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控制不住情緒,總發火?不是脾氣不好,而父母是缺乏溝通技巧

2020-12-14 肯定式教養

本章專欄《父母情緒管理》第6章,本專欄的目的是在於教父母控制住自己情緒,避免對孩子發火。

根據我們的情緒模型,在前面幾章中我們已經對情緒產生的前3個環節做了詳細的討論,並給出了相應的操作方法,而本章我們將討論分析我們情緒理論的最後一個環節——反饋

原理

先來看下我們的情緒模型。

當孩子做出不良行為時,這不良行為的信息傳遞給父母,然後父母再針對不良信息做出判斷,然後把這判斷反饋給孩子。如果父母針對信息做出的判斷是情緒激動,要對孩子發火,並且把這個情緒反饋給了孩子,那麼整個情緒就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循環。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可以做到中斷這個不良情緒的反饋過程,即使父母積累了負面情緒,但是沒有發洩到孩子身上,那麼整個情緒就沒有循環下去,也就避免了對孩子發火。

但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父母感知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後就一定會產生負面反應,就一定要對孩子發火。正常對反應是父母教導孩子,讓孩子做出改變。如果孩子改正了,那麼父母就沒有必要對孩子發火。

一般說來,父母之所以發火,就是父母的教導無效,孩子屢教不改,父母的負面情緒不斷積累,最終導致了情緒的無法控制,這時才會對孩子發火。

舉個例子。

當孩子在玩手機時,如果父母看到了,然後告知孩子,玩一會就要休息下,去寫作業。如果孩子聽父母的,停下了並去寫作業了,那麼父母就沒有理由發火。而如果父母提醒了,孩子聽不進去,並且父母還提醒了很多次,這時父母就開始心中有怒氣了。當屢次提醒孩子還不改時,這時父母的情緒就會爆發,就會對孩子發火。

也就是說,這個反饋的過程並不是單向的,而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溝通。優質的溝通可以有效地引導孩子做出父母期望的行為,進而避免父母的發火。

從這一點來說,父母的生氣發火應該歸因於自己。因為父母採用了不當的溝通方式,只會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沒有激發孩子的主動性,以至於孩子不配合父母,最終導致了父母情緒的爆發。可以說,父母溝通能力的好壞,對於父母能否控制情緒有著重要的影響。

父母應該如何通過反饋這一環節來控制情緒呢

根據我們上面的分析,有兩種方式可以通過「反饋」環節達到控制情緒的目的。

第一種:通過別的渠道發洩情緒

即使父母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產生了負面情緒,想對孩子發火,但是如果父母沒有把這種情緒反饋給孩子,那麼父母也就變相的達到了控制情緒的目的。因為父母即使發火了,只要沒有對孩子發,就不會對孩子有影響。

這個方法需要我們結合專欄上一章中提到的「藉助外力」的方法。因為如果當父母陷入情緒中時,依靠自己是無法跳出情緒的,因為這時父母已經失去了理智,所以必須要藉助外力來刺激,讓父母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然後父母再通過別的渠道發洩情緒,就可以達到控制情緒的目的了。

第二種:父母提高自身的溝通技巧

提高自身的溝通技巧,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關鍵是父母有沒有主動的去做這個訓練。畢竟溝通習慣是長期養成的,如果父母不進行相應的訓練,單靠偶爾的覺醒是很難從根本上改變溝通問題的。但是如果父母能做到長期訓練,其實要學會還是很簡單的。

那具體如何做呢?

