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政府「能源偏食」 何不歸零思考

2021-02-25 U臺說

趕在農曆年前,經濟部先後拍板兩項攸關臺灣未來的能源新政策,一是上調今年度離岸風電躉購費率,每度電是5.516元;第二是因應去年底「以核養綠」等能源公投過關,經濟部歷經兩個多月的歸零思考,仍決定讓現有核電廠不延役、不重啟,讓臺灣自然廢核。

 

這兩項決策,看似獨立事件,其實互為表裡,也一併佐證了經濟部未說出口的弦外之音,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推動2025年非核家園。但是,當一道深具理想性的政策,開始質變為一道只有時程、可不計代價的政策鐵律,由此發生的各種荒謬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兩起事件的荒謬之處,首先是,政府一再陳述新版離岸風電費率,之所以比原預告的費率高,原因包括了臺灣海床、海象特殊,自然墊高風電商的建造成本,再者是風電商承諾會協助臺灣發展本土風電產業鏈。前者說法尚且合理,但是要全民買單包含支援國產化的電費,就讓人匪夷所思了。

 

政府推動自產化是好事,但是這筆錢,應當從政府的科技預算或是產業發展經費來支付,它不是稅費捐,不應算在電費裡。若他日自產化成功,全民固然可喜,但若未成,這些年多支付的電費,政府會退費嗎?

 

第二個荒謬是,去年「以核養綠」公投在九合一大選中,獲得了近590萬張同意票,在公投過後,政府雖然在形式上,符合公投法規定,廢除了以核養綠公投主文上提到的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即「核能發電設備應於2025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條文,但是在精神上,政府還是刻意忽視了公投理由書上提到的,應保留大眾選擇能源的權力。

 

政府鑽法律漏洞,雖然可怪罪臺灣的公投法訂得不夠周延,但是即便英國國會面對脫歐公投,這般對國會沒有法律拘束力的諮詢性公投,也不敢忽略。臺灣政府竟然堂而皇之地鑽法律漏洞,也算奇觀了。

 

第三個荒謬,也可從經濟部排除核能做為未來能源選項的說法看出。經濟部強調,已因應公投結果歸零思考,但是評估後認為,不論是核能延役或重啟,都將面臨重重困難。這些困難包括了,延役申請過期、核四重啟總期程預估要六到七年、核廢料無處去、地方民意不支持等等。如是說法,更讓人驚覺,保留核電做為發電選項,其實是有路徑可走,只是政府認為過程太困難。

 

當2025年非核家園,從執政者選前的信念、政見,變成了選後的政策,乃至於面對民間不同意見質疑,政府為求辯護,讓它成為了一道不容挑戰的政策鐵律時,臺灣未來可用的能源選項,就只剩下官方所言的,核電不可取,燃煤處處受限,唯有綠能、天然氣方能成為未來供電主力。

 

政策缺乏彈性、想像,民眾擔心的電價上漲,工商業界憂慮的供電不穩定,政府如何保證不發生?而臺灣的能源政策,在政府的「能源偏食」下,只能建立在狹隘的幾個能源選項與配比上,又豈是臺灣之福?

 

政府此刻真正需要做的歸零思考,不是死守2025年一定要達成非核家園的時程表,況且這項時程,已隨著「以核養綠」公投通過,因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廢除而自然解套。政府應當要做的事情是,中性地看待核能,藉由合理的能源配比,兼顧電價與供電穩定、安全。

