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唯有一位學生答對,下聯是什麼?

2020-12-22 天天讀詩詞

喜歡周星馳的朋友可能都看過《唐伯虎點秋香》這部電影,而電影中最膾炙人口的情節,應該就是唐伯虎與對穿腸拼對子的情節了。在這段比拼中,出現了不少有意思的對子,比如:

十口心思,思君思國思社稷八目共賞,賞花賞月賞秋香

這就是一副十分出色的拼字聯。「十口心」組成了一個「思」,「八目共」組成了一個「賞」(賞的繁體賞在書法中有「八目共」的寫法),對得相當工整,還同時能表達唐伯虎對秋香的愛意,實在是妙。

據史料記載,對聯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大概在公元240年左右,在孫權時就已經有非常工整的對聯了。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對聯的形式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和延伸。除了像上面的拼字聯,還出現了很多精妙的對聯方式。

比如拆字聯就有:

凍雨灑人東兩點西三點切瓜分客橫七刀豎八刀

東兩點即為「凍」字,西兩點即為「灑」字,而下聯也很工整,橫七刀是為「切」,豎八刀是為「分」,上下兩聯對得十分巧妙頗有趣味。

或者更加「變態」的多音字聯:

調琴調新調調調調來調調妙種花種好種種種種成種種香

像這種對聯看上去就讓人頭痛,不好好斟酌一番還真不知道怎麼念。但對聯卻從不是自多而難的,在清華大學曾經有有個教授,出了一個三字上聯,讓學生們對出下聯,結果卻難倒了一眾優秀的清華學子。

這個教授的名字叫做陳寅恪。陳寅恪號稱「清末四公子」之一,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等等。1890年,陳寅恪出生於湖南長沙城內一個富裕的家庭,從記事開始就學習四書五經和世界地理等等。

1900年,陳寅恪的祖父去世之後,陳寅恪便跟著父親陳三立去了江蘇金陵,陳三立本來就是一位著名詩人,文學素養相當之高。陳三立在江蘇開辦了一間思益學堂,用先進的思想來教授新時代的學生,而陳寅恪自然也在內。

後來,陳寅恪又先後到日本、柏林、瑞士、法國等等國家留學,直到1914年一戰爆發才回國。而此時的陳寅恪已經精通好幾門語言了。他發現自己在語言學上十分有天賦,在1918年時甚至還學習了梵文和巴利文。

這就更不用說陳寅恪深耕了十幾年的漢語漢字了。1925年的時候,清華學校改制後成為了清華大學,並在學校裡開設了「國學門」,並先後聘請了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等等大家在學校任教,而陳寅恪也因此成為了清華大學的老師。

在一次教授關關於中國對聯知識的時候,陳寅恪就心血來潮,給底下的學生們出了個上聯,讓學生們對出下聯,上聯僅僅只有三個字:

孫行者

一時之間底下的學生都開始對了起來,當然還頗有些玩笑的意思,什麼「豬八戒」、「沙和尚」甚而「行者孫」、「者行孫」都冒了出來,這可是《西遊記》當中的戲說橋段。陳寅恪自然也沒有細究,只是讓學生們不斷作答,但換來的卻都是陳寅恪的搖頭。

雖然只有三個字,但其實還是有很多講究的。首先「孫行者」算是一個人名(總不能說猴名吧),下聯要對自然也得是一個人名,其次「行」為動詞,「者」在文言裡句尾常用作虛詞,再要加上音韻要求的話,要對出下聯就難了。

直到一個學生站了起來,說出了他的答案,陳寅恪才點了點頭,給了這個學生一個滿分。加上這個學生的下聯,整個對聯就是:

孫行者胡適之

首先第一個字,「胡」與「孫」可組成「猢猻」一詞,第二個字「適」對「行」是動詞對動詞,而「之」跟「者」一樣同樣可以做虛詞,而胡適字適之,因此整體看下來是十分工整巧妙的,也不愧一個滿分了。

如果要筆者來對的話,可能會對一個「祖衝之」,「祖孫」也算是搭配,「衝之」與「適之」同理。那麼讀者朋友們,會怎麼來答陳寅恪老師的這道題呢?

