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活著很累?因為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僅憑微不足道的知識在這個世界是很難生存下去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學習去了解變化莫測的世界、認清自己。」——韓根太·《學會提問》
作者丨謝丹儒
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
1、了解自己喜歡的部分
有這麼一首歌,叫《越長大越孤單》。
我曾經非常喜歡這首歌,然後我就很好奇,我為什麼會喜歡它,喜歡它什麼?
與之一起的,我還喜歡很多東西,音樂、美術、文學、酒等等。
我將它們放在一起對比,探討我喜歡它們的實質是什麼。
結果是可喜的。通過探討這些我所喜歡的事物,我對自己的了解又深了一分。而且,等再次和它們在一起時,我也能夠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己找的是什麼了。
比如《越長大越孤單》這首歌,我喜歡它是因為這首歌確實旋律動人,歌詞也很打動我,更重要的是能夠引發我的共鳴。
就是這樣一首歌,像在表達一種心情,又像是在說明某種現狀。同時,如果分享這麼一首歌,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它就代表我的一部分,我的審美,也就是我對音樂的品位,還有諸如這可能是我的現狀,也是我此時此刻的心情,更重要的是我將它分享出去,是希望有人能夠看到並回應。
就像有句話說的,表面上,我們不需要誰的感同身受,但同時我們又窮極一生渴望被理解、被人懂。
當然,如果直接將這些話說出來,可能會令人有些難堪。尤其是容易害羞的人,怎麼能夠輕易地吐露自己的心聲呢?那是私密的呀。但是不說,或是什麼也不做,心裡又確實是這麼想的,那還是會忍不住做些什麼的。不是嗎?
就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言行舉止而言,不都是在幫助我們表達嗎?
我們喜歡的部分,不正是因為承載著我們的部分嗎?
我們與眾不同,不正是因為這些所表現出來的喜歡、不喜歡,又或是我們正在做什麼,將來要做什麼等等。
我想每個人都是有表達的衝動的,這個是個人難以控制的部分。就像愛意,嘴巴緊閉,愛也會從眼睛裡冒出來。
可惜的是,大多數人還是羞於表達,尤其是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所受文化的緣故,我們講究含蓄,內涵。
於是,大家也都將嘴巴捂得嚴嚴,什麼「沉默是金」,又或是什麼「說的越多錯的越多」,又或者將那些喜歡說話的人,認為其「囉嗦」、「聒噪」、「膚淺」。
殊不知,即使這樣,遮遮掩掩,偷偷摸摸,我們的膚淺與否還是無可避免地通過其他的方式洩露了出來。甚至,也因為這些「錯誤的方式」不僅令我們「越長大越孤單」,更為我們的交流、溝通、社交等增添了許多的阻礙。
我想,我們都有表達的需要,交朋友的需要,以及更多的是交流和溝通的需要。而錯誤的方式,無疑會給我們增添煩惱,製造矛盾,鬧心,或煩心,可偏偏逃避、遮遮掩掩也沒有用。那麼,何不換種方式去了解它們,然後找到正確的方式將它們打開?這樣就能起到正面的效果了。
比如,先了解自己喜歡的部分,通過這些喜歡的部分,我們知道了自己大致是什麼樣的人,有怎樣的優點,又有什麼缺點,喜歡的是什麼,不喜歡的是什麼,為什麼等。通過提問和作答,我們便能夠對自己有個正確認知,這是無比重要的。
因為你只有了解了,才能更好的欣賞,以及確定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更明確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是什麼啊。
那麼,該如何打開這些呢?
這勢必就需要涉及接下來要提到的內容了,即——學會提問。
2、你真的會提問嗎?
說到提問,可能很多人會說,誰還不會提問呢?「5W2H分析法」嘛。
確實,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套「七問分析法」簡單、方便,易於理解、使用,且富有啟發性。尤其是對決策和執行性的活動措施幫助巨大,也有助於彌補考慮問題的疏漏。
但是,若是以為懂得問幾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之類的問題便覺得自己懂提問了,這未免太過於天真了些。
畢竟,你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意圖」是什麼,那你提出這些問題有什麼意義或價值呢?
簡言之,沒有意圖的提問即沒有目的的提問,不可稱之為提問,那只不過是沒有意義的自言自語罷了。這就像在寒冬臘月時走出家門會不禁感慨「哎呀,真冷」一樣。
自言自語隨便怎麼說都沒關係,但是提問,有意圖的提問必須是在確切時機提出的內容恰當的言論。
說到「意圖」,就不得不提到關於「提問」的三種類型了。
用《學會提問》所總結的話說,提問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為了了解未知的事物;第二種是雖然自己知道答案,但是為了引導對方思考;第三種是為了共同尋找彼此均不知曉的事物的答案。
這三類提問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有「意圖」。提問中一定要包含發問者的意圖。
所以說,關於提問並非是沒有要求的,也並非僅僅知道「5W2H」就夠了。
所以,經此一說,你還覺得自己真的會提問嗎?
