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容易老、容易胖、容易失眠、容易脫髮、容易生病……
這句話看似戲謔,卻也是血淋淋的事實:如今,病魔已經開始頻繁地降臨在拼命工作的年輕職場人身上,職場人健康狀況堪憂。
根據《2019年職場人健康力報告》,23.3%的人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還可以",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非常好"的人只有5.5%,而絕大多數職場人都感覺自己的身體狀況欠佳。可怕的是,癌症、惡性腫瘤等常見於中老年人身上的重大疾病,也越來越多的在年輕人身上見到。
在脈脈職言和實名動態中,我們經常會見到一些職場人表示,自己或身邊的同事、朋友患癌,成為"癌友"中的一員。前不久,就有脈脈用戶發帖稱:最近兩個月,得知兩個朋友得了癌症,大家平時千萬要以身體為重……
而2019年初,一則"妹子,93年的,前端狗,今天確診,想寫個抗癌日記,大家推薦個記錄平臺"的帖子更是在脈脈職言區引起關注。樓主妹子表示,當天查出患了結腸腺癌,無明顯誘因,馬上住院準備手術。
生死之事突然降臨到三十未滿的90後身上,讓眾多職場人不免唏噓,紛紛給樓主加油鼓勁,希望她早日康復。一些脈脈用戶還用自己身邊親人的例子為樓主打氣,希望她"別輸給自己"。
在眾多職場人的密切關注之下,這篇帖子也成為脈脈平臺2019年的年度火爆話題,而在脈脈近日發布的《出圈:2019脈脈職場年度盤點》報告中,"我得癌症了"也被評選為"年度職場敢言"。
實際上,年輕人患癌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根據《2019年職場人健康力報告》,肺結核、肺癌、高血壓等成為職場人的高發病種,患者數量增加明顯,且呈現年輕化趨勢,患者的平均年齡逐年下降,從2015年到2019年上半年,兩類疾病患者的平均年齡分別下降0.73歲和0.92歲。
此外,也有相關數據顯示,從1969年日本一位29歲的報紙發行員猝死開始,全球每分鐘就有3位25歲的年輕人猝死,且通常都是發病1小時內死亡,搶救成功率不到1%。在中國,每年猝死的人數多達55萬,而其中,三分之二都是沒有相關病史的健康年輕人。
意外總是讓人扼腕,但對於意外的討論從來都沒有停止。在職場中發生的諸多年輕人猝死、年輕人患癌的悲劇背後,是職場人健康狀況的隱憂,大家也紛紛反思:為什麼年輕人患癌率越來越高?職場人患病與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的關係有多大?為工作拼命值得嗎……
而對於這些問題,大家心裡也早有定論。在脈脈平臺上的"熱點事件 脈友怎麼看"主題中,就有一個問題話題:為工作拼命值得嗎?其中,大多數人都認為:人生還有很多追求,為工作拼命不值得。
但在實際中,能真正做到"不為工作拼命"的人少之又少。就像很多人都知道,肥胖與癌症密切相關,久坐不動會導致體內免疫因子變得遲鈍和無能、容易患癌,但卻沒多少人會堅持運動。
根據阿里釘釘和阿里體育共同發布的首份《職場運動白皮書》,84%的職場人沒有堅持運動的習慣,其中,六成職場人每周僅運動一次或完全不動(40%職場用戶完全不運動,21%用戶每周僅運動一次)。
在職場人的主流運動方式"走路"上,職場人的運動量也普遍較少。具體來看,每日步數在1000步以下的佔6%,1001—3000步的佔17%,3001—5000步的佔20%,5001—10000步的佔35%,10000以上的僅佔21%。而作為職場的中堅力量,90後的運動量更是少得可憐,每日步數在5000步以上的僅有51%。
對此,很多人可能會說:工作太忙了,根本沒時間運動;生活所迫,沒辦法啊。但是,等到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時,他們或許就不會這樣說了。可見,很多人都是一邊把"怕死"掛在嘴邊,一邊卻又選擇"慢性自殺"。
但就像叔本華在《人生智慧》一書中寫到的:人類所能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拿健康來換取其他身外之物。消耗健康的代價必定要還,拼命透支的身體也一定會在不經意間埋下不定時"炸彈"。
這個時代雖然殘酷,但也請大家在充滿危機感的同時,也學會給自己安全感;你可以努力、可以奮鬥,但請量力而行,不要等躺在病床上的時候,只能期盼醫生嘴裡說出來的是:你的腫瘤是良性的。
生命脆弱,來日並不方長……
(文章內容素材均來自於脈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