,小朋友之間的友誼是最容易建立起來的。他們互相很容易親近,彼此毫無隔閡。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地位的提升,我們便會築起心牆,抵制他人,無法與他人輕易拉近關係。

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的自我意識太強了。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如果我先搭話,對方覺得我很奇怪怎麼辦?」

就是這樣的一種自我意識,看似在保護我們免受傷害,尤其是自尊心,或覺得尷尬,或覺得突兀。實際上,卻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和複雜。

只需打招呼、和他人搭話,以及提出與他人相關的問題。這樣,大部分人都會樂意與人交談的,告訴對方自己的故事,甚至人生的智慧和秘密。

究其原因,提問是橋梁,提問是連接關係的紐帶。

唯有通過提問,才能知道那個人是誰、重視什麼。而與他人親近的最佳方法就是提與他人相關的問題。

我們的很多關係,不都是這樣一步步親近起來的嗎?

由最初的陌生,到一點點熟悉,再到親密。這其中不正是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得到了解答,從而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繼而相互信任,志同道合,並聚在了一起。而這也正是將「提問」轉化為「溝通力」的過程啊。

所以說,學會提問是至關重要的,這是打開「溝通力」最關鍵的一步。

不過,除此之外,提問也並非是無的放矢。

提問的三個前提條件還是需要明確的。

就比如,何謂「知道」,我們有句古話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能夠區分已知和未知,能夠了解自己不清楚的地方是哪裡,並且明白自己應該明白什麼,這才是「知道」啊。

所以,提問的第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謙虛。只有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清楚地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並且能夠坦率地承認自己的自己不知道,這樣才更有自信,而對於不知道的領域才會真心地提問問題。

你想想看,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知道什麼,或不知道什麼,心裡就沒底了。這樣一來,自信從何處來呢?就算有,那也是盲目的自信不是嗎?而這樣的自信是不利於真正發現問題和成長的。

關於提問的第二個前提條件就是尊重他人。提問的用意和提問的內容同樣重要。只有以純粹的意圖提問,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如果本意並不想提問,但是又不得不問,那麼什麼也問不出。

我們要尊重他人,嘲笑他人的人絕對不會提問,即使提問也會立刻被對方識破。只有懷有尊重他人之心,將尊重之意如實地傳達給對方,對方才會真心回答問題。

最後一點就是自我訓練。只有經過自我訓練的人才能學會精準提問,自高自大、信口開河的人是很難提出問題的。

關於這一點,《學會提問》一書作者為應對不同的場景、人群、對話,他總結並提煉出四大提問模塊:自我賦能的提問、拉近關係的提問、優化工作能力的提問、增強領導力的提問。一共42個提問技巧,覆蓋生活中與他人的日常交流、職場中個人與團隊的溝通協作,幫助我們精準提問。

至此,《學會提問》一書,可謂是一本有效解決問題的必備指南,更是一本抓住問題本質的溝通力指南。

所以,如果你還不知道如何與他人溝通,或不知道該如何提問,尤其是不知道如何在確切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就讀一讀《學會提問》吧!