相關焦點

  • 觀察│企業數位轉型 政府須有策略思維
    觀察臺灣產業對數位轉型所以不是那麼熱中,除了對於數位科技的掌握不熟悉之外,對於如何轉型?轉到何處?都沒有清楚的輪廓,加上各種資訊科技專業術語排山倒海而來,而且許多資訊科技投入費用不低,更讓企業主猶豫與無所適從。尤其臺灣產業結構上多數為中小企業,這些公司大部分欠缺數位及轉型的相關知識與素養,難以踏出第一步,也不知道如何善用數位科技等新技術以改善公司業務。
  • 中原大學藝術中心:觀察即思考——張路峰老師的手機攝影藝術展│影像•看世界
    在中國近年急遽建設的城市變動中,有新穎的摩天大廈被蓋起,也有舊式的鬥拱屋簷被拆除,種種在都市「更新」的不協調感,都被張路峰看在眼裡。他關注到的包括中國現代建築的聯想、言不及意的指示招牌、異國的街頭意象、日常物件的擬人化、新舊交替的衝突等等,張路峰希望藉由觀賞他的影像文字,讓觀眾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的景色,也表達他對更美好的城市風景的追求與期盼。
  • 評論│寧可「商人無祖國」,切勿「祖國無商人」
    諸如,最嚴重且存在已久的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五缺」,加上政府、環評的無效率,乃至社會對投資者的不信任,在在皆讓國內外投資人望而卻步。最明顯的例子是,郭臺銘捐款兩百億元給臺大醫院興建癌症醫療中心,結果拖了十年才完工。當時他即慨嘆,很想建設臺灣,但行政效率太差,沒必要的話,不再回臺投資。
  • 觀察│思考創新經營之道 逆轉倒店潮
    臺北東區商圈店面近期頻傳「關店潮」,老店熄燈、商圈沒落,大量的空屋店面引發各界討論。
  • 評論│健康與供電:政府逼迫人民作何選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中市政府最近連續查出臺中火力電廠四部機組排廢超標,而臺電提出的改善計畫卻草草了事,市府擬處以重罰或勒令停機。對此,臺電公司立刻使出慣技,聲稱停機「對供電穩定影響很大」;言下之意,臺灣供電一旦發生缺口,市府難辭其咎。
  • 觀察│拆解勞保核彈 別光說不練
    勞保危機已經成了超級核子彈,使得上千萬勞工憂心未來可能領不到老年給付;而目前具備一次給付資格的勞工有240萬人,一旦恐慌蔓延而急著領取,恐怕政府搬幾千億都不夠應付。尤其蔡英文第二任就職演說,對勞動政策及勞保年改隻字未提,更讓許多勞工質疑「勞工還是蔡英文心裡最軟的一塊」嗎?
  • 觀察│政府薪資統計不應誤導民眾
    主計總處公布的數據更受質疑的地方,就是民眾看到平均數根本無感,因為平均數會受極端數值影響,少數薪資特高的勞工就足以把平均數拉高;平均數不但不代表「一半」,反而是反映「少數」勞工的薪資水準。例如,就有媒體引用主計總處今年初發布的舊資料,指出2018年所得收入者的收入(含薪資、營業淨收入、農業淨收入、利息與租金收入等)平均為65.58萬元,較前年增加935元,寫成「歷年新高」;又指出未滿30歲者平均年所得47.28萬元,30至34歲平均年所得63.86萬元,總計未滿35歲者平均年所得54.37萬元,「均為歷年新高」;35至39歲平均年所得70.01萬元,則為「近11年新高」,進而下出了「
  • 觀察│政府快修補和企業界關係
    臺灣工業總會上周發表「2017年工總白皮書」,直指臺灣產業環境面臨「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六失」(政府失能、社會失序、國會失職
  • 短評│林楚茵「削鈔適夾」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綠委林楚茵質詢央行總裁,稱民眾反映新臺幣紙鈔太大張,「錢包裝不下」,應效法東南亞國家改小版,節省資源又便民。她將千元鈔勉強塞入一隻飽滿皮夾,唱作俱佳讓楊金龍燦笑不已,讚說「委員觀察細膩」,好建議列入改版考量。 市井小民憂煩的是荷包空虛,錢總不夠應付柴米油鹽和租金。而綠營新貴眼光獨到,竟然嫌鈔票「長太大」。
  • 評論│「安心旅遊」洩漏的財政不安心
