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對於我們國人來說意義之重大,不亞於葡萄酒之於歐洲國家。
若要說到醬香型白酒,茅臺這個名字想必大家早已如雷貫耳,作為享譽世界的名酒,茅臺在我國的外交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堪稱"外交禮節無酒不茅臺"!
在茅臺家族中,"賴茅"是知名度極高的一位。
2011年,一瓶1935年的"賴茅酒"以1070萬元的價格成交,堪稱天價,也以此刷新了國內白酒成交額紀錄。甚至有人說"沒有賴茅就沒有茅臺"。
那麼賴茅究竟是不是茅臺?它和茅臺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從歷史上來看,賴茅確實是如今茅臺的前身,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1951年,貴州省政府收購合併了茅臺鎮的成義燒坊、榮和燒坊、恆興酒廠,成立了"國營茅臺酒廠",從此茅臺酒廠不斷發展壯大,才有了今天的"白酒老大"。
其中,成義燒坊被稱為"華茅",榮和燒坊被稱為"王茅",而恆興酒廠就是"賴茅"。
到了1988年,茅臺酒廠申請註冊了"賴茅"的商標,雖然成功獲得了批准,但後來卻因連續三年未使用"賴茅"商標,在2005年又被撤銷,這下想要重新註冊,就沒那麼容易了。
由於"賴茅"商標歸屬不清晰,沒有了商標專用權的保護,給了無數廠家和企業"乘虛而入"的機會,是騾子是馬都跳出來自稱"賴茅",大大小小的酒企紛紛開始生產"賴茅酒",都想以此分得一杯美羹,一夜之間幾千種"賴茅"撲面而來。
可惜這些所謂正宗的"賴茅"都只顧著眼前的利益,並沒有真正想把"賴茅"品牌發揚光大,不計後果的製造低質低價酒,最終造成了消費者對"賴茅"便宜貨、仿冒酒的不良印象,嚴重損毀了"賴茅"品牌。
經過長達9年的商標空窗期,2014年1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終於判定"賴茅"商標屬於茅臺集團,至此,假"賴茅"橫行的亂象才慢慢減少了下來。
現在,茅臺集團已將"賴茅"列入"133"戰略,重塑經典品牌,打造精品化、高質量的國民醬香白酒,與"茅臺迎賓酒"、"茅臺王子酒"一起主打全國市場,傳承茅臺文化。
由於之前假"賴茅"的空前規模,目前市場上仍然存在質量、規格並未統一的"賴茅酒",所以消費者在購買時一定要擦亮眼睛,尤其是2014年之前的"賴茅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