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者,古往今來連綿不絕,曰恆;天地萬物增益發展,曰大"。恆大汽車的核心理念,從一開始的命名,便已說明一切。大格局,大發展,大戰略,這些都和恆大汽車這一路走來的發展路徑不謀而合。不能否認,恆大汽車這一路走來有質疑,有嘲諷,但那又如何?這對於跨界造車的恆大而言,是必經之路,是一切塵埃落定後的柳暗花明,正如今天這般。
12月7日,恆馳1的路測官方視頻正式發布,讓我們一睹了恆馳汽車的盛世顏,恆馳1的顏值設計不容置疑,由汽車設計大師Anders Warming(前寶馬、MINI的首席設計師,)進行操刀。恆馳1和此前發布的概念車保持了高度一致,優雅溜背式的車身造型,配以貫穿式3D懸浮式尾燈,整體科技感溢出屏幕,不誇張地說,恆馳1,大有和7系、S級媲美的底氣和資本。
恆馳1的產品力之強勢,溢於言表,但這不過是恆大汽車的重金打造研發團隊,夯實技術核心競爭力的結果導向。
繼恆馳1實車驚豔曝光後,恆大全球電池研究院也揭開神秘面紗。而在這所電池研究所裡,你會發現恆大汽車之所以有今天這樣的成績,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眾所周知,現如今動力電池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日韓手裡,想要用最快的時間拿到最核心的技術,那便是將日韓頂級電池企業的技術大牛全都招入麾下,而恆大電池研究院的這個團隊到底有多強大呢?我們來舉例說明,研究院院長李浚秀曾擔任韓國SK集團電池研究院院長,常務副院長張勍曾擔任日本山葉發動機電池研發總監,電池材料研究中心研發總監金贊中曾擔任三星SDI電池事業部首席工程師,院長助理李圭成曾擔任LG化學電池pack開發中心總經理,且據不完全統計,恆大汽車的核心科研團隊已經超800人。
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恆大汽車爭取明年下半年將恆大電池技術打造成為世界領先水平的共同目標;並且,這些一線科學家正在鋰離子電池、固態電池、電池材料、BMS以及下一代電池技術等5個領域進行研究,已經擁有40個專業研發及測試實驗室,測試點位超過15000個。
當然,如果你以為這就已經是恆大所有的底氣和誠意了,那可就大錯特錯了,除了電池研究院,恆大的汽車全球研究總院,也是強勢到讓人無法忽視。
據了解,目前恆大汽車全球研究總院在全球擁有3200多名科研人員,下設前瞻技術研究院,整車技術研究院、軟體技術研究院、造型研究院、全球電池研究院等11大專業研究院。且個個都是技術大牛,譬如研究總院院長方馳(原東風汽車研究院院長)、動力研究院院長徐性怡博士(原美國福特汽車高級技術專家),有著頂尖科研團隊加持,恆大全球電池研究院的目標及定位想必已經不用多言。
這些科研大牛,才是恆大汽車進展神速背後,最大的底氣所在。而縱觀許家印這一系列的布局操作,我們大抵就會明白,他之所以敢如此布局形式,是因為心裡有數。
而其實從一開始,恆大汽車在造車這方面是個"門外漢"這件事,其都沒有否認過。但是正因為要面對這樣的現實,恆大汽車才從最開始就很是清醒堅定。所以,其從一開始便是從高起點、完成高水準的布局,簡言之便是以資本換技術,以技術換時間。
很顯然,恆大汽車做到了,空口無憑,數據最直觀。自恆大汽車12月3日獲大股東中國恆大(3333.HK)增持約2233萬股的利好消息,恆大汽車的股價持續增長,目前市值突破2500億;且在產品研發上,恆大汽車正同步研發14款新車,遠超特斯拉3年4款車型的數量;產能規劃上,恆大汽車按照4.0工業標準在全球布局多個生產製造基地,2025年前規劃總產量為100萬輛/年。
這以上種種,都向我們彰顯著恆大汽車的兇猛勢頭,也讓我們看到了恆大汽車在3到5年內,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的底氣所在。
結語
行筆至此,恆大汽車的核心競爭力已然展露無疑,一切無妄,皆為因果。當市場已經完全被開發,作為後來者的恆大汽車已經省去了建設的成本,只需要找到自己需要刺出絕殺一劍的那個空白,就可以逆轉格局,所以恆大汽車的贏,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