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
雖然湯分紅白,面用銀絲,然而各麵館仍有其招牌面,如觀正興的蹄髈面著名於時,其蹄髈澆頭燜得肉酥味香,入口即化,且以燜肉的湯作湯底,湯醇香滑,傍晚時分的燜蹄面最佳,金孟遠《吳門新竹枝詞》云:「時興細點夠肥腸,本色陽春煮白湯,今日屠門得大嚼,銀絲細面拌蹄髈。」詠的就是觀正興的燜蹄面。
(小編註:燜蹄的做法看這裡:《會做這個好吃麵 -【燜蹄與燜肉】》 )
炒肉麵出於黃天源。黃天源是著名的老糕團店,專賣糕團,兼營面點,或謂當年有一熟客每日來店吃麵,照例一碗陽春麵,一粒炒肉糰子,炒肉糰子蘇州夏令名點,以熟的白米粉裹炒肉餡,炒肉餡以鮮肉為主,輔以蝦仁、扁尖、術耳、黃花剁碎炒成,中加滷汁,現制現售。客人以炒肉團餡作澆頭,其後黃天源以炒肉為澆頭的炒肉麵流傳至今。
(圖/蘇州旅遊網)
至於鹹菜肉絲麵,則出於漁郎橋的萬泰飯店。萬泰飯店創於光緒初年,善調治家常菜飯,其面點著名,尤其開陽鹹菜肉絲麵為其所創。金孟遠《吳門新竹稜詞》云:「時興菜館銣家常,六十年來齒芳芬,一盞開陽鹹菜面,特殊風味說漁郎。」
(小編註:蘇州(含崑山)有幾處名字裡漁郎橋的,萬泰飯店已經木有了。圖片來自網絡)
老丹楓是家徽州麵館,以售徽式面點著稱。《吳中食譜》云:「面之有貴族色彩者,為老丹楓之徽州面,魚、蝦、雞、鱔無一不有,其價數倍尋常之面,而面更細膩,湯更鮮潔,求之他處不得也。」老丹楓更有小羊面與鳳爪面,他處所無,老丹楓早已歇業,中西市皋橋旁的六宜館仍在,也有百餘年的歷史了,以爆青魚尾為澆頭,稱甩水面。
(圖/Picuki)
松鶴樓是蘇州飯店的老字號,創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御筆親題的金字招牌仍在,過去亦以面點著名,在光緒《蘇州麵館業捐輸碑》名列第二,僅次於觀正興,其滷鴨面最有特色。
(圖片來自網絡)
《吳中食譜》云:「每至夏令,松鶴樓有滷鴨面,其時江村乳鴨未豐,而鵝正到好處,尋常菜館多以鵝代鴨,松鶴樓曾宣言,苟若證其一腿之肉為鵝非鴨者,客責如何?應之所以如何。然其面不如觀正興、老丹楓,故善食者往市其滷鴨,加他家之面也。」故至今松鶴樓的滷鴨面仍是過橋,舊時蘇州人行雷齋素,吃齋人逢戒齋或開葷,則往松鶴樓吃碗滷鴨面。
(小編註: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雷部的最高天神,原是紂王的太師聞仲,聖誕為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蘇錫一帶有吃雷素齋的習俗,目的是為了消災避疫。從農曆六月初一開始吃素,吃到農曆六月二十四,在雷神前磕頭燒香後開葷。圖片來自網絡)
(圖/蘇州旅遊局)
雖然各麵館以不同的澆頭著名,仍以燜肉麵最普遍。燜肉麵是大眾食品,是蘇州麵館的基礎,但仍有高下之別。創於光緒十年(1884),位於閶門外帖墩橋旁的近水臺以燜肉麵著名,蘇州人常言近水臺的燜肉麵「上風吃,下風香」。不過,朱鴻興的燜肉麵卻後來居上。
(圖片來自網絡)
朱鴻興創於民國十七年,原在護龍街(現人民路)魚行橋旁與怡園相對。其燜肉麵最初由店主朱春鶴親自至菜市選購材料,特選三精三肥的肋條肉製成燜肉澆頭,烹調細緻,將肉燜至酥軟脫骨,焐入面中即化,但化而不失其形。最後澆頭與麵湯和面融為一體,成中帶甜,甜中蘊鮮具體表現蘇州面特色,也是姑蘇菜餚的特質所在。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節選自逯耀東著《寒夜客來》。【本文小注部分,請勿抄襲或轉載】
關於蘇州面的前期內容,看這裡:《講究飲食的蘇州人,在家早飯吃什麼粥,在外早點吃什麼面?-【銀絲細面拌蹄髈】①》、《蘇州的面澆頭多到數不完,看看自己吃過哪幾種?-【銀絲細面拌蹄髈】②》、《為什麼蘇州人一定要排大隊吃碗頭湯麵?-【銀絲細面拌蹄髈】③》
更多鹹菜面的做法,點擊圖片:
更多麵食內容,點擊圖片:
想要在家做蘇式面?點擊底部【閱讀原文】。想要及時收到我們的Po文?請點擊底部的【贊】和【在看】吧。
如何與我們聯絡
直接私信本號
私信我們的服務號【唯美味商城】
發郵件給我們:business@vmei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