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今天(1月13日),浙江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召開了兩場界別協商,其中,文化藝術界別圍繞「促進我省文化繁榮發展」,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
「前段時間,我在江幹區採荷街道新凱苑社區作了未來社區建設的調研,感觸很深。」浙江省政協委員,浙江畫院專職畫師、理論與評論工作室主任陳青洋說。
「同一個街道,採荷的荷花塘社區被列入首批未來社區試點,新凱苑社區的可塑性也很強,但布局比較特殊,一半新一半舊,一邊挨著貼沙河沒法造高樓。但我認為,這些不該成為未來社區申報的制約因素,未來社區試點不能只盯著條件很成熟的社區(這樣可能會更拉大差距——好的更好,差的還是差,而且相對更差),還應該考慮新開苑社區這樣條件相對允許(滿足一定的人數、硬體條件、綠地面積等要求)的社區,可塑性較強的例子,去摸索一些可複製的經驗。」
在界別協商會上,陳青洋發表了《未來社區的文化建構——外植入與內生成制度》主題的看法,她認為,「未來社區,其本質是建構未來的社區文化。」
未來的社區文化是怎樣的?
「未來的社區文化,是讓每個人回到社區,都能生出歸屬感。」陳青洋說。
2019年6月27日,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了首批未來社區試點創建項目建議名單。全省共24個小區上榜。
未來社區試點項目以改造更新類為主,選取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老舊小區,鼓勵採取全拆重建和插花式改(修)建等方式進行改造。
杭州市上城區始版橋社區是首批試點之一,其設計思路是「打造立體的空中坊巷」。專門騰出了立體市井部分,用來承載多元的社區文化。
例如,為老年人準備老年活動中心,為小朋友準備託兒所和幼教機構,還有住戶都能共享的圖書館等功能區。
「未來社區的社區文化,包含了具體的文化——文學、藝術、教育等,但跟傳統的社區文化不同,這不僅僅指構建對應的文化空間,否則時間一長,很可能就變成閒置空間了。」
如何避免文化空間變成閒置空間?
「讓整個社區實現自我運營,這也是未來社區文化最理想的結果。」陳青洋解釋說,「有些人退休了,或者因為別的原因突然閒賦在家,會一下子生出空虛感,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融入到社區文化當中。文化空間建成後,肯定要有人來管理,如果管理的志願者就是居民呢?有人能歌善舞,可以在業餘時間教他的鄰居;有人擅長經營,可以負責資源管理……居民融入了社區文化,一方面能加深彼此的聯繫,獲得他人的認同,另一方面還能推動社區形成自我循環、自我管理的模式。」
起步階段,如何引導未來的社區文化構建
構建未來社區的社區文化,不是獨角戲。
陳青洋認為,除了從內部生成動力,還需要從外部引入「幫手」。
她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推動未來社區增點擴面,培育60個省級試點,改造500個城鎮老舊小區』,我認為每個文化單位需至少認領一個未來社區;其次,制定文化建構綱領,綱領裡確定對口文化單位與社區如何各司其職;再次,文化單位與社區共同制定每周、每月、每年的行動方案;最後,由文化單位派遣專業的文化從事者,進社區引導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