對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種文化習俗,在春節時,中國人都會在家門口貼上喜氣洋洋的對聯,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財源廣進。在《實用對聯大全》中,收錄各種各樣的對聯,不僅可以幫助你在平時節日裡進行對聯的挑選,還能從中學到不少文學音律的知識。

原價88元,現價僅需48元就能入手一本《實用對聯大全》,還是比較實惠了。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出上聯「孫行者」,一半考生因太難交白卷,只有一人答對
    清華大學出上聯「孫行者」,一半考生因太難交白卷,只有一人答對,我們知道清華大學是我國最高學府之一,對此有很多人報名參加,能去清華大學的是各地的頂尖人才,知識量和學習能力一定比普通人優秀,但是,清華大學的學生也不是沒有挫折過,曾經有一個問題沒能打敗清華大學的學生,有人得了滿分,這個人是後來有名的語言學家
  • 清華考試出一上聯「孫行者」,學生紛紛交白卷,唯有一人得滿分
    不管哪個時候提起清華大學,每個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各路才高八鬥的學者或者特立獨行的學生。1932年,清華大學為了吸引優秀的學生,於是舉行了一場關於對對子的入學考試,這次的出題人是陳寅恪,他出的上聯是「孫行者」。
  • 清華大學國文考試上聯:孫行者,下聯五花八門,卻沒一個能對上的
    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人物之一陳寅恪,曾任教於清華大學,他是集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詩人於一身的超級大咖,他不僅學識淵博,為人也是剛正不阿,在清華時被譽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關於陳寅恪的人物軼事頗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他給新生入學考試出的「對對子」怪題。
  • 清華名師出題「孫行者」,半數高材生交白卷灑淚揮別,只一人得滿分
    「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1932年時,清華大學舉行了新生入學考試,陳寅恪為國文考試代擬試題,儘管陳寅恪已經計劃第二天赴北戴河休養,但他出的題目卻是讓人耳目一新,雖說是對對子,但上聯卻為「孫行者」。
  • 郭敬明先生是中國作家中最容易做到著作等身的一位,他有先天優勢
    作為一個曾經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我對量子計算機還是比較感興趣的。但是年屆中年的我已經沒有能力去研究和暢想量子計算機了,只能在概念上做一些了解,聊以延緩大腦衰老。中國的諸多科研項目的命名是非常有講究的,飛船項目叫神舟,太空空間站項目叫天宮,探月工程有嫦娥、玉兔,探索太空暗物質的項目名稱叫悟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代號是墨子,無不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關。九章量子計算機自然是和《九章算術》有關。
  • 清華最難入學考試,陳寅恪出三字對聯,一半考生白卷,僅一人滿分
    若問他被遺忘的原因是什麼?那是一個不能直言的話題。(年輕時的陳寅恪先生)1925年,當35歲的陳寅恪第一次以教授身份站上清華大學的講臺,所有人都被他的博聞強識和驚世才華所折服,曾經的質疑者,也只能默默閉嘴。
  • 上聯「孫悟空金箍棒,能長能短」,下聯被網友對出,成為妙對
    蘇軾一聽就樂了,隨後想到了一個上聯,便對蘇小妹說:「哥哥這裡有一副上聯,你如果對出來,我就真承認你的才學了」,蘇小妹對對聯十分感興趣,自然滿口答應。 蘇軾於是就說出了上聯「餓鼠搶牆,妹妹畫貓驚餓鼠」,這副上聯就是即景之聯,想要對出下聯也要在周邊採景,否則很難應對出來。
  • 北京出上聯,上海對下聯!精妙絕倫
    出個對子您就知道了! 西藏上聯: 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典型的西藏景色,雪域兩字完全可以概括;扎西德勒是祝福語。 新疆下聯: 天山南北「烏魯木齊」 新疆以天山為界,分為南疆和北疆,風景秀麗,地大物博,烏魯木齊是新疆的中心。
  • 語文老師出上聯:幾根傲骨頭,撐持天地!小學生的下聯振奮人心
    學校的老師,為了幫助學生們儘快「收心」,融入學習,也是費盡了心思。據說有一位小學語文老師,就用「特別」的形式,讓學生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個語文老師組織了一場「趣味對聯」交流會,自己出上聯,讓學生們對下聯,對得好有獎勵。
  • 上聯:「花有重開日」,下聯太經典了
