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周星馳的朋友可能都看過《唐伯虎點秋香》這部電影,而電影中最膾炙人口的情節,應該就是唐伯虎與對穿腸拼對子的情節了。在這段比拼中,出現了不少有意思的對子,比如:
十口心思,思君思國思社稷八目共賞,賞花賞月賞秋香
這就是一副十分出色的拼字聯。「十口心」組成了一個「思」,「八目共」組成了一個「賞」(賞的繁體賞在書法中有「八目共」的寫法),對得相當工整,還同時能表達唐伯虎對秋香的愛意,實在是妙。
據史料記載,對聯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大概在公元240年左右,在孫權時就已經有非常工整的對聯了。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對聯的形式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和延伸。除了像上面的拼字聯,還出現了很多精妙的對聯方式。
比如拆字聯就有:
凍雨灑人東兩點西三點切瓜分客橫七刀豎八刀
東兩點即為「凍」字,西兩點即為「灑」字,而下聯也很工整,橫七刀是為「切」,豎八刀是為「分」,上下兩聯對得十分巧妙頗有趣味。
或者更加「變態」的多音字聯:
調琴調新調調調調來調調妙種花種好種種種種成種種香
像這種對聯看上去就讓人頭痛,不好好斟酌一番還真不知道怎麼念。但對聯卻從不是自多而難的,在清華大學曾經有有個教授,出了一個三字上聯,讓學生們對出下聯,結果卻難倒了一眾優秀的清華學子。
這個教授的名字叫做陳寅恪。陳寅恪號稱「清末四公子」之一,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等等。1890年,陳寅恪出生於湖南長沙城內一個富裕的家庭,從記事開始就學習四書五經和世界地理等等。
1900年,陳寅恪的祖父去世之後,陳寅恪便跟著父親陳三立去了江蘇金陵,陳三立本來就是一位著名詩人,文學素養相當之高。陳三立在江蘇開辦了一間思益學堂,用先進的思想來教授新時代的學生,而陳寅恪自然也在內。
後來,陳寅恪又先後到日本、柏林、瑞士、法國等等國家留學,直到1914年一戰爆發才回國。而此時的陳寅恪已經精通好幾門語言了。他發現自己在語言學上十分有天賦,在1918年時甚至還學習了梵文和巴利文。
這就更不用說陳寅恪深耕了十幾年的漢語漢字了。1925年的時候,清華學校改制後成為了清華大學,並在學校裡開設了「國學門」,並先後聘請了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等等大家在學校任教,而陳寅恪也因此成為了清華大學的老師。
在一次教授關關於中國對聯知識的時候,陳寅恪就心血來潮,給底下的學生們出了個上聯,讓學生們對出下聯,上聯僅僅只有三個字:
孫行者
一時之間底下的學生都開始對了起來,當然還頗有些玩笑的意思,什麼「豬八戒」、「沙和尚」甚而「行者孫」、「者行孫」都冒了出來,這可是《西遊記》當中的戲說橋段。陳寅恪自然也沒有細究,只是讓學生們不斷作答,但換來的卻都是陳寅恪的搖頭。
雖然只有三個字,但其實還是有很多講究的。首先「孫行者」算是一個人名(總不能說猴名吧),下聯要對自然也得是一個人名,其次「行」為動詞,「者」在文言裡句尾常用作虛詞,再要加上音韻要求的話,要對出下聯就難了。
直到一個學生站了起來,說出了他的答案,陳寅恪才點了點頭,給了這個學生一個滿分。加上這個學生的下聯,整個對聯就是:
孫行者胡適之
首先第一個字,「胡」與「孫」可組成「猢猻」一詞,第二個字「適」對「行」是動詞對動詞,而「之」跟「者」一樣同樣可以做虛詞,而胡適字適之,因此整體看下來是十分工整巧妙的,也不愧一個滿分了。
如果要筆者來對的話,可能會對一個「祖衝之」,「祖孫」也算是搭配,「衝之」與「適之」同理。那麼讀者朋友們,會怎麼來答陳寅恪老師的這道題呢?
對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種文化習俗,在春節時,中國人都會在家門口貼上喜氣洋洋的對聯,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財源廣進。在《實用對聯大全》中,收錄各種各樣的對聯,不僅可以幫助你在平時節日裡進行對聯的挑選,還能從中學到不少文學音律的知識。
原價88元,現價僅需48元就能入手一本《實用對聯大全》,還是比較實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