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的福無雙至與禍不單行:洪承疇平定陝甘,祖大壽引火遼東

2020-12-23 讀歷見聞

洪承疇的成功學可以歸納為兩個詞——膽大,手狠。對於西北的民變,在朝廷派楊鶴搞招撫的時候,洪承疇就始終是立場強硬地剿殺農民軍。他知道楊鶴搞不來錢,他知道崇禎也搞不來錢,他知道世間已無張居正,所以他認準了一條路,那就是殺!

這個以一身才能為準備的人也是一個幸運的人,他得到了比盧象升、鄭崇儉、孫傳庭等人更好的機會,在民變初起時便以乾脆利落的攻殺而嶄露頭角。

崇禎二年(1629年)四月,洪承疇跟王左掛的農民軍打了他的人生第一仗。當時王左掛率眾進攻耀州(今陝西耀縣),而洪承疇那時還只是布政使衙門的一個參政,主要負責的是糧食儲備工作,結果就是這位糧食局局長帶著官差和鄉勇出戰,不僅解了耀州之危,還差點在雲陽把王左掛圍殲。

明末文官群體中湧現的又一位軍事猛人自此橫空出世、名聲大噪,成為農民軍的惡夢。當時混起義的頭領們很快得到一個經驗,西北官軍裡面有些個兵種是不能碰的,洪承疇的「洪兵」就是其中之一。

他所謂的「洪兵」並無特殊的人員組成,甚至說它是雜牌軍都不夠準確,而是屬於雜兵加民兵的粗陋配置。但就是這種業餘陣容,硬是被洪承疇帶成了明末公認的精銳主力,在作戰中常有過人之處。沒人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但肯定跟他鑽研過的《武經七書》、《南北平定略》等兵書有關。

反正西北的農民軍都知道洪承疇的兵者詭道十分之詭,他的洪兵最好別遇上,遇上了想打贏很難,想活命只能靠逃跑,要不然連投降都沒用。

洪承疇殺不殺降,你去問李自成就知道了,李自成的老領導王左掛就是投降後被洪承疇砍死在飯桌上的,所以李自成到死都沒投降過,這就叫心理陰影面積過於巨大。

當時獨領風騷的王嘉胤也沒少吃洪承疇的虧。

明末幹起義的最初都是陝西人,幹起義的地點最初也都在陝西境內,後來才開始渡黃河出走到山西去幹。這其中就包括王嘉胤,而王嘉胤之所以出走就是為了躲洪承疇。

那時洪承疇剿殺農民軍猛到什麼程度呢?一個很直觀的感受就是,他向朝廷報捷的文書幾乎每天都在發出,所以王嘉胤等人很快發現陝西已經是此處不留爺了。

崇禎三年(1630年)春是農民軍向山西轉移的一個高潮,楊鶴的招撫造成農民軍陣營發生分裂,一部分受撫的農民軍暫時消停了,不願撫的農民軍就自然成為明軍重點剿殺的對象。於是八金剛、老回回、上天猴等人帶領的農民軍便從神木東渡入山西,攻陷蒲縣到洪洞、潞安、平陽、河曲等地活動,隨後王嘉胤、羅汝才、張獻忠、李自成等部也相繼進入山西。

因此陝西境內的農民軍活動便逐漸陷於沉寂,平賊有功的洪承疇在崇禎三年六月,被提拔為主管陝北地區軍政的延綏巡撫。延綏原本是明朝防備蒙古的九個邊鎮之一,境內有著大量的營堡和漫長的邊牆。

明代九邊遺蹟

明朝從明英宗奪門復位之後的第二個皇帝任期開始,150年中的前後八任皇帝都在西北防線上大修長城,這長達一個半世紀時間裡的大量人力和物力消耗,也是造成明朝後期國力羸弱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在洪承疇的時代,明朝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則是來自於東北的後金和西北的民變,而不是耗費巨大國力構築防禦工事,給予了極端重視的蒙古諸部。

相比於明朝的物質手段防備,後來的清朝則進化為精神手段控制,也就是修築所謂「思想的長城」。清朝統治者幫助蒙古建造了大量的寺廟,將藏傳佛教根植於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使曾經彪悍的刀馬鐵騎,被佛法度化成了溫順的轉經喇嘛。

更妙的是,佛教在草原上的傳播還降低了蒙古人口的出生率,所謂「明修長城清修廟」,確實是高!