你是否清楚每一次提問的意圖呢?
你又是否知道如何判斷確切時機指的是什麼?
以及,你是否清楚該如何在明確自己的意圖之後的確切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呢?
……
不過,僅僅就知道這些,顯然也是不夠。這些不過是關於提問的一些基本的東西罷了。
更重要的是,如何運用提問的技巧,為自我賦能、拉近關係、增強協作,以及領導他人等發揮作用呢?
學以致用,問到點子上,做到關鍵處,才算是真正將「提問」的核心給抓住了、掌握了。否則,光有「武功秘籍」,卻無「用武之地」,那這樣的「秘籍」豈不是「白瞎」了。
所以,學會了提問之後,還需要懂得如何藉助提問,探索事物本質,發現解決之道。
其中,尤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將「提問」轉化為「溝通力」。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或者說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以及該怎樣上手?
3、一本抓住問題本質的溝通力指南
誠如《學會提問》一書所指出的那般:人與人之間有一扇厚厚的鐵門,正常情況下,這扇鐵門是關閉的。人們大多想打開這扇鐵門,與他人交流,只是自己不會先開門。
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留意過,小朋友之間的友誼是最容易建立起來的。他們互相很容易親近,彼此毫無隔閡。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地位的提升,我們便會築起心牆,抵制他人,無法與他人輕易拉近關係。
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的自我意識太強了。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如果我先搭話,對方覺得我很奇怪怎麼辦?」
就是這樣的一種自我意識,看似在保護我們免受傷害,尤其是自尊心,或覺得尷尬,或覺得突兀。實際上,卻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和複雜。
只需打招呼、和他人搭話,以及提出與他人相關的問題。這樣,大部分人都會樂意與人交談的,告訴對方自己的故事,甚至人生的智慧和秘密。
究其原因,提問是橋梁,提問是連接關係的紐帶。
唯有通過提問,才能知道那個人是誰、重視什麼。而與他人親近的最佳方法就是提與他人相關的問題。
我們的很多關係,不都是這樣一步步親近起來的嗎?
由最初的陌生,到一點點熟悉,再到親密。這其中不正是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得到了解答,從而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繼而相互信任,志同道合,並聚在了一起。而這也正是將「提問」轉化為「溝通力」的過程啊。
所以說,學會提問是至關重要的,這是打開「溝通力」最關鍵的一步。
不過,除此之外,提問也並非是無的放矢。
提問的三個前提條件還是需要明確的。
就比如,何謂「知道」,我們有句古話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能夠區分已知和未知,能夠了解自己不清楚的地方是哪裡,並且明白自己應該明白什麼,這才是「知道」啊。
所以,提問的第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謙虛。只有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清楚地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並且能夠坦率地承認自己的自己不知道,這樣才更有自信,而對於不知道的領域才會真心地提問問題。
你想想看,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知道什麼,或不知道什麼,心裡就沒底了。這樣一來,自信從何處來呢?就算有,那也是盲目的自信不是嗎?而這樣的自信是不利於真正發現問題和成長的。
關於提問的第二個前提條件就是尊重他人。提問的用意和提問的內容同樣重要。只有以純粹的意圖提問,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如果本意並不想提問,但是又不得不問,那麼什麼也問不出。
我們要尊重他人,嘲笑他人的人絕對不會提問,即使提問也會立刻被對方識破。只有懷有尊重他人之心,將尊重之意如實地傳達給對方,對方才會真心回答問題。
最後一點就是自我訓練。只有經過自我訓練的人才能學會精準提問,自高自大、信口開河的人是很難提出問題的。
關於這一點,《學會提問》一書作者為應對不同的場景、人群、對話,他總結並提煉出四大提問模塊:自我賦能的提問、拉近關係的提問、優化工作能力的提問、增強領導力的提問。一共42個提問技巧,覆蓋生活中與他人的日常交流、職場中個人與團隊的溝通協作,幫助我們精準提問。
至此,《學會提問》一書,可謂是一本有效解決問題的必備指南,更是一本抓住問題本質的溝通力指南。
所以,如果你還不知道如何與他人溝通,或不知道該如何提問,尤其是不知道如何在確切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就讀一讀《學會提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