相關焦點

  • 《學會提問,麥肯錫工作法》|學會提問,找到自己專屬的工作方法
    《學會提問,麥肯錫工作法》是一本我們教會我們學會提問,如何通過好的提問,學會思考方法,從而提高自己人生的質量的書。作者大島祥譽是Senju Human Design Works公司董事長、高管培訓師、組織開發與人才培訓諮詢師。畢業於上智大學外國語學部,後取得美國杜克大學福庫商學院MBA學位、芝加哥大學人文科學碩士學位。
  • 丨《學會提問》
    ——韓根太·《學會提問》作者丨謝丹儒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1、不是不想問,是不敢問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因不懂而提問,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一切都是新鮮的事物,一切都那麼陌生,而沒了解一分,關於疑問就少了一點點。當然,這些說起來簡單,但要做到卻並不輕鬆,其中關鍵的一點就在於「學會提問」。善於提問,才能善於發現問題,通過對問題的思考,我們才能更加明晰自己知道什麼和不知道什麼。
  • 《即答力:年輕人的自我更新指南》:對你來說,「成功」是什麼?
    導讀:《即答力:年輕人的自我更新指南》,松浦彌太郎從生活、工作、交際、拖延症、提問等方面,告訴年輕人如何更新自我。松浦彌太郎,著名出版人、特立獨行的思想家、生活美學的先行者,家喻戶曉的著作是《100個基本》。
  • 溝通是情感的橋梁,高情商的溝通、對話,能讓事情變得更加簡單
    人是群居動物,我們理應多交流多溝通,這才是本該有的模樣。今天,給大家推薦5本書,從最基礎的溝通、如何提問、如何接話,進入高難度對話,讓你走出社交恐懼,享受聊天的過程,並從中汲取養分。人際溝通應該怎麼講?如何把握說話的好時機?場合選擇與溝通是否有關?如何通過溝通讓自己脫穎而出?這些你最關心的問題,在《高情商溝通術》都能找到答案。②學會提問提問比回答更重要。伏爾泰說:「判斷一個人,不是看他如何回答問題,而是看他能提出什麼問題。」
  • 《學會提問 - 批判性思維指南》:如何有效辨別信息真偽?
    今天,我為大家介紹一本書《學會提問 - 批判性思維指南》。這本書可以指導我們,在面對網際網路上的龐雜信息時,如何不被情緒左右,用冷靜的思考分辨出信息的真偽。《學會提問 - 批判性思維指南》該書的作者是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的傑出經濟學教授尼爾布朗,全書立論嚴謹,深入淺出,貼近實際,指導性強,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在美國被譽為指導批判性思維「最成功的」書籍之一。
  • 職場溝通中如何提問?好的問題把複雜變簡單,那該怎麼問?
    職場溝通的目的,是和別人建立值得信賴關係,然後去解決問題。提出好的問題,好的問題本身遠比問題的答案更有力量。那麼,為什麼有些人特別會提問呢?怎麼才能問出一些重要的問題呢?在每一次面試之後,我都會面試者:「我的問題都結束了,現在你有什麼問題要問我嗎?」從面試者問的問題,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的很多能力。在職場溝通中,每個人都會面對很多問題,也要不斷思考如何有效地提出問題。
  • 學會抓住事物的本質,讓你的認知水平更「高」
    抓住事物的本質是高水平認知的關鍵任何的事物都會呈現一種表象,表象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只看到表象就會對事物形成一個不全面的認知,以點概面,對片面了解和主觀臆想,從而形成沒有多大用處的認知,所以抓住事物的本質就顯得非常重要。如何抓住事物的本質?如何抓住事物的本質就需要思考事物的運行之道。
  • 溝通口才培訓:什麼是有效溝通?遇到難以溝通的人怎麼辦?
    當我們面對一個難以溝通的人,我們在這些方面的努力就很重要。有效溝通的內在因素有效溝通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能說明事情的本質,溝通能夠解決問題,大家聽起來會比較容易理解。溝通有三個層次:首先是情緒層次,其次是表達層次,最後是商務層次。先說情緒層次:你要知道,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不夠的,你需要知道自己有沒有言辭、語言或者情緒的偏差。
  • 水均益一個提問,把硬漢普京大帝都逗笑了,他的秘訣在這裡
    所以水均益的這個問題,一下就勾起了普京的興趣,讓他侃侃而談。最終,記者會非常成功,我們也得以見到普京臉上難得的笑容。一個優秀的提問,成就了一次記者會,也成就了水均益。其實不只是記者,學會提問,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同樣重要。
  • 她被譽為「中國的華萊士」,原來是把「提問」這件小事重複了30年
    有效提問,增強孩子的學習力提問是一種人生態度。小時候我們最常讀的一本書叫《十萬個為什麼》。然而你會發現,成人比孩子的問題少,職場精英比菜鳥的發問多,那麼我們是從何時失卻了提問的能力呢?「哪來那麼多問題啊?別胡思亂想。」父母這樣對我們說。
  • 如何溝通和表達?讓別人更好的懂你,提高表達溝通力,提升自我!
