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們在為農民畫著色。徐旭/攝
「這是裝糧食的囤,這是玉米、小麥、高粱、山楂,還有青州市市花仙客來。幾個人圍著囤載歌載舞,慶祝豐收。」山東青州市農民畫畫院一處畫室裡,王化芹向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介紹她正在創作的這幅名為《豐收的喜悅》的作品。
49歲的王化芹是青州市邵莊鎮興旺村村民,她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農民,一個是畫家。這兩個貌似八竿子打不著的身份,卻在王化芹身上合為一體。
這得益於青州對於農民畫產業的大力扶持。青州農民畫源自古青州地區發達的民間實用美術,從彩繪、風箏畫、影壁牆畫、木雕、剪紙、年畫等民間藝術形式中融合而生,以青州農民的視角表現勞動生活、謳歌時代新風,是中國農民畫中的田園詩。
近年來,青州市委、市政府從促進「三農」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標要求,全力打響「文化青州」品牌,打造書畫產業集群,將農民畫作為發展大眾書畫的突破口,與農民增收、旅遊發展緊密結合,提出了大力發展農民畫產業的發展戰略。
以培訓聚人才 農民畫落地生根
「我從小喜歡畫畫,小時候沒有筆和紙,就撿根樹枝在地上畫,拿著燒火棍在牆上畫。」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王化芹以為自己一輩子只會跟土地打交道。
轉折發生在2016年。王化芹聽說市裡舉辦了免費的農民畫培訓班,有專業老師教學,便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構圖、創意、著色……在培訓班裡,王化芹如饑似渴地學習農民畫創作。「我喜歡農民畫是因為畫的是咱農民的生活,色彩鮮豔,構圖飽滿,畫畫就像種地,邊邊角角不留空閒。」
短短幾個月,王化芹進步神速。同年,她獨立創作的農民畫作品《福》獲得「第三屆山東省農民書畫藝術作品展」一等獎,作品將農民畫與剪紙相結合,創意十足。「真厲害」「奇才」……在別人止不住的讚嘆聲中,王化芹才知道原來自己不只會種地,在繪畫上也有天賦。
學畫畫,入門容易進階難。「當時是老師教啥就畫啥,照貓畫虎。後來每個鎮組織十幾個骨幹到陝西、上海、吉林等地學習,回來後畫風慢慢改變。」比王化芹早兩年參加培訓的馬秀花說。
王化芹、馬秀花們農民畫生涯的開啟離不開背後的支持。2014年起,青州市大力發展農民畫產業,建立了中國青州農民畫畫院,在13個鎮、街道、開發區建立農民畫培訓創作中心和農民畫寫生基地。
如今,當地把農民畫人才培訓作為發展農民畫產業的關鍵措施來抓,採取「一月一培訓」「一鎮一培訓」,「以點帶線、由線及面」的階梯式培訓,由專家帶骨幹,再由這些骨幹力量傳授給熱愛農民畫創作的基層愛好者,層層遞進,展開全市大範圍培訓,已培訓農民畫人才1.8萬人次。
為了讓農民畫真正落地生根,青州市還建立了青州市農民畫藝術研究院、農民畫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等機構,深入挖掘提升青州農民畫的民俗藝術價值、宣傳價值和商業價值。
以展覽促創作 農民畫遍地開花
「這種大紅大綠的畫太俗氣了,登不上大雅之堂,為什麼要扶持這種畫呢?」農民畫產業發展初期,曾受到很多文人畫家的質疑。
當王化芹的農民畫獲獎作品《福》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之後,人們的態度開始轉變。一位農村婦女的畫能在國家級美術館展出,這無疑是一種肯定和認可。
農民畫要發展就要主動走出去。「中國青州農民畫微信平臺和網站相繼開通,組織舉辦了多形式多層次的農民畫展覽,促進了農民畫創作水平的提高。」青州農民畫畫院院長宋曉說。
舉辦稅務、禁毒、節水、殘疾人、婦女等主題展覽;
在山東省文聯舉辦的全省農民書畫作品展中,連續三屆蟬聯獲獎總數第一;
先後與中國美協、中國民協、山東省文聯、山東美協等舉辦大展;
2015年、2016年和2018年分別在法國、美國、韓國舉辦青州農民畫展。
一系列畫展,讓更多人認識、了解並喜歡上了青州農民畫。
與此同時,青州市農民畫協會成立,並在各鎮、街道、開發區成立農民畫分會,分系統成立老教師農民畫分會、老幹部農民畫分會、鄉村農民畫分會、城區農民畫分會、婦女農民畫分會、殘疾人農民畫分會。截至目前,全市農民畫協會會員達2080人。