    我們回顧一下,二○一八年交通部陸續推出「南灣旅遊補助」、「樂齡族旅遊補助」、「前進宜花東.高屏暖冬遊」;二○一九年加碼推出「擴大島內旅遊暖冬遊」、「春遊專案補助」和「擴大島內旅遊秋冬旅遊」補助;二○二○年則推出「安心旅遊」補助。這些計畫,有的為紓解偏鄉的困境,有的為選舉籠絡人心。試想,當「補助」變成島內旅遊的發展常態,這猶如長期接受輸血洗腎治療,島內旅遊體質怎麼可能健康?
  • 觀察│政府失靈 官員失職 民眾失望
    面對民眾質疑或立委質詢時,蘇內閣最近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有政府,會做事」,但對照蔡政府官員的政策措施和言行舉止,卻令民眾感覺政府不知做「對」的事
  • 觀察│釐清「自經區」與「自貿區」爭議
    近日有關「自經區」或「自貿區」的議題引發多方論戰,尤其,政府部門對於「自經區」的內容做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指控,造成許多誤解。
  • 觀察│全球十大美食之都 為什麼臺北上不了榜?
    時值政府大力發展美食旅遊之際,這種結果值得關切,並找出問題所在對症下藥,以創造更大的旅遊商機。 自從鼎泰豐小籠包在亞洲闖出名號,並獲米其林星級評鑑之後,民眾對美食的重視程度愈來愈高;不僅大專和高職餐飲科系益發受學生青睞而陸續擴張,餐飲業也經常是在臺灣景氣不佳下,極少數可以維持正成長的產業。
  • 臺灣16年「母語教育」宣告失敗?我們需要「搶救臺語」嗎?──我在新加坡的四個觀察
    以下分享我在新加坡的四個觀察,希望能帶來一些來自海外的不同觀點:觀察一:世上多少人講閩南語?「閩南語」是否等於「臺語」?差異大到應該將臺語獨立出來嗎?這個問題各有各的認知與說法,我們暫時先不討論。但從語言學的角度上,臺語和閩南語基本上是出於同一脈絡,相似度極大。
  • 觀察│稅改應避免傷及勞工
    其實,新增薪資所得成本費用減除,談不上什麼「稅改」,因為十類所得中,大多可以扣除相關必要的成本或費用,薪資所得則無,從而引起名模和教授提起行政救濟,最後遭大法官認定與憲法第7條平等權保障的意旨不符,財政部必須在明年2月9日前「檢討修正」所得稅法相關規定。這些修正內容,有「林若亞條款」之稱,並非財政部主動改革稅制。
  • 觀察│思考高明對策 解決口罩之亂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臺灣雖然沒有完全買不到口罩的恐慌,但「口罩之亂」至今仍未完全解決,甚至在產能大增之後,還有「口罩之謎」,有待政府釋疑。
  • 賴揆:月薪時薪都應調「時薪要受更多照顧」│聯合報臺商版0802曬新聞
    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工商界委員昨天表示,近年都是政府強勢主導調升基本工資,已違背勞基法有關基本工資審議的原則與精神,建議政府乾脆自己決定、宣布調幅,自行承擔施政後果。對於基本工資月薪調幅可能約百分之五,時薪調幅更可能逾百分之七的預估,工商界代表直言,「無法接受」。工商界還強調,這不只調薪而已,包括勞健保、勞退提繳等法定成本也會跟著增加,對很多中小企業或微型企業,恐難承受。
  • 觀察│對抗氣候變遷 減碳要加把勁
    CCPI的四個評選標準中,臺灣在溫室氣體排放與再生能源發展均被評比為「非常糟」,這份成績單對力推2025年完成能源轉型的蔡政府是一大警訊。 臺灣近年在氣候變遷議題上還沒感受到國際上的壓力,主要原因是美國在此議題上不積極,現任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推動美國退出巴黎協定。
  • 觀察│政府應正視景氣下滑的警訊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次景氣分數變化,有兩個地方值得特別提出來說明。 第一個是這次的景氣分數由5月的29分,大幅下滑到6月的22分,這是非常大的降幅;第二,在九個指標中,有六個指標都下滑,包括M1B、工業生產指數、製造業銷售指數、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出口、批發零售餐飲營業額等;其他三個指數則維持平盤,沒有任何一個指標是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