相關焦點

  • 孩子情緒爆發,父母感到棘手,8個溝通技巧,恢復親子溝通與和解
    父母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形成「問題的累積」效應,有了第一次,孩子就有可能有第二次,然後陷入惡性循環,一次比一次要更嚴重。因此,孩子負面情緒一旦爆發,作為父母,應對措施一定要謹慎,切不可「火上澆油」。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她的情緒瞬間爆發了。考慮到這些因素,西爾斯沒有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對待女兒的無禮,而是安撫她的情緒,柔聲地對她說:「……在說出『你是最壞媽媽』的時候,你自己心裡也一定不好受吧?」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和孩子溝通前,父母該怎么正確管理情緒?
    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拿破崙 為什麼大部分時候,父母說的話孩子都不聽呢?孩子不聽,父母就會忍不住發脾氣。父母越發脾氣,孩子就越不聽。惡性循環就開始了。
  • 情緒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鎧甲
    所以在這個階段之前,無論父母怎麼打罵孩子,呵斥孩子,他都會對你不離不棄。所以當孩子感受到父母要離開自己時,他小小的內心裡只有恐懼。孩子愛父母遠勝於父母愛孩子其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孩子一定很愛自己的父母。
  • 暴躁父母懦弱娃,衝動易怒的父母,孩子長大逃不開這3種性格
    孩子自然會想是否自己做得不好,令父母不滿而導致他們吵架,甚至害怕父母吵架之後雙方都拋棄自己。這種孩子在成長中會變得缺乏安全感,有什麼想法也不會表達,在與別人相處時也會更加怯懦。3、使孩子走向極端,脾氣比家長更暴躁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如果父母是脾氣暴躁的人,孩子自然會深受影響,模仿家長的暴躁行為。在以後即使遇到困難也不能冷靜,只會一昧地發脾氣,不會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先把自身情緒發洩。
  • 父母情緒控制好,孩子成績才能好!
    而當情緒上來的時候,母親就越打越帶勁。 後來,女子稱自己是一時衝動和生氣,毆打孩子也很後悔,以後會好好和孩子溝通交流。 發火之後就自責,打了之後又後悔,這便是「心情式育兒」。即父母養育孩子全憑心情,心情好時,哭鬧耍賴,一切還能忍受;心情不好時,一旦作妖,便是一個巴掌。
  • 大吼大叫的父母,毀的卻是孩子!3招教你如何控制情緒
    每次叫孩子做什麼事情,一開始語氣還算溫和,但叫了兩次沒反應後,小麗但火山就感覺要隨時爆發似的,控制不住地總想吼孩子,而孩子這個階段又有點叛逆,不怎麼聽話,吃飯不認真吃,睡覺不好好睡,越忙的時候孩子越搗亂......
  • 情緒管理繪本《生氣王子》:孩子的壞情緒裡,藏著父母的影子
    10年前在我做「父母效能」講座的時候,大部分父母關心的就是如何讓自己育兒的時候不吼不叫。最近我在媽媽社群裡做了一個調查,父母們最感興趣的依然是不吼不叫。當年我剛剛成為媽媽,還不能體會父母的辛苦,我很奇怪,怎麼可能有父母對待孩子的時候會發火,會管不住自己的情緒呢?
  • 拒絕做失控情緒的父母,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四點一定要掌握
    他之所以能夠成長地如此快速,離不開父母的影響。就像他身邊的同學評價,他有一對心胸開闊,能夠很好調節情緒的父母。而且父母情緒越好,孩子情商越高,並且還十分有安全感,在家庭感受的愛也十分之多。當然,在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環境長大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更加懂得愛別人。據說父母的性情決定了孩子的一生。然而,我們也相信,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呢?
  • 家庭教育:父母如何控制情緒
    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作為父母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我們每一個父母的責任。某種意義上講,情緒是一種能量,有負面情緒也有正面情緒,負面情緒讓人感覺難受,正面情緒讓人感覺愉悅。在給別人相處過程中,我們最好保持一種正面情緒,這樣就會有積極正面的人際關係。
  • 父母學會這幾招,幫孩子改掉壞脾氣
    美國兒童心理學專家研究:孩子脾氣暴躁往往是內心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感,所以會通過暴躁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這個時候父母也沒有過多的理解。所以當孩子亂發脾氣的時候,武力不是唯一的解決方式,作為父母我們應該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從而找到對應的方法。
  • 知道不能吼孩子,但就是控制不住?學會「情緒追蹤」,告別吼娃!
    不知道父母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就是自己會控制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比如說,早上孩子應該起床去上學,但是孩子賴床了。這時,父母叫了孩子幾聲,孩子還是沒有反應。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可能就忍不住隔著被子對孩子用力拍打。