一時間,農忙種田農閒掙錢的農民畫創作在青州蔚然成風,遍地開花。
2016年3月,青州市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農民畫之鄉」稱號。
以旅遊助增收 農民畫碩果纍纍
開花更要結果。2016年,青州市把農民畫列為「脫貧攻堅行動」的重要措施之一,開闢貧困人口致富的新路子。
2017年8月,王化芹成立了益榮農民畫畫院,對外售賣自己的作品,同時也幫其他畫家代賣。作品根據尺寸不同,價格在幾十元至幾千元不等。
在建設美麗鄉村、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農民幸福生活家園的背景下,牆繪成為農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2018年,王化芹成立了自己的農民畫團隊,那一年,她帶領團隊的五六個人畫了兩個月的牆繪,收入了六七萬元。
「一天掙好幾百塊錢,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只要出去一天就能掙到。」王化芹調侃自己畫牆繪被曬得「黑黝黝的」,但是合不攏嘴的她心裡是「美滋滋的」。
2016年春節,中央電視臺播出了馬秀花用農民畫傳達年味兒的新聞短片,讓馬秀花的作品火了起來。
來找馬秀花購畫的人越來越多。馬秀花一個人忙不過來,於是在2016年8月成立了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成員有40多人,90%是婦女。「忙完地裡的活兒,有時間就來畫畫,每年增收幾千元到兩萬元不等。」
馬秀花認為,農民畫創作是婦女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婦女拿出零散的時間畫畫,既培養興趣愛好,又可以補貼家用,比過去沒事打牌強多了。」
「為讓農民畫『變現』,青州將農民畫與旅遊結合,不斷開發農民畫衍生品,批量創作適銷對路的農民畫作品,組織發展農民畫牆繪隊伍,以此提高廣大從業者收入。」宋曉說。
截至目前,青州市農民畫從業者有3萬人,年創作農民畫50萬幅,產業年銷售額3億元,具有中等以上創作水平的農民畫家個人增收2萬元以上。
在宋曉看來,農民畫產業發展對於農民不只是經濟上的增收,「農民畫用基層最為通俗的藝術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和弘揚正能量。」宋曉介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移風易俗」「道德法制」「脫貧攻堅」等多個系列的農民畫作品在全市推廣,牢牢築起了基層百姓的精神文化陣地。
「一張畫,一畝田,農忙種田,農閒掙錢」,王化芹還打算,在原有的50畝地的基礎上再承包100畝地,「現在都是機械化種田了,我能有更多時間畫畫啦。」王化芹笑著盤算著未來的好日子。
立秋已至,對於王化芹來說,今年又是一個豐收的年頭,亦如她筆下的畫和心中的夢。
記者手記
在鄉村振興中傳承和發展文化
雲門山下,彌河兩岸,物華天寶,青州農民畫畫家們從小受各種美術的薰陶:從家裡的窗花、門神、年畫,到繪有花鳥、山水、魚蟲的箱箱櫃櫃,從龍興寺、雲門山、駝山的石刻,到南陽河萬年橋上的浮雕,無時無刻不在滋養著他們的心靈,對藝術和美的追求成為他們生活的底色。
在這些畫家充滿泥土氣息的農民畫中我們感受到時代的變遷,文化的更迭,不變的是人們對這片厚重土地的深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如今,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在提升農村文化、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實現小康的目標推動下,青州農民畫被賦予了更多的使命和內涵。畫中有「金」,它讓農民的錢包「鼓」起來;畫中有「情」,它讓百姓的生活「樂」起來;畫中有「根」,它讓文化的陣地「築」起來。(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張明芳 徐旭 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