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 南京明故宮是如何消失的?

2021-02-13 國家人文歷史

經公眾號「大象公會"(微信ID:idxgh2013)授權轉載。

南京明故宮是洪武、建文、永樂三朝50餘年的皇宮,一度雕梁畫棟,氣象萬千。

明故宮包含皇城與宮城兩重。內側宮城呈正方形,約950米長;外側皇城呈倒「凸」字形,南北長2.5公裡,東西寬2公裡。

公元1366年,身為吳國公的朱元璋就選定了這處「鍾阜龍蟠」的寶地建造新宮。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正式即位後,改應天府為「南京」,並開始全面的都城與皇宮建設。宮殿建設幾次反覆,最終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建成完整的明南京故宮。

《洪武京城圖志》載南京皇城圖。遵循禮制、強調軸線的南京明故宮也是後來明成祖遷都北京設計宮城的藍本

然而,現在的南京明故宮僅存柱礎、城門等部分遺構。今日南京市民的生活記憶中,「明故宮」更多的是2號地鐵線的一個站名。所以不斷有人討論同一個問題:明故宮究竟毀於誰手?

民國時期修建的中山東路將故宮遺址一分為二,明故宮現存的地面遺蹟集中於道路兩側。宮城遺蹟主要有午門至奉天門段遺址所在的午朝門公園、三大殿和後二宮建築遺址所在的明故宮公園、東華門和西華門遺址公園;皇城遺蹟有西安門遺址公園、玄津橋、外五龍橋等。而社稷壇、太廟殿基、三大殿基等部分遺蹟尚有可能埋藏地下。

流傳甚廣的一個看法是,「明故宮毀於太平天國」。90年代,明故宮遺址公園的簡介牌上也寫著,「清鹹豐三年至同治三年(1853-1864)宮殿建築毀於兵火」,對應的年代正是太平天國在南京建都到失敗的時間。

但這一說法並不嚴謹。康熙二十三年(1684)初次南巡江寧時,就曾感慨「道出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斷壁矣」。可見,早於太平天國 180多年,明故宮就已經一副殘垣斷壁的樣子了。

幾十年後,乾隆南巡至江寧,途徑殘破的明故宮,還作詩評論過一番:「六朝崇構早摧殘,基剩明宮菸草寒。木鳳已聞翔北闕,石鯨無恙枕春瀾。」引用明成祖朱棣拆南京宮殿巨材北上、用以建筑北京故宮的傳聞,把毀壞明故宮的責任都推給了前朝。

但乾隆的說法同樣不靠譜,朱棣北遷時,並未拆走宮殿木材,畢竟如此明目張胆的拆除父輩宮殿的行為是為宗法不容的。

明朝遷都150多年後,萬曆年間成書的《利瑪竇中國札記》中仍然感慨,「我還沒有見過世界上哪個國家的皇宮像南京的明故宮這樣雄偉」。利瑪竇本人是北京故宮的常客,卻依舊堅定地認為南京故宮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宮,足見南京故宮在明朝前中期破壞有限。

事實上,南京明故宮的消亡,並非單次事件影響,而是經歷了明、清、民國乃至近現代的多次損毀。

最早的毀壞發生在明初。燕王朱棣為奪皇位發起的靖難之役(1399-1402)使得「都城陷,宮中火起」。這場大火中,奉先殿被燒毀。

明故宮宮城、皇城復原圖

隨後,成為明成祖的朱棣於永樂十九年(1421)決定遷都北京。伴隨著南京政治地位的下降,明故宮也逐漸敗落。

從明成祖至明末,南京明故宮未直接廢止,還有一些修葺和增建的記錄。然而,畢竟國力有限。明代中後期,南京故宮經歷過多次災難,風吹雨打,最終因為明朝國力的衰退和南京地位的不斷弱化,失去了維修與保護。

明正統十四年(1449),夏六月天降雷雨,「謹身諸殿災」,謹身、華蓋等殿被雷電擊中起火。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五月,「南京大風拔太廟樹,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門獸吻」。

