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的成功學可以歸納為兩個詞——膽大,手狠。對於西北的民變,在朝廷派楊鶴搞招撫的時候,洪承疇就始終是立場強硬地剿殺農民軍。他知道楊鶴搞不來錢,他知道崇禎也搞不來錢,他知道世間已無張居正,所以他認準了一條路,那就是殺!
這個以一身才能為準備的人也是一個幸運的人,他得到了比盧象升、鄭崇儉、孫傳庭等人更好的機會,在民變初起時便以乾脆利落的攻殺而嶄露頭角。
崇禎二年(1629年)四月,洪承疇跟王左掛的農民軍打了他的人生第一仗。當時王左掛率眾進攻耀州(今陝西耀縣),而洪承疇那時還只是布政使衙門的一個參政,主要負責的是糧食儲備工作,結果就是這位糧食局局長帶著官差和鄉勇出戰,不僅解了耀州之危,還差點在雲陽把王左掛圍殲。
明末文官群體中湧現的又一位軍事猛人自此橫空出世、名聲大噪,成為農民軍的惡夢。當時混起義的頭領們很快得到一個經驗,西北官軍裡面有些個兵種是不能碰的,洪承疇的「洪兵」就是其中之一。
他所謂的「洪兵」並無特殊的人員組成,甚至說它是雜牌軍都不夠準確,而是屬於雜兵加民兵的粗陋配置。但就是這種業餘陣容,硬是被洪承疇帶成了明末公認的精銳主力,在作戰中常有過人之處。沒人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但肯定跟他鑽研過的《武經七書》、《南北平定略》等兵書有關。
反正西北的農民軍都知道洪承疇的兵者詭道十分之詭,他的洪兵最好別遇上,遇上了想打贏很難,想活命只能靠逃跑,要不然連投降都沒用。
洪承疇殺不殺降,你去問李自成就知道了,李自成的老領導王左掛就是投降後被洪承疇砍死在飯桌上的,所以李自成到死都沒投降過,這就叫心理陰影面積過於巨大。
當時獨領風騷的王嘉胤也沒少吃洪承疇的虧。
明末幹起義的最初都是陝西人,幹起義的地點最初也都在陝西境內,後來才開始渡黃河出走到山西去幹。這其中就包括王嘉胤,而王嘉胤之所以出走就是為了躲洪承疇。
那時洪承疇剿殺農民軍猛到什麼程度呢?一個很直觀的感受就是,他向朝廷報捷的文書幾乎每天都在發出,所以王嘉胤等人很快發現陝西已經是此處不留爺了。
崇禎三年(1630年)春是農民軍向山西轉移的一個高潮,楊鶴的招撫造成農民軍陣營發生分裂,一部分受撫的農民軍暫時消停了,不願撫的農民軍就自然成為明軍重點剿殺的對象。於是八金剛、老回回、上天猴等人帶領的農民軍便從神木東渡入山西,攻陷蒲縣到洪洞、潞安、平陽、河曲等地活動,隨後王嘉胤、羅汝才、張獻忠、李自成等部也相繼進入山西。
因此陝西境內的農民軍活動便逐漸陷於沉寂,平賊有功的洪承疇在崇禎三年六月,被提拔為主管陝北地區軍政的延綏巡撫。延綏原本是明朝防備蒙古的九個邊鎮之一,境內有著大量的營堡和漫長的邊牆。
明朝從明英宗奪門復位之後的第二個皇帝任期開始,150年中的前後八任皇帝都在西北防線上大修長城,這長達一個半世紀時間裡的大量人力和物力消耗,也是造成明朝後期國力羸弱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在洪承疇的時代,明朝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則是來自於東北的後金和西北的民變,而不是耗費巨大國力構築防禦工事,給予了極端重視的蒙古諸部。
相比於明朝的物質手段防備,後來的清朝則進化為精神手段控制,也就是修築所謂「思想的長城」。清朝統治者幫助蒙古建造了大量的寺廟,將藏傳佛教根植於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使曾經彪悍的刀馬鐵騎,被佛法度化成了溫順的轉經喇嘛。
更妙的是,佛教在草原上的傳播還降低了蒙古人口的出生率,所謂「明修長城清修廟」,確實是高!
洪承疇升任延綏巡撫帶來了陝西的消停,但這對於山西來講則是災難的。早在農民軍小規模往山西出走時,山西官員就開始行動起來,在山陝交界以「防盜」為名關閉出入口,還對有農民軍活動的災荒地區實施糧食禁運。
山西官員的緊張是有道理的,山西與陝西在北起河曲、南至風陵渡之間一千多裡的交界線上,只隔著一條窄窄的黃河,黃河兩岸渡口眾多,來往便利,在大旱連年的時節渡河更是輕而易舉。
更要命的是,山西也同樣飽受災荒之苦,也要供養境內的邊鎮軍需以及眾多藩王宗室,財政也是壓力山大,境內大量的饑民、飢兵如同遍地乾柴,只差王二那樣的帶頭大哥來撩一把星星之火。
所以,當陝西的農民軍大股闖進來後,山西的局勢很快一發不可收拾,就連時任山西巡撫仙客謹也死在了農民軍之手,隨後繼任巡撫的宋統殷、許鼎臣也都因戰局失利而被免職。
山西的官員擺不平農民軍,就開始指責陝西官員以鄰為壑,甚至連身在京城的山西籍給事中裴君錫也為家鄉幫腔,異想天開地請求崇禎命令陝西官員立即把竄入山西的流寇趕回陝西。
洪承疇的管轄地雖然在陝北,但他並不是只掃門前雪的狹隘之人,山西的事他也很願意管,幫他管這個事的人是延綏東路副總兵曹文詔。
曹文詔是誰?他早年的經歷已經不得而知,只知道他給熊廷弼當過兵,給孫承宗當過兵,也給袁崇煥打過仗,己巳之變中因與後金作戰有功升參將,後來收復關內四城有功又升都督僉事,陝西民變四起後被派過去任延綏東路副總兵。
上任延綏巡撫的洪承疇對這位職業軍人出身的部將十分滿意,稱讚他是「世間良將,天下無雙」。
當然識貨的並不只有洪承疇,群眾的眼睛也是雪亮的,所以當時就有這麼一句流行語:「軍中有一曹,流賊聞之心膽跳」。
在王嘉胤倒黴之前,被曹文詔幹掉的農民軍頭領,已有點燈子趙勝、杜三、楊老柴、一條龍、掃地王等一大串名單。崇禎四年(1631年)四月,曹文詔向王嘉胤動手了,第一仗就打下了王嘉胤佔據的河曲。
河曲位於晉西北,緊挨著陝北洪承疇管轄的地盤。見死敵打上門來,王嘉胤倒也乾脆,帶著人馬就向晉東南的沁水、陽城轉移了。不過曹文詔可不是搶下地盤就收工的人,他一點也沒耽誤,帶著人馬追上去,一定要去把人頭搶下來。
王嘉胤以前做山賊、現在幹起義,自許是慣走江湖的老司機,更何況手底下還有3萬多弟兄,你曹文詔再怎麼彪悍也不過只帶了3000人,你一個砍我十個,累也把你累垮了。
但王嘉胤還是把事情想簡單了,正規軍辦事跟他的草臺班子作風是很有點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