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哪個時候提起清華大學,每個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各路才高八鬥的學者或者特立獨行的學生。1932年,清華大學為了吸引優秀的學生,於是舉行了一場關於對對子的入學考試,這次的出題人是陳寅恪,他出的上聯是「孫行者」。
看著這簡短明了的三個字,廣大群眾肯定開始嗤之以鼻了,但是,這次考試,在清華這麼多才子中,交白卷的人數堆積如山,有且僅有一位學生拿到了滿分,那這位學生的答案是什麼呢?陳寅恪作為一名資深的國學大師向來不走尋常路,而且他還是一位集詩人、語言學家等等與一身的國學大師。
這麼一個學富五車、詩書滿腹的大師在清華任教時,他收穫的評價那叫一個高。回過頭,他出的這道題可謂不同於其他,這個上聯只有「孫行者」三字,就已經看出這是出自一個學識淵博的大師的手筆了。首先,首字「孫」,是屬于姓氏的一個,也屬於稱謂;第二字「行」,這是動詞;最後一字「者」,這是文言虛字。
看完這三個字,覺得這三個字毫無根據毫無理性毫無章法,動詞虛詞稱謂,什麼都有,給人感覺七七八八花裡胡哨的。但仔細看看,這三字用得都十分巧妙,結構嚴謹,考驗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底還有邏輯思維。
果不其然,陳寅恪在閱卷時,差點被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答案晃瞎了眼。有的答孫悟空,有的答王引之等等,各種各樣的答案都出現了,堪稱「群魔亂舞」。而這些答案只算勉強對仗,與他心中的答案相差甚遠。儘管如此,還是有一半人冥思遐想渾渾噩噩稀裡糊塗交了白卷。
就在他失望至極的時候,陳寅恪突然眼前一亮,這位考生的答案一下子把他的心神拉回來了,他的答案寫的是「胡適之」。陳寅恪瞧著這個答案,頓時欣喜若狂,拍案叫絕,立刻打了滿分,並許諾,他上清華哪個系都可。這位靠「胡適之」得到國學大師青睞的考生,就是後來鼎鼎有名的語言學家——周祖謨。
仔細看周祖謨的答案,看似滑稽無理,實則有跡可循,「孫」、「胡」二字歸于姓氏,「行」、「適」都是動詞,「之」、「者」在文言文中都是虛詞,這個對子就是為了考驗學生的文學功底,算是國文集大成的考題了。
不過意料之外的事是周祖謨後來放棄了清華的「門票」,跑去了當時學費「不要錢」的北大,還順理成章地做了胡適先生的學生。不得不說,他倆的緣分真的不止於對對子。
再後來,周祖謨開始了他一輩子的研究——語言學,也算是給那個「胡適之」的對子一個交代了吧。對子這些巧妙的語言,值得細細品味,悠長回味,確實不得不感嘆,中華語言真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