明嘉靖元年(1522),「七月,暴風雨,江溢,郊社陵寢宮闕城垣皆壞」。

至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後,崇禎的弟弟福王朱由崧逃至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時,奉天殿已經不存,太廟也已經焚毀,皇帝只能「即位於武英殿」「祭告於奉先殿」。朱由崧稱帝南京以後,還對宮殿進行了花費不小的修繕。可惜的是,正月宮殿才建成,五月清兵就殺到了大江北岸。

而清初對明故宮的毀壞是最徹底的。清軍進入南京,焚毀了大部分的明代宮殿建築。這一段清朝正史少有提及,多半是出於史諱。

隨後,順治帝改南京為八旗駐防城,在皇城內部修建將軍署、副都統署和兵房,明故宮的形制與格局便整體改變了。

清代乾隆初年江寧府城圖,右側為原明故宮

到了太平天國時期,又拆宮牆磚石、木構填充天王府工程,太平天國失敗後清軍再次焚燒了南京城,對明故宮的破壞就更徹底了。

民國初年,明故宮有部分宮牆殘存。後出於軍事上的考量,南京國民政府將明故宮西南部開闢為機場。1937年,侵華日軍佔領南京之後,為擴建飛機場還拆掉了西華門、毀壞社稷壇等遺蹟。隨後,明故宮機場幾經移交,1949年以後入駐了金城機械廠、民航局、空軍電臺等多家單位。

中央十字區域即明故宮機場

後來,在金城機械廠的基礎上,籌建了南京航空工業專科學校,也就是今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前身。2002年,南航在教學樓施工過程中發現了諸多明代重要建築部件,考古發掘後證實,南航校園內的此處工地正是明故宮太廟主體建築遺址所在地。

參考資料:

國立中央大學出版組編,《金陵明故宮圖考》,國立中央大學出版組,1933.05。

潘谷西,陳薇,《歷史文化名城中的史跡保護:以南京明故宮遺址保護規劃為例》,2006。

註:未經版權方允許,請勿轉載、抓取。

他是敦刻爾克道森船長的原型,原鐵達尼號二副,兩個兒子陣亡,一生都是傳奇

出生在那個時代,萊託勒的一生,經歷了比和平時代要多得多的波折、災難、考驗,可他也見識過人性之可畏,明白生命之可貴。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印度空軍奇襲不成,巴基斯坦王牌飛行員30秒內擊落4架敵機

在1965年的印巴戰爭中,一位名叫默罕默德·馬哈茂德·阿拉姆的巴基斯坦飛行員,完成了比馬爾塞尤更加厲害的超神一擊——在30秒內連續擊落4架敵機!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民航兩次誤入蘇聯領空慘遭擊落,大韓航空為何接連兩次遭此厄運?

大韓航空公司的客機飛行員們,是如何先後兩次掉到同一個坑裡的。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查看

