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對身邊的人感到不滿甚至憤怒,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和我們的期待不一樣。
而我們很少去反思自己的期待是否合理。
他們本來就是那樣的人,我們卻期望別人去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是改變他人,還是調整自己的期望,哪一個更容易,哪一個是更好的選擇呢。
生活告訴我們應該是後者。
每個人是自己情緒的建構者。
我高興也好,傷心也好,憤怒也好,不是別人觸碰了我頭腦中的哪一個按鈕,是我自己主動進行了相關的神經元連結。
如果我想換一種情緒,就得想辦法調整一下連結的路徑。
這個方法,就是我最想學習到的東西。
老公有時候會讓我不要再學習心理學了,說我把自己學得神叨叨的,原來是因為我說他憤怒是重複建立神經元連結導致的,不知不覺中我把自己學到的心理學知識用來指責他了,讓他感覺到不舒服,但我自己還渾然不覺。
學習應該是兩個人的粘合劑,不是一個人的武器。
反觀自己的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我總是抱怨老公批評我打壓我,讓我覺得心理壓力很大,他反過來問我,我難道是一個聖人嗎,我的缺點為什麼不能被指出來呢?
我想想也是,為什麼經受不了批評呢?
無論是領導的還是家人的,我都不願意別人批評我。
明明知道人家指出我的缺點是為我好的,我也覺得心裡不舒服。
這方面可能就是我通過學習要提高的。
我也一直奇怪自己明明各方面都挺好,為什麼還會活得那麼累,原來是內耗造成的。
我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想做的太多。
我應該去學習,工作要上進,這些規則一遍遍要求我,讓我都不好意思娛樂。
我想吃美食的時候會擔心發胖影響形象。
我玩樂的時候會自責沒有把時間用去讀書。
我讀自己喜歡的書的時候又在糾結沒有看更有深度的書。
欲望是不能全部掌控的,目標是我能夠掌控的,想辦法去執行的。
我的欲望盒子實在是太多了。
情感的我是快樂驅動的,我要創造一些哄自己的方式。
獎勵自己實現自己的目標,用80%的精力投入做一件事。
每年在過去熟悉的基礎上去疊加一件事,上好發條後可以不帶情緒去做一件事,不要增加兩件以上不是習慣的事。
這樣就可以把欲望慢慢變成目標去實現。
今年我最有成就感的事莫過於每天早上上班前堅持聽幾分鐘的課,寫打卡日記,一年下來我寫了27萬字,比我博士論文的字數都多,於是就有了這本書《女人40+,走出迷霧的森林》。
說實話,這個結果超出了我年初制定目標時的想像。
期待明年再實現一個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