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公眾號「大象公會"(微信ID:idxgh2013)授權轉載。
南京明故宮是洪武、建文、永樂三朝50餘年的皇宮,一度雕梁畫棟,氣象萬千。
明故宮包含皇城與宮城兩重。內側宮城呈正方形,約950米長;外側皇城呈倒「凸」字形,南北長2.5公裡,東西寬2公裡。
公元1366年,身為吳國公的朱元璋就選定了這處「鍾阜龍蟠」的寶地建造新宮。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正式即位後,改應天府為「南京」,並開始全面的都城與皇宮建設。宮殿建設幾次反覆,最終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建成完整的明南京故宮。
《洪武京城圖志》載南京皇城圖。遵循禮制、強調軸線的南京明故宮也是後來明成祖遷都北京設計宮城的藍本
然而,現在的南京明故宮僅存柱礎、城門等部分遺構。今日南京市民的生活記憶中,「明故宮」更多的是2號地鐵線的一個站名。所以不斷有人討論同一個問題:明故宮究竟毀於誰手?
民國時期修建的中山東路將故宮遺址一分為二,明故宮現存的地面遺蹟集中於道路兩側。宮城遺蹟主要有午門至奉天門段遺址所在的午朝門公園、三大殿和後二宮建築遺址所在的明故宮公園、東華門和西華門遺址公園;皇城遺蹟有西安門遺址公園、玄津橋、外五龍橋等。而社稷壇、太廟殿基、三大殿基等部分遺蹟尚有可能埋藏地下。
流傳甚廣的一個看法是,「明故宮毀於太平天國」。90年代,明故宮遺址公園的簡介牌上也寫著,「清鹹豐三年至同治三年(1853-1864)宮殿建築毀於兵火」,對應的年代正是太平天國在南京建都到失敗的時間。
但這一說法並不嚴謹。康熙二十三年(1684)初次南巡江寧時,就曾感慨「道出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斷壁矣」。可見,早於太平天國 180多年,明故宮就已經一副殘垣斷壁的樣子了。
幾十年後,乾隆南巡至江寧,途徑殘破的明故宮,還作詩評論過一番:「六朝崇構早摧殘,基剩明宮菸草寒。木鳳已聞翔北闕,石鯨無恙枕春瀾。」引用明成祖朱棣拆南京宮殿巨材北上、用以建筑北京故宮的傳聞,把毀壞明故宮的責任都推給了前朝。
但乾隆的說法同樣不靠譜,朱棣北遷時,並未拆走宮殿木材,畢竟如此明目張胆的拆除父輩宮殿的行為是為宗法不容的。
明朝遷都150多年後,萬曆年間成書的《利瑪竇中國札記》中仍然感慨,「我還沒有見過世界上哪個國家的皇宮像南京的明故宮這樣雄偉」。利瑪竇本人是北京故宮的常客,卻依舊堅定地認為南京故宮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宮,足見南京故宮在明朝前中期破壞有限。
事實上,南京明故宮的消亡,並非單次事件影響,而是經歷了明、清、民國乃至近現代的多次損毀。
最早的毀壞發生在明初。燕王朱棣為奪皇位發起的靖難之役(1399-1402)使得「都城陷,宮中火起」。這場大火中,奉先殿被燒毀。
明故宮宮城、皇城復原圖
隨後,成為明成祖的朱棣於永樂十九年(1421)決定遷都北京。伴隨著南京政治地位的下降,明故宮也逐漸敗落。
從明成祖至明末,南京明故宮未直接廢止,還有一些修葺和增建的記錄。然而,畢竟國力有限。明代中後期,南京故宮經歷過多次災難,風吹雨打,最終因為明朝國力的衰退和南京地位的不斷弱化,失去了維修與保護。
明正統十四年(1449),夏六月天降雷雨,「謹身諸殿災」,謹身、華蓋等殿被雷電擊中起火。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五月,「南京大風拔太廟樹,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門獸吻」。
明嘉靖元年(1522),「七月,暴風雨,江溢,郊社陵寢宮闕城垣皆壞」。
至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後,崇禎的弟弟福王朱由崧逃至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時,奉天殿已經不存,太廟也已經焚毀,皇帝只能「即位於武英殿」「祭告於奉先殿」。朱由崧稱帝南京以後,還對宮殿進行了花費不小的修繕。可惜的是,正月宮殿才建成,五月清兵就殺到了大江北岸。
而清初對明故宮的毀壞是最徹底的。清軍進入南京,焚毀了大部分的明代宮殿建築。這一段清朝正史少有提及,多半是出於史諱。
隨後,順治帝改南京為八旗駐防城,在皇城內部修建將軍署、副都統署和兵房,明故宮的形制與格局便整體改變了。
清代乾隆初年江寧府城圖,右側為原明故宮
到了太平天國時期,又拆宮牆磚石、木構填充天王府工程,太平天國失敗後清軍再次焚燒了南京城,對明故宮的破壞就更徹底了。
民國初年,明故宮有部分宮牆殘存。後出於軍事上的考量,南京國民政府將明故宮西南部開闢為機場。1937年,侵華日軍佔領南京之後,為擴建飛機場還拆掉了西華門、毀壞社稷壇等遺蹟。隨後,明故宮機場幾經移交,1949年以後入駐了金城機械廠、民航局、空軍電臺等多家單位。
中央十字區域即明故宮機場
後來,在金城機械廠的基礎上,籌建了南京航空工業專科學校,也就是今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前身。2002年,南航在教學樓施工過程中發現了諸多明代重要建築部件,考古發掘後證實,南航校園內的此處工地正是明故宮太廟主體建築遺址所在地。
參考資料:
國立中央大學出版組編,《金陵明故宮圖考》,國立中央大學出版組,1933.05。
潘谷西,陳薇,《歷史文化名城中的史跡保護:以南京明故宮遺址保護規劃為例》,2006。
註:未經版權方允許,請勿轉載、抓取。
他是敦刻爾克道森船長的原型,原鐵達尼號二副,兩個兒子陣亡,一生都是傳奇
出生在那個時代,萊託勒的一生,經歷了比和平時代要多得多的波折、災難、考驗,可他也見識過人性之可畏,明白生命之可貴。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印度空軍奇襲不成,巴基斯坦王牌飛行員30秒內擊落4架敵機
在1965年的印巴戰爭中,一位名叫默罕默德·馬哈茂德·阿拉姆的巴基斯坦飛行員,完成了比馬爾塞尤更加厲害的超神一擊——在30秒內連續擊落4架敵機!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民航兩次誤入蘇聯領空慘遭擊落,大韓航空為何接連兩次遭此厄運?
大韓航空公司的客機飛行員們,是如何先後兩次掉到同一個坑裡的。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查看