草原上的寺院

洪承疇升任延綏巡撫帶來了陝西的消停,但這對於山西來講則是災難的。早在農民軍小規模往山西出走時,山西官員就開始行動起來,在山陝交界以「防盜」為名關閉出入口,還對有農民軍活動的災荒地區實施糧食禁運。

山西官員的緊張是有道理的,山西與陝西在北起河曲、南至風陵渡之間一千多裡的交界線上,只隔著一條窄窄的黃河,黃河兩岸渡口眾多,來往便利,在大旱連年的時節渡河更是輕而易舉。

更要命的是,山西也同樣飽受災荒之苦,也要供養境內的邊鎮軍需以及眾多藩王宗室,財政也是壓力山大,境內大量的饑民、飢兵如同遍地乾柴,只差王二那樣的帶頭大哥來撩一把星星之火。

所以,當陝西的農民軍大股闖進來後,山西的局勢很快一發不可收拾,就連時任山西巡撫仙客謹也死在了農民軍之手,隨後繼任巡撫的宋統殷、許鼎臣也都因戰局失利而被免職。

山西的官員擺不平農民軍,就開始指責陝西官員以鄰為壑,甚至連身在京城的山西籍給事中裴君錫也為家鄉幫腔,異想天開地請求崇禎命令陝西官員立即把竄入山西的流寇趕回陝西。

洪承疇的管轄地雖然在陝北,但他並不是只掃門前雪的狹隘之人,山西的事他也很願意管,幫他管這個事的人是延綏東路副總兵曹文詔。

曹文詔是誰?他早年的經歷已經不得而知,只知道他給熊廷弼當過兵,給孫承宗當過兵,也給袁崇煥打過仗,己巳之變中因與後金作戰有功升參將,後來收復關內四城有功又升都督僉事,陝西民變四起後被派過去任延綏東路副總兵。

上任延綏巡撫的洪承疇對這位職業軍人出身的部將十分滿意,稱讚他是「世間良將,天下無雙」。

當然識貨的並不只有洪承疇,群眾的眼睛也是雪亮的,所以當時就有這麼一句流行語:「軍中有一曹,流賊聞之心膽跳」。

在王嘉胤倒黴之前,被曹文詔幹掉的農民軍頭領,已有點燈子趙勝、杜三、楊老柴、一條龍、掃地王等一大串名單。崇禎四年(1631年)四月,曹文詔向王嘉胤動手了,第一仗就打下了王嘉胤佔據的河曲。

河曲位於晉西北,緊挨著陝北洪承疇管轄的地盤。見死敵打上門來,王嘉胤倒也乾脆,帶著人馬就向晉東南的沁水、陽城轉移了。不過曹文詔可不是搶下地盤就收工的人,他一點也沒耽誤,帶著人馬追上去,一定要去把人頭搶下來。

