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種植、培育和引進蔬菜的時間軸很長,歡迎收看舌尖上的《詩經》之蔬菜篇,有20多種蔬菜出場。很多都是身邊的植物,趕緊先收藏,平日裡遇見,還能吟唱一句詩經出來,是不是很棒!
荇(xìng),即莕(xìng)菜
《國風·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和一葉蓮很像?是的,一葉蓮就是荇菜的一種,因此千萬不要和魚蝦混養,會被吃掉噠。
*大型採集現場,從前、現在,對食物的品位就是這麼遺傳下來的。
茆(máo),即蓴(chún)菜
《魯頌·泮水》「思樂泮水,薄採其茆」。
*橢圓形的葉片甚是可愛,西湖的蓴菜羹,從古至今都是一道美味。
*古名堇、水堇、苦堇,是道古代名菜喲!堇, 你叫我,我便應你。
*初生的香蒲,稱「蒲筍」,現在也叫蒲菜,甘脆可食,泡酒後更加美味。吃過的小夥伴,丟個味蕾感受給我們呀!
遠古時代,由於人口稀少,野生植物繁多,基本不需要進行專業栽培,因此看到都是在採採,就是採集呀採集呀!即採即食。很多品種,今天也不經常食用。
葵,即冬葵
《國風·豳(bīn)風·七月》「七月烹葵與菽」
*冬葵又稱冬寒菜、葵菜。是古人最常採食的植物之一, 佔據各大排行榜第一位,被稱為白菜之王。《齊民要術》卷3將葵列為蔬菜首篇,《本草綱目》裡將葵列為「五菜之王」,《黃帝內經.靈樞.急就篇》列菜名十三,以葵居首。
蕨,即蕨菜
《國風·召南·草蟲》「陟彼南山,言採其蕨」
蘩(fán),即 白蒿
《國風.召南.採繁》「於才以蘩 ?於澗之中」
*白蒿作為在初春生長的野菜,具有食用和藥用兩種作用,清明以前採其嫩芽經加工具有藥用作用。
蘋,即四葉菜、田字草
《 國風·召南·採蘋》「於以採蘋,南澗之濱」
*多年生挺水蕨類植物, 根莖橫生泥中。春季出葉,有細長的葉柄,柄上生4片小葉,排成十字狀,外形像田字,故名田字草。 採嫩莖葉洗淨,炒食或做湯。
苦,即苦菜,又叫荼菜
《 國風·唐風·採苓》「採苦採苦,首陽之下」
菽,豆類的總稱
《小雅.小宛》 「中原有菽,小民採之」。
*五穀之一,現代是有很多豆類的蔬菜,放在蔬菜這裡也不算歸謬哈。
諼(xuān),即黃花菜
《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至今是餐桌上的美味,媽媽喊你吃飯就要早點回家哦,滿滿的愛。
韭,即韭菜
《國風·豳風·七月》「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在祭祀這種場合出場,看來在古代韭菜還是比較珍貴的。
葑,即蕪菁,大頭菜;菲,即蘿蔔
《邶風·谷風》「採葑採菲,無以下體」
葑——蕪菁,也叫大頭菜,有很多不同的品種。盤菜居然也是蕪菁的一種,很像蘿蔔,但是味道更加醇厚。
*菲——白白胖胖的蘿蔔
採集的時候,不要光顧著菜葉子,一定要連根系一起帶走呀!
匏(páo),即匏瓜,也稱瓠瓜
《大雅.公劉》「酌之以匏,食之飲之」《小雅.瓠葉》「幡幡瓠葉,採之亨之」
*食用的是鮮嫩的果實,成熟後的果實果皮硬化可以做水瓢來用。
蒿,即青蒿、香蒿
《 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我天,現在的椒風味比較流行,漢堡、方便麵、薯片都有這個味道呢!
嗯,不要咽口水,此外還要致敬以下偉大的救荒植物們。這些真正就是野菜類,除了做藥外,不是特別情況下,現在也很少會採集食用。
芣苢,即車前草
《國風.周南.芣苢》「採採芣苢,薄言採之」。
*在小學課本裡面,紅軍過草地的時候,車前草就發揮了大作用,當時的小學老師不知道啥是車前草,沒有告知我們。我腦子浮現的這個車前草真實的樣子,特別神奇。
*採集幼苗或者嫩葉,你沒有看錯,這個花園裡面的雜草,有個好聽的名字還有故事。
卷耳,即蒼耳
《國風·周南·卷耳》「採採卷耳,不盈頃筐」
*那句「維以不永懷;維以不永傷」就出自這裡呦!看來男女主人公,應該把蒼耳帶著,來寄託情思啊!蒼耳也是採集的幼苗或者嫩葉。
*俗名就叫野菠菜,因其富含草酸而有著酸溜的口感。看不出來?
蓫(zhú),即羊蹄
《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言採其蓫」
《詩經·豳風·七月》:「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 鄭玄箋曰:「場圃同地,自物生之時,耕治以種菜茹,至物盡成熟,築堅以為場。」就是說秋收時所用的打穀場,在春夏之際是被用來種瓜菜的園地。你看種菜這件事情,我們是有民族底蘊的。
《詩經》中記載的蔬菜,記錄了它們被採集的情節,故事。你想體會這些心緒,就自己來種一種。
夏天是植物生長茂茂的時候,種植蔬菜,暑假還能與娃一起探討植物的生長過程,播種、發芽、展葉、生長、開花、結果、衰老。完整一個生命在自然界的參與感和儀式感。
給丈母娘和家裡娘親以及她們的隊友們,送上你的體貼,哄家長開心其實特別簡單。你懂的,傳說中的孝子三件套除了蔬菜介質,蘭花介質和果樹介質一起考慮一下啦!鼓勵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像你小時候他們鼓勵你一樣。
這款由花彩師聯合浙江大學農業試驗站聯合推出的,全新優+的蔬菜介質。每包裡面還特別贈送100g由國家重點科技研發的生物炭有機顆粒,花彩師肥料的新品,提前嘗鮮吧!
搬好小板凳,新品季開始啦!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花彩師,更適合中國花園生活!
本文參考:《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 | 註:以下帶*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