  • 「育兒寶典I」孩子態度不好,愛對父母生氣怎麼教?
    先看看小孩有沒有中下面這些常見行為:1、對親密的人很愛發脾氣2、大人對他好他反而很兇3、常對父母大吼大叫4、態度不好不肯聽5、常常比大人還要兇6、常兇巴巴回父母的話7、不敢對外人生氣卻很敢對家人8、大人講沒幾句就不耐煩9、常常對長輩大小聲10、對特定的家人發洩情緒如何改變孩子態度不好?5步驟引導!
  • 十歲的小女孩性格古怪,老是和父母頂嘴,缺乏安全感是多麼可怕
    1、晶晶缺乏安全感的根源孩子的父母工作忙,每天都是起早貪黑,把孩子完全交給了保姆。晶晶從小就是個厲害挑剔的小女孩,確實不好帶,保姆換了好幾個。得不到撫慰,晶晶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後來反而不喜歡和父母親近了,說話還容易吵架。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父母一心想著賺錢,孩子感受不到寶寶媽媽的愛,她便失去了最重要的安全感。
  • 脾氣暴躁的父母,對孩子造成多種影響,父母需自身檢討
    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無法將注意力集中的去完成一件事情,那麼事情就會做不好。而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除了受到孩子年齡的限制外,與父母也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一、脾氣暴躁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1、性格膽小自卑當父母的脾氣比較暴躁的時候,就會經常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而大聲的吼叫孩子,訓斥孩子。
  • 孩子脾氣「倔」,家長巧用「暗示效應」來溝通,比硬碰硬更有效
    事後我也對自己進行了反思,如果當時用「暗示效應」來和表妹進行溝通,而不是一味的附和她的想法,或許當時我們就能達成一致的想法與行動,讓雙方都滿意。那麼,所謂的「暗示效應」又是什麼呢?一、什麼是「暗示效應」?
  • 孩子脾氣暴躁易怒怎麼辦?其實原因可能在父母身上,看看你有沒有
    當天,男孩父母發現他沒有認真上網課,於是狠狠教訓了男孩一頓,男孩覺得很委屈,一氣之下就離家出走了。幸虧鎮上的工作人員發現了男孩,這才讓一家人重新團圓。孩子離家出走,脾氣確實暴躁,但是這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分不開的。2、父母對孩子缺乏尊重很多父母喜歡「自作主張」強迫孩子做事,對孩子缺乏應有的尊重。
  • 這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的著作,幫父母跟孩子建立無障礙溝通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部介紹如何溝通的書。一直以來,都有這麼一句話「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顯然這句話強調的就是溝通技巧。會教育孩子的父母,不一定是教育理念多正確,但肯定是一個擅於溝通的父母,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父母的建議。可以這麼說,在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90%的問題都與父母不會溝通有關。
  • 容易發脾氣的父母,會造成孩子這種性格,是為人父母的悲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原生家庭父母的性格,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孩子最開始的榜樣,就是學習、觀察、模仿父母的為人處世。在家父母老用發脾氣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孩子長大後脾氣也會暴躁。為人父母,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做個好榜樣,不要等到給孩子造成傷害後才追悔莫及。內向自卑,缺乏自信。作為父母,經常苛責孩子,容易使孩子產生自責心理,會讓孩子覺得都是我的錯。孩子由於害怕而變得「順從」,可能導致以後做事沒有自己的主見,甚至變得軟弱。
  • 《手不是用來打人的》多少父母假借教育的名義發洩自己不良的情緒
    那些經常打小孩的大人,或者可以說是經常打孩子作為教育方式的父母,我認為他們更多的時候,是藉由打小孩這件事來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並不是小孩真的犯錯到非打不可,而是他們的情緒等不及必須要找到發洩的對象。你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
  •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你的情緒,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情緒脆弱的父母,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控制欲 情緒易怒的家庭,還會培養出有控制欲的孩子。 有些孩子會覺得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欲,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這樣的孩子,總是試圖將一切控制在自己可掌控的範圍之內,以免稍有疏忽就讓父母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