王嘉胤以前做山賊、現在幹起義,自許是慣走江湖的老司機,更何況手底下還有3萬多弟兄,你曹文詔再怎麼彪悍也不過只帶了3000人,你一個砍我十個,累也把你累垮了。

但王嘉胤還是把事情想簡單了,正規軍辦事跟他的草臺班子作風是很有點區別的。

相關焦點

  • 洪承疇打李自成是一把好手,為何到了遼東,便遭遇松錦之戰的慘敗
    此外李成梁手裡還調教出了一大幫武將,這些武將也成為了遼東根深蒂固的力量,就連崇禎皇帝輕易都不敢動當地的武將。比如說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舅舅祖大壽等等,都是老李家一手提拔上來的武將。他們在遼東的勢力,那是新來的洪承疇集團,無法取代的。
  • 大同之戀之祖大壽
    他寫下絕命詩:『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崇禎皇帝下令殺死袁崇煥,結果讓其他將領心寒,尤其是袁崇煥的部下祖大壽……」 祖大壽(1579年 —1656年),字復宇,明末清初遼東寧遠(今遼寧興城)人,吳三桂的舅舅。本是明朝武將,後降清。
  • 除去袁崇煥,納降祖大壽,皇太極突破寧錦防線還靠另一關鍵舉措
    ,袁崇煥才意識到「玩笑開的有點大」於是不斷向崇禎提出各種要求,但崇禎對他的話深信不疑,需要什麼給什麼,只要五年平定遼東就行。深知袁崇煥在崇禎面前的「浪對」的兵科給事中許譽卿,對崇禎上疏暗示說:「近來用人過濫,封疆大臣已不知法律,請皇上重申法律,明示邊臣,今後如敵軍入境不能截堵,攻城不能入保,應按律逮捕。」
  • 祖大壽叛逃大明,為何深得同情?被後世認為是最該平反的人
    明代中葉以後遼東地區有三股遼軍勢力:一是李成梁系統的遼軍,二是祖大壽系統的關寧遼軍,三是毛文龍系統的島兵,這些勢力均有著濃厚的宗族色彩。 祖大壽在遼軍地位資格老、地位高,在祖氏族黨中輩分高,使得這隊人馬非常抱團,戰鬥力強悍。也正因此,他得到了清太宗皇太極的高度矚目。在松錦之戰後,皇太極說:「明國所恃者,惟祖大壽之兵。」
  • 明末清初,老謀深算的大明統帥洪承疇如何在松錦之戰中戰敗被俘?
    明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1638年)農曆十月,皇太極親自率領部隊進攻明朝,率領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出寧遠、錦州大道;睿親王多爾袞為左翼,自青山關入;貝勒嶽託為右翼,自牆子嶺入。祖大壽在中後所(今遼寧綏中縣城)屯兵,領兵偷襲多鐸,多鐸戰敗。 第二天,多鐸與濟爾哈朗合兵出戰,祖大壽收兵回中後所。不久,皇太極親自來到中後所,派使者給祖大壽帶話,勸降祖大壽。祖大壽卻始終沒有露面。
  • 為何崇禎不得不信任吳三桂?
    吳三桂,字長白,祖籍徽州(安徽徽州),先遷居高郵州(江蘇高郵),後又遷至遼東中後所。父親吳襄,識文能武,尤善養馬,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以販賣遼東馬匹為生。其於天啟二年(1621年)中武舉進士,任遼東總兵李成梁部騎將,算是進入了軍界,從而結識了遼東望族祖氏,並有幸與祖氏聯姻,娶了祖大壽的妹妹為妻,在遼東開始發跡起來。祖氏世居遼東,滿門皆官。
  • 袁崇煥、楊嗣昌和洪承疇這幾人,到底誰更「看透」了崇禎皇帝?
    說這三位啊,在明朝末年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是下場都不咋地,袁崇煥被崇禎給弄死了,楊嗣昌雖然不是被崇禎弄死的,但卻是用崇禎給的尚方寶劍自殺的,洪承疇呢,沒有被崇禎弄死,也沒有自殺,但卻在松錦之戰的時候投降了皇太極!而這三個人,要論看清崇禎皇帝的程度,卻是一個接著一個遞近的!
  • 明朝的重臣洪承疇投降清廷卻不得重用,還被寫入了《貳臣傳》受辱