相關焦點

  • 南京故宮是如何消失於歷史之中的?
    ,然而數百年後的今天北京故宮仍自,可南京故宮卻幾乎完全消失。從六百多年前南京故宮建成,距今已經六百多年,然而只比南京故宮稍遲的北京故宮仍在,但南京故宮如今只剩下極少數的遺構,曾經的世界第一宮殿,早就蕩然無存。那麼,南京故宮到底是如何消失的呢?
  • ..南京紫禁城~明故宮..為何沒有被保留下來?..
    南京故宮,又稱明故宮、南京紫禁城,是明朝首都應天府(南京)的皇宮,也是明朝的第一座皇宮。這座皇宮始建於1366年,修建時間長達26年,至1392年才基本完工。南京皇宮完工之後,佔地面積比後來的北京故宮還略大,氣勢之恢宏,可見一斑。然而可惜的是,二十九年後,明成祖朱棣決心遷都北京,並在北京按照南京故宮的建築規格為母本,也修了一座北京皇宮。
  • 筆尖下的情懷 | 南京明故宮 風雨六百年
    康熙南巡圖局部(圖片來自網絡)康熙二十三年(1684)冬十月甲子,皇帝南巡,作《過金陵論》,對已成軍營的明故宮這樣描述:「出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斷壁矣;昔者玉河之灣環,今則荒溝廢岸矣!
  • 南京故宮、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臺北故宮的關係
    南京故宮是誰建造的?答: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洪武帝)。南京故宮又稱明故宮、南京紫禁城,位於今南京市主城東部,始建於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南京紫禁城東西寬2000米,南北長2500米,佔地100多萬平方米,殿宇重重、樓閣森森,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
  • 藏匿於南京的一座宮殿,北京故宮竟是效仿的它,如今卻只剩下城門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探索歷史,而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很多國人都為此感到驕傲,在陝西的西安,隨便找一塊地也許都能挖出文物,有句話就說地下文物看陝西,陝西是中國文物最多的一個省,江蘇南京的歷史也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經歷過多個朝代的更換,在南京隨處看到有點歷史性的建築,它看似普通,也許就有著上百年的歷史了。
  • 南京故宮挖出一面侍衛「銅牌」,刻著16個字,專家解讀後令人膽寒!
    曾經南京故宮就意外地被考古隊挖掘出一件腰牌哦,南京故宮也就是明故宮,堪稱是世界上第一大的宮殿,比北京故宮更為的宏偉,皇城6.53平方千米,宮城1.16平方千米,可以說後來的北京故宮就是模仿北京故宮的。
  • 除了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以外,中國其實還有一個故宮
    一提到故宮,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北京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北京故宮地處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規模相當宏大。哪怕在國際社會中,北京故宮都有著非常大的名氣。除了北京故宮之外,中國還有臺北故宮和瀋陽故宮。不過,其實還有一個故宮,大家可能並不知道。
  • 青藏高原上的明故宮——瞿曇寺
    三羅喇嘛憑藉其聲望寫信招撫,藏族部眾隨之歸順了明王朝。這件事不僅使青海地區結束了因改朝換代而造成的混亂局面,也使得朱元璋認識到以三羅喇嘛為代表的宗教勢力在青海地區的作用和地位。600年風雨未改它的神韻公元1393年,三羅喇嘛去南京進貢並請求對他的寺院給予護持和賜名。
  • 臺北故宮新展:從郭熙到文徵明 看中國傳統繪畫如何發展?
    2020年6月9日至2021年1月3日,「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展出。展覽將以三個月為原則,分兩期展出。第一期展品包括傳郭熙《寒林圖》、吳鎮 《篔簹清影圖》、文徵明《千巖競秀》軸等繪畫作品和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黃庭堅《致齊君尺牘》等書法作品。本展意在透過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曆代書畫,系統性地介紹繪畫與書法的發展脈絡。
  • 回望故宮營建六百年
    在我看來,故宮博物院最具唯一性的收藏品就是故宮古建築群。中國習慣上將前朝的宮殿稱為故宮,如明初工部蕭洵記錄元大都宮殿的著作就名為《故宮遺錄》。辛亥革命以後,我們也稱明清宮殿為故宮。中國自秦建立統一國家以來,經歷了多次王朝的興替,還有更多次割據政權的興亡,每個政權都建造了自己的宮殿。歷史文獻中留下了豐富記載與描述,人間仙境般的宮闕,令人神往。
  • 曾與北京南京齊名,造了比故宮還大的皇城卻沒用,現在只是一個縣
    這個中都便是曾經朱元璋所選定的都城,其選中的地方曾與北京和南京齊名,並且造了比故宮還大的皇城卻沒用,現在卻只是一個縣。是什麼地方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它東有南京都城,西有開封都城,而鳳陽在其中間,因而就被稱為中都。中都始建於1369年,其佔地面積為382.3公頃,明中都的遺址,比北京故宮還大了12萬平方米。 曾作為大明王朝的中都城的鳳陽,以「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與北都北京以及南都南京,並為明朝三都。如果這個格局定下,並繼續保持下去,那麼今天的滁州鳳陽會多麼的光彩。然而,事情並沒有如此發展。