    進入工作階段後,這方面的技巧和經驗也是全靠個人自行體悟,但這個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很多人升職加薪,除了能力之外,還有這一項溝通的能力。你是否曾遇到過關於溝通的問題:1.和女朋友吵架,明明心裡想和好如初,卻又什麼都說不出來。
  • 「一本女人了解男人的說明書。」丨《用男人的思維和男人談戀愛》
    ——肖恩·T·史密斯,《用男人的思維和男人談戀愛》作者丨謝丹儒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1、男人是個什麼玩意兒?曾經有句話很流行,得到廣泛引用。而這本書也將幫助女性進一步理解男女兩種性別之間的不同,學會處理男女關係的辦法。2、一本有關好男人的說明書和大多數人一樣,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也離不開說明書。但是,我總是先自己解決問題,而把說明書作為最後解決問題的手段。
  • 從《乘風破浪的姐姐》中,談團隊合作中「溝通」的重要性
    這本書是一本典型的工具書,分為8個章節,體例非常的清晰,內容簡明,每一個小的篇章都結合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例子,讓我們讀來更感到貼近生活,而不是那種長篇大論的理論結集,讓人望而生畏。總的來說,《99%的人都不懂的說話技巧》,這本書從傾聽、提問、認同、切換話題、誇獎或批評、包容理解、講故事等幾個方面,來向我們闡述了溝通中的一些特別重要的技巧。
  • 了解談判的35個溝通模型,學會溝通變現,讓你的每一句話都值錢
    ……這些狀況的出現正如上述的老闆收不到錢,很大部分原因在於溝通出現了問題。溝通的意義與價值就在於此,也就是實現了溝通變現。溝通變現的本質是通過溝通使參與各方就同一個問題達成共識,並最終實現價值交換。02. 優勢談判的35個溝通模型讓溝通實現變現。
  • 如何寫砸一本小說,這裡也有一份指南
    文丨落花雨相比暢銷書作家而言,更多的是像我們喜歡寫作,但還未出版的作者們。市面上寫作的指導書琳琅滿目,我們習慣性地從正面接收從如何寫,該寫些什麼等等,是否想過以逆向的思維去看待寫作呢?在這裡推薦一本以逆向思維的寫作指南《如何寫砸一本小說》,而本書與其他同類寫作書的不同之處在於,作者告訴我們的不是常識中的寫作規則,而是在研究數百本未出版小說後的觀察結果。本書其實是由美國作家與編輯米特爾馬克和紐曼在各個寫作環節中的,收集和整理的錯題集。
  • 大學生電話流調志願者:絕不是按照流調指南機械提問
    一人提問、一人記錄,兩人交替進行。每當電話接通時,提問者和接聽者都會努力將耳朵靠近電話聽筒。「為什麼不打開電話免提?」面對記者的提問,這位27歲的河北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顯得頗為嚴肅。「我們要保護被訪者的隱私。」他強調,「這是流調的原則。」從1月8日開始,河北醫科大學先後派出3批共計59名大學生志願者,緊急奔赴戰疫一線,參與新冠肺炎疫情流調工作。
  • 力的本質是什麼?只有知道力的本質才能將力統一
    最早亞裡斯多德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他認為物體之所以運動是受到力的作用。後來牛頓提出經典力學,認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物體由於慣性保持運動或靜止狀態,只有受到力原來的運動狀態才發生改變。並且認為力的作用不需要時間,是瞬時發生的。到後來場的概念被提出來後,人們知道引力,電磁力都是場的作用(場相干),力是通過兩個物體之間的場接觸產生,引力是由於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場相互作用,電磁力是兩個物體之間的電磁場相互作用。而且力傳遞需要時間,力傳遞的速度是光速。
  • 如何學會與人溝通,《溝通的藝術》告訴你,真實的溝通技巧
    蕭伯納說:「溝通的唯一一個大問題,誤以為真的在溝通」。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真的是很用心力的與人溝通,卻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種苦惱,很多人都遇到過。作為一本類似於科普的讀物,在針對的受眾是廣大的,既適用於初出茅廬既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閱讀,也適用於職場人事主管閱讀,對於提升溝通技巧,加強親子關係也非常有益,實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習溝通技巧的好書,最妙的是,文字深入淺出,舉例豐富生動,讀起來不會讓人產生疲憊感。
  • 《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人人都需要學習的人際關係經營指南
    讓一個更願意攻克產品研發技術難題的人天天和客戶聊天、維護關係;讓一個熱愛聊天、熱愛和他人溝通的人,天天呆在實驗室裡做研究。如果領導不夠了解下屬的性格,那麼這種情況極有可能發生,這往往導致事倍功半、甚至南轅北轍。作為領導者或管理者的重要一點就是:讓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學會用人借力。要想達到這個目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