    面對「韓城之圍」,楊鶴已經無人可派,只好將陝西督糧參政洪承疇派出解圍,權當是死馬當活馬醫了。可是,洪承疇竟然不辱使命,拼死解了韓城之圍,成為了他的成名之戰。借著這股勢頭,洪承疇鬥膽上疏崇禎帝,請求朝廷改變寬鬆的策略,改之以狠辣決絕的舉措剿殺所有的匪患。他主張,一旦流民參與叛亂,無論是否投降都要問罪斬殺,贏得了崇禎帝的讚賞。
  • 三段式』評價洪承疇
    洪承疇何許人也?先來看看百度百科的介紹:洪承疇(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在明末農民起義的戰事中屢立戰功,升任陝西三邊總督。崇禎年間轉任薊遼總督。松錦之戰後投清朝,深受皇太極重視。
  • 歷史上,祖大壽為何在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跡了?
    清崇德七年(1642年),松錦大戰以明軍慘敗收場,主將洪承疇被俘後投降,此時祖大壽所困守的錦州已經被清軍圍困長達一年的時間,城內早已是彈盡糧絕,甚至出現了殺人相食的慘狀,迫於無奈的祖大壽只能選擇開城向清軍投降。儘管祖大壽受到了皇太極的熱誠歡迎,並且還被授予了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但是至此之後祖大壽就如同在政治舞臺上消失了一般,鮮有記載。
  • 祖大壽:先為明將,後入清史,是漢奸還是忠臣?
    1崇禎四年十月,關外遼西大凌河。孤城之內,將軍手捧一碗熱湯,欲飲又止。這是一碗人肉湯。祖大壽曾是袁崇煥的得力幹將,袁崇煥當年為大明朝鎮守遼東,人稱「大明長城」,兩人曾通力合作,在戰爭中重創清朝太祖努爾哈赤,當時還是後金領袖的努爾哈赤重傷不治而死。三年之後,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捲土重來,突襲北京。
  • 皇太極與祖大壽合謀偷襲錦州,結果被祖大壽表演成了光榮突圍
    不過在袁崇煥的語錄裡,還有一句更加靈驗的話,他曾向崇禎表態說:「臣選此三人(指祖大壽、趙率教和何可綱),願與此三人共始終,若到期無果,願殺此三人,然後自動請死。」很難想像,是不是老領導的這句話,給了祖大壽下定最後決心的勇氣。
  • 揭秘明朝最強騎兵部隊——遼東鐵騎和關寧鐵騎
    根據《明檔》記載,崇禎元年三月前後,有約十萬眾蒙古部落歸順明廷,被時任遼撫安置在錦州附近,遼鎮將領學習李成梁即從中招募大批精壯善戰之夷人充做家丁,時錦州總兵祖大壽更直接將部分蒙古人整編為降夷左右營,以蒙古部落首領為將,成為了祖大壽直屬指揮的一直精銳軍隊
  • 流血的遼東戰場,上億大明軍隊,為何打不過數萬人的八旗兵?
    於是調兵遣將,揮師遼東。這支龐大的軍隊,有來自浙江、福建、四川、陝甘等地的士兵近九萬人,加上海西女真葉赫部,也是努爾哈赤敵對方的兵力一萬人,加上比較聽話的朝鮮附屬國的一萬三千人,總共十一萬多人,對外號稱47萬,浩浩蕩蕩開出山海關,誓要將努爾哈赤粉身碎骨了。
  • 袁崇煥究竟冤不冤,為何崇禎一定要殺死他?
    但這位將領不是死在滿清八旗軍的鐵騎下,而是死在了他所效忠的明朝皇帝崇禎手裡。他被崇禎打入監牢八個月後判為凌遲處死,整整剮了3543刀,圍觀百姓也紛紛生啖其肉,飲其血。那麼崇禎為什麼一定要殺了袁崇煥呢?欺君之罪袁崇煥在去遼東之前,曾經和崇禎帝許諾五年平定遼東。
  • 崇禎朝的良將甚多,為什麼打不過幾萬清軍和農民軍起義?
    崇禎朝時期各種矛盾激化,個人縱有天大本領也很難挽救危局。財政困難,缺軍餉。崇禎帝及朝廷不知兵大臣掣肘。朝廷腐敗,失去民心。軍隊訓練不到位以及清兵過強,農民人數眾多等等許多原因導致打不過幾萬清軍和農民軍。再說,崇禎朝良將甚多,這些良將練兵和指揮作戰藝術沒有特別出眾的,產生過像白起、韓信、李靖、嶽飛那樣所謂天才軍事家。我記得一位歷史學家說過王齕是名將,白起是天才軍事家,兩者是有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