  • 僅次於故宮的博物館,南京的地標性建築,不要門票帶證件網上預約
    南京是中國第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稱為「六朝古都」,在其悠久的歷史上留下了很多史跡, 現在成為有名的觀光地,聚集了國內外很多遊客的慕名而來, 特別是夫子廟,是去南京觀光的必要景點, 除此之外,南京還有很多南京博物院這樣值得去的地方。
  • 別急,故宮專家來南京開講了
    沒去故宮看大展?沒關係。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來到南京了。10 月 24 日,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任萬平為大家帶來了名為《走進故宮——紫禁城傳統文化內涵解析》的講座。 走進故宮,如何理解故宮的文化?紫禁城、故宮、故宮博物院三個稱名有何不同?偌大的空間,成千的建築,是以何種規則布局的?稱殿,還是叫宮,是否有別?不同宮殿的命名有何深意?
  • 中國四大故宮之一,曾面積是故宮的1.5倍,現如今卻一片廢墟
    對南京的旅行,我其實比較陌生,已經很長時間沒去過南京了,最近才知道,這是一個有著許多文化底蘊和古建築的城市,除了一般的孔子廟和陳華的相聚,個人最期待的就是來南京的明故宮了,我覺得它是最令人感動的旅遊景點。
  • 品讀南京| 南京有四道城垣,你知道嗎?
    俯瞰南京明城牆。位於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周邊,是南京四重城垣由裡向外的第一道城垣,有御河環繞。宮城由填燕雀湖(即前湖)  建造,坐北朝南。宮城大致範圍,在今天的南至御道街最北端,西至中國歷史第二檔案館一線,北至後宰門街,東至南航東、輕工集團西一線。宮城平面略呈長方形,主體南北長0.95公裡,東西寬0.75公裡,周長3.45公裡,圍合面積1.16平方公裡,城高11米,底寬8米,頂寬7米,垛口2370個。
  • 鳳陽明中都,古代最大的爛尾工程,因體恤百姓停工,規模超過故宮
    從歷史記載的數據看,明中都皇城比後來的北京故宮要大十幾萬平方米,北京故宮是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從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取皇位後修建的。 負責營建鳳陽皇城的人叫李善長,在修建中都六年後,朱元璋視察了工程進度,非常滿意,還封賞了李善長和工匠,但是他回到南京後就以「勞費」為由停止了明中都的營建工程,這個理由用今天的話來說相當於
  • 鮮為人知的明中都,竟是一座「爛尾」的皇城
    朱元璋在老家建皇城正如一座城的興起讓人驚豔,一座城的荒廢讓人感慨,朱元璋定都南京,而其兒子朱棣把都城遷到北京,一南一北,兩座城都留下了宏偉的古建築。不少人以為明朝只有南京和北京兩個國都,實際上明朝還有一個陪都,那就是位於安徽鳳陽的中都。只不過時移事易,中都逐漸沒落,並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
  • 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它的館藏珍品
    【故宮博物院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舊照】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故宮博物院為保護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擇其精要裝箱南遷,並在南京建立文物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
  • 瀋陽故宮鎮館之寶:不比北京故宮的差!
    世人提到「故宮」時,默認指代的是「北京故宮博物院」,但其實,能稱之為「故宮」的,還有瀋陽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南京明故宮(又叫「南京紫禁城」)。 說起瀋陽故宮,別覺得它名氣沒有北京故宮大,就瞧不起它。其實瀋陽的故宮裡不但珍寶數量大,精品也有不少,今天就給各位介紹幾件。
  • 走走南京明城牆
    朱自清先生曾說過:「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遺痕。你可以摩挲,可以憑弔,可以悠然遐想」。秦淮河緩緩地流淌,明城牆高高地矗立,他們都在講述著南京的歷史。我們就來說說南京明城牆。南京明城牆包括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牆,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南京明城牆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在鍾靈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在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礎上,依山脈水系的走向來建城。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鐘山為依、北有後湖為屏、西納石城入內,形成獨具防禦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