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州:一張畫一畝田,農忙種地農閒掙錢

2020-12-18 澎湃新聞

婦女們在為農民畫著色。徐旭/攝

「這是裝糧食的囤,這是玉米、小麥、高粱、山楂,還有青州市市花仙客來。幾個人圍著囤載歌載舞,慶祝豐收。」山東青州市農民畫畫院一處畫室裡,王化芹向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介紹她正在創作的這幅名為《豐收的喜悅》的作品。

49歲的王化芹是青州市邵莊鎮興旺村村民,她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農民,一個是畫家。這兩個貌似八竿子打不著的身份,卻在王化芹身上合為一體。

這得益於青州對於農民畫產業的大力扶持。青州農民畫源自古青州地區發達的民間實用美術,從彩繪、風箏畫、影壁牆畫、木雕、剪紙、年畫等民間藝術形式中融合而生,以青州農民的視角表現勞動生活、謳歌時代新風,是中國農民畫中的田園詩。

近年來,青州市委、市政府從促進「三農」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標要求,全力打響「文化青州」品牌,打造書畫產業集群,將農民畫作為發展大眾書畫的突破口,與農民增收、旅遊發展緊密結合,提出了大力發展農民畫產業的發展戰略。

以培訓聚人才 農民畫落地生根

「我從小喜歡畫畫,小時候沒有筆和紙,就撿根樹枝在地上畫,拿著燒火棍在牆上畫。」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王化芹以為自己一輩子只會跟土地打交道。

轉折發生在2016年。王化芹聽說市裡舉辦了免費的農民畫培訓班,有專業老師教學,便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構圖、創意、著色……在培訓班裡,王化芹如饑似渴地學習農民畫創作。「我喜歡農民畫是因為畫的是咱農民的生活,色彩鮮豔,構圖飽滿,畫畫就像種地,邊邊角角不留空閒。」

短短幾個月,王化芹進步神速。同年,她獨立創作的農民畫作品《福》獲得「第三屆山東省農民書畫藝術作品展」一等獎,作品將農民畫與剪紙相結合,創意十足。「真厲害」「奇才」……在別人止不住的讚嘆聲中,王化芹才知道原來自己不只會種地,在繪畫上也有天賦。

學畫畫,入門容易進階難。「當時是老師教啥就畫啥,照貓畫虎。後來每個鎮組織十幾個骨幹到陝西、上海、吉林等地學習,回來後畫風慢慢改變。」比王化芹早兩年參加培訓的馬秀花說。

王化芹、馬秀花們農民畫生涯的開啟離不開背後的支持。2014年起,青州市大力發展農民畫產業,建立了中國青州農民畫畫院,在13個鎮、街道、開發區建立農民畫培訓創作中心和農民畫寫生基地。

如今,當地把農民畫人才培訓作為發展農民畫產業的關鍵措施來抓,採取「一月一培訓」「一鎮一培訓」,「以點帶線、由線及面」的階梯式培訓,由專家帶骨幹,再由這些骨幹力量傳授給熱愛農民畫創作的基層愛好者,層層遞進,展開全市大範圍培訓,已培訓農民畫人才1.8萬人次。

為了讓農民畫真正落地生根,青州市還建立了青州市農民畫藝術研究院、農民畫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等機構,深入挖掘提升青州農民畫的民俗藝術價值、宣傳價值和商業價值。

以展覽促創作 農民畫遍地開花

「這種大紅大綠的畫太俗氣了,登不上大雅之堂,為什麼要扶持這種畫呢?」農民畫產業發展初期,曾受到很多文人畫家的質疑。

當王化芹的農民畫獲獎作品《福》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之後,人們的態度開始轉變。一位農村婦女的畫能在國家級美術館展出,這無疑是一種肯定和認可。

農民畫要發展就要主動走出去。「中國青州農民畫微信平臺和網站相繼開通,組織舉辦了多形式多層次的農民畫展覽,促進了農民畫創作水平的提高。」青州農民畫畫院院長宋曉說。

舉辦稅務、禁毒、節水、殘疾人、婦女等主題展覽;

在山東省文聯舉辦的全省農民書畫作品展中,連續三屆蟬聯獲獎總數第一;

先後與中國美協、中國民協、山東省文聯、山東美協等舉辦大展;

