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專欄《父母情緒管理》第6章,本專欄的目的是在於教父母控制住自己情緒,避免對孩子發火。
根據我們的情緒模型,在前面幾章中我們已經對情緒產生的前3個環節做了詳細的討論,並給出了相應的操作方法,而本章我們將討論分析我們情緒理論的最後一個環節——反饋
原理
先來看下我們的情緒模型。
當孩子做出不良行為時,這不良行為的信息傳遞給父母,然後父母再針對不良信息做出判斷,然後把這判斷反饋給孩子。如果父母針對信息做出的判斷是情緒激動,要對孩子發火,並且把這個情緒反饋給了孩子,那麼整個情緒就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循環。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可以做到中斷這個不良情緒的反饋過程,即使父母積累了負面情緒,但是沒有發洩到孩子身上,那麼整個情緒就沒有循環下去,也就避免了對孩子發火。
但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父母感知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後就一定會產生負面反應,就一定要對孩子發火。正常對反應是父母教導孩子,讓孩子做出改變。如果孩子改正了,那麼父母就沒有必要對孩子發火。
一般說來,父母之所以發火,就是父母的教導無效,孩子屢教不改,父母的負面情緒不斷積累,最終導致了情緒的無法控制,這時才會對孩子發火。
舉個例子。
當孩子在玩手機時,如果父母看到了,然後告知孩子,玩一會就要休息下,去寫作業。如果孩子聽父母的,停下了並去寫作業了,那麼父母就沒有理由發火。而如果父母提醒了,孩子聽不進去,並且父母還提醒了很多次,這時父母就開始心中有怒氣了。當屢次提醒孩子還不改時,這時父母的情緒就會爆發,就會對孩子發火。
也就是說,這個反饋的過程並不是單向的,而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溝通。優質的溝通可以有效地引導孩子做出父母期望的行為,進而避免父母的發火。
從這一點來說,父母的生氣發火應該歸因於自己。因為父母採用了不當的溝通方式,只會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沒有激發孩子的主動性,以至於孩子不配合父母,最終導致了父母情緒的爆發。可以說,父母溝通能力的好壞,對於父母能否控制情緒有著重要的影響。
父母應該如何通過反饋這一環節來控制情緒呢
根據我們上面的分析,有兩種方式可以通過「反饋」環節達到控制情緒的目的。
第一種:通過別的渠道發洩情緒
即使父母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產生了負面情緒,想對孩子發火,但是如果父母沒有把這種情緒反饋給孩子,那麼父母也就變相的達到了控制情緒的目的。因為父母即使發火了,只要沒有對孩子發,就不會對孩子有影響。
這個方法需要我們結合專欄上一章中提到的「藉助外力」的方法。因為如果當父母陷入情緒中時,依靠自己是無法跳出情緒的,因為這時父母已經失去了理智,所以必須要藉助外力來刺激,讓父母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然後父母再通過別的渠道發洩情緒,就可以達到控制情緒的目的了。
第二種:父母提高自身的溝通技巧
提高自身的溝通技巧,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關鍵是父母有沒有主動的去做這個訓練。畢竟溝通習慣是長期養成的,如果父母不進行相應的訓練,單靠偶爾的覺醒是很難從根本上改變溝通問題的。但是如果父母能做到長期訓練,其實要學會還是很簡單的。
那具體如何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