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猝死到底多可怕?跑步的你,需要注意這些
我就要 愉快的跑步
在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舉行的櫻花馬拉松比賽中,一名27歲的中國籍選手突然暈倒,經救治無效後死亡。
韓國慶州舉行的櫻花馬拉松比賽▲
這位參加半程馬拉松比賽的選手,在起跑10分鐘後暈倒,失去意識和呼吸。儘管工作人員對其採取心肺復甦術並送院治療,但該選手仍在當天上午11點左右不治身亡。
韓媒報導截圖▲
目前,韓國警方正在調查該選手的具體死亡原因。
悲痛之餘,博捷君不得不提醒廣大跑友,跑馬拉松做好準備和了解自己的身體實在是太重要了!博捷君今天就來跟廣大跑友們聊聊關於跑步中的安全問題。
01
猝死到底多可怕
從症狀體徵出現後6-24小時內的死亡稱為猝死。但是在運動中常常見到的是在數分鐘、數秒鐘乃至來不及出現症狀就迅速死亡,稱為即刻死亡。
跑步猝死多發生於半馬,普遍是男性,平時沒怎麼系統訓練過;年輕,血氣方剛;對馬拉松沒有畏懼。
從這裡就能看出,猝死發生十分突然,有的短短幾秒、幾分鐘就發生,常常患者得不到及時的救治,死亡率極高。
所以急救跑者一定要在黃金4分鐘做心肺復甦、AED除顫的話,基本上都是救不過來了。
運動性猝死發生雖然很突然,但並非沒有任何預警,跑者要學會傾聽來自身體發出的信號。
雖說猝死具有突發性,很難預料,但多數心源性猝死事件中的當事人,往往在事發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有預警症狀存在的,遺憾的是這些信息被誤解或忽略了。
這些徵兆包括:
胸部或其他相關部位(如喉嚨、頸部、背部、左肩及左上肢、上腹部等)疼痛或不適感;胸悶、氣緊、氣短、頭暈、乏力、心悸;發生暈厥、低血壓,或者出現面色蒼白、口唇和四肢手指(足趾)發紺,出大汗等。
在跑步時,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不要大意強撐,而應及時停止繼續跑步,及時尋求救治。
人們常說多跑步,身體好,但是,為什麼在眾多馬拉松賽事中會發生猝死呢?那是因為你並不了解跑步到底為什麼好,到底怎麼跑步才安全有效?
馬拉松作為有氧運動的一種,有氧運動的特點是運動時血氧供需能保持平衡,好比燃料充足的汽車,性能很穩定。
02
有氧運動有 3 大好處
1. 改善血脂
堅持有氧運動可以降低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而這兩者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首要危險因素。
2. 提高血管功能
血管彈性會隨著年齡增長變差,容易發生血管硬化等問題。有氧運動對於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均有幫助。
3. 改善心肌供血和心肌功能
長期有氧運動會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身體對氧的利用率和血液循環效率。
具體表現就是,堅持有氧運動一段時間再做同樣的運動,心跳慢了,也不喘了,感覺更輕鬆。
03
什麼強度最適合自己?
另外,有氧運動是有強度等級的,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強度等級?
其實,每個人年齡不同,身體狀況也有差異,所以並不存在通用的衡量標準。
舉個例子:在同一個速度下跑步,就有的人覺得輕鬆,卻有人氣喘籲籲。
不過,我們還是有辦法計算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這裡博捷君給大家介紹兩種比較簡單的方法:
方法 1:對於平常運動量少的人
如果運動時你可以正常說話,但不能唱歌,說明此時的運動強度為中等;如果運動時你說話要大口換氣,說明此時的運動強度較大。
方法 2:對於經常鍛鍊有運動經驗的人
這個方法是用心率估算運動強度,心率就是每分鐘心跳的次數,具體需要 3 步(最大心率算法之一):
先算一下最大心率:最大心率 =(207-0.7 × 年齡);
測量一下自己安靜時的心率;
通過下面的公式計算運動強度:
中等強度運動時的心率 =(45%~55%)×(最大心率-安靜心率)+ 安靜心率
較大強度運動時的心率 =(65%~75%)×(最大心率-安靜心率)+ 安靜心率
比如小李 20 歲,最大心率即 207 - 0.7 × 20 = 193(先算乘除,後算加減)。
假設她的安靜心率是 70,那麼中等強度運動時的心率即 (45%~55%) × (193 - 70) + 70 ≈ 125~138。
較大強度運動心率為 (65%~75%) × (193 - 70) + 70 ≈ 150 ~162。
運動時留意一下心率,就能知道運動強度了。如果有心率表或者運動手環可直接測心率。(註:此測算方法參考自丁香醫生)
04
適度運動才最好
我們總強調「適度運動」,是因為運動強度太大容易導致損傷,甚至讓心臟不堪重負,所以把握好「度」很重要。
那麼,怎樣運動才適度?
權威機構美國運動醫學會推薦,對於普通成年人,適宜的運動量是:
一次進行 30 到 6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
可分多次累計完成,但每次運動時間不能低於 10 分鐘。
推薦每周運動 3~5 次。
這裡要提醒大家一下,雖然有氧運動好處很多,但如果你本身就有心血管方面的問題,那就先去看醫生,根據醫生的建議再選擇合適的運動吧。
05
採取積極措施
預防猝死發生
馬拉松跑步固然是一個挑戰,但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進行馬拉松長跑時一定要提前做好防範工作:
訓練——沒有科學訓練談什麼馬拉松
備賽訓練最好在比賽日之前21周開始,連續不斷地進行21周,每周訓練四次,強度和時間在每周都要有所調整。
每周有一次放鬆跑,持續時間大約在50分鐘左右;一次中速跑,時間控制在40-60分鐘的範圍內;一次慢跑,時間隨比賽的臨近繼續根據身體狀況調整。
體檢——了解自己的心臟
參加長距離跑步,以及馬拉松等比賽,需要對自身身體情況有比較清晰的了解,首次跑馬拉松最好賽前做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特別是心臟檢查。
在訓練備戰期間要做到的循序漸進,不要賽前「一時抱佛腳」,突然高強度的跑步容易導致意外發生。
熱身——充分熱身可避免意外損傷
馬拉松運動是一項長距離有氧運動,比賽前必須刺激運動中樞神經的興奮灶,使身體各系統、器官(肌肉、血液系統、呼吸系統、運動系統)之間建立一定的協調性,而這一切必須通過循序漸進的準備活動才能達到。
量力而行,正確應對極限點
長跑中出現運動極限點,簡稱極點。通俗地說,就是跑步進行中,人體感到最「難受」的階段,心跳和呼吸加快並感到肌肉無力,意識中會出現放棄的念頭。
此時跑者不應逞強硬撐,應該適當放慢速度,減小身體的負擔,等到身體適應後,再選擇是否恢復速度。
跑後做好緩衝運動
劇烈運動剛一結束就停下來休息,肢體中大量的靜脈血就會淤積於靜脈中,心臟就會缺血,容易造成意外發生。
長跑結束後一定不能立即停下來,要做一些緩衝的運動。例如先走一走,然後做一些肢體的拉伸運動,這些「緩衝」會減少猝死的發生。
博捷君給大家講了這麼多就是希望跑友們在跑步中能量力而行,及時感知身體的不適,就別跑了。
運動嘛,講究循序漸進,不求一步到位。在賽道中,如果出現了心悸、胸痛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尋求醫療救治,千萬別把身體當兒戲。
如果大家有什麼疑惑可以給我留言!!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分享
免責聲明:所載內容來源網際網路、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跑友參考。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跑步資訊之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支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