2015年、2016年和2018年分別在法國、美國、韓國舉辦青州農民畫展。

一系列畫展,讓更多人認識、了解並喜歡上了青州農民畫。

與此同時,青州市農民畫協會成立,並在各鎮、街道、開發區成立農民畫分會,分系統成立老教師農民畫分會、老幹部農民畫分會、鄉村農民畫分會、城區農民畫分會、婦女農民畫分會、殘疾人農民畫分會。截至目前,全市農民畫協會會員達2080人。

一時間,農忙種田農閒掙錢的農民畫創作在青州蔚然成風,遍地開花。

2016年3月,青州市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農民畫之鄉」稱號。

以旅遊助增收 農民畫碩果纍纍

開花更要結果。2016年,青州市把農民畫列為「脫貧攻堅行動」的重要措施之一,開闢貧困人口致富的新路子。

2017年8月,王化芹成立了益榮農民畫畫院,對外售賣自己的作品,同時也幫其他畫家代賣。作品根據尺寸不同,價格在幾十元至幾千元不等。

在建設美麗鄉村、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農民幸福生活家園的背景下,牆繪成為農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2018年,王化芹成立了自己的農民畫團隊,那一年,她帶領團隊的五六個人畫了兩個月的牆繪,收入了六七萬元。

「一天掙好幾百塊錢,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只要出去一天就能掙到。」王化芹調侃自己畫牆繪被曬得「黑黝黝的」,但是合不攏嘴的她心裡是「美滋滋的」。

2016年春節,中央電視臺播出了馬秀花用農民畫傳達年味兒的新聞短片,讓馬秀花的作品火了起來。

來找馬秀花購畫的人越來越多。馬秀花一個人忙不過來,於是在2016年8月成立了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成員有40多人,90%是婦女。「忙完地裡的活兒,有時間就來畫畫,每年增收幾千元到兩萬元不等。」

馬秀花認為,農民畫創作是婦女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婦女拿出零散的時間畫畫,既培養興趣愛好,又可以補貼家用,比過去沒事打牌強多了。」

「為讓農民畫『變現』,青州將農民畫與旅遊結合,不斷開發農民畫衍生品,批量創作適銷對路的農民畫作品,組織發展農民畫牆繪隊伍,以此提高廣大從業者收入。」宋曉說。

截至目前,青州市農民畫從業者有3萬人,年創作農民畫50萬幅,產業年銷售額3億元,具有中等以上創作水平的農民畫家個人增收2萬元以上。

在宋曉看來,農民畫產業發展對於農民不只是經濟上的增收,「農民畫用基層最為通俗的藝術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和弘揚正能量。」宋曉介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移風易俗」「道德法制」「脫貧攻堅」等多個系列的農民畫作品在全市推廣,牢牢築起了基層百姓的精神文化陣地。

「一張畫,一畝田,農忙種田,農閒掙錢」,王化芹還打算,在原有的50畝地的基礎上再承包100畝地,「現在都是機械化種田了,我能有更多時間畫畫啦。」王化芹笑著盤算著未來的好日子。

立秋已至,對於王化芹來說,今年又是一個豐收的年頭,亦如她筆下的畫和心中的夢。

記者手記

在鄉村振興中傳承和發展文化

雲門山下,彌河兩岸,物華天寶,青州農民畫畫家們從小受各種美術的薰陶:從家裡的窗花、門神、年畫,到繪有花鳥、山水、魚蟲的箱箱櫃櫃,從龍興寺、雲門山、駝山的石刻,到南陽河萬年橋上的浮雕,無時無刻不在滋養著他們的心靈,對藝術和美的追求成為他們生活的底色。