    是的,對聯也是我國歷史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且值得一提的是,經典的對聯唯有我國的漢字可組出來,不管你是大才子還是普通學子,只要給出的對聯句式工整,平仄到位,那麼都是好對聯,對聯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的方式,其不僅可以消遣作樂,更重要的是可以考量學者的實力水平,所以,在我國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數不勝數的經典對聯
  • 西藏:我出上聯!新疆:我對下聯!
    ——出個對子您就知道了!西藏上聯:雪域春秋「扎西德勒」(典型的西藏景色,雪域兩字完全可以概括;扎西德勒是祝福語;)新疆下聯:天山南北「烏魯木齊」內蒙古上聯:碧草氈房,春風馬背牛羊壯(展現了內蒙古草原的風貌,帳篷、草場、牛羊、馬匹)黑龍江下聯:蒼松雪嶺,沃野龍江豆谷香
  • 恩師大壽出7字上聯,學生對「荷蘭德國比利時」,是否太敷衍了?
    眾所周知,荷蘭、比利時、德國是歐盟之中的重要成員國之一,但是很多人可能都不會想到,以「荷蘭德國比利時」3個國家的名字組合起來的竟是民國時期一副賀壽的下聯,那麼在恩師過生日的時候,老師為什麼會收到如此奇怪的下聯呢?
  • 王姓網友出上聯:「王莽王勃王守仁,王者榮耀」,姓李的下聯經典
    正好,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個有趣的姓氏對聯,語出驚人,讓人震撼,這個對聯的上聯是一位姓王的網友出的,王姓網友出的上聯是:「王莽王勃王守仁,王者榮耀」,聽起來讓人覺得威風凜凜,很是囂張。但是,面對如此狂傲的上聯,很多人只能保持沉默,因為這個下聯並不好對,對不好就容易落了下風,遭人笑話。要想對好這個下聯,我們在對聯之前必須搞清楚上聯的用意和內涵,摸清上聯的套路,對聯就像對壘一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 乾隆出上聯:金木水火土,和珅與紀曉嵐各出一下聯,水平一目了然
    提起清朝的歷任皇帝,乾隆無疑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歷經康熙、雍正兩代奠定了國力強盛的基礎,民生富足國庫充盈,這也就使得,乾隆在位期間勤於政事的同時,還能有著諸多廣為人知的愛好,像是下江南遊玩、寫詩作對,可以說,看出乾隆作為皇帝愛好是十分廣泛的。
  • 經典絕對,上聯:一來二去三回頭,戀戀不捨,網友的下聯絕妙
    對聯在任何時候都上得了臺面,只要不是這副對聯「晦氣」,大多人還是會很樂意接受這份贈禮,最近有一網友就給出了上聯:一來二去三回頭,戀戀不捨,很快就有人對出下聯:七零八落十方散,鬱鬱寡歡。
  • 千古絕對,下聯:法國荷蘭比利時;上聯你能猜得到嗎?
    有位先生上「對課」時出一上聯:「官門桃李爭榮日」,要求學生對出下聯,學生紛紛作答。不料先生又發問:「你們能用三個國家的名稱組成一個下聯嗎?」一學生對曰:「法國荷蘭比利時」。「法國」與「官門」相對;「荷蘭」與「桃李」從字面上看都是植物名;「比利時」與「爭榮日」對仗也極其工整。這一對句,令人拍案叫絕。這叫做:以巧對奇。
  • 才女出上聯:「王不出頭誰做主」,才子的霸氣下聯令才女臉紅
    事實上,對聯文化的確有些規律和語法,這樣看來似乎也沒有什麼錯誤,但對聯文化如果僅僅局限於此,未免有些呆板迂腐,所對出的下聯也難以列入「名對」的範疇了。其實一副上好的佳對,不僅僅要求對仗工整,平仄押韻,而且要意境高遠,言之有物,這便是對聯文化的精華所在。如果意境不相匹配,上聯說的是風景,下聯對出人物,雖然語法規整,但卻是為了對而對,失去了對聯文化的靈魂了。
  • 姓李的出上聯,「李耳李淵李連杰,李姓為王」,黃姓網友對的下聯解氣
    還真別說,我前段時間就在網上看到一個有趣的姓氏對聯,語出驚人,讓人震撼,這個對聯的上聯是一位姓李的網友出的,李姓網友出的上聯是:「李耳李淵李連杰,李姓為王」,聽起來是不是威風凜凜、氣勢不凡? 這個下聯並不好對,對不好就容易落了下風,遭人笑話。
  • 女子出上聯「關關難過關關過」,下聯被路過的才子對出,堪稱妙對
    比如明代大才子解縉,可是出了名的對聯大師。但是這個稱號有很多人嫉妒,那些嫉妒之人認為自己的才華比解縉還要高超,於是就故意地找茬,試探解縉的才學。有一次酒席宴上,一個書生站起來就說出了一副上聯「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這副對聯是發揮了自己的想像,把天空比喻成棋盤,然後繁星當作棋子,最後的「誰人敢下」充滿了鹿死誰手的感慨,是一副隱喻深刻的哲理對聯。
  • 才女出一上聯:洞中泉水流不盡!一才子給出下聯,才女傾心而嫁
    比如,宋朝一位才女出一上聯:洞中泉水流不盡!一才子給出下聯,才女傾心而嫁。那麼,這女子何故要出此上聯呢?原來,她是在以對聯尋夫君。在古代,有很多這樣的活動,但是大多都是富家之女才「玩」的起這樣的浪漫。在西遊記一片段中,唐僧的母親不就是拋繡球認識並嫁給了陳光蕊嘛,其實這以對聯尋覓夫君的形式與那拋繡球差不多,只不過一個重天定的緣分,一個重人定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