在這些畫家充滿泥土氣息的農民畫中我們感受到時代的變遷,文化的更迭,不變的是人們對這片厚重土地的深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如今,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在提升農村文化、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實現小康的目標推動下,青州農民畫被賦予了更多的使命和內涵。畫中有「金」,它讓農民的錢包「鼓」起來;畫中有「情」,它讓百姓的生活「樂」起來;畫中有「根」,它讓文化的陣地「築」起來。(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張明芳 徐旭 姚建)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山東青州:幸福生活入畫來
    這是傳統農民畫中最常見的主題,只不過「以前畫五穀豐登是畫念想,如今畫的卻是觸手可及的幸福」。  「農民畫的靈感來自農村生活,傳統農民畫多以豐收為主題,飽含著農民對吃飽飯的渴望;近年來,畫作題材不斷豐富、內容更加多元,不僅表現了對未來生活的嚮往,更是對當下幸福生活的深情寫照,」青州農民畫院院長宋曉表示,農民畫的發展史,正是中國農村發展變化的生動縮影。  青州農民畫的構圖就像農民種地一樣,邊邊角角都不留。
  • 湖南:農忙下田間 農閒上大學
    從田間地頭,到大學課堂,一批批「農民大學生」孕育而出;從只知種地的「莊稼漢」,到熟悉市場的「大學生」,三湘農民的福祉正不斷增強;從「一村一名大學生」,到「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15年服務「三農」,初心不改。2004年,湖南開始培養農民大學生。15年來,共培養農民大學生112412名,遍布湖南省所有行政村。
  • 36秒|青州:萬畝蜜桃喜豐收 果農樂開懷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2日訊 金秋時節,齊魯大地處處是一派豐收美景,在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青州蜜桃的主產區,陣陣秋風吹過,掛滿枝頭的蜜桃迎風搖曳,果農們忙著採摘收穫蜜桃,紅燦燦的蜜桃映紅了他們豐收的笑臉。
  • 239名一畝田商家聯名寫信,吐槽一畝田……
    2015年,一個偶然機會,接觸到了一畝田平臺,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自己家鄉的大蒜,蒜薹,發布到一畝田賣貨店鋪,沒想到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就接到了十幾個採購電話,並且順利的賣出了
  • 世界很大 我想回家種地
    陳勇在朱沱鎮租種了約600畝地,聯合著其他農戶,經營著股份制合作社,帶動周邊鄉親走向富裕。   賣掉中巴車,回鄉種地   陳勇是土生土長的重慶永川人,操著一口地道的重慶方言,皮膚曬得黝黑。一聊起水稻的事,熱情淳樸的他便說個不停。   十年前,陳勇用積蓄盤下了一輛大巴車,夫妻兩人開始了在路途上奔波的營生。當時,陳勇的大兒子才上小學,小女兒剛出生不久,家裡的經濟壓力一下子就來了。跑中巴車營生,一年也能掙不少,總比守著祖輩那一畝三分地強。
  • 26人種萬畝田
    新華社南昌11月26日電 題:26人種萬畝田新華社記者陳春園鄱陽湖畔,「江南糧倉」南昌縣蔣巷鎮,江西首個萬畝「智慧農場」的晚稻剛收割完,運糧車來回駛過,驚起在田裡覓食的鳥群。「早春時節,稻種剛爆芽,4臺無人機就忙著飛播作業,單人單機每天可以播種400畝,效率是傳統人工直播的二三十倍。幾臺插秧機也跟著上陣,1萬多畝地三四天就播完了,搶了農時,每畝地還節省了一半成本,現在農村人工成本可貴哩!」一談起機械化種地的好處,肖繼人的話匣子就合不上。
  • 從前慢書系新書《南山有我一畝田》:心安處即吾故鄉
    我們生活的城市沒有土地,沒有田野,沒有農忙,沒有炊煙,沒有狗叫,沒有雞鳴,甚至沒有溫度,更缺乏分享。在擁擠而嘈雜的城市裡呆久了,便越來越渴望回歸到田園生活。放慢生活匆忙的步履,去淳樸而寧靜的大自然裡走一走,那是一種愜意與享受,那是我們嚮往的生活。在城市回歸田園,真的可以麼?
  • 齊白石的青州弟子楊秀珍,齊白石鼓勵她賣畫、開畫展
    1931年4月,地處青州的省立第四師範聘請來一位語文老師,也是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畢業生,經朋友介紹和楊秀珍相見。這是她第一次以婚姻為目的去接觸年齡相當的男性,不免有些緊張和羞澀,只是不由自主地用水筆在一張紙上畫了桌上的一個墨水瓶。男生眼睛一亮,大為讚賞,拿過去看了又看說:「你很有藝術天賦,要是可能的話,我一定供你上藝術大學。」
  • 青州蜜桃喜豐收
    9月20日,青州邵莊鎮,山東青然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馬石西生產基地,工人正在給桃子摘袋。剛摘下套袋的桃子顏色發白,有點灰。「停幾天就能上色,灰色自然褪去,慢慢的變紅,糖分也增加了。」青然農業總經理徐正剛說。 兩排桃樹之間4.5米寬,紅色的旋耕機穿梭期間,不斷把雜草打碎入土。雜草中生長著苜蓿草。
  • 青州全力打造「東方花都 文化青州」城市形象名片
    (2016年5月7日,仰天山第十二屆高山槐花節盛大啟動) 鳳凰新媒體濰坊訊  三月到王墳、王府,萬畝桃花爭奇鬥豔、奼紫嫣紅;五月到仰天山,萬畝槐樹花團錦簇、香氣襲人;七八月到彌河,萬畝荷花亭亭玉立、碧葉連天。
  • 「田保姆」 種地好幫手(經濟聚焦)
    核心閱讀為破解「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難題,農業生產託管應運而生。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總量達到89.3萬個,生產託管服務面積超過15億畝次。家有三五畝地,在外打工,沒時間耕種;智能農機作業效率高,可小戶經營,購置一整套設備划不來……當前,小農戶依然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卻不得不面對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產生的種種問題。「誰來種地,怎麼種地」,成為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亟待破解的難題。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生產託管應運而生。
  • 「80後」田保姆種糧記(危中尋機·農業邁向高質量)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圖①:在山東青州邵莊鎮黃鹿村,植保無人機從麥田飛過。王繼林攝(人民視覺)圖②:在河北河間市景和鎮興豐農場,農機手在田間作業。一畝地上的兩本帳田保姆託管,省心省力省錢,種糧成本能減少150元農機來回奔走,層層水花飛濺……正值插秧時節,四川鄰水縣增產村的田間又忙碌起來。「種地找小方!」村民張秀珍站在田埂上看著,「水牛換成鐵牛,無人機打藥,從種到收用的全是新傢伙,真省心!」
  • 山東青州:金秋瓜果香 豐收奔小康
    金秋送爽,瓜果飄香,青州大地遍地是豐收的景象,處處是喜悅的笑臉。王墳鎮河北崖村的千畝桃園裡,蜜桃喜獲豐收。桃農馮春英告訴記者,今年蜜桃收成不錯,價格也比較可觀,一畝多地的小桃園,就能收入2萬多元。青州蜜桃是王墳鎮一張「金名片」,今年雨水充沛、管護到位,王墳鎮河北崖村、楊家窩村的1000多畝桃園不僅有了好收成,還賣了個好價錢。村民們借著豐收節,搭起舞臺,舉辦「王墳鎮蜜桃藝術節」,走進田間地頭,載歌載舞,唱豐收、話小康。在廟子鎮盛達農場,200多畝的獼猴桃也喜迎豐收。
  • 山東青州國寶――狀元卷
    青州。是華夏九州之一,歷史悠久,文明古老。青州博物館,座落在青州市的西北角的範公亭公園旁。它的原址是清文化殿大學士馮溥的宗祠。佔地面積三十九畝,建築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呈四合院狀。門前系廣場,門口有一對明代桓王府前遺留下來的高大雄偉的石獅。
  • 解碼藏糧於地的「滕州樣本」:望天田變成了豐收田
    高起點、大手筆,科學規劃、理性設計,土地綜合整治釋放了土地潛能,促進了農民增收,讓3萬餘名群眾的有了豐收田。「真正讓『望天田』變成『豐收田』!」滕州市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馬兆鵬這樣描述道,經過深入調研、討論,去年11月,總面積3.5萬畝,涉及3萬餘名群眾的土地綜合整治項目順利上線。
  • 撂荒地「重生」老哥倆果斷擴種七八畝田
    原標題:撂荒地「重生」老哥倆果斷擴種七八畝田 一線見聞 2月28日,綿陽市遊仙區忠興鎮蘆橋村,申永高和申永紅兩兄弟迎著春光,在地裡忙著鋤草。再過20天就要育秧了,種子已經備好,田也用旋耕機翻過了一遍。 老申家兩兄弟均是七旬左右老人,一共種了近10畝田,除自家的兩畝多外,還代種了外出務工鄰居家的撂荒田。
  • 【古城青州】青州旗城--北城村,山東唯一滿族聚集村
    【古城青州】 山東有個滿族村,青州旗城
  • 山東這座古城火了,被稱為青州的「宋城」,門票免費堪比古北
    古鎮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旅遊業,有人認為古鎮旅遊業的迅速崛起是偶然的,有人認為是必然的;在如今鋼筋水泥、物慾橫流的社會,古鎮的出現不禁讓人眼前一亮,原汁原味的風格,古老的建築,不同的風味,讓人流連忘返的五一,今天說的是山東這座古城火了,被稱為青州的「宋城